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冗雜的喪葬禮儀?

飲泣人


我國古代禮儀文明之 埋藏親人的遺體:既夕禮 喪禮的前半部分,首要是經過小斂、大斂等方法,將遺體處理後裝入棺柩。喪禮後半部分的主題則是將棺柩安葬。《說文解字》雲:"葬者,藏也。"葬的意圖是掩藏屍體。遠古年代沒有墓葬準則,人們一般親人遺體擱置戶外,再用薪草掩蓋,《說文解字》說:"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故人持弓,會敺禽也。"由於親人的遺體常常為鷙禽猛獸撕咬,子女心裡不忍,所以守在遺體旁,用彈弓驅逐鳥獸。相傳到黃帝時開端運用棺槨,將遺體深埋,入土為安,表現了文明的演進。 《既夕禮》經文的榜首句是"既夕哭",古人好取開頭兩字作為篇名,所以將喪禮下篇名之為"既夕"。"既"是現已,既夕哭是夕哭之後。大斂之後,喪家朝夕哭於殯。到葬前二日的夕哭之後,喪家開端組織落葬事宜。

一、殯後居喪 大斂成殯之後,喪主哀毀無容,居住在門外倚牆建立的喪廬中,晚上寢臥在草蓆上,用土塊作枕頭,首絰和腰絰都不解下。時間想念著逝去的親人,悲之所至就號哭,晝夜都沒有守時,與凶事無關的話不說。僅僅喝粥,早晨煮一把米,黃昏煮一把米,不吃蔬菜和生果,熱孝在身,徹底沒有心思去想飲食的味道。喪主出行時乘坐的是低劣的木製喪車:車箱的頂蓋用沒有長成長毛的白狗皮製造,車後邊和兩頭的藩蔽用蒲草做成,駕車的馬鞭用蒲草的莖製造;武器囊是用狗皮做,車轂端頭的銷釘是木質的,登車用的引繩和轡都是用繩子做的,馬嚼子是木質的;駕車的馬的鬃毛不加修剪。喪主愛人的車也是如此,僅僅車中的帷幕是用大功之布製造的。 每月初一,童子要左手拿著掃帚,結尾向上,跟從撤祭席者入室。設祭席之前,先撤去原先前設的祭席,童子打掃室內的塵土,垃圾堆在室內的東南角。祭席設置結束,童子拿起掃帚,結尾下垂,斜向自己,跟從執燭者出室。平日燕居時用的物品、朝夕吃的食物、沐浴用的水,都和往日相同在燕寢中預備著。

二、啟殯 啟殯在天色微明時舉辦,殯宮門外點著了兩支燭炬,用以照明。棺木還半埋在堂上的坎穴內。喪家的眾男女在門外朝夕哭的當地即位。為了避免喧囂之聲的干擾,此刻在場的人都要中止哭泣。 喪主向各位前參與葬禮的來賓行拜禮後,走進殯宮門,到堂下即位。接著,有司接連三次宣佈"噫興"的叫聲,以警醒死者的神靈;又連喊三次"啟殯",通知死者的神靈行將動身。男女們開端號哭。祝將放置在坎穴前、寫有死者名號的銘旌取出,插在庭中的"重"上。喪主哭踴,不計次數。有司將棺木從坎穴中徐徐起出後,有司用大功之布拂拭棺木,並將小斂時用過的夷衾掩蓋。 死者生前每當外出有必要陳述老一輩,是所謂"出必告"。此刻人已逝世,行將葬入墓地,但行前首要要到祖廟中離別,以最終一次表達孝順之心,這一儀節稱為"朝廟"或"朝祖"。這是一種適當人性化的處理,所以《禮記·檀弓》說:"喪之朝也,順死者之孝心也。其哀離其室也,故至於祖考之廟而後行。" 古代因身份尊卑的不同,廟數有其等差:皇帝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二廟。士的二廟是指父廟(或稱禰廟、考廟)和祖廟。士有上士和下士之別,廟制也就不同,上士父與祖各有一廟,下士則是父、祖同廟,稱為祖廟。因而,下士朝廟一天就能夠完結,而上士則要先朝禰廟、次日再朝祖廟,兩天才幹完結。 《既夕禮》是下士的喪禮,所以喪家在落葬前兩天的夕哭之後開端組織葬事,次日朝祖,再次日安葬。如果是上士,則要在落葬前三天的夕哭之後開端組織葬事,中心空出兩天朝父廟和祖廟。

