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造反失敗後,康熙想將他全家上百口滿門抄斬, 不料卻漏掉了一人,這個人是誰?最後怎麼樣了?

鈍拙緣己G


在這裡我要闡明一點,康熙在將吳三桂全家滿門抄斬時,不是漏掉了一人只是沒有找到那個人的蹤跡而已。按理說這應該算是他自己逃走的,而不是被人遺忘以至於存活下來的。而這個人就是吳三桂的次子吳應麒,後改名為吳啟華。反叛失敗以後,他隱姓埋名,帶著自己家族存活的一部分人和陳圓圓歸隱山林,保住了吳家的血脈。至於詳細內容具體是什麼,就聽我一一向大家道來。

(吳應麒劇照)

先從“三藩之亂”吳三桂造反一事開始吧!早在吳三桂在雲南成藩當王時,清政府就開始有所警覺了,身為一個臣子,吳三桂卻對雲南有絕對的管理權利,這就相當於地方上的土皇帝,況且他還有自己的隊伍,兵力雄厚,以前又對明主忠心耿耿,這不得不讓清政府產生懷疑。


而吳三桂雖在平定西南後被封為平西王,鎮守雲南,但卻不知道收斂自己的勢力,清政府也開始了削弱吳三桂勢力的計劃。4年時間,清廷先是收繳了他的平西大將軍印信,後又剝奪他的司法特權,這樣再次加深了吳三桂和清政府之間的矛盾。康熙十二年,康熙趁著鎮守廣東的平南王想要辭官回鄉,便也向其他藩王提出收藩命令,於是吳三桂便在這樣的一個背景下起兵造反。其實不管清政府是否收藩,吳三桂都不會老老實實的呆在雲南,他可以因為野心,利益背叛明朝,也當然可以為此反抗清朝。


三藩之亂的結局基本上是以吳三桂的死告終的。康熙十七年吳三桂病逝于衡陽,其孫子吳世璠繼承大統,開始了為期三年的掙扎。最終在康熙20年城破人亡。他的兒子吳世璠,於清軍到來之前自刎。

至此,以吳三桂為首的叛亂就此告終。在這次叛亂之中吳氏家族的人基本上都被殺害了。

先是吳三桂長子吳應熊及其兒子,其實多爾袞早就看出吳三桂有反心,就未雨綢繆把吳三桂的長子吳應熊圈起來,做媒讓吳應熊和建寧公主政治聯姻,吳應熊成為"和碩額駙"留在京城當人質。



面對吳三桂的反叛吳應熊將康熙要削藩的機密告訴給來京接他的吳三桂,但卻拒絕隨從吳三桂而去,他只是將自己的嫡長子吳世璠送回,因此當吳三桂真的反叛的時候,吳應熊和其次子就被理算當然的殺害了。據載,當朝廷聽到吳三桂反叛的消息就把吳應熊和其兒子吳世琳投入大牢,絞死,其餘幼子免死。

“吳應熊及其子吳世琳處絞,其餘幼子俱免死入官”。


(吳世璠劇照)

又因為吳世璠及其吳三桂的舊部都於叛亂失敗時要麼被殺要麼被抓,所以大部分人會以為吳氏家族早已絕跡,其實並不然。因為吳三桂還有一個名叫吳應麒的兒子活了下來。電視劇《龍珠傳奇之無間道》中有過關於吳應麒的描述,不過卻也只有幾集,後面就基本沒有他的戲份了,這大概就是因為他退隱山林,無人知曉了。電視劇自然不能太當真,但是關於吳氏家族後裔的問題歷史學家也已經出來證實了。清史專家滕紹箴、李治亭等確認了在貴州岑鞏馬家寨發現的吳氏家族為吳三桂後裔。所以說以吳應麒為首的吳氏家族最後存活了下來,並且安穩的度過了百年之久。


(吳應麒)

其實當時兵敗之時,吳應麒就早有準備或是已經料到了這個局面,於是便在在吳周王朝將要滅亡之時護送陳圓圓等人逃到了雲貴交界地帶,然後選擇在岑鞏縣安身隱藏。而吳三桂遺體據說也被悄悄運到了黔東南並葬在岑鞏馬家寨。


小姐姐講史


吳三桂三藩之亂失敗後,康熙將吳三桂全家滿門抄斬,連康熙的姑姑建寧公主與吳三桂之子吳應熊所生的兒子也全部處死。但還有一條漏網之魚吳三桂的幼子吳啟華。近年來,有一個爆炸性的消息,說是吳應麒(應期)在昆明城破後逃走,攜帶吳三桂遺體和陳圓圓,隱居貴州省岑鞏縣水尾鎮馬家寨。但史書記載吳應麒早在吳家內鬥中被郭壯圖處死。

