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有多重要?

領英文化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孕育了流傳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因處於黃河以西而得名的河西走廊,是東起烏鞘嶺,西到古代玉門關的一塊寬達數公里到近百公里的狹長的山間平地,自然資源和物產都頗為豐富。



河西走廊一方面是中原地帶的屏障,另一方面又是中原與西北少數民族和西域諸地的古絲綢之路必經的要道。自漢代以來,政治、經濟以及軍事和文化等方面對於整個中華民族的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

在漢代以前,整個中華民族的活動範圍還僅限於中原地區,與外界的交流甚少,河西走廊並未受到中原王朝的重視。隨著漢朝的建立,與匈奴等西邊少數民族的戰爭與溝通日漸增多。我們知道,漢武帝時期幾次對匈奴的用兵,漢王朝逐漸控制了河西走廊這塊區域。

正是由於控制了河西走廊,彷彿一扇窗戶打開在中原王朝的面前,西域仍至今天的歐洲等地通過絲綢之路與中原聯繫起來。興盛了兩千多年的絲綢之路,在經濟上源源不斷為中原王朝帶來活力,國家的經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同時,也讓中原王朝在當時的世界上的影響力日漸增加。可以說,漢唐在世界上的輝煌和河西走廊納入中原王朝的控制之中是分不開的。而今天,原有的西域土地基本上都納入了中國的版圖也是和這分不開的。


我們再從軍事方面來分析,河西走廊對於中原王朝的意義也是重大的。這一狹長地帶,就如同中原王朝的一把利劍,深深的插入北方的少數民族控制區域。

這樣一來,就將北方的少數民族控制區分割成了蒙古高原、西域各國和吐蕃人所在的青藏高原三個部分。於是,中原王朝就可以各個擊破,減弱了這三個部分合起來對抗中原王朝的風險。

同時,河西走廊大塊的區域出產的戰馬,也解決了中原王朝與北方遊牧民族作戰時,戰馬弱勢的劣端。自此,中原王朝在與北方少數民族作戰中總的處於優勢,這為北方少數民族地區最終置於中央政府的管轄上起了重要的作用。

再從文化交流方面來說,在起自宋代的海上絲綢之路開通之前,河西走廊是溝通中原、西域以及歐洲的一條最重要的通道。通過這條通道,中國和歐洲文明之前有了交流。

佛教、阿拉伯數字這些文化知識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原地區,而中國的四大發明、茶文化等也通過這條通道傳入西方。河西走廊為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貢獻。



總結一下,河西走廊是中華民族的大家庭得以聚在一起的天然紐帶,更是中國古代連通世界的重要通道,為民族的融合和發展起了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到了今天,河西走廊在國家的一帶一路的戰略規劃中更是起著重要的作用,為國家的復興依然提供著巨大的支持,其重要性仍然是巨大的。


摯守靜篤


河西走廊多重要?這麼說吧。”河西走廊”,是古代中華文明的咽喉!

在古代,華夏族的主要聚居地是在黃河流域。中心是在黃河的中游,即山西、河南。而陝西、河北、山東、湖北、安徽、江蘇是中原的外圍。而河西走廊是這個中心地帶通向西北方的唯一狹長通道。

一、河西走廊決定了陝西成為中國古代時間最長的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

秦國本就處於中原的邊緣,而不是中原的中心。如果秦朝存在的時間長,秦國很可能會遷都到河南。河南才是中原的中心,在古代交通條件不發達的情況下,都城必須位於管轄區域的地理中心是很重要的。漢朝建立後,因為要穩定陝西,同時要對抗來自北部和西部的威脅,暫時也沒有考慮遷都。但是,漢朝佔據了河西走廊和新疆,打通了通向中亞和歐洲的重要通道後,西面成為中國的主要外貿對象和文化交流通道,而西安恰好在這個通道的起點上。陝西南面是秦嶺、背面是黃土高原,利於防衛。加上隴南和關中自古就是土地肥沃的富庶之地。所以,遷都也就不可能了。

從秦朝直到唐朝,中國的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一直在關中平原。佔據絲綢之路的起點,在很大程度決定了陝西的地位。而這一切,都必須有個前提,中國必須控制河西走廊!