三、朝祖 將棺木從殯宮遷往祖廟,用的是一種稱為"輁軸"的用具。輁軸的姿態略如長方形的木框,但前後各有一根能夠翻滾的軸。遷柩的部隊,將插有銘旌的"重"作為前導組織在最前面,接著是祭品、燭炬、棺木,接著又是燭炬,最終是喪主及其親屬。喪家的部隊擺放,男人在前,女子在後;而無論是男是女,都依照與死者聯絡的親疏為序,親者在前,疏者在後,由於前面就是棺木。 抵達祖廟後,棺木不能從阼階抬上堂,由於那是廟主--也就是父、祖專用的臺階;而要從西階上堂,表明依然在行人子之道。祭品先放在堂下,等正柩後再上堂鋪排。喪主跟從棺木之後上堂。接著婦人上堂,面朝東而立。眾主人在東階下即位。棺木要放在堂上的兩楹柱之間的正中之處,由於這兒是尊者的方位。接著將棺木的方向調正為頭朝北,並將棺木安放在事前預備好的夷床上。喪主站到棺木東側,面朝西。"重"與在殯宮時相同放在中庭。有司先將堂上鋪排的舊奠撤消,接著為遷柩於祖廟而設新奠,這就是所謂"遷祖奠"。喪主在堂上哭踴,然後下堂向來賓行拜禮,再到阼階前哭踴。喪主之婦及大功以上的親屬在東階上面朝西而立。 死者生前乘用過的搭車、道車和稾車,都鋪排在庭中。由於棺柩朝北,所以車轅要朝北。它們現在是魂靈所依靠依之處,所以漢代今後統稱之為"魂車"。搭車車前的橫木上掩蓋著淺色鹿皮,車上放著盾牌、箭袋、革制的馬韁、皮弁服,旃旗插著。纓帶、轡繩以及有貝飾的馬絡頭,都懸掛在車衡上。死者生前上朝或燕遊時乘坐的道車上放著朝服;田獵時乘坐的稾車上放著蓑衣和斗笠。 然後將駕車的馬匹牽進來,馬的纓帶上用三種色彩的絲帶作為裝修。圉人站在馬兩頭,御車者手持馬鞭站在馬後。喪主三番哭踴,隨後圉人牽馬走出廟門。接著,來賓出門,喪主送到門外。

四、裝修柩車。 所以將堂上的棺木裝載到庭中的柩車上,喪主哭踴。棺木捆綁結束,有司將剛才設在堂上的奠移到棺木之西鋪排,用巾掩蓋,然後裝修柩車。 棺木內有死人,運往墓地時恐路人討厭,所以要加以裝修。棺飾的總體規劃很像是一座屋子,分上下兩部分,上部稱為"柳",基部是一個長方形木框,罩在棺木的蓋上。柳上用布掩蓋,形狀略如尖頂的房子,稱為"荒",上面繪有文采。柳的前面和左右兩頭用竹管環繞,稱為"池",好像屋簷之下的溜。據禮書記載,大夫一級的棺飾,池邊懸掛著用銅片做的魚,柩車行進時,銅魚前後晃動,有"魚越拂池"之感。近些年,北京民間文物商場的地攤上,偶然能夠看到有魚形銅片,應當就是周代墓葬中的懸魚,賣主不知為何物,所以出價往往很低。棺飾的下部稱為"牆",指棺木的前面和左右兩頭,都用布圍著,稱為"帷";此刻前部有一個形如屋的"池",連接棺頂及四周白布的扣子前後左右各一,前紅後黑,車頂的圓蓋有紅、白、青三色,四周不懸掛貝。棺兩頭各有兩條帛帶。 棺木左右設有"披",車的兩頭也繫上了"引",披和引的用處詳見下文。