去貴州省岑鞏縣水尾鎮馬家寨的,應該是一位馬姓和胡姓的臣子,他們帶著吳三桂的幼子吳啟華(不是原名)、吳三桂和張皇后的遺體。

1,吳應麒是吳三桂庶子,過繼給了吳三桂的哥哥吳三鳳。

吳應麒就是吳應期,是同一個人。

吳應麒是吳三桂與一位歌妓生的兒子,過繼給了沒有兒子的哥哥吳三鳳。

1642年,吳三桂的舅舅祖大壽在錦州投降清軍,吳三鳳也在錦州就一起投降清軍了。

吳三桂就把吳應麒帶到自己身邊養。

1644年,吳三桂引清軍入關,在一片石大敗李自成。李自成大怒,將吳三桂的父親吳襄和弟弟吳三輔等人全部殺死。這是吳三桂的第一次家難。

不久,李自成、劉宗敏倉皇撤出北京,將擄掠的人口和輜重拋棄在路上,以遲滯吳三桂和清軍。吳三桂在亂軍中重新找到陳圓圓。

2,吳三桂的三藩之亂引發第二次家難

吳三桂在三藩之亂時,他的嫡子吳應熊和孫子吳世霖被康熙處死。

3,吳三桂的孫子吳世璠在昆明兵敗自殺

吳三桂在衡陽稱帝后不久就死了,眾將決定請吳三桂的孫子吳世璠前來衡州奔喪,並繼承皇位。

吳國貴等人提出:宜滇不顧,北向以爭天下。

如果龜縮回雲貴只有死路一條。

而留守雲南的郭壯圖為了自己的私利,反對吳世璠去衡州繼承皇位。最後雙方妥協,吳世璠去貴陽繼承皇位。

因為吳周放棄了湖南要地,很快軍心渙散,兵敗如山倒。

吳周快要滅亡了,還在搞內鬥。

吳應麒是吳氏集團中的一個核心人物,開始他在岳陽對抗南下的清軍,雙方處於僵持狀態。後來,吳應麒從湖南逃到貴州,再逃雲南。因為喝醉酒,吳應麒大發牢騷,痛罵攛掇吳三桂反清的方光琛。

郭壯圖懷疑吳應麒要篡位,就把吳應麒和他的兩個兒子吳世琚和吳世珵一併處死了。

很快清軍就包圍了昆明。

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月二十八日,吳世璠在昆明自殺,死時才十六歲。

4,吳三桂的幼子吳啟華逃往貴州省岑鞏縣水尾鎮馬家寨

吳三桂在沒有造反前,就在昆明建立上千人的後宮,除了張皇后、陳圓圓外,還有大量的妃子。

這些妃子給吳三桂生了幾個幼子,歷史上沒有記錄名字。

清軍逼近昆明後,吳世璠就和郭壯圖安排了心腹馬某和胡某,帶著吳三桂的幼子吳啟華和吳三桂張皇后的遺體逃亡。

史書記載:大兵逼雲南,世璠潛易祖柩,自郭壯圖數人而外不預也。

馬某就帶著吳啟華到了貴州省岑鞏縣水尾鎮馬家寨。現在馬家寨的人大部分姓吳,很有可能是吳三桂的後代。

號稱陳圓圓墓碑於1983年出土,正面刻字:“故先妣吳門聶氏之墓位席”,右上方刻一行字:“皇清雍正六年歲次戊申仲冬月吉日”。

很多磚家根據這些字考證為陳圓圓,我看是牽強附會,很有可能是吳啟華的生母聶氏,是吳三桂的一個妃子。

現在都是文化亂搭臺,陳圓圓的名聲多大啊,引來經濟好唱戲。

還有吳三桂的墓碑“受皇恩頤養一次八十五歲吳公號碩甫墓”。石碑右側,刻有“雍正元年歲次癸卯季春月廿七榖旦”。

吳三桂有一個號叫碩甫。

但吳三桂只活了67歲,並且一般墓碑上也不會寫歲數。我估計是康熙三十六年把吳三桂遺體埋葬在此,從吳三桂的出生年算起,到埋葬時間共85年。

這個墓有可能是吳三桂和張皇后的合葬墓。只是有可能。

5,大將馬寶

網上說是馬寶帶著吳應麒、陳圓圓到了岑鞏縣水尾鎮馬家寨。也是不可能的。

馬寶原來是李自成的部下。李自成入北京時,馬寶是老營副營總。

1645年,李自成死後,馬寶擁護永曆帝,封安定伯。

永曆帝兵敗後,馬寶無奈投降吳三桂。

康熙二十年,馬寶在雲南烏木山大敗,為保存子孫,向清軍出降,九月在北京被凌遲處死。

馬寶的五個兒子都逃走並活了下來,但沒有一個是在岑鞏縣的。

本人是沂藍書院趙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現代史,繼承章太炎學派唯識史觀學說。


沂藍書院趙月光


吳三桂是明末清初最具爭議的“領袖”人物,出身將門世家的他曾是明朝邊關大將,卻在明朝覆亡之際選擇倒戈,最終他協助滿清入關,成為知名“漢奸”

隨後,因為撤藩而不滿的吳三桂,又扯起反清復明的大旗,成為漢人眼中的救世主,隨後吳三桂攻城拔寨,大有恢復河山的氣勢,兵鋒也直指長江以北,惹得清朝統治者惶恐不已,都產生了撤回關外的想法。可是隨著他稱帝的消息傳出,世人方才知道這個所謂的前朝大將,只是個唯利是圖的人,最終年事已高的吳三桂在位僅5個月便去世,清朝實現反撲,將三藩之亂平定,吳三桂家族也慘遭屠戮

什麼?漏掉了一個人?此人何在?現在尚有傳人否?吳氏一族竟然延續下來了!