二、河西走廊是決定古代絲綢之路通暢的關鍵。對中華影響巨大佛教等文化,從外面傳入中國的兵器工藝、二胡等樂器、大蒜等食材,絕大多數都通過這條通道傳入。中國的絲綢、茶葉等從這裡源源不斷去往中亞和歐洲。唐都長安能成為當時全世界最大、最繁華的城市,關鍵就在於此。

三、中國歷史上的戰爭威脅多來自西北和北面。在中國的西北面發生戰爭,中原王朝必須先佔據河西走廊。否則華夏的核心地區就完全暴露在敵人威脅之下,而且軍隊將無法進入新疆作戰,即便進入也無法保障後勤。而當面對北面的草原民族的戰爭時,中國也必有佔據河西走廊,才能保障側翼安全,同時截斷草原民族和西域的經濟、物資聯繫。所以,霍去病突襲河西走廊成功後,漢武帝即住上重兵守衛,事實上形成了和西域民族聯合共同包圍、夾擊匈奴的態勢。為後來徹底打敗匈奴起了至關重要作用。所以,對於古代中原王朝,“失河西走廊、則西北方向盡失”!”失河西走廊”,中國北部、西北部邊境就將永無寧日!

明代以後,隨著海洋貿易的興起,加上明、清時期的閉關鎖國。絲綢之路逐漸荒廢,中國的經濟中心和政治中心向東部、東南沿海轉移。但是,隨著高鐵等高速陸路交通工具誕生和普及,加上蘇聯解體、國際局勢和中亞局勢的變化,西部貿易的巨大商機又開始顯現起來。這是個非常巨大的蛋糕。可以預見,隨著絲綢治理依託高鐵的再次振興。今後的河西走廊,將會日益重要、繁榮起來。

當然,現在的河西走廊,已經沒有國防上的意義。但是,我們不能忘記當年為中華民族的繁榮發展而勇敢地開闢這條經濟、文化通道的先驅們,以及為了華夏的長治久安在這裡浴血奮戰的祖先們。想想河西走廊的歷史,再看到河西走廊的重新繁榮。有三個人是華夏後人絕不能忘記的:漢武帝劉徹、張騫、霍去病。


秋宜聲


歡迎來到熊二讀史,一起來讀甘肅歷史。(本文約600字,閱讀需時2分)

河西走廊就是中國的“馬六甲海峽”。

河西走廊東起黃土高原的最西邊烏鞘嶺,西至號稱“春風不度”的玉門關,南北在祁連山、阿爾金山與北邊的龍首山、合黎山、馬鬃山間,東西長約900公里,寬幾公里到近百公里不等。

這一條西北——東南走向的狹長平地,形似走廊,我以我們形象地稱之為甘肅走廊,又因為此走廊位於黃河以西,故又稱河西走廊。

一、東、西之樞紐

河西走廊處於中原與新疆之間,是兩地的重要連接地帶。不管是西出鑿空的張騫,還是西行求經的玄奘,還是數次親征,擊敗噶爾丹的康熙帝,都曾在這條河西走廊上留下串串腳印。

這條一邊有山,一邊有沙漠,河西走廊南邊緊靠著的祁連山,有冰雪融水流下,在這片乾旱的土地上,形成一個個珍貴的綠洲。河西走廊就是將串串綠洲連接起來,形成一條絕地的求生之路。