五、陳冥具 冥具是指隨葬的器物,所以古人說是"藏器",後世又稱為"冥器"。冥具不是有用的器物,因而做工粗惡,《禮記·檀弓》說是"竹不成用,瓦不成味,木不 成斫,琴瑟張而不平,竽笙備而不好,有鐘磬而無簨虡",竹器、瓦器都無法運用,木器做得不平整,琴瑟和竽笙沒有宮商之音,鐘磬無法懸掛。之所以如此,並非是欺死者無知,而是為著節約人力、物力,《禮記·檀弓》說:"孔子謂為冥具者,知喪道矣,備物而不可用也。哀哉!死者而用生者之器也。不殆於用殉乎哉。"可見孔子以為,用有用器物殉葬,就象用活人殉葬相同可悲。 此刻鋪排冥具,是為落葬作預備。冥具鋪排在搭車的西側,具體方位是:以最西邊一行的南端為尊位,自西向東,放完一行,再向相反方向轉行。從茵之北:包裹羊肉、豕肉的葦包二個;盛放黍、稷、麥的畚箕三個。甕三隻:別離盛放醋、醬和薑桂的碎末。瓦甒兩隻:別離盛著醴和酒。每一器都有木架,器口都塞著。還有死者生前日常的器物,以及樂器和盔甲、頭盔、盾牌和盛箭器等武器,燕居時用的手杖,竹笠,雉扇。弓箭是新做的,構件儘管齊備,但做工低劣,只要能打開就行。近距離射擊用的箭和習射用的箭各四支,箭羽都很短。

六、祖奠 古人出行,有祭祀路神的習氣,《左傳》昭公七年,魯昭公將要前往楚國,"夢襄公祖",夢見魯襄公為他"祖",就是祭祀路途之神。類似的記載也見於其它文獻,例如《詩經·大雅·韓奕》的"韓侯出祖"、《詩經·大雅·烝民》的"仲山甫出祖"中的"祖",都是指路神。 棺木動身之前,也要進行祖祭。柩的方位在堂上兩楹之間調正之後,喪主送來賓出門,此刻,遂人與匠人將柩車拉到堂下東、西階之間。祝在喪主之南鋪排祖祭的供品,西側正對著柩車的前輅,祭品上面用巾掩蓋。 所以撤去柩車之西的遷祖奠,喪主在規矩的儀節處哭踴。有司將柩車掉頭朝南,表明行將出行。喪主頓足而哭,稍向南移到正對著棺木前面的束帶的當地。婦人下堂,在東、西階之間即位。所以,挽轉車頭正式動身,祝將銘旌放在"茵"(詳見後)上,有司將"重"的方向變為朝南。日頭偏西時設祖奠,喪主哭踴。此刻,駕車的馬匹又被牽進來,就像榜首次做的那樣。所以,來賓告辭出門,喪主送至廟門外。有司請問落葬的日期後,主人入內,回到原位。

七、贈送助葬之物 送葬之前,國君和卿大夫再次贈與幣帛、馬匹等物,以幫忙喪家安葬棺木。 國君派使者致送的助喪之物是:黑色和淺黃色的帛一束,馬兩匹。贈送馬匹,是表明幫忙喪家拉柩車之意。馬匹牽進門後,鋪排在庭中重木的南側。帛放在柩車車廂的左側,然後出門。家宰將帛保藏起來,士牽著馬出廟門。 卿、大夫、士贈送助喪的資產,要派使者前往喪命。使者的侍從將贈送的馬匹牽進廟門,鋪排在"重"之南,帛放在柩車之左。 服喪的眾兄弟,能夠既贈送助喪之物,又贈送致祭的物品。平常相互熟知的人,則只贈送助喪之物,而不贈送致祭的物品。與死者熟知的人,能夠既贈助葬之物,又贈送隨葬之物;與生者熟知的人,能夠既贈送助葬之物,又可向主人贈送資產2喪主命人將來賓贈送的物品記載在木板上,冥具記載在簡冊上。記載冥具的簡冊稱為"遣冊",要葬入墓中,近幾十年來,考古工作者曾經在各地發現過很多的遣冊。 在送葬的部隊動身今後,所增助喪物品的清單要宣讀,此刻只要喪主及其愛人能夠號哭,其他人若忍不住號哭,則要相互勸戒。史宣讀記載在木版上的清單,其幫手抽算籌計數時能夠坐著。咱們都能夠號哭。

