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人老了該不該張嘴問兒女們要錢?

川妹曉靜


既然是老人,還是農村的。居然是問到兒女要錢,真的是很可悲,也很現實的問題。

我想大多數老人真有經濟養老的話,也不可能問到兒女要錢吧!聽著題主說的這種老人該不該問兒女要錢,讓人心寒。


三妹歐耶


做為農民,種地只是餬口的一種營生。糧食價格一度低迷,農民僅靠種地手中根本不可能攢下多少錢。面對天價彩禮,兒子娶了媳婦已經是債臺高築,艱難度日了。到了老年又不得不面臨養老的問題。雖說有政府發放的那88元基礎養老金,可那是杯水車薪,連基本的生活保障也不夠。那麼,問題來了,老人們該不該向孩子們要錢呢?這事要因人而異,因事而變化。

若老人只是生活的日常需要,是不向孩子張口的

農村的老人都是從苦難的日子熬過來的,勤儉節約是他們大半輩子養成的習慣。家裡有地,種了糧食、油料和蔬菜。糧油菜都是自產的,不需要再掏錢去買。至於調料、醋鹽之類的調味品,象徵性的用著就行。用電、用水也儘量地能省就省。身體硬朗地還會多種點菜、旱菸之類,逢集去叫賣,多少也有點收入;自己沒收入的逢年過節孩子們也多少給點,平時都捨不得花。自己的衣服一年也就添置那麼一兩件,都是孩子買的,老人們也不用管。再說還那每月103元養老金。每月的生活也就這麼精打細算地湊合著。



人上到年紀,最怕別人說老,尤其是孩子們。父母在孩子的面前總是堅強而“高大”的形象。當孩子不經意間說,父母你們都老了。也許無意間的一句話,做為父母深感無名的失望和失落。父母在竭力維護著自己的尊嚴,每當孩子們給他們錢都時候,他們還是會說“我有”,“我有”。他們能不知道孩子們的負擔重嗎?要還債,要供他們的孩子上學,有的還得準備孩子的婚嫁了。老人們不想為孩子們添亂,反正自己也是黃土埋到半截的人了。能過只圖飽不圖好的日子也就不錯了。


若需要的錢超出了老人的支付能力,要張口,就是不張口孩子們也要給的

對農民來說,每年還是會有些大的開支的。老年農民最心疼的是土地,說啥是不會讓地荒著的。種地就要買化肥、農藥、有時還要買種子,機耕播(收)的錢,算起來是一個大“疙瘩”。孩子們即使進城居住了(除幹了公事的),還都是農村戶口,每年不斷上漲的城鄉居民養老和醫療保險,一家子人少則都是五六口,兩項近3000元。遇到這些開支時,老人們不向孩子們開口都不行。催得緊不說,關鍵還是“大額”。這完全超過了老人們的承受能力,不得不為之。

另外,人老了,身體的一些病狀凸現出來,基本上有些藥物不會間斷。而且現在的那個“醫保”,可以買藥的只有100元,但阻擋不住醫生的“大處方”和抬高了藥價。向孩子要點藥錢,是老人們既想長壽,更想健康,多幫襯幫襯孩子他們。

不過,萬一老人生病住院了,很少有孩子們不聞不理的,尤其是農村的孩子。只要父母病了,只要得到了訊息,哪怕是有了不大明事理的妻子,兒子還是會以有醫療報銷為由頭,“排難除險”,都會給老人給錢先治病再說,至於女兒是出嫁之人,又要彩禮從中作梗,還是隨女兒的家境,憑“良心”去了。



農村老人拉扯兒女們歷經了千辛萬苦。不是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嗎?我要說,農民的孩子明事理。絕大多數農村的孩子是隻能圖報的,雖然他們的收入不是很多,但都還會量力而行,不用父母張口,多少是會給父母錢的。

臨了,我要說,城裡的老人難道不向他們的孩子要錢嗎?別把農村與城市在這件小事上也分那麼清,行嗎?

【#為生活而提神】


為生活而提神


在二十多年前,我就見一家人家,也是我們鄰村的人家,他們家有一個兒子兩個女兒,兒子的學習能力特強,也可以說是天才,上學的時候老師講課他睡覺,當老師看見讓他回答問題的時候,他能回答出來,老師都服他。

後來考上大學,那時候大學生可是很有名氣的。下學後就在省市工作,記得有年他父親病了,找他要點錢貼補家用,可是他就寫了封信回來,信最後的落款是【新人新事新國家,個人有錢個人花。】最後他父親也算是給氣死的吧!