自漢代為始,河西走廊就成為農耕民族向西拓展的重要孔道。

宋時西夏佔領此地,直接截斷了東西之要道。北宋就只能守住關中,失去了向西拓展的機會。

二、蒙、藏之紐帶

打開中國地形圖,我們就可以發現,河西走廊是中國第一階梯的青藏高原,向第二階梯的蒙古高原和黃土高原過度的地帶。

因此這裡也成為蒙古草地上游牧民族與青藏高原上牧民交流的重要地帶。

歷史上的中央王朝,經由這條狹長的河西走廊,北防蒙古,南安康藏,西羈天山南北。

由此可知河西走廊在我國曆史和地理上的重要意義。

三、幾大文明的交匯地

河西走廊的意義絕對不僅僅限於國內,它同樣是中西交流的重要通道。

來自西方的基督教、來自印度的佛教、來自中亞的伊斯蘭教、如果說儒家思想也是一種信仰的話,上述三大宗教連同來自漢民族的儒教,一起在這裡交流融合。

就在這條河西走廊上,大漢的使者帶著使節緩緩走過,大唐的商人伴著駝鈴陣陣走過,清朝的軍隊也曾糾糾穿過。如今在一帶一路戰略下,河西走廊必將發揮出它的歷史和現實意義,成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一站。


歷史寶藏


在如今中國行政版圖上,你可以看到一個西北-東南走向的行政區域---甘肅省,它位於中國西部,形狀像一條玉如意,它的中間是一條自然形成的地理大通道,這條通道東西長1200公里,寬數公里到近百公里不等,東起烏鞘嶺,西至星星峽,南側是祁連山脈,北側是馬鬃山。因為在黃河以西,形似走廊,所以被人們稱為河西走廊。它南北是青藏高原、蒙古高原,東西是黃土高原和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第一次進入中國人的視野,是在漢武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中。河西走廊是中原進入中亞、西亞的必經之路,也是東西方文化交流傳播的黃金通道。

明末清初的地理學家顧祖禹就曾這樣分析過西域、河西與秦隴的地理政治聯繫,是為“欲保秦隴,必固河西;欲固河西,必斥西域”。

數千年來,西域的得失始終與河西走廊密切相關,如唐朝前期擁有河西走廊,並於西域設四鎮,“太宗文皇帝踐漢舊跡,並南山抵蔥嶺,剖裂府鎮,煙火相望,吐蕃不敢內侮”,然而唐中後期時,河西走廊被吐蕃所陷,導致“隴坂以西,皆為異境,畿輔震驚,烽火時至”。

經濟上河西走廊堪稱路上馬六甲海峽,從歷代的絲綢之路到今天我國經濟戰略聯通亞歐大陸的重要經濟通道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張騫之後漢王朝對河西走廊的佔領,是我國數千年領土擴張歷史上第二次偉大事件,拿下河西走廊只後,廣闊的西域進入中國人的視野,使中國的農耕戰略縱橫一下向外擴展數千公里。


史海沉沉


“河西走廊”東起烏鞘嶺,西抵玉門關,南依祁連山,北靠合黎山,全長約一千公里,寬度從幾公里至二百公里不等。整體形狀如帶,又位於黃河以西,故名“河西走廊”。

筆者認為:自古以來,由於河西走廊獨特的地理位置,歷史上各朝各代對於河西走廊都十分的重視,我們可以從這幾方面分析河西走廊的重要性。

一,從人文地理上看:

河西走廊是文化傳播的平臺。有了河西走廊的溝通,加速了古代西域與中原的交流,強烈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促使其融入中原,成為中國重要的一部分。

國學大師季羨林評價:“世界上歷史悠久、地域廣闊、自成體系、影響深遠的文化體系只有四個: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再沒有第五個;而這四個文化體系匯流的地方只有一個,就是中國的河西走廊敦煌和新疆地區,再沒有第二個了。”從季羨林的評價中我們可以看出,河西走廊的重要意義。

二,從經濟發展上看:

河西走廊是中國溝通歐洲地區乃至溝通世界的紐帶。由於古絲綢之路從河西走廊穿過,該地區一直是經濟發展繁榮的道路,河西走廊獨特的位置為中國古代連接世界各國,提供了條件。

三,從宗教上看:

河西走廊是佛教傳入中原的首站。佛教文化經河西走廊進入中原,歷史上的四大經譯家,有三位在河西走廊傳經佈道,可見其在佛教傳播中的重要地位。位於河西的敦煌,有現存中國規模最大的莫高窟,世界文化的交流在此地匯合,使河西走廊有著重要的宗教文化底蘊。