吳三桂——明末清初“著名的政治、軍事人物”

這是關於吳三桂的定義,他既不是明末的愛國名將,也不是清朝的開國元勳,他的定義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政治軍事家,而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評價,是因為他先後降清又叛清,背叛明朝又藉口反清復明。總之,反覆無常的吳三桂,為清朝立下了汗馬功勞,也差點毀掉了剛建立的清朝

吳三桂字長伯,是錦州總兵吳襄之子,而他有個非常出名的舅舅,袁崇煥手下第一名將祖大壽。可以說,當時遼東系的領袖在袁崇煥死後就是祖大壽,而作為祖大壽的外甥,吳三桂在崇禎時期,便官居遼東總兵,並封平西伯,負責鎮守山海關。崇禎十七年,李自成大軍攻破北京,明朝滅亡,此時的吳三桂手握重兵,不僅沒有進京勤王,反而是考慮是否要投降李自成,而正是此時,發生了一個傳為“千古佳話”的故事出現了

怒髮衝冠為紅顏——吳三桂的家人都在北京,其中包括他的愛妾陳圓圓,原本已經計劃投降李自成對抗滿清的吳三桂,在得知李自成手下大將劉宗敏將陳圓圓霸佔之後,怒不可遏,隨後轉投多爾袞。得知此事的李自成也是憤怒不已,下令將吳三桂留在京城的一家全部殺死,並親自帶兵前往山海關對戰吳三桂

吳三桂也是能打,山海關大戰中,吳三桂率軍大敗李自成,因戰功被封為平西王,此後吳三桂在清朝入關的過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將屠刀揮向了曾經自家的子民。順治十六年,鎮守雲南的吳三桂奉命引兵入緬甸,逼迫緬甸王交出南明逃亡的永曆帝,並於康熙元年在昆明殺害了南明永曆帝。同年,吳三桂晉封為平西親王,與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廣東平南王尚可喜並稱三藩

撤藩之前,吳三桂就是雲南的土皇帝,自然不能接受康熙的安排

康熙十二年,自以為羽翼豐滿的玄燁下令撤藩。此時的吳三桂,早已過慣了土皇帝的生活,自然不接受這一安排,眼見康熙撤藩決心已定,他聯合自己的老朋友也就是另外兩藩,準備造反。除了陸地上的朋友,他還聯繫到了臺灣那邊,可以說是準備來個海陸並進,雙管齊下

吳三桂自稱周王,總統天下水陸大元帥、興明討虜大將軍,併發布了征討檄文,這一造反行為史稱“三藩之亂”。一開始,吳三桂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進行造反,一時間遭受滿清貴族統治的漢人是一呼百應,紛紛加入了吳三桂的隊伍,加之吳三桂原本就是一代名將,統兵打仗的能力自然是一流水平,打的清朝守軍是滿地找牙,很快就佔據了大半壁江山,兵鋒直指長江以北,一時間清朝統治者是人心惶惶。此時的康熙也後悔了,可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他只能硬著頭皮去面對氣勢洶洶的吳三桂

也不知道吳三桂是因為年紀大了,還是皇帝夢作祟,他沒有趁勢北上一鼓作氣,反而是停下了自己的腳步,選擇在康熙十七年登基為帝,國號為大周,建都衡陽。這一行為,不僅打擊了諸多漢族人民反抗清朝統治者的積極性,也標誌著三藩之亂由全面進攻轉為守勢,並直至最後衰亡。此時的民眾看清了吳三桂的嘴臉,他根本就不是想著恢復前朝,而只是為了自己!

或許真的是因為年紀大了 ,吳三桂已經沒有精力再去想著一統全國,自知時日無多的他選擇登基,或許也只是為了圓自己一個皇帝夢。最終,在位僅僅五個月的吳三桂在衡陽病逝,其孫吳世璠繼位,卻沒有了吳三桂的那種一呼百應的號召力,造反軍也由原先的鐵板一塊變成了散沙。三年後,清軍攻破昆明,三藩之亂以失敗而告終

謀逆之罪是要誅族的,吳三桂或許早就想到了自己的結局

深知一旦造反就沒有回頭路的吳三桂,自然知道失敗的結果,所以他選擇留一手。史書記載吳三桂有兩個兒子,一個是清宮劇中出現的吳應熊,而另一個兒子是吳應麒。至於吳應熊的結局,有點慘——作為政治的犧牲品,吳應熊早年就作為“人質”成為駙馬,在北京生活,隨著吳三桂的起兵,吳應熊最終也被處以絞刑;至於吳應麒,則在吳三桂起兵之後,率領馬寶等將領轉戰貴州、廣西、湖南、四川等地。可以說是跟吳三桂並不處於一條線上,而之所以這麼做,或許就是吳三桂為了保留自己的一條血脈,以免落得個誅九族的下場,讓老吳家斷了香火

兩條線作戰的吳家父子,席捲了大半個中國,卻也最終以失敗告終。吳三桂死後,其孫吳世璠繼位並繼續頑抗,吳應麒也隨之退守。只是,最後清朝攻破的是昆明,抓捕的也是吳世璠一條線上的吳家人,至於吳應麒則消失不見了!難道說,自知勢必兵敗的吳三桂,早就安排好了這一計劃,讓吳應麒逃匿了?

對於吳應麒的下落,史書上再無記載,而後多年也沒有任何的音訊表明,吳應麒仍尚在人間,對於一代梟雄吳三桂的子孫後代如今身在何方,一直以來都是一個謎團。終於,在當代,也就是在吳三桂死後三百多年,有考古專家在一個叫做馬家寨的小山村中,尋到了吳三桂後代的蹤影。隨著科考的進一步深入,最終專家確定了這一支族人,就是當年吳三桂的二子吳應麒的後代,並且也在此地發現了吳三桂愛妾陳圓圓的墓地

 一切塵埃落定,吳三桂並沒有絕後。雖然康熙下令殺死了他的大兒子,並將其孫等百十口吳家人趕盡殺絕,但仍然有一支吳家後人,通過隱姓埋名藏匿深山而倖免於難

昔日的吳三桂征戰沙場大殺四方,曾是明朝的肱骨重臣,也是清朝得力的爪牙,甚至說他都曾坐擁半壁江山,叱吒了大半個中國,最後卻落得如此下場,也是讓人唏噓不已


如果喜歡我的內容,不妨點個贊或者關注一下吧!我是置身黑白的精彩,因為只有置身事外,才能看到黑白之間的精彩!


