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居魚——鮣魚

鮣魚(學名:Echeneis naucrates):體極為延長,頭部扁平,向後漸成圓柱狀,頂端有由第一背鰭變形而成的吸盤,其鰭條由盤中央向兩側裂生成為鰭瓣(laminae)約有21-28個;尾柄細,前端圓柱狀,後端漸側扁。吻平扁,前端略尖。口大,口裂寬,不可伸縮,下頜前突;上下頜、鋤骨、顎骨及舌上均具齒。體被小圓鱗,除頭部及吸盤無鱗外,全身均被鱗。背鰭兩個,第一背鰭變形而成吸盤,第二背鰭和臀鰭相對;腹鰭胸位,小形;胸鰭尖圓;尾鰭尖長。體色棕黃或黑色,體側經常有一暗色水平狹帶,較眼徑為寬,由下頜端經眼達尾鰭基底。

食肉性海魚,常以吸盤吸附船底或其它大魚遠遊和索食。以其它魚類和無脊椎動物為食。當到達餌料豐富的海區,便脫離宿主,攝取食物。然後再吸附於新的宿主,繼續向另外海區轉移。


寄居魚——鮣魚

鮣魚體細長,體長123.5-648毫米。背鰭XXII-XXVI,37-40;臀鰭35-38;胸鰭20-24;腹鰭1-5;尾鰭分枝鰭條15。鰓耙3+13-16。體長形,前方略平扁,向後尖柱狀;體長為體高8.4-13.7倍,為頭長4.7-5.6倍。頭很平扁,背側有一長橢圓形吸盤;頭長為吻長1.6-2.4倍,為眼徑5.2-7倍。眼側中位。眼間隔全被吸盤佔據。口略大,微斜,下頜較長。上下頜、犁骨與顎骨牙絨狀。

鰓孔側位,約達口角下方。鰓蓋膜微連,不連峽部。除頭及吸盤外,體全蒙很小長圓形鱗。側線前端稍高。第一背鰭變成的吸盤由22-26對橫軟骨板組成。中央有一縱軸褶,周緣為遊離光膜,橫骨板後緣有絨狀小刺,吸盤長約為頭長1.4-1.5倍;第二背鰭始於肛門稍後方,與臀鰭對稱,背緣稍斜且微凹,不達尾鰭。胸鰭側位而稍高,尖刀狀,短於頭長。腹鰭胸位,長約等於胸鰭。

尾鰭小魚(體長230毫米以下)尖長形,體長280毫米時為截形魚再大漸呈凹叉狀。頭體灰黑色;頭體側有上下2黃白色縱紋;腹側較淡。鰭灰黑色,小魚尾鰭上下緣黃白色。


寄居魚——鮣魚

棲息環境

大洋性魚種,鮣魚游泳能力較差,主要靠頭部的吸盤吸附於游泳能力強的大型鯊魚或海獸腹面,有時吸附於船底,被帶到世界各海洋。通常單獨活動於近海之淺水處,也會吸附在大魚或海龜等宿主身上,隨著宿主四處遊湯。

生活習性

食肉性海魚,常以吸盤吸附船底或其它大魚遠遊和索食。以其它魚類和無脊椎動物為食。當到達餌料豐富的海區,便脫離宿主,攝取食物。然後再吸附於新的宿主,繼續向另外海區轉移。

宿主的變化很大,鯨、鯊、海龜、翻車魚,甚至於小船都可能是寄宿的對象,或隨潛水夫活動。以大魚的殘餘食物、體外寄生蟲為食,或者自行捕捉淺海的無脊椎動物。


寄居魚——鮣魚

在分佈區域的大部分海洋內是春季和夏季繁殖,在地中海是秋季三個月內產卵。受精卵外部有一個堅硬的外殼,以保護免受傷害和乾燥。這些卵浮性很大,呈球形。當胚胎孵化,每個長度在0.47-0.75釐米。這些年輕的魚有一個大的卵黃囊,眼睛無色素,有一個完全成熟的身體。小魚在剛出時就形成吸盤並開始發展。並逐漸開始生長小齒,上頜骨、上下頜大齒。自由地生活一年左右,直到長度達到約3釐米,此時它們就會吸附宿主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