四,從軍事上看:

河西走廊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從漢朝、唐代和北宋時期,河西走廊發生過大小不計其數的戰爭。這裡不只是經貿要道,還是戰略要地。河西走廊把中原地區和北方少數民族一分為二,這裡也是中原地區防禦北方少數民族的關口,也是北方民族進入中原地區的咽喉。所以河西走廊在中國古代各朝都是兵家必爭之地,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

因此,河西走廊在政治、經濟、文化、宗教、軍事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我國曆史發展的重要傳承和紐帶,也是世界溝通中國的橋樑。


南風未至時


河西走廊是一條關係著中原王朝社稷安危的戰略通道。它位於祁連山以東、合黎山以西、烏鞘嶺以北、甘肅和新疆邊界以南,呈西北東南走向,全長1000多公里,寬度數公里至幾百公里不等。


河西走廊最東端的烏鞘嶺是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分界線。溼潤的海洋季風在此嘎然而止,按理說,這裡應該氣候乾旱、沙漠千里。但是,由於祁連山貯存了大約有三千多條冰川,儲水量達到驚人的一千三百多億立方(大約是三峽水庫的三倍),滋潤著這裡的千里沃野,使這裡很早就成為了古代少數民族理想的居住地。

早在夏商時期,河西地區就有少數民族居住的記載。到了西周時期,這裡聚集了西戎、犬戎、北羌、南羌等少數民族。

前771年,西戎攻滅西周,在驪山殺死了“烽火戲諸侯”的周幽王,周朝被迫東遷洛陽,可見河西走廊的重要性。

周朝東遷的時候,秦人的先祖秦非子善於相馬,因為護送周室東遷有功,被封秦地,後來逐步發展成秦國。秦人彪悍,替周王室擋住了西戎的進攻。

秦滅關東六國而一統天下,這段時間,月氏人控制了河西走廊,強大的匈奴不斷蠶食月氏人的地盤,月氏人被迫西遷。秦王朝派蒙恬擊敗匈奴之後,深感匈奴兇狠,秦始皇讓蒙恬就地修築長城,防禦匈奴進攻。

秦亡漢立,劉邦牛刀小試,攻打匈奴,結果在白登山被圍,幸虧陳平出奇策賄賂單于的老婆閼氏,劉邦方能脫險。

看看河西走廊的走向就知道,匈奴向西可以控制西域各國,向南可以聯絡羌族各部,向東可攻取河套地區,直逼長安。要想趕走匈奴,必先取河西走廊。


白登之圍以後,漢朝絕口不提打擊匈奴的事,轉而走和親的路線,先把匈奴穩住再說。

經過文景之治的修養生息,積攢了足夠國力的漢武帝決定出出這口窩囊氣。

前129年,漢武帝派衛青收復龍城,解了匈奴對長安的威脅。

前126年,出使西域十三年的張騫回來了,他帶回了西域諸國詳細的資料,是漢武帝決定打通與西域的聯繫。

前121——129年,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發動河西、漠北、漠南之戰,使匈奴遠遁,漠南無王庭。

前60年,漢宣帝神爵二年,設西域都護府,把新疆南部和中亞一代納入中國版圖,絲綢之路呼之欲出。

沿著祁連山脈,兩千多年前的漢武帝命名了四座城池: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在最西端的敦煌,漢武帝設立了陽關和玉門關兩個重要關口,守衛河西走廊。