置身黑白的精彩


吳三桂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的頭號大漢奸,他勾引清軍入關給中華民族帶領深重的災難,導致幾千萬甚至上億無辜同胞被清軍屠殺,使中華文明倒退幾百年。吳三桂還親手屠殺南明最後一個皇帝永曆帝全家幾百人,徹底滅亡了自己的祖國明朝。

吳三桂這樣罪惡滔天的大漢奸,還有很多舔狗為他塗脂抹粉洗白,真是顛倒黑白混淆是非。

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領大順軍攻佔北京,崇禎帝自殺殉國,明朝滅亡。

吳三桂本來已經投降李自成並獻出山海關,走到半路聽說愛妾陳圓圓被李自成的大將劉宗敏霸佔,於是衝冠一怒為紅顏,不顧父親吳襄與全家幾十口人的生命投降清軍。

吳三桂勾結清軍入關打敗李自成以後,1644年4月23日,李自成大怒,斬殺吳三桂的父親吳襄於永平(今河北盧龍)城西范家莊,並將他的首級懸掛在高竿上示眾,李自成回師京城後吳家三十八口慘遭滅門,但李自成沒有捨得殺絕代佳人陳圓圓。



吳三桂勾結清軍佔領北京以後,在兵荒馬亂之中居然找到了絕代佳人陳圓圓。

此後陳圓圓一直跟隨吳三桂輾轉征戰。吳三桂平定雲南後,陳圓圓進入了吳三桂的平西王府。

1673年十一月,吳三桂誅殺清朝的雲南巡撫朱國治,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起兵造反清朝。 1678年八月,吳三桂在衡州稱大周皇帝五個月以後病死。

吳三桂發動的三藩之亂失敗以後,其子孫都被逼自殺或被清軍處斬,基本上落得了一個滅族的結局。

史書記載吳三桂只有吳應熊一個兒子。清朝為了籠絡吳三桂,將多爾袞的女兒建寧長公主嫁給了吳應熊為妻。

不過,為了防止吳三桂造反,清朝以吳應熊駙馬的身份,封吳應熊為三等子爵,並要求其長駐京城,實際上成為了清朝的人質。

吳三桂造反以前,吳應熊自知脫身無望,暗中派人將長子吳世璠秘密送回雲南。

吳世璠回到雲南以後,1673年,吳三桂孤注一擲造反清朝。 三藩之亂髮生以後,清朝果斷地將吳應熊以及吳應熊的幾個兒子全部收押。

一年以後,吳應熊和次子吳世琳被清朝處死。吳應熊和建寧公主所生的另外兩個幼子和其餘庶子,暫時得到豁免,但是被送入宮廷幽禁。

1678年,66歲的吳三桂病死於衡州,反清形勢急轉直下。吳三桂死後,吳世璠在吳週二號人物、其岳父郭壯圖的支持下,奔赴貴陽迎接吳三桂靈柩,並於貴陽即皇帝位。

自從吳三桂死去,周軍心離散,戰鬥力逐漸削弱,在與清軍戰爭中節節敗退。

康熙帝命令展開總攻擊,清軍以摧枯拉朽之勢,很快將周軍打得一敗塗地。

吳世璠被迫退回到昆明。大周內部實際上已經處於分崩離析狀態,不同派別之間互相傾軋、明爭暗鬥。

郭壯圖與手下大將密謀殺死了所有反對派主要人物。吳三桂的兩個孫子吳世琚和吳世珵也被活活用繩子勒死。

1781年,清軍攻入昆明,吳世璠與妻子郭皇后自殺身亡,宮中自殺的有100多人。

康熙命令封鎖昆明城,仔細搜尋吳三桂的親屬,凡是找到的,就地立斬、絕不留情。

康熙帝命令挖開吳三桂墳墓,將其屍骨拉出墓穴,斬首示眾並鞭打300下。

由於吳世璠死時只有十幾歲,還未曾留下子嗣。而清軍在攻入昆明以後,對吳三桂的其他兄弟子侄的後代也進行了趕盡殺絕,前後被殺者達幾百人,吳三桂在雲南的族系因此全部滅絕。

雲南平定以後,為了永絕後患,康熙帝不顧建寧長公主求情,將幽禁中的吳應熊其餘幼子全部處斬。

因此,到這個時候,吳三桂直系後代已經無一倖免。

不過,人算不如天算,對於吳三桂的子孫,康熙帝還是放過了一個漏網之魚。那就是吳三桂的次子吳應麒。

當時,吳三桂擔心自己死後、陳圓圓在宮中會受到迫害,所以,命令兒子吳應麒秘密把陳圓圓送到雲南和貴州交界的山區裡去。

吳應麒偷偷帶著陳圓圓來到雲南、貴州交界的山區裡。眼見荒山野外實在艱險,吳應麒料想如果丟下陳圓圓一個人,那麼她就是死路一條。再說皇位已經傳給吳世璠了,自己也沒有登上皇位的可能,而且還有可能受到郭壯圖等人的迫害。

想到這些,吳應麒當機立斷,決定留下來,幫助陳圓圓維持生計。

吳應麒與陳圓圓一起留在山裡。 為了掩人耳目,把兩人居住的小村子叫做馬家寨。

吳應麒在馬家寨娶妻生子、繁衍後代。直到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66歲的陳圓圓壽終正寢。

現在貴州省岑鞏縣水尾鎮馬家寨獅子山上就有一座墓碑,據說就是陳圓圓的安葬之所。 吳應麒的子孫一直生活在馬家寨。村莊名字叫做馬家寨,實際上居住在村子裡的人家全部姓吳,就是吳三桂兒子吳應麒的後代。