八、大遣奠 安葬之日,天明之時,將大遣奠的祭品預先鋪排在大門外。大遣奠是為安葬遺體而設的,所以又稱葬奠。這是最終一次為死者舉辦奠祭,所以特別盛大,祭品的標準超越前面悉數的奠祭。依照禮數,士禮的標準是特牲三鼎,此刻升一等,用了少牢五鼎的標準,羊、豕、魚、臘、鮮獸各一鼎。鋪排在柩車之東的祭品是四豆、四籩,四個豆別離盛有牛胃、蚌肉醬、醃葵菜、蝸肉醬;四個籩別離盛著棗、米餅、慄、乾肉。此外還有醴和酒。 昨日晚上保藏起來的冥具,此刻要再次陳設出來。參與葬禮的來賓入門時,喪主在廟熟行拜禮,不能脫離棺木。 為了將預設在大門外的大遣奠的祭品正式陳設到庭中,有司先要將昨日鋪排的祖奠撤消,撤下的祭品改設在柩車西北。接著將門外的五個鼎從門外抬進來,設在"重"的鄰近。四個豆呈方形擺放:牛胃在西南邊,蚌肉醬在其北側,醃葵菜又在其東,蝸肉醬在其南,以南邊的豆為尊,向相反的方向轉行;四個籩也呈方形擺放:棗在蝸肉醬之南,米餅又在其南,慄在米餅之東,乾肉在慄之北,以北邊的籩為尊,向相反方向轉行。俎以兩個為一組,從南向北擺放,而以南邊的俎為尊,不轉行。鮮兔之俎獨自鋪排在豕俎之東。醴和酒在籩的西側。

九、發引 大遣奠結束後,送葬的部隊預備前往墓地。有司將"重"從廟門中心抬出去,再將駕車的馬匹和車拉出門,套好車,等候動身。接著,撤消大遣奠的祭品, 先把掩蓋在祭品上的巾撤去後,有司將鼎中羊和豕的後肢的下端盛入"苞"裡,預備帶往墓地。所謂苞,就是葦草編成的圓筐。依照禮數的規矩,士只能用兩個苞。其它鼎裡的魚、臘、鮮獸不是正牲,所以不必盛入苞裡。接著撤冥具,茵席和甕等用器也次序撤出。 發引是喪禮中的重要儀節。1998年,韓國慶尚北道一位九旬來者逝世,喪家為之舉辦的"儒林葬",。引,又寫作"紖"或許稱為"紼",是挽引柩車的繩子,柩車啟動前往墓壙時,送喪者執引挽車走在前面,稱為"發引"。《禮記·檀弓下》說:"吊於葬者必執引,若從柩及壙,皆送喪。"可見,執引是親朋表明對凶事"助之以力"的舉動。執引助葬,是古代通行的禮儀,如《左傳》昭公三十年:"晉之凶事,敝邑之間,先君有所助送喪矣。"杜預注:"紼,挽索也。禮,送葬必送喪。" 執引的做法,撒播很廣,是人們相互藉以申訴友情,追思緬往的一種方法,時至今日,咱們依然能夠在喪禮中看到它的遺意。現在參與追悼會,人們在送花圈時,一般會在綬帶結尾寫一"挽"字,大約很少有人會想到,這兒的"挽"就是"挽"的俗字。"某某挽"正是古代執引挽車的意思。瞭解了這個道理之後,咱們就不難了解為什麼哀悼死者的對聯稱為"輓聯"、弔祭的布帛稱為"挽幛",送葬時唱的歌稱為"輓歌"。 前往墓地的路途必定會有高低不平之處,為了避免棺木歪斜、翻到,棺柩兩旁在飾柩車時就現已係上了"披",披是一種赤色或許黑色的帛帶,每條披由兩位送喪者執持,在柩車晃動時用力拉住,以堅持其平衡。披的多少,表明不同的身份,皇帝一邊六披,兩頭為十二披;大夫一邊四披,兩頭為八披;士一邊兩披,兩頭為四披。所以,士的喪禮出殯時,一共有八位士在車兩旁執披,以堅持棺木的平穩。 柩車動身後,喪主與親屬跟在後邊號哭踴。出宮門時,喪主想到親人的遺體離家越來越遠,悲從中來,頓足而哭。送葬的途中,柩車一般不能停在路上,只要國君派人前來贈助喪之物時,才幹破例。這一儀節組織在柩車抵達邦國的城門時進行。國君派宰夫前往贈送黑色和淺黃色的帛一束。宰夫致國君之命後,喪主號哭,拜了又磕頭。宰夫登上柩車,將帛放在棺木的帷蓋內。喪主拜送宰夫後,柩車及送葬者持續行進。