說實話,這社會的發展是越來越好,人們的生活方式也都大大的提高了。可就是這人心都變了,這人是一輩不如一輩人了!這人老了,如果有能力就自己養活自己,如果沒有就去要著吃,實在沒辦法動的時候,那就一了百了。

老了不能幹了!就不要問兒子要錢要吃喝,記著給自己留點尊嚴吧!你想想看,如果你兒子有孝心,那麼這還用你去問兒女要嗎?他們自然就會給你吃的喝的。那麼兒女不給你,這說明兒女心裡就沒有你這個父母,這心裡沒有你了,而你還去找兒女們要,你說他們會給你嗎?就算是給你,恐怕你還會聽些難聽的話,如此這樣到還不如出去像別人乞討口吃的,最起碼別人還有點同情心。


潘世衛


我就不回答:該不該問兒女要錢的問題,說一下聽到的真實故事。

我很尊重的兩個人,一位是清伯伯,一位是澤伯伯,當年和另一人叫保齊的三人、三家一起闖關東,途中在瀋陽換車候車,保齊的母親因喝水打碎了一個碗,保齊把他母親罵了一頓。清伯的母親把車票弄丟了,後又末擠上火車,三家人下一站下車等候,清伯返回瀋陽接回母親,三家又繼續趕路。清伯一句也沒抱怨母親、。這是澤伯和我講的。

清伯的事講到這裡,我不再讚美和評價,請伯後人的家庭壯況大家會知道的,我相信你會給他們一個祝福。

中華的傳統美德有幾千年,每個家庭合睦不是錢多錢少,錢夠不夠花。孝敬是第一做人標準,有孝順的人才能受人尊重,每一個人都是父母(或養父母)養大的,沒有報父母恩的人算、、、、、、、,、扯遠一句話:狗窩對聯:守夜家門靜、常思報主恩、橫批誰給補上。


用戶馭手


媽媽就是農村老人只有每月85元的那個國家免費給的錢,媽媽和哥哥一起過,她從來沒向三個女兒要過錢。但我自覺給,不分月除了年節給還有媽媽平時來我家時也給錢和買新衣服,這次媽媽心臟支架手術費用也是我和哥哥一起承擔的,大姐因為困難她拿來一萬元哥哥嫂子沒留,讓她拿回去了。自私鬼二姐平時不給媽媽錢,過年過節也很少給既使給也比別人給的少,媽媽手術她一分沒出,嚇的連聲都沒敢出。媽媽心裡也挺難受的,兩個孫女安慰奶奶:咱不在乎她的所為,沒她咱也把病看好了,我們這麼多人搶著給你花錢呢


嘀嗒5929


應該要,懂事的孩子不用等到老人要,應該主動給。我們都是為人子女的,就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一下這個問題。

1.農村人都不容易,我是80後,雖然沒有經歷過最困難的那段時間,但是也耳濡目染過無數從那個時代走過來的老人的教誨,字字血淚,聲聲淒涼。他們太不容易了。

2.老人不到萬不得已,不會跟自己的兒女們開口的,我奶奶80多歲,剛去世不到20天,從來沒有跟我的父輩們要過一分錢,一直自己住自己做飯,從不給任何人添麻煩,可憐天下父母心。奶奶雖然沒張口問我們要過錢,但是我們兒孫輩的都會不定期的給她錢。

3.子欲養而親不待,告誡全天下的兒女們,父母老人一輩子不容易,作為子女的我們一定要孝敬善待他們,不要等到真正明白這個道理才去孝敬父母,可能真的就晚了。


沂蒙阿亮


我們老家是農村的。我們村裡沒有老人向孩子們要,大多數都是,能動時跟誰過,就是跟著一起生活的子女負責養老送終。其他的子女平時送點禮,生病住院了,其他的子女願給多少給多少。

老人基本上都不好意思開口要的,除非主動給。這指的是我們這地方的大多數人,基本都這樣。這兩年更好了,大多都有養老保險了。

我就是跟我孃家爸媽住。他們從來不開口向子女要錢。但是你給他們,他們也挺開心,他們也會在村裡人面前炫耀。我女兒又給我一千。這個也是08年我媽去世了別人給我講的。我爸媽和我們一起住,我也每月給零花錢。他們也幫我帶一下孩子,煮一下飯,我們很忙。大孩子那個時候就沒有給錢他們,那個時候我們在家種地,他們在外面做小生意,有時倒給幾十塊給我們。

我老公的爸媽,也是我們主動給的。那沒給我爸媽這麼多。他還有五個子女。因為我爸媽生病住院就我一個人出錢。他爸媽自己住,生病了有幾個出錢。那個時候都困難。

現在的孩子大多數不象那個時候的人了,自己多存點錢自己老養。孩子們也有自己的家,哪顧得上你。關健現在的孩子存不住錢。

孩子們的事,能幫多少算多少。你也別想我的,我也不想你的。你對我好,有剩的就給你。對我不好,我自己儘量花掉。😂😂。這只是個人的想法。





劉春梅193559609


生兒養女一輩子,到老來;點點滴滴,只求平安可!