厚德載物49847


逃脫的是吳三桂的兒子吳應麒。

清廷關於吳氏家族斬盡殺絕的聖旨,通令全國。吳氏家族中有頭有臉的人物的結局,一一都有記錄交代。唯吳應麒就此消失蹤跡。

吳應麒化名吳啟華入思州龍鰲裡隱居。吳氏家族自知大勢已去,唯恐兵敗後遭受滅門之災,為保佑吳氏一脈香火,吳應麒改換名字,帶上侄子,和陳圓圓一起,潛身於比雲南更為偏僻閉塞的龍鰲裡來避難求生。

最終他們的目的也確實達到了,保留了吳家的一脈,只不過權勢不再。



笑談古今趣史


“衝冠一怒為紅顏”,吳三桂是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曾經他被罵為大漢奸,是大漢民族之恥辱,是他引清軍入關,導致300年中原遭受滿族奴役。也有人稱他是英雄,平西川,創佳績,為清朝立下汗馬功勞,同時也是中國之福將也。後來吳三桂因不滿康熙大帝削藩而反,最終落得個滿門抄斬的悲慘結局。<strong>

吳三桂既然造反,那他就一定想過失敗,他肯定會想會為自己留一條後路,而當時康熙將他滿門抄斬之時,果真漏掉一人,這一人是誰?他後來的結局又是怎樣的呢?

這還得從吳三桂的發家史說起。

吳三桂作為山海關統領,負責抵禦東北清人的入侵。而明末時期中原混亂,李自成率領的起義軍一路北上攻入北京,崇禎皇帝被迫上吊自殺。而吳三桂也想過和李自成搞好關係,投降李自成。

可沒想到李自成殺入北京之後,就將吳三桂的老家,抄了個底朝天。他手下的將領劉宗敏還霸佔了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這可讓吳三桂憤怒之極,一怒之下便放開山海關引清軍入關。但其實當時吳三桂和清人說好,是扶持崇禎太子登基,可沒想到清人已入北京之後馬上變了卦,吳三桂也只能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來。本來還是正義之舉一下變成了賣國賊了。又是一個女人改變了中國歷史。

當然清人知道吳三桂怎麼想的。在後來的清軍向南進攻之時整個中原,也只讓吳三桂去清理大順政權,而不讓其去碰南明政權,就在李自成的大順政權被完全剿滅之後。吳三桂,又面臨一個處境,那就是在南明和清朝之間做一個選擇,吳三桂又一次選擇了清朝。之後他一馬平川,以愛妾圓圓作為精神支柱,平李闖、定雲南、驅永曆,為大清統一中國立下赫赫戰功,成就一代開府建藩,擁兵一方的平西王。

然而就在吳三桂前往雲貴,當起了自己的土皇帝之時。清朝不會那麼容易放他出去,為了防止他造反,就將吳三桂的長子吳應熊,留在京城。並將多爾袞的女兒建寧長公主嫁給了吳應熊為妻。以駙馬的身份封吳應熊為三等子爵,實則是讓其在這裡當人質罷了。

就在吳三桂打算過著自己逍遙快活的日子之時。他卻遇上了年僅十幾歲卻胸懷大志的康熙帝。在其他兩位藩王尚可喜耿精忠,都做樣子申請削藩之時。60歲的吳三桂也只能跟著這個風,但沒想到康熙帝居然直接同意了,決定下令削藩。

這下可把吳三桂給嚇到了,削藩就代表著他再也沒有了軍權,沒有自己的軍隊的他就成為了一支待宰的羔羊,康熙隨時可以殺了。

那麼吳三桂在造反之前就沒有想過自己的兒子嗎?

要知道在史書上記載,吳三桂就只有吳應熊這麼一個兒子。其實不然,吳三桂曾經和一個歌妓生過一個兒子叫吳應麒。但吳三桂為了保持自己的名節,一直對外和吳應麒以叔侄相稱,而實際上他們卻是父子。吳應麒一直追隨吳三桂四處征戰,為吳三桂創下汗馬功勞,非常有才能。

削藩命令的下達,吳應熊就知道自己的父親必定會造反,他也知道自己脫身無望,於是暗中就派人將自己的長子吳世藩,秘密的送回。吳三桂看到自己的長孫回來,就知道自己兒子的意思,於是1673年吳三桂揭竿而起,發動三藩之亂。

三藩之亂髮生後,康熙帝不管建寧長公主的反抗,將吳應熊和其幾個兒子全部處死,而只將建寧公主所生的兩個幼女和其他庶子送入宮中幽禁。

一開始吳三桂打著“反清復明”的名號,得到了人民群眾的支持,與清人實力相當。可是,吳三桂人生中做過最錯誤的決定,便是在後來稱帝了。這讓百姓看清楚吳三桂不是真正的忠誠,而是一名亂臣賊子,由此三藩很快的就被康熙帝剿滅。

1678年吳三桂被殺,吳世藩在岳父郭壯圖的支持之下,在貴陽即所謂大周皇帝位。1681年,清軍攻入昆明,吳世藩自殺身亡。由於吳世藩尚且年幼,未曾留下子嗣,清軍入昆之後將吳三桂所有的家族進行滅門抄斬。也包括在北京關押的吳應熊的庶子們,因此吳三桂的所有後代全部被殺。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在一開始我們講到的,吳三桂一個不為人知的次子吳應麒。康熙帝殺了全家,卻漏了一人,就是吳三桂的次子吳應麟。

那麼這個吳應麒去了哪裡呢?