十、窆和執綍 送葬的部隊來到墓穴前,搭車、道車、稾車以及隨葬的冥具鋪排在墓道的兩頭,眾主人面朝西擺放在墓道之東,婦人面朝東站在墓道之西。為了堅持安靜,保證下棺時滿有把握,此刻男女都不得哭泣。 下棺稱為"窆(bian)"。為了防潮,先要在墓穴的底部墊上稱為"茵"的布。茵是夾層的,中心塞進了茅秀和香草等有芳香氣味的草本類植物。茵一共有五塊:下面三塊橫向放置,上面兩塊縱向放置。 接著將棺木抬下車,除掉棺飾,然後在棺上繫上"綍"。綍,文獻中又往往與前面說到的"引"混稱為"紼"。綍是指下棺用的繩子。最初在殯宮將棺木從坎穴中托起來時用的繩子就是它,此刻用它將棺木托起時,助喪者都要執挽綍,然後將棺木徐徐降入墓壙。古代喪葬用綍的數量有嚴厲的等級,據禮書記載,皇帝六綍、諸侯四綍、大夫二綍。據東漢經學家鄭玄的解釋,皇帝六綍,挽者約千人;諸侯四綍,挽者五百人;大夫二綍,挽者三百人;可見局面適當盛大。士的執綍人數,文獻沒有記載,當是在場的悉數送喪者,人數當然不會超越大夫的三百人。棺木落葬後,喪主哭踴,並將黑色和淺黃色的五匹帛獻給死者,然後向棺木跪拜磕頭,起立後又哭踴。獻畢,喪主和喪主之婦別離禮拜前來參與葬禮的來賓,然後各就其位哭踴。 有司將隨葬的用器、武器、樂器等放在棺木的周圍;接著將柳、牆等棺飾擺放在棺木的上面;再將盛有牲肉的"苞"和盛有黍、稷、麥的"筲"等放置在棺、槨之間。鋪排結束,先在棺上架"折"。折是一塊大木板,中心鑿有若干方孔,形狀略如窗格,縱向三條,橫向五條。折的效果,是支撐上面的填土,避免棺柩被壓壞。折架好後,上面鋪抗席,以防灰土落入墓室。抗席上再加抗木,抗木的效果也是方知填土下壓,其結構與棺底部的茵相同,也是橫三、豎二,這是標誌天數三、地數二,人長逝於天與地之中的意思。最終往墓穴中填土、夯實。 順便要提及的是,上古年代"墓而不墳",墓地上沒有拱起的封土,即後人所說的墳頭。據《禮記·檀弓》記載,最早在墳上堆土為冢的是孔子。孔子早年失怙,許多年之後母親逝世,所以孔子將爸爸媽媽合葬在一個叫"防"的當地。孔子終年在列國之間奔走,是所謂"東南西北人也",為了精確符號墓的方位,以便不時來憑弔,便在墓地上堆起了四尺高的封土。這是文獻所見的最早的墳頭。 棺木落葬之後,將搭車、道車、稾車上的衣服等集中到柩車上帶回。葬畢而歸時,不驅逐車子,好像覺得死者的精魂還要回家。