西出陽關和玉門關,沿著崑崙山北側,或者走天山南北兩側,向西可以到達位於地中海的羅馬帝國。這是絲綢之路的兩條線。

河西走廊的打通,漢王朝開啟了路上絲綢之路,促進了中西方的經濟交往和文化交流。

河西走廊還有一個作用,它就像一塊楔子牢牢地釘在了西北古代少數民族中間,使他們始終無法聯合起來攻擊中原王朝。

唐代安史之亂爆發後,唐朝對西域、河西走廊的控制力不斷減弱,党項族在河西走廊不斷強大,直到李元昊建立西夏國。

北宋建立以後,失去了位於張掖東南120公里處的世界上最大的養馬場——山丹軍馬場(此處的創建者是霍去病),又失去了燕雲十六州。

即無良馬,有無戰略要地,遼國、金國的騎兵在華北平原上自由馳騁,北宋很快滅亡。

康王趙構南渡金陵,建立南宋,海上絲綢之路興起,河西走廊逐漸衰落。

鐵木真統一蒙古各部之後,認識到河西走廊的重要性。先滅了西夏,奪取了河西走廊,拔掉了中原王朝插上的這塊楔子,征服了北方少數民族和中亞地區,積攢力量後滅金,再滅南宋。

河西走廊——一個關乎中原王朝安危的戰略要地。


品讀春秋001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作為我國西北方向最重要的地理單元,河西走廊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疆域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並且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河西走廊,位於祁連山以北,合黎山以南,烏鞘嶺以西,甘肅新疆邊界以東,長約一千公里,寬數公里至近二百公里,地形上屬西北東南走向的長條堆積平原,因位於黃河以西,同時為兩山夾峙,故名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是我國西北地區極其特殊的地理單元,因此自古以來也是我國的兵家必爭之地,從漢武帝在此設置河西四郡開始,河西走廊便一直在中原王朝佔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

那麼,這個“極其重要”到底體現在哪些方面呢?靜夜史認為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千里走廊——中原和西域的橋樑

河西走廊的存在,首先是中原和西域溝通的橋樑。

自前221年秦始皇統一長城以內後,中原王朝就面臨著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那就是如何徹底消滅蒙古草原上的遊牧民族。

雖然青藏高原的存在,使西方遊牧民族東侵難上加難,但蒙古高原上的遊牧民族也相當強悍且不斷南下西侵。在這樣的情況下,前138年,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意在溝通西域諸國,對匈奴實行戰略包抄。

不過張騫種瓜得豆,雖然沒有拉來盟友,但卻讓漢武帝看到了外面的世界,萌生了“世界辣麼大,朕想去看看”的衝動。

於是在河西之戰取得決定性勝利,成功設置漢四郡後,連接中原和西域的“絲綢之路”隨之形成,漢帝國也在前60年將西域廣大區域納入版圖。

從漢朝帶元朝的1000多年時間裡,陸上絲綢之路異常發達,河西走廊成為中原王朝西去的必經之路,所以戰略價值極其重要。

又因為西域的得失直接關係到中原王朝對蒙古高原遊牧民族的優勢程度,因此中原王朝始終對河西走廊著力甚多,河西走廊也出色發揮了溝通東西的作用。

而當失去河西走廊,比如北宋時期西夏佔據西北,則中原王朝不僅失去西域,失去對遊牧民族優勢,更失去優良的馬場,損失不可謂不慘重。

2、谷底高牆——蒙古和青藏的天塹

雖然相比於南邊的青藏高原和北邊的蒙古高原,雖然河西走廊的海拔較低,但卻是兩大高原之間名副其實的“高牆”。

蒙古帝國實現了東亞版圖空前的大一統後,作為遊牧民族的蒙古勢力也蔓延到青藏高原、中原、以及中亞、西亞、東歐等廣大區域。雖然蒙古帝國的崛起使絲綢之路暢通無阻,但因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高度發達,尤其是15世紀奧斯曼帝國崛起後,陸上絲綢之路徹底被阻斷,河西走廊作為溝通西域廣大地區的作用也逐漸形同虛設。

明朝建立後,因為重農抑商的國策,對外商業交流區域停滯;加上經濟重心南移,政治中心東移;更要命的是東南沿海危機的不斷加重,比如倭寇的入侵,使得明朝對西北的經營始終採取守勢,短暫佔據新疆東部區域後明朝後退到嘉峪關。

在無力向西開拓進取的情況下,河西走廊就越來越成為明朝插入廣大蒙古區域的“利劍”,劈開了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的聯繫。

