錢學森研製導彈,遇到生產氣瓶難題,竟被民營廠的老技工幫助解決

1959年,在錢學森等專家的努力下,完成了我國第一顆導彈的仿製工作,讓中國從此也成為世界上第四個擁有導彈的國家。在這光鮮亮麗的成績背後,其實也有無數的“攔路虎”,比如導彈的氣瓶就是個難題,不過好在最後被一位老師傅成功解決。究竟這位老師傅有什麼驚人的本事呢?如果您也想知道背後的故事,下面小編就來給您從頭揭秘吧:

錢學森研製導彈,遇到生產氣瓶難題,竟被民營廠的老技工幫助解決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1955年10月,錢學森回到了祖國,並且臨危受命,肩負起了研製中國導彈的重任。在當時,為了支持錢學森的工作,中央部門還專門成了“五院”,由錢學森任院長,並從全國各地抽調技術人才,匯聚到“五院”研究火箭和導彈。經過一年多的準備,但錢學森還是舉步維艱,因為缺少研製導彈的儀器和設備,而當時的國內工業又百廢待興,完全沒有生產的條件。到1957年之後,中蘇關係進入“蜜月期”,蘇聯老大哥才伸出援手。

錢學森研製導彈,遇到生產氣瓶難題,竟被民營廠的老技工幫助解決

在蘇聯的幫助下,不僅提供了技術圖紙,而且還贈送給國內兩枚p-2教學導彈。因此,中國導彈之路,也就是從仿製p-2導彈開始的。在蘇聯技術專家的指導下,中國的導彈之路開了個好頭,但錢學森深知後面的困難還有很多,因此他也時刻都不敢放鬆。後來,一個個“攔路虎”開始出現。首先,就是發動機試車臺問題,因為蘇方“留了一手”,沒有提供試車臺的圖紙,而這卻是試驗導彈發動機性能的關鍵。於是,錢學森就帶領團隊,查閱了大量的國外有關試車臺的資料,最終經過半年的時間才成功研製出來。

錢學森研製導彈,遇到生產氣瓶難題,竟被民營廠的老技工幫助解決

類似的困難還有很多,雖然都能得到完美的解決,但卻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以至於最後發現“氣瓶”問題時,大家都感到手足無措了。所謂“氣瓶”,就是導彈外側儲存燃料的容器,一個是液氧氣瓶,一個是酒精氣瓶,它們對於導彈的發射,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一開始,大家都以為氣瓶不會有問題,結果在試驗的時候發現氣密性不達標。

如果氣密性不達標,導彈在點火的時候一瞬間就爆炸了。由於氣瓶是航空材料,當時我國氣瓶的加工工藝上很難達標,所以蘇聯專家建議直接從蘇聯採購成品,一來不影響導彈的仿製計劃,二來也更加安全和放心。但錢學森卻一口回絕了,因為在他看了,一個小小的氣瓶就難倒了中國人嗎?如果什麼都從蘇聯買,那將來在技術方面也會處處受制於蘇聯,所以錢學森下定決心,氣瓶問題一定要自己解決。

錢學森研製導彈,遇到生產氣瓶難題,竟被民營廠的老技工幫助解決

當時,中國很多軍工廠,都設立在東北地區,於是錢學森讓同事劉從軍和李耀明,帶著氣瓶的圖紙和相關技術要求,找到東北的軍工廠一家一家的問。經過大半年的奔波,劉李二人看到最多的就是“搖頭”,很多工人師傅,都表示沒有十足的把握能製作符合要求的氣瓶,這些大工廠都不敢冒險“接單”。就在劉李二人快要放棄的時候,沒想到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工廠找到了劉從軍,說他們有把握能生產導彈氣瓶,並且還要求二人到廠裡看看。

錢學森研製導彈,遇到生產氣瓶難題,竟被民營廠的老技工幫助解決

一開始,劉從軍還不信,因為大工廠都沒有生產技術,一個小工廠又能有什麼通天的本事呢?不過,劉李二人也還是抱著試試看的態度來到了廠裡。廠裡接待二人的,是一位六十多歲的老師傅,他說導彈氣瓶必須手工鍛造,還要皮薄強度高,更不能有接縫……聽完老師傅的一番說明,劉李二人喜出望外,因為他們發現老師傅果然是個專家。於是,在老師傅的反覆試驗下,只用了2個多月的時間,就鍛造出了符合要求的導彈氣瓶。

錢學森研製導彈,遇到生產氣瓶難題,竟被民營廠的老技工幫助解決

1960年,在酒泉導彈試驗靶場,中國仿製的第一枚導彈“東風一號”,順利完成了爆炸試驗。緊接著,我國自主研製的第一枚導彈——東風二號,又順利完成了爆炸試驗,而且該導彈上的氣瓶,同樣也是那位老師傅親手鍛造的。為此,我們也應該向這樣平凡而偉大的勞動者致敬,如果沒有他們的無私的奉獻和不懈努力,也難有我國軍事上取得的輝煌與成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