十一、反哭 葬事結束,喪家男女從墓壙回來祖廟和殯宮號哭的禮節,稱為"反哭"。祖廟是死者生前帶領家人進行各種禮儀活動的場所,現在堂室依然,而人已化去,心裡哀傷無比。《禮記·問喪》十分生動地描繪了此刻喪家的心境:"其往送也,望望然、汲汲然如有追而弗及也;其反哭也,皇皇然若有求而弗得也。故其往送也如慕,其反也如疑。求而無所得之也,入門而弗見也,上堂又弗見也,入室又弗見也。亡矣喪矣!不可復見矣!故哭泣闢踴,盡哀而止矣。"喪主進入廟門後,從西階上堂,面朝東而立。眾主人在堂下西階前面朝東而立。婦人入門時,男人們哭踴,婦人從阼階上堂。喪主之婦登堂後入室,頓足而哭,然後出室,在阼階上即位,與男人們輪番號哭、闢踴,盡哀而止。 前來弔唁的來賓來到堂下,其間的一位長者從西階上堂,安慰喪主說:"這是無可奈何的事!"喪主不忍心立刻即主人之位,所以在主人之位的東面答拜。長者下堂,與其他來賓一同出廟門,喪主送到門外,再拜磕頭,感謝他們前來送葬,並且親臨反哭之禮。 接著,喪家男女前往殯宮,這兒是死者生前的居處,又是葬前的停殯之處,現在殯起人葬,空空如也,咱們觸景生情,相互又是號哭、闢踴,哀盡而止。 禮畢,先是本家兄弟出門,喪主拜送。接著是眾主人出門時。喪主合上殯宮的門,向眾主人拱手行禮,所以咱們別離回到自己的喪居。


心生驛站


我的回答是:冗長的喪儀是一種儀式感。一方面是表現對死者的重視,另一方面是讓生者宣洩悲痛,以便繼續生活。當然其中也少不了利益往來。

個人認為,現在城市裡的喪儀基本都比較簡單,真正冗長的是在農村。我們那裡的葬禮一般持續三天,其中在家過兩夜,第三天出殯。

這裡,我寫寫自己的記憶吧。

小孩,晚上不用一本正經去守靈,大人也怕把孩子嚇著。但我小時候偏偏很好奇,晚上跑去靈棚裡看,昏黃的電燈光下,迎面一個斗大的“奠”字,漆黑的棺木煞是顯眼。幾根纏了白紙條的哭喪棍,歪歪斜斜地橫在旁邊。有人坐在矮凳上抽菸,問我:“你來幹嗎?怕不怕?”我點點頭。那人笑起來:“關好門了嗎?別讓貓跑進來,要不詐了屍!”我心裡一驚,趕緊往自己家跑,心裡一直納悶:又嚇唬我吧,那靈棚哪有門啊,怎麼擋得住貓?耳朵裡全是嘩啦啦的聲音,那是秋風吹動花圈上的紙片。

出殯那天,門口的花圈已經擺成兩排,每隔一步擺一個,從門口一直排到了村外去。我大致數了數,足足有三百多個花圈。在農村,結婚與葬禮並稱為“紅白喜事”,老人去世,往往不會被當成一件多麼悲痛的事情。尤其是,眾多鄰居只不過照例來幫忙,更看重那一道道的程序,以及葬禮辦得是否排場,死者家屬是否悲痛是不在他們考慮範圍之內的。所以,葬禮這三天,給人感覺最強烈的,是一個與死亡並不相關的詞:熱鬧。

送葬的當天,有喇叭嗩吶、紙人紙馬,還有女人們高亢的哭聲。在這種場合,女人們的哭聲與訴說糅合在一起,以一種近乎於唱的腔調錶現出來,讓人聽了為之心碎。有時明明覺得,這喪事與某個鄰家婦女關係不大,但聽了她的一番哭訴,還是悲從中來,止不住淚水。大多數時候,這哭聲是給活人聽的,表達了一份情誼,說明兩家關係不錯,來給捧個人場。這哭聲也是給自己的,日子太苦了,那麼多委屈無處訴,藉著這樣的儀式哭一哭,自己心裡也會暢快些。

農村出殯的場面,禮儀應酬,人歌人哭,也許沿襲的正是一種古風,是中國人傳統的處事方式。這迎來送往,即便沒有多少真心,卻也自有其動人之處。



薛易


關於喪葬禮儀,現在真有的聊,特別是周邊的一些村社乃至於城裡,風格不同,複雜程度和花銷也不同,個人認為,喪葬之禮,應當從簡,而不應該作為一種排場的事情。

應該重視生前的孝養,而非死後厚葬

老人們到了晚年,確實是生命中最為難過的時間,他們盼望著兒女們的團聚,能多陪陪他們,其實不是他們喜歡節日,喜歡過年,而是他們害怕孤獨,希望著自己能被多陪伴些時間。而年輕人往往做不到陪伴,在有限的時間裡,沒辦法更多的陪伴老人,可當老人們不再的時候,往往想以厚葬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孝順,其實,沒有任何意義。