事實證明,正是因為中原王朝佔據河西走廊,牢牢阻斷了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的聯繫,明朝中後期才在西北方向保持了相當長的戰略均勢甚至戰略優勢。

等到清朝陸續征服了蒙古各部,尤其是1724年平定青海和碩特蒙古叛亂,牢牢佔據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廣大區域,河西走廊作為高牆的作用也隨之成為歷史,溝通中原和西域的作用再度凸顯出來。

1759年,清朝平定天山南北,將新疆完全納入版圖,河西走廊作為溝通東西的橋樑至此完成了歷史使命。

所以,一部河西走廊史,就是中原王朝和遊牧民族此消彼長的爭鬥史,等到民族融合,版圖一統,河西走廊也就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河西走廊,位於黃河之西,夾在祁連山脈和阿拉善高原之間,西連大沙漠,東西長約一千公里,南北寬從十到百公里不等,含今天的酒泉、嘉峪關、張掖、金昌、武威市全境以及蘭州、白銀市、臨夏回族自治州在黃河以西地區,因形似走廊而得名。


河西走廊既是中原連接新疆以及中亞的交通孔道,又是蒙古高原與青藏高原的接合地帶,地理位置重要,稱之為東亞陸上馬六甲海峽一點不為過。


地理角度上看,中國特有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的制約,使得在北宋以前,河西走廊是中國歷史上對外聯繫的最重要窗口。

古代中原王朝東、東南、南三面環海,受制於航海、造船技術和氣候條件,大海成為當時不可逾越的天然屏障。西南是長年冰雪的青藏高原,翻越起來極其困難。東北寒涼,受到限制;北方大漠,也不易通行。加上西南、東北和北方長期以來屬彪悍的少數民族佔領,人口定居點過於分散,不易供給。


從文明角度上看,自秦漢以來,中國封建王朝力量在東亞長期處於壓倒性地位,無論是朝鮮、日本、越南等國,與中國同屬儒家文化圈,其中朝鮮和越南等國還處於傳統宗藩體系內。


與之相對,中亞地區乃至更遠的中東、歐洲地區與中國屬於不同文明,相互交流倒是更能取長補短。絲綢之路途經河西走廊,成為中國對外聯繫的重要紐帶。


從東西向上看,河西走廊是維持中原穩定的重要屏藩。明代名臣楊一清曾言:“兵糧有備,則河西安。河西安,則關陝安,而中原安矣”。其實如果不能控制蒙古與青藏的勢力,河西走廊是頗為脆弱的,而規模龐大的西域駐軍規模直接受制於經由河西走廊的物資與貨幣供應。


從南北向上看,河西走廊是連接蒙古和青藏高原的重要紐帶。


處於“華夏文明圈”的核心區域相比較,河西走廊的文化要複雜得多,呈現出多元叢生的文化狀態。著名學者季羨林則把敦煌稱為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四大文化體系的匯流之處。


今天的河西走廊因為“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更顯出自己的重要性。因為河西走廊是環青藏高原的重要通道,是我國和中亞、俄羅斯交通的大動脈;另一方面,河西走廊大通道是內地連接新疆的首要通道,而新疆則關係著國家的戰略安全。


這個安全涉及國家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涉及國家領土安全、資源安全以及國家未來發展。像連接新疆的高速公路、鐵路、高鐵,石油管道、西氣東輸等關係國計民生的工程,都通過這裡把新疆和內地緊密聯繫起來。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河西走廊關乎國家經略,其地位不可替代。

想看更多有關一帶一路的分析文章,請移步關注我們的頭條號“地球知識局”。

地球知識局


河西走廊,位於甘肅省西北部祁連山北,合黎山和龍首山以南,烏鞘嶺以西。長約1000千米,寬約幾千米到幾百千米不等,是一條西北-東南走向的狹長平地,因位於黃河以西,稱為河西走廊。河西走廊地勢平坦,綠洲農業發達,也是西北地區重要的商品糧基地。