一、我也是一個農村老人,雖然還沒老得動不了,手腳也有些遲疑了。這輩子將兩個女兒,一個兒子養大成人。

現在呢,大家都過得不好不壞,剛剛找得吃倒。

二、年青時,在外地做些小生意,掙了些錢,除了在家起了間二層樓安居房外,都供孩子讀書用了。兩個女兒中專畢業,一個嫁給了單位職工,一個嫁給隔壁村一個退伍軍人;兒子本科畢業後,到學校先當老師,後來到教育局任普通幹事。

三、兩個女兒,各自有家,除了逢年過節,拿點禮性錢,平時也沒什麼付出;兒子結婚後,頭胎是女,躲著又生了個兒子。

囿於當時計劃生育,做人做事,都很低調;這樣工作是保住了,但工資就比同齡人少了蠻多。

四、前年,老婆子,因重病去世,我考慮到實際情況,便搬到城裡和兒子一塊住。兒子兩口子都忙,每月拿點錢給我零用,我呢也是省著花。

五、不管是農村還是城裡,人老了,更須自重;輕易別向兒女們要錢,大家都不容易。

古話說,養兒防老;但現實是,我們已經老了,孩子也快老了,現在社會變化多,壓力大。

六、農村孩子,要發展起來,因為先天不足,後天一定要比別人更努力才行。現實中雖說錢不是萬能,但冇錢萬萬不能。

年輕人,多些準備,為日後發展打些基礎,是必須用錢。

七、人老了,能省剛省。千萬別把自己看得太重,尤其不能認為自己為孩子、為家庭做了多大貢獻,吃了多少苦。

現在要多少補償一些,這樣就讓人傷感了,說好聽點叫為老不尊,說不好聽些叫老蠢了。

八、自己原來有些積蓄,孩子平時給點錢,我都收起,過年時全當壓歲錢,給了孫子輩。這樣小輩高興,自己也落得個心安。

九、以上是我個人之觀點,希望對朋友能有所幫助。若有疑問,歡迎到我作品主頁(海峰鄉村題材原創作品)評論處留言、探討。


朋友:看完了,順手關注;是積善之舉,必有福祐!



這不是該不該的問題,而是兒女孝不孝的問題。

農村父母老了就沒有一點收入了,自己不能再種地,也沒有可以換錢的物品,生活只能靠兒女。

我父母都是農民,晚年幹不了活,家裡的地都是我弟弟收種,吃的用的弟弟買,最初幾年我還給父母買,後來弟弟全包,給父母一點零花錢,他們還捨不得花。父母有病住院,我們都拿錢。農村父母老了就是靠兒女養的,不是老人向兒女索要的。

如果遇到不孝順的兒女,父母開口要錢也是白要,如果兒女孝順,父母不用開口。

曾經在某電臺聽過一個熱線,老太太四個兒子和一個孫子,每月每人固定給老夫妻倆一定的生活費,大兒子最多,孫子最少。春節時,大兒子和老二老四給父母一定數量的錢,孫子和孫媳婦給老夫妻倆買衣服,老三兒子請一大家人在酒店吃年夜飯,正月初一四個媳婦和孫媳婦一起在家裡做飯,所有食材都是老大買的,你說這樣的老人有必要向兒女開口要錢嗎?

有個鄰居,老頭在世時,家裡花銷是兒子給,如今老頭過世,家裡生活用品全是兒子兒媳給往回買,老人從來不開口問兒子要。

因此,不是農村父母老了該不該問兒女要錢,而是兒女應該主動給年邁的父母零花錢。


牽住夕陽的手


還三農領域的創作者,這問題提的,沒有一點學問,你應該這麼說:

父母老了,做子女的該不該主動給父母錢?

農村,農業,農民,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是悟空回答裡繞不開,剪還亂的話題,

作為我自己來!說,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從記事時起,我們那裡,不是一家窮,是家家都窮,那時候,我們家括我們鄰居,都是住幾間破瓦房,唯一的生活來源就是那幾畝薄田,

在我的印象中,父母有幹不完的農活,每天除草,施肥,打農藥,整天風裡來雨裡去,指望到了收穫的季節有個好收成,可就是這樣,也只是剛剛夠吃,沒有多餘的錢讓我們零花,

到了後來,國家政策好起來了,父親像其他人一樣,湧入城市幹泥瓦匠,那時候工資特低,一天10塊,一個月下來300來塊錢,母親在家照顧一家老小,始終沒有放慢勞作的腳步,假如放到現在,你掏給孩子300塊錢零花,估計都嫌少不接,

正是由於父親穿著最髒的衣服,掙著最乾淨的錢,日子才慢慢好轉起來,我們像其他家庭一樣,父親一手翻新了房屋,買了三輪車,拖拉機,添置了許多家用電器……接著供我們幾個孩子上學到大學畢業,直至結婚生子……

我的父母就是廣大老鐵們的父母的一個縮影,他們為家勞作了一輩子,為兒女付出了一輩子,我們做兒女的,該不該行動起來?該不該給父母養老?該不該主動給自己的父母掏些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