喪葬之禮,更多的是對已逝老人的追思,而非通過喪葬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富有和貧窮,反而多了幾分多餘和不敬。厚葬不僅僅是資源的浪費,更甚者,給生者帶來很多不便,往往容易形成攀比之風,人情禮成了很多人生活壓力的一部分。

厚葬是一種資源浪費,而非表達追思

當下社會中,往往一些老人去世了,子女們忙著接待起來弔喪的人,甚至沒有時間表達自己的悲傷,有些連在墳前跪拜的時間都很少,更多的就是在接待,走儀式,形式性的東西佔據了整個喪葬的太多內容。

其實,對已故者的思念並非一定要通過這種形式,古人守孝三年,看起來很愚昧,可現在想想,那時候的人真正的孝順,死後表達懷念的方式感天動地。臥薪嚐膽也叫“石屋養馬”,這個故事中勾踐就是住在夫差父親墳墓旁的一個石屋子,這個石屋子,就是用來守孝的。

提倡薄葬,更能表達孝順

人死之後,除了名聲,什麼都留不下,葬禮辦的再隆重,人死不能復生,古代的天子駕崩叫國喪,對百姓而言,無非浪費百姓們的時間,其他於事無補。

當下,提倡薄葬是一種需要,讓子女有空陪伴逝者最後一程,別把時間都浪費在接待弔唁的人上面。

提倡薄葬,別人大眾陷入人情禮的漩渦當中。

薄葬,是減掉一些沒必要的環節,簡單直接的為逝者送行,表達哀思,這樣就好。


崆峒書生


喪葬的冗雜是一習俗,停棺,送錢(火紙),祭拜,守靈,樂隊誌哀,花圈,靈品,轉棺,哭靈,送葬長隊,間斷鞭炮,禮花,熱熱鬧鬧地以顯隆重,後續的葬後圓墳,祭禮,親友送禮後的答宴……。這,只能在農村而且可以土葬的地區才行。

認真的說,一些人主要追求的儀式感或對亡者的心靈安慰。有的人生前生後待遇相符。可也有少部分生前困苦,兒女不孝但死後也搞的熱鬧,是後代在爭面子,爭口碑,實際人們背後的價論是:活著不孝,死了胡鬧!虛偽的的做作相。

喪事從簡對死者是真正的尊敬,把喪事搞成喜事良心上怎會快樂?


瞭望人間


中國人素來就有“人死為大”的傳統觀念,無論逝者生前是貧是富,是受人尊敬還是遭人嫌棄,一旦離世,總有活著的人會為其舉行各種形式的喪儀,過程有的繁複冗長,有的簡約精幹。至於哪種形式更好,可謂是仁者見仁 ,智者見智。不過我發現越是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或是政治素養高的人,越不看重這種外在的形式,正所謂“死了死了,一死百了”。

當年我工作的第一個單位,旁邊不遠就有家幹休所,裡面住著不少從戰爭年代過來的老革命,去世後都是開個簡單的追悼會,追憶一下逝者的生平事蹟,表達一下對逝者的深切哀思,然後就安安靜靜地送走了,沒有什麼花樣繁多的複雜形式。還有我的老師和同事,她們有的自己是高知,有的父母是高知,對待生死的態度都很灑脫。不開追悼會,不打擾任何人,不留骨灰,真正是做到了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不過在當今社會,人們受到各種傳統禮俗的約束,絕大多數人還很難做到無視喪禮的存在,在舉辦的過程中形式冗雜究竟合不合適,只有當事人最清楚。我曾經參加過幾位朋友家的喪儀,有的在鄉下,有的在小城市,整個過程大操大辦需要好幾天,一個個勞命傷財累得疲憊不堪,事後都在私下裡向我抱怨“煩死了,再折騰下去活人都要撐不住了”“我根本不想這樣折騰,都是被七大姑八大姨逼的,實在沒辦法”。可見也不是人人都想這樣。至於到底該怎樣辦得由當事人說了算,外人不便閒吃蘿蔔淡操心。我只能管好自己,將來等我老了要死的時候,就像我的老師那樣,塵歸塵,土歸土,生未帶來分文,離去時也不帶走一片雲彩。