河西走廊歷史上是連接中西方的交通要道,曾是漢唐時代溝通西亞和歐洲的橋樑,古時候絲綢之路從這裡經過,現在“亞歐大陸橋”也從河西走廊穿過。蘭新鐵路、公路也是溝通我國東部地區和新疆的主幹道。


漢武帝時期派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尋找同盟力量,聯合西域各國以斷“匈奴右臂”,奪得河西走廊。派衛青率騎出雁門、代郡、雲中等地,打敗了匈奴的進攻,奪回了河套等失地,派驃騎將軍霍去病出隴右擊匈,為的就是把河西走廊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使整個河西地區納入西漢版圖。

沒有了匈奴和其他少數民族的侵擾。一方面可以使漢更好保護的保護政權和中原地區;另一方面保證了“絲綢之路”的安全。這也給以後建立西域都護府,包括唐朝的西安都護府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對西域的管轄和交流都發揮了河西走廊作為一條重要戰略路線的作用,能否控制住河西走廊,也是一個政權強盛與否的重要標誌之一。



可以見得,河西走廊自古以來就是東西方文化、經濟交流的橋樑,許多商品和物品經過這條走廊走向了世界或傳入我國,大大促進了東西方文化和經濟的發展。現在“一帶一路”重新凸顯了河西走廊的作用,再一次促進河西走廊地區的發展。


門外老漢


在中國西部,有這樣一條雄奇壯美的歷史大道,它的一頭是西域,一頭是關中,從秦漢到明清,有無數肩負著使命的官員、軍隊、商人,在河西走廊這條古老的歷史大道上前行。

歷朝歷代的中原王朝,北方遊牧民族和西域勢力,一直在爭奪河西走廊的控制權,2000多年的歷史,讓這條千里走廊,逐漸變成了縱貫華夏文明的歷史長廊。這裡是亞非歐三大文明交流之地,是綿延千里的古絲路。那麼雄奇壯美的河西走廊,到底有多重要?

政治、軍事重要性:國家戰略通道

千百年來,河西走廊都是一條非常重要的國家戰略通道。首先,從它的地理位置來看,河西走廊是一個連接著四方的咽喉要道。早在秦漢之際,河西走廊就活躍著諸多遊牧民族,他們是河西曆史舞臺上的主角,就是在這個遊牧族群的歷史舞臺上,農耕族群開始與遊牧族群在爭鬥衝突中交流融合,共同創造了河西與眾不同的歷史。

其次,河西的穩定就意味著中原地區的安全穩定。從古至今,中原通向西域的主要通道便是河西走廊,想要治理新疆,河西走廊的穩定並不可少,正因如此,這裡才成為了兵家必爭之地。西漢年間與匈奴的戰爭持續了百年,直到漢武帝派兵攻打西域,將匈奴遠驅境外,這才讓西漢邊疆不再飽受戰爭之苦。為何歷朝歷代都想控制河西走廊,其實就是因為河西是西北地區唯一連接中原、草原、綠洲、青藏高原的過渡帶,中原王朝一旦丟失了這個四通八達的地理位置,中原地區將陷入遊牧群體的戰略包圍之中。因此,就政治上而言,河西走廊是中國必不可少的西北邊防要地。

經濟重要性:國際貿易通道

一提到河西走廊,首先想到的就是絲綢之路,這條連接東西方的通道,其實更是從古至今的國際貿易通道。張騫出使西域開闢絲綢之路;隋唐時期絲路進一步擴展,從而形成了“萬國來朝”的恢宏歷史;公元13世紀,隨著《馬可·波羅遊記》的問世,歐洲人也開始無比嚮往他們從未探索過的東方,此後國際貿易通道徹底形成。

在這條古絲路走廊上,商品流通日益頻繁。中國薄如蟬翼的絲綢傳入了西方,金銀瓷器等豪奢物品也被羅馬的王公貴族收藏在家中。西方的蔬菜、水果、穀物逐步傳入中原,大宗的商品流通,讓東西方的經濟文化不斷交流融合。

