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家英:工筆畫不要拘泥於固定形式

中國的工筆畫,從漢、六朝用墨線雙勾輪廓,以線條為框架平塗設色,發展到中唐神形完美統一的鼎盛,再到明末以後走向詩情畫意的境界,這個最具中國傳統的畫種廣泛融入百姓生活。

何家英說:我一直都認為,工筆畫不要拘泥於固定形式,醜也是美。

誰都沒料到, 何家英真正的工筆畫處女作會是:

《街道主任》

何家英:工筆畫不要拘泥於固定形式

《街道主任》 1981年 112x91cm

著名畫家汪國峰看到《街道主任》時對何家英感嘆道:“你畫出了我們這代人想畫而沒能畫出來的東西!”

“她是個活生生的人,她具有小市民的習氣,心裡頭可能也有某種陰暗的東西,她有權力,欺負人,挺霸道的,也在做著服務工作,所以這就是人性善和惡的雙重性格,因此,街道主任的出現就是我的作品進入現代化的一個關鍵,一個轉折。”何家英說。

何家英:工筆畫不要拘泥於固定形式

(局部)

《街道主任》幾乎是20世紀80年代中國工筆畫真實和獨立的一道分水嶺。

何家英從寫意轉向工筆畫領域,僅用了短短的一年時間,但隨著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國美術進入一個全面反思時期,何家英的藝術也在不斷的自我推翻和重新構建中進入一個新的領域,那個時期,生活體驗和對自然人性的讚美成為美術界的風潮,在河北狼牙山體驗生活的何家英,把創作的觸角直接深入到了泥土之中。

兩年後

《山地》出現了···

何家英:工筆畫不要拘泥於固定形式

《山地》 1983年 136x166cm

《山地》的出現,人們看到何家英一種新的美學思想的成熟,即“衡中西以相融”。既要打破寫意的侷限,又不能拘泥傳統工筆嚴格的“三礬九染”製作程序,何家英靈活地將色線遊離於原有的墨線之上,突破傳統工筆人物畫勾線後填色的模式,採用內外皆染的方法,一個土得掉渣的中國農民,被大膽的置入西方油畫的古典色調中,而背景則在晦暝中逐漸隱沒,使人物堅硬的脊背結構提升至一個民族脊樑的宏大主題層面。就是這張《山地》, 讓何家英開始真正在工筆和寫意之間索要屬於自己的藝術表現語言,這種相混的斑斕的山水畫筆墨表現令美術界大為驚訝,其材料的運用更是業內的話題。

何家英:工筆畫不要拘泥於固定形式

(局部)

《山地》的出現, 改變了中國工筆人物畫的邊緣地位,打破了20世紀寫意畫一統天下的局面,也是何家英將歐洲古典主義和中國唐宋時期的繪畫風格搭建在一起,開創了新時期工筆人物畫新面貌的里程碑式的作品!

一年後的1984年

《十九秋》

又轟動一時···

何家英:工筆畫不要拘泥於固定形式

《十九秋》 1984年 110x170cm

《十九秋》以它獨特的藝術面目, 抓住了一個十九歲農家少女的心理狀態與金秋季節環境的微妙關係,在大膽的西洋畫構圖中,大片強烈的紅色形成油畫般絢麗的環境色彩,而樹幹的粗獷和人物的柔細則形成了遒勁與淡雅的線的對比,何家英將普通人的場景以夢幻般的世界呈現出來,出現一種朦朧的、迷離的、超自然的誘惑。

而《米脂的婆姨》把平凡的現實生活推向了一種詩意和抒情的極致,洋溢出了畫面有限的空間,從而使各種繪畫語言的衝突消遁於無形。

何家英:工筆畫不要拘泥於固定形式

《米脂婆娘》 1985年 230x80cm

何家英:工筆畫不要拘泥於固定形式

《秋冥》 1991年 203x151cm

《秋冥》,何家英將蛤粉調和後灌入針管,擠出如毛線般的線條,每天一針一針的“織”上去,這種交代毛線的來龍去脈,其獨創令人驚歎!

何家英:工筆畫不要拘泥於固定形式

《魂繫馬嵬》(與高雲合作) 1989年 160x191cm

《魂繫馬嵬》是何家英對歷史宏大題材的踏入,也暗示著他在創作上的興趣轉移!

80年代末,何家英的工筆人物畫創作達到最高峰,如果說他的早期作品讓我們更多的感受到視覺的驚奇化,那麼此時的作品,則讓人們獲得極大的愉悅,或傷感,或迷茫,乃至莫名的心靈感傷,何家英不僅成功引領了中國工筆畫的變革,以及影響到後來工筆重彩和巖彩畫的興起,其最大價值還在於對中國工筆畫新的開發和挖掘,以及從根本上對工筆繪畫進行突破性的創新和革命。

人們在讚歎畫家獨具匠心的同時,更驚詫於何家英對女人,無論從神態、服飾、還是女紅的那種精到表現!

何家英:工筆畫不要拘泥於固定形式

《心語》 2002年 96x73cm

2006年的工筆畫《舞之憩》,寫意畫《幽思》《澳門女學生》等,都成為轟動的焦點。何家英的畫無論技巧還是內容表現,已經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人們不知該稱道他打破了工筆畫領域無大師的尷尬,還是該讚歎他在工筆和寫意之間,在東西相融的橋上樹立了一個少有人企及的藝術標杆。

有人感慨:千筆萬筆,可他的藝術無一敗筆,這就是功夫。

有人說, 何家英的畫有一種遠離塵凡的高古中和的寧靜和超俗的典雅。認識何家英的人都知道多半源於他的人品,而無論人品還是畫品,都需要堅守,恰恰就是這份持之以恆的堅守,不僅讓何家英的天空中一直飄揚著理想主義的旗幟,也讓他的畫作成為藝術市場的傳奇,有人把這種現象稱之為“何家英現象”。

讓我們再次走進“何家英的藝術世界”

何家英:工筆畫不要拘泥於固定形式

《侗族女孩》 2012年 59x95cm

何家英:工筆畫不要拘泥於固定形式

《餘韻》 2009年 189x115cm

何家英:工筆畫不要拘泥於固定形式

映月

何家英:工筆畫不要拘泥於固定形式

貂蟬拜月

何家英:工筆畫不要拘泥於固定形式

西施浣紗

何家英:工筆畫不要拘泥於固定形式

昭君出塞


何家英:工筆畫不要拘泥於固定形式

何家英:工筆畫不要拘泥於固定形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