用戶夜闌數星光


在古代,人死後,王孫貴族自然是風光大葬,陪葬的是金銀器玉,還有可能是活的丫鬟小廝。帝王駕崩,更是舉國哀悼,陪葬的東西更是奢侈。不管是從秦始皇兵馬俑到各種見諸報端的帝王陪藏品,或是貧民百姓死時入棺下葬的情景,我們不難看出,中國人歷來的喪葬禮儀都不符合簡單操辦這個詞的。有些地方冥婚更是盛行不衰,破四舊之後,喪葬禮儀有所減弱。

我們老家那邊,人死後,要入棺設靈堂,辦白事,一般下葬前親戚朋友前來弔唁。以前都是直接包著草蓆下葬的,大概是從兩千年後,要求人死了必須拉到火葬場活化。下葬前死者的家屬把死者的舊衣物放進棺材裡,死者的親屬會買一些紙錢紙元寶呀,紙馬,紙房子等燒給死者。逢年過節,要到墳頭上燒紙祭拜。我個人覺得,這是對死者的祭奠,死者為大。至於說給外人表演的成分,有點片面了,當然一些地方,一些人對死者下葬確實有些誇張。

所謂“子欲養而親不待”不如在親人還好好地活在這個世上時,多做些作為子女作為晚輩應該做的,多買些東西吃的穿的用的給老人,多回家看看老人,多打電話,多關心,總好比過老人去世後,無限後悔沒有好好對待老人吧


好吃的貢椿


看似繁瑣的喪葬禮儀,其實是中國傳統禮儀文化流傳至今,仍然保留的活標本。

孔子做禮,禮也是六經之一,在中國文化史上舉足輕重。但隨著社會發展,中外文化交流,原本的中國禮文化幾乎全軍覆沒,流傳下來的禮儀本已不多。

但在農村,以喪葬為載體,流傳下來的喪葬禮儀,保存了很多中國禮儀傳統文化。


看似對逝者無益,卻對生著是一種教育,一種不能忘本的教育。

喪葬習俗流傳至今,已經有幾千年歷史。世界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喪葬習俗。雖然喪葬品準備及喪葬程序不斷減化,但是主要內容並沒有太大變化,並且流傳至今,家家躲不開,離不了。喪葬文化,也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化文明史中的一部分,它涵蓋了儒家、道家、佛家、三大教派的思想理念。喪葬習俗懂的人不多,但是,做白事司儀行當的人卻不少。


九撞胡思亂想


冗雜的喪葬禮,大家都反感,老百姓的話,道道太多,其實半點用都沒有。反感是反感,到時還得隨俗。要精簡和去掉部分程序,必須成立個組織,把農村老年人召集起來,讓大家發表意見,自己事自己做主,自己訂方案。現在農村紅白理事會,大都是指點的,辦事老一套,有的村還拿懂老禮的當成明白人,不請,都請,請了就得聽人指揮,擺佈。冗雜的喪葬禮儀必須改革,有人組織改革更好,沒人管,自家事自家做主。


曾憲英10


不得不說雖然已經到了21世紀了,廣大人民還是把成規陋習當作民族文化,尤其是農村更甚,婚喪嫁娶大操大辦,流水筵席,筵席流水,其實每個人心裡都有自己的小九九,貼出去的禮總得收回來不是,但是為了所謂的面子誰也不挑破罷了,據媒體曝光河北邯鄲某些農村親人死了竟然請了脫衣女郎助興,觀眾竟然是趨之若鶩,可以看出道德淪喪有多麼可怕!




探索你未知的真相


這種冗雜現象,對亡者來說,是有一定的尊嚴,但是在這尊嚴的背後,有的人,不如不要這尊嚴,能對得住這尊嚴的人誇好,而對不住的呢,會招來一片罵聲,這也就是人常說的,人古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這就要看事主,有這個自知之明沒有,再說:對於冗雜的背後,更為重要,平時對於亡者怎麼樣,人人都能看得見,所以:在辦此事之前,儘量三思而行,不要招來出力不討好的效果,話雖然不細說,說的詳細了,就太俗了,可是:意思大家都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