河西走廊的繁榮,並不是只有一處的繁榮,它拉動了整個西北沿線地區的商業發展,為西北塞外鑄造了多顆絲路明珠。在這些城市中最耀眼的當屬張掖,史書中曾記載:“斷匈奴之臂,張中國之掖”,有著塞上江南和“甘州”之稱的張掖,可謂是古代西北地區的經濟中心。

明朝時期,由於此處商業發達,遂成為了西北最繁華的一處商品交易市場,各路商人匯聚於此,形成了茶馬古道;清朝時期,全國各地的商人在此建立商幫會館,讓張掖形成河西走廊的商業中心。當然在絲綢之路上閃閃發光的明珠重鎮還有敦煌、酒泉、嘉峪關。這條實至名歸的國際貿易通道,也是它重要性的體現。

文化重要性:文化傳承通道

世界有幾大文明古國,唯獨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從未斷流,作為重要文化交流通道的河西走廊,對於中華文明的傳播可謂是功不可沒,這是一條中華文化傳承的通道,也是東西方文化發展交流的通道。公元220年到公元409年,從東漢至西晉,中原曾發生過將近200多年的分裂混亂,國家地區的割裂,也導致中華文化被分割開來,重要的儒學文化現在逐步散失。這時候有一批儒學大師來到了河西走廊,他們在懸崖峭壁上鑿出洞穴,在這裡講學授課,河西文化吸收了中原和江南文化,並且在這裡紮根繁榮。

儒家文化來到河西走廊,也開始了與佛教文化的交流融合,隨著河西洞窟文化的崛起,敦煌石窟閃亮登場,這是儒學與佛教整合凝聚所形成的獨特中華文明。隨著佛教傳入西域,它又開始沿著河西走廊在中原大地傳播盛行,從敦煌莫高窟,到天水麥積山,再到大同雲崗和洛陽龍門,一座座的佛教石窟,都是中西文化不斷交流融合的見證。西方文化沿著河西走廊,與中華文化共同雕刻了這些璀璨寶珠,鑄造瞭如此多重要的文化遺產。

歷史重要性:民族交流通道

有一位外國學者彼得·弗蘭科潘,他曾形容中國的絲綢之路是“世界的中樞神經系統”,這條歷史長廊直接促進了各民族、各地區的交流。絲路能有如此大的魅力與作用,作為其黃金路段的河西走廊更是有著難以估量的巨大價值。河西走廊的南邊是祁連山,北邊有著了無人煙的沙漠,唯獨河西走廊有綠洲分佈期間,南來北往的商旅,南征北戰的軍隊,大多都會選擇河西作為自己的行進路線。因此各個族群的人在這條古老的通道上,開展貿易、交流文化、商談政治,共同創造了河西溝通四方的歷史。

這個連接四方的十字路口,從古至今一直孕育著中華的遊牧民族,雖然在將近2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河西走廊上的舞臺主角大部分時間都是遊牧民族,但是由於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的衝突、摩擦,其實間接地導致了遊牧文明與農耕文明的交流融合。最終,河西走廊張開臂膀以寬廣的心懷,接納了不同的民族與不同的文化,最終形成了以多元文化和族群文化為特點的河西文化。天時地利人和,最終讓這條千年走廊成為了一條民族交流通道。

從政治、軍事、經濟、文明而言,這條全長達到了1200千米,擁有2000多年浩蕩歷史的河西走廊,它的歷史厚度與長度,超越了世界上任何一條道路。河西四郡的輝煌歷史至今閃耀,漢長城的斷壁殘垣是河西走廊的永久記憶,敦煌石窟裡面的佛經雕塑,是面向全世界的歷史誘惑,不絕於途的軍隊商旅,更是在河西走廊留下重重轍痕。這條雄壯奇偉的歷史長廊,值得你去了解它的歷史,走過它的征程。


《古絲綢之路的興衰》

《古代河西的興衰及其歷史地位和特點》

《穿越歷史與地理的河西走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