原來在吳三桂死後,吳世藩和吳應麒曾經爭奪地位,但是吳應麒卻由於是自己低微的身份,在爭奪帝位中失利。於是和另一名大將馬寶在貴陽迎吳三桂靈柩於岑鞏安葬,並且帶著已經出家的吳三桂的小妾陳圓圓一起藏到了貴州馬家寨,為了避免追殺,他還將名字改成了吳啟華。

上個世紀80年代的一次考古活動,發現了今天貴州的馬家寨確實有一座吳門墓,而其中埋藏的女性,就是陳圓圓。如今生活在貴州的岑鞏馬家寨的吳家人,應該就是吳三桂的後代了。


無筆


康熙自1673年開始撤藩,直到1681年才徹底結束,整整持續了8年之久。

康熙為何撤藩呢?

因為蛋糕就這麼大,康熙只想自己一個人吃,不想別人參與,甚至別人看一眼他都覺得不爽。


這些藩王,都是曾經的開國元勳,立下了赫赫戰功,沒有他們,大清不會這麼快掃平天下,沒有他們,大清還在東北啃雪呢!

但藩王有兵,有槍,有糧食,有錢,而且還是漢人,康熙如坐針氈,寢食難安,他擔心藩王造反,就算現在不造反,難保以後不造反,就算藩王不造反,難保藩王的子孫後代不造反。

要一勞永逸地解決此事,只有兩個字—撤藩。

當初吳三桂引清入關,是頂著大漢奸的罵名的,後來,大清統一天下,封吳三桂為平西王,吳三桂總體還算滿意,彩雲之南,山美水美,天高皇帝遠,舒舒服服的,是安享晚年的好地方。

可吳三桂沒過幾天安生日子,康熙就突然宣佈撤藩了,吳三桂當然一百個不願意了,雲南是他打下來的,沒有他,大清根本入不了關,他是清朝的大功臣。康熙如此對待開國功臣,太不講究了!


吳三桂當然明白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道理,他擔心一旦交出軍隊,交出權力,他就真的一無所有了 ,那時候還不得任由康熙消遣啊!

吳三桂猶豫不決,問部下的意見,部下群情激昂,炸開了鍋,大家意見出奇的一致,都說反了算了,再打個十年八年又如何!

此時的吳三桂,半截身子都入土了,深思熟慮之下,決定賭上一把,打贏了做皇帝,打輸了大不了逃到緬甸。

吳三桂殺了雲南巡撫朱國治,打出了“興明討虜”的旗號,還恢復了漢服,統一了軍裝,全部白衣白甲,就連軍旗都是白色的,說要替死去了的南明永曆帝朱由榔報仇雪恨!

這就啪啪打臉了!當年正是吳三桂帶著幾十萬大軍,把永曆帝追的無處躲藏,也是他親手勒死了朱由榔,現在倒貓死耗子假慈悲了,可笑至極也。


所以,吳三桂這招並不靈,聰明人早就看透了吳三桂,“反清”是真,“復明”是假,真實目的無非是自己當皇帝。

百姓心想,當年反清復明勢頭這麼猛,還不是被無情地扼殺了嗎,你吳三桂又能掀起什麼浪花,何況,我現在有吃有喝的,才不跟你幹殺頭的買賣呢!

老百姓但凡有口吃的,就很少造反。沒有群眾的支持,吳三桂大軍就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早晚會枯竭而死的。

吳三桂註定了失敗的命運。

1678年3月,吳三桂宣佈稱帝,國號周,此時他67歲,病入膏肓了,屬於過一把癮就死類型的,5個月後,吳三桂在憂憤之中死去。

接著,吳三桂的孫子吳世璠繼位。有人覺得奇怪,為何不是兒子繼位,而是孫子呢?

因為兒子被殺了!


吳三桂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吳應熊,二兒子吳應麟。當年,吳三桂引清軍入關,多爾袞擔心吳三桂耍花樣,就把建寧公主嫁給了吳應熊,並將他留在了北京,當做人質。

吳三桂反清前夕,曾經派使者秘密前往北京,準備接吳應熊回昆明,但被他拒絕了,使者帶出了吳應熊的大兒子吳世璠。後來,吳應熊和次子吳世琳均遭康熙殺害。

吳三桂死後,孫子吳世璠繼位之後不到兩年,清軍擊敗吳軍,攻入昆明,吳世璠服毒自盡,吳三桂一家老幼數百口人盡數被殺,吳三桂的墳墓被掘開,慘遭戮屍。

有人或許疑問,吳三桂的二兒子吳應麟哪裡去了呢?


有人說,吳應麟死於昆明保衛戰,還有人說吳應麟逃跑了,而且還帶著父親的愛妾陳圓圓一起逃的,最後逃到了貴州東部的馬家寨,並在那安家落戶了。

現在,馬家寨有一千多口人了,全村人都姓吳,沒有一個外姓,有人還發現了吳應麟和陳圓圓的墳墓,不知是真是假。

如果,吳應麟和陳圓圓真的在一起了,給老吳家留下了餘脈,吳三桂倘若泉下有知,或許會苦笑的。


一半秋色


梟雄吳三桂。

1、吳三桂其人。

吳三桂,字長伯,遼寧綏中人,錦州總兵吳襄之子,可謂是出身名門。將門出虎子,他也成為明末清初著名的軍事將領。提到吳三桂,我們自然會想起“衝冠一怒為紅顏”的歷史典故,的確,陳圓圓的一個大美女,自古美女配英雄,吳三桂自始至終都認為自己就是一個大英雄,所以,自己的女人被別人搶奪,自然不會善罷甘休,他這一怒可不得了,直接把清軍引入中原,讓華夏大地被滿族人統治了三百多年。


