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王禹偁、謝泌、劉師道和薛映為例,看家世對太宗朝進士仕途影響

​由於宋太宗迫切想要加快文德治國的進程,所以在對通過科舉入仕的士子態度方面是極為曖昧的,也就是說,進士在太宗朝的升遷速度是理論上十分可觀的,通過歷史記載太宗一朝官至四品以上甚至位列一品大員、拜相、官至尚書的進士數目都相當可觀。當然,也有就終其一生都是七品以下類似推官和知某州,就官職上來說,也並不是所有的進士的仕途都一帆風順。

說到此處,也不得不提及一下宋朝的官職差遣分離制度,該制度決定了即使進士被授予的官職很低,也有可能具備很大權力的現象,往往他們所被授予的職位僅僅只是個虛職,真正的權力還是要看皇帝對其的差遣。

以王禹偁、謝泌、劉師道和薛映為例,看家世對太宗朝進士仕途影響

在此我們不討論這種特殊情況,僅僅以官職作為衡量標準來看進士在太宗時期的仕途風順與否,而影響進士仕途也存在這很多客觀原因和主觀原因,筆者將在下方從家世入手,選取個例來對進士的仕途進行分析。

平民家庭出身的王禹偁和謝泌

王禹偁出身貧寒,於太平興國八年中舉,擅長賦詩,其詩詞關聯時事且字字珠璣,因此得到了太宗皇帝的賞識,最開始中舉後被授從八品主簿。

除此擅長詩詞之外,王禹偁還是一個敢說之人,可能與其出身有關,王禹偁為官期間剛正不阿不畏權勢,頗為清廉的同時尤其關心民間疾苦,就是因為他敢說,因幫助徐鉉請辯論被貶一次,議孝章皇后禮制一事被罷一次,撰修《太祖實錄》直書史事引宰相不滿,又加上遭人讒言被貶第三次。三次被貶不僅沒有打磨掉王禹偁心中的正氣,還讓他堅持著這份剛正不阿,後人也因為這一點對他尤為稱道。王禹偁最高官職只至六品郎中。

以王禹偁、謝泌、劉師道和薛映為例,看家世對太宗朝進士仕途影響

太平興國五年的進士謝泌,初授官職為九品大理評事,和大多數北宋王朝的文臣一樣,謝泌也是一個敢於諫言之人,曾多次上諫太宗論述時政。

雖說謝泌敢於諫言,但以我們當今的角度來看,謝泌其實算一個相對軟弱之人,對待外敵入侵,謝泌多次上諫“屈己以寧天下”“餌其心矣”,由此可見謝泌的主張是以錢財止戈,雖然他做到了敢說,但是正是因為這樣的諫言多了才致使宋朝一直對外積弱。當然,也並不能否認忠於諫言的謝泌是一個好官的事實,畢竟時代的侷限性在那。謝泌所任最高官職為四品右諫議大夫。

以王禹偁、謝泌、劉師道和薛映為例,看家世對太宗朝進士仕途影響

官宦家庭出身的劉師道和薛映

雍熙二年的進士劉師道,出生於官宦家庭,其父親曾任右補闕,中舉後被授從八品防禦推官。劉師道擅長對地方的管理,每到一個地方任職都會受到當地老百姓的稱讚,並且劉師道“敏於吏事,所至有聲,吏民畏愛。長沙當湖、嶺都會,剖煩析滯,案無留事”,從不拖延手中政事的處理,可見其為官勤懇。

劉師道的仕途相對較為順利,因為其勤懇又不犯錯的緣故,在地方任職較長時間後被推舉,此後隨著時間的積累便一直處於升官狀態,其升職的速度雖然不高但勝在平穩,最終官職也不算太高但深受百姓和皇帝的讚賞,其最高官至樞密直學士,為正三品。

以王禹偁、謝泌、劉師道和薛映為例,看家世對太宗朝進士仕途影響

太平興國三年的進士薛映是本文家世最為顯赫的一人,其祖輩父輩皆入朝為官,父親薛映中歸朝之後官任尚書都官郎中,薛映中舉後先被授予九品大理評事。其為官行事果決的同時也是極為勤懇,史稱“臨決蜂銳,庭無留事”

薛映升職較為迅速,在任九品大理評事不久就被升為七品監察御史,後又被封為右諫議大夫,在此期間對同僚姚鉉逃稅一事大膽揭發,為民除害。後又官拜從二品工部尚書兼四品御史中丞,薛映的快速上升離不開其出身,這並不僅僅是關係上的幫助,更多的是讓其從小耳濡目染政治事蹟,並且他本人也是極為好學、據案決事、勤於政事。最終做到了二品尚書的位置,並被賜諡號。

總結

總的來說,宋朝進士雖然整體上是受到了宋廷的優待,但是也不是個個到最後都身居要職,這其中的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有許多,本文所介紹的家庭背景因素確實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從劉師道和薛映的晉升之路可見一斑,但是他們二人也並非全憑藉著家庭出身,其本身也是勤於政事,為國為民的代表性人物。家庭出身固然重要,其自身的素質也是十分重要的。

不過在自身素質相差不多的情況之下,家庭出身較好宋朝進士還是能獲得更多的晉升機會的。

《宋史》《北宋名臣謝泌生平及思想述評》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