2、滿門抄斬。

吳三桂剛開始是傾向於和李自成和解的,但是愛妻陳圓圓被李自成部下搶走後,他發誓要報仇,所以就秘密聯繫上了努爾哈赤,吳三桂其實是被滿族人欺騙了,因為當時他們私底下有一個協議,就是把滿族人引入中原後,重新扶持崇禎皇帝統治天下,也就是要把崇禎作為一個傀儡,然後把持朝政,但是努爾哈赤到了中原後,改變了主意,或許壓根他就是在欺騙吳三桂。要說這個吳三桂也是命苦,因為他遇到了罕見精明的康熙皇帝,他想過自己的幸福生活,但是康熙不答應,於是就有了平定三番,為了要挾吳三桂,康熙把他的兒子吳應熊留在了京城,在吳三桂造反後,康熙毫不留情對吳三桂家族進行了滿門抄斬,但是,精明的康熙忽略了吳三桂還有一個兒子,就是一直和吳三桂以叔侄相稱的吳應麒,吳應麟是吳三桂和一個歌妓生的,康熙皇帝忽略了這個人,事實上為吳三桂留下了血脈,在吳三桂被滿門抄斬後,漏網的吳應麟帶著早已出家的陳圓圓一起躲藏到了偏遠的貴州馬家寨,上個世紀80年代的一次考古活動,發現了今天貴州的馬家寨確實有一座吳門墓,而其中埋藏的女性,就是陳圓圓,直接證明了這段歷史的真實性。



智者說歷史


吳三桂,明末鎮守遼東抗擊滿清的著名大明將領。可惜,在大明滅亡之時,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引清軍入關,從此走向了一條不歸路。

如果吳三桂當時肯舍了陳圓圓,暫且忍辱負重,投靠李自成,不但可以保家人的安全,其後還可以再輾轉投奔南明政權,繼續抗清。吳三桂如果抗清戰死,那此時吳三桂的聲名,恐怕不會低於宋朝抗金的大英雄岳飛。

可惜呀,吳三桂降清了,而且降清之後,比在大明時更加的賣力。他作為清軍前驅,率軍追擊李自成、張獻忠餘部。然後,吳三桂又同多鐸進攻雲南、貴州,剿滅了南明政權最後的根據地,將永曆皇帝逼入了緬甸。

吳三桂不依不饒,又率兵追入了緬甸,迫使緬王交出了永曆皇帝。他將永曆帝帶回昆明後,用弓弦縊死了永曆皇帝。

吳三桂親手結束了南明政權,他的大漢奸罪名從此是板上釘釘,永遠無法洗脫了。

吳三桂靠抓到了永曆皇帝,剿滅了南明政權,受到了康熙的嘉獎,在康熙元年晉封為了平西親王。親王,這在大清朝,可是隻有皇帝的親兄弟,或者兒子才能享受到的超品爵位呀。

不過呢,幸福的日子總是過得太快,康熙十二年,小皇帝玄燁腦袋發熱,開始削藩。吳三桂一看,這不行呀,才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舉兵造反,並自稱周王,拉開了“三藩之亂”的大幕。

吳三桂很快佔領了雲貴,攻取了湖南大部分郡縣。吳三桂本想讓清廷割地,和康熙和談,被康熙嚴詞拒絕。

到了康熙十三年,即吳三桂起兵的第二年,兩方開始陷入僵持。康熙十四年,吳三桂之子吳應熊和其孫吳世霖被康熙絞死。康熙十六年,其他響應起義的藩王、將領紛紛投降清軍,吳三桂失去外援。

康熙十七年三月,吳三桂為了振奮軍心,在湖南衡陽稱帝,國號為周,史稱吳周。同年八月,吳三桂在長沙病死。吳三桂的女婿郭壯圖擁立吳三桂的孫子吳世璠繼位。

吳世璠退守貴陽,清軍多路大軍進攻。吳世璠不敵,在康熙十九年十月逃回昆明。

康熙二十年,清軍三路大軍分別從蜀、黔、桂三路入滇。吳世璠急令夏國相、胡國柱、馬寶等將領阻擊清軍,最終決戰於昆明城下。兩軍殊死拼殺,相持數月,到了十月中旬,城內糧食不繼,吳周將領大臣紛紛投降,昆明城破。

吳周守將胡國柱陣亡,郭壯圖自殺,吳世璠自刎,吳世璠妻子自縊。吳世璠的首級,及吳周將領夏國相、馬寶等人被送往北京。馬寶等人後來在北京被磔殺。這時,吳家人基本上死傷殆盡,其將領大臣也是被殺的被殺,投降的投降。從此之後,歷史上再無吳家後人的記載。

惹出這麼多事情的關鍵人物陳圓圓,自從吳三桂降清之後,正史中就沒了記載。在野史稗記中,有說吳三桂在亂軍之中找到了陳圓圓一說,但是關於陳圓圓的結局,卻有多個版本。

第一種說法,陳圓圓年老色衰,做了道士終老。

第二種說法,雲南城破之時,陳圓圓投湖自盡,或者隨吳氏內眷一同自縊而死。

第三種說法,雲南城破之時,大將馬寶護送陳圓圓及其兒子吳應麟,躲避到了雲貴交接處的岑鞏縣馬家寨安身。據公開報道,說在那裡還發現了陳圓圓、馬寶等人的墳墓。

不過呢,第三種說法,跟《清史稿》的記載有明顯的衝突。馬寶在雲南城破之時,被俘送往北京處死了。而吳應麟,在跟隨吳世璠逃回昆明後,確實沒了後續記載。

也許,吳應麟真的逃了出來吧。在民間傳說中,說是吳應麟更名為了吳啟華,隱居於馬家寨,並在那裡繁衍生息了下來。


奕天讀歷史


吳三桂,祖上籍貫是現在的江蘇省高郵市。明朝時期,吳三桂曾經奪得過武科舉人。

明朝末年,吳三桂曾經投降李自成,後來又背叛李自成。吳三桂一部分親人被李自成農民軍殺害。

後來投降清朝,被封為平西王,被派往雲南鎮守。

康熙皇帝下令撤藩,吳三桂起兵反清。

起兵之前,吳三桂秘密派人到達北京,準備把兒子吳應熊一家接到昆明。吳應熊是皇太極女兒和碩公主的丈夫,當時被留在北京當人質。吳應熊不願到昆明。但是,吳應熊讓使者把自己的大兒子吳世璠悄悄帶出京城。

吳三桂起兵之後,康熙皇帝命人殺死吳應熊。吳應熊與和碩公主的兒子吳世琳也沒有幸免,被康熙殺死。

1678年,吳三桂登基稱皇帝,國號大周。這一年8月,吳三桂自己感覺到身體不好,便召集心腹大臣託付後事,讓皇太孫吳世璠繼承皇位。吳三桂又召來兒子吳應麒,很神秘地對他做了一番交代。

不久,吳三桂病逝。吳世璠繼承皇位,但是,吳世璠歲數太小,被自己的岳父郭壯圖牢牢控制。

自從吳三桂去世,大周軍心離散,戰鬥力逐漸削弱,在與清軍戰爭中節節敗退。

康熙皇帝命令展開總攻擊,清軍以摧枯拉朽之勢,很快將大周軍隊打得一敗塗地,收復了大部分土地。

吳世璠被迫退回到昆明。大周內部實際上已經處於分崩離析狀態,不同派別之間互相傾軋、明爭暗鬥。

郭壯圖與手下大將密謀殺死了所有反對派主要人物。吳三桂的兩個孫子吳世琚和吳世珵也被活活用繩子勒死。

內部自相殘殺之後,大周實力進一步喪失。

康熙皇帝繼續命令清軍加強攻勢。郭壯圖所率軍隊再遭慘敗。

清軍兵臨昆明城下,清軍統帥命人向城內射去幾百封招降書。城內軍心渙散、紛紛考慮儘早投降。

吳將線、吳國柱等大將商議發動兵變,打算逮捕吳世璠和郭壯圖獻給清軍。

吳世璠知道大將將要謀反時,立即把皇帝的龍袍穿上,登上金鑾大殿,舉刀割頸。因為歲數小,一刀沒有殺死自己,又對準自己的喉管猛刺一刀,當場血流如注,一頭栽倒在自己的血泊之中,斷氣身亡,當時16歲。

皇后郭氏上吊自殺。宮中自尋死亡的有100多人。

大將吳將線擒獲吳三桂的大學士、心腹大臣夏國相、馬寶等人,打開城門,向清軍投降。

康熙命令封鎖昆明城,仔細搜尋吳三桂的親屬,凡是找到的,就地立斬、絕不留情。

康熙命令挖開吳三桂墳墓,將其屍骨拉出墓穴,鞭打300下。

康熙皇帝決心將吳三桂後人斬盡殺絕、斬草除根,並且也付諸行動了。那麼,吳三桂的血脈是不是真的被根除清盡了呢?

還記得上面提到吳三桂臨死前召見兒子吳應麒這件事嗎?

當時,吳三桂擔心自己死後、陳圓圓在宮中會受到迫害,所以,命令兒子吳應麒秘密把陳圓圓送到雲南和貴州交界的山區裡去。

吳應麒遵照父親指示,偷偷帶著陳圓圓來到雲南、貴州交界的山區裡。眼見荒山野外實在艱險,吳應麒料想如果丟下陳圓圓一個人,那麼她就是死路一條。再說皇位已經傳給吳世璠了,自己也沒有登上皇位的可能,而且還有可能受到郭壯圖等人的迫害。

想到這些,吳應麒當機立斷,決定留下來,幫助陳圓圓維持生計,也讓自己遠離殘酷激烈的塵世戰爭。吳應麒與陳圓圓一起留在山裡。

為了掩人耳目,母子二人把兩人居住的小村子叫做馬家寨。

吳應麒在馬家寨娶妻生子、繁衍後代。也為陳圓圓養老送終。

現在貴州省岑鞏縣水尾鎮馬家寨獅子山上就有一座墓碑,就是陳圓圓的安葬之所。

吳應麒的子孫一直生活在馬家寨。村莊名字叫做馬家寨,實際上居住在村子裡的人家全部姓吳,就是吳三桂兒子吳應麒的後代。

馬家寨現在有230多戶人家,大約2000人。

為了記住祖先,馬家寨世世代代口口相傳家族歷史和家族文化。直至現在,全寨的人都會講江蘇高郵話。

在馬家寨吳氏墓群的楹柱上刻有幾乎相同的圖形,有高貴典雅的蘭花,有書香之氣四溢的文案、玉笛、琵琶等等。這些圖形與貴州當地的墓碑圖形差別很大。它們告訴人們,墓穴的主人或者祖先不是本地人,而是從長江中下游地區來的。

墓碑上的圖形還有用於征戰的劍戟、刀斧等兵器,向人們揭示這裡的主人曾經是征戰沙場的驍勇名將。

這個村莊百姓的姓氏、墓碑上的圖形,都在證明這裡就是吳三桂唯一倖免於難的兒子吳應麒生活、繁衍的地方。

之所以命名為馬家寨,傳說是為了紀念吳三桂的軍師馬寶。

遙看蒼茫的歷史,多少名與利,都是過眼雲煙。珍惜眼前的人和事,才是歷史長河中的鮮亮的色彩。

我是:岳飛的飛。

歡迎批評、一起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