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整理了12個細節,幫你解讀《寄生蟲》

看完電影,其實我有一些疑問。但不存在很多人說的看不懂,我覺得這樣的電影看不懂,那真得要去測一測智商了。

但至少,這不是一部會令人心情變好的電影。

電影裡有些情節上的展開和細節值得去斟酌。

細節決定走向,也決定了這部電影走向了全世界。


既然先說了細節,我想先把我看後的一些細節問題提前來說說。挺有趣的。


說《寄生蟲》能獲獎的原因,細節是很重要的因素。so,我想聊聊自己眼中看到的細節。


Ⅲ 細節還是細節


所有的動線和細節都給我一種感覺,:壓抑。通過簡單的幾個鏡頭,把貧窮與富有表現的淋漓盡致。,連接外界。也連接著貧富。


我整理了12個細節,幫你解讀《寄生蟲》

我整理了12個細節,幫你解讀《寄生蟲》

好友送來的石頭是假的。樸敘俊飾演基宇的好友,並且希望基宇代替自己去做有錢人家女兒的輔導老師。他送出並表示能帶來好運的石頭其實是假的,所以這才使得基宇沒有被砸死。而他也因為知道基宇是個窮小子,而放心讓他看著多惠。


我整理了12個細節,幫你解讀《寄生蟲》

小兒子破解了密碼。當管家的老公發出摩斯密碼時,小兒子注意到了,但他卻沒當一回事,沒有告訴父母。

我整理了12個細節,幫你解讀《寄生蟲》

我最喜歡的一句臺詞:

是啊,你看那些人,那些有錢人。他們可不是因為有錢卻善良,而是因為有錢才善良。


我整理了12個細節,幫你解讀《寄生蟲》

我整理了12個細節,幫你解讀《寄生蟲》

通過他們家的窗戶,經常看到一個醉漢到處尿尿。但是前後處理有差別,一家四口都失業的時候,他們不敢去阻止。變成“上流社會”後開始理直氣壯,對醉漢又打又罵。


基宇的爸爸和管家老公都是投資臺灣古早蛋糕而失敗。(講真,我覺得挺好吃的。)


我整理了12個細節,幫你解讀《寄生蟲》

我整理了12個細節,幫你解讀《寄生蟲》

為什麼問了兩次社長愛不愛老婆?我一直以為這是隨口說的臺詞,但想一想,在最後的時候爸爸也問了這句話,其實那是一種挑釁。社長作為上流社會的人士,並沒有做錯什麼。但他無心的動作或者言語,深深傷害了爸爸。


爸爸為何殺死社長?其實我不明白。我瀏覽了一些影評,最終明白了為什麼他要殺死社長。社長總說爸爸身上有味道,小兒子也說幫傭和司機身上有同樣的味道。也許是真的有味道,但其實是窮的味道。或者就是我們所說的仇富心態?看著社長一家只顧自己兒子,而不顧中刀的傑西卡。於是他徹底憤怒了。


我整理了12個細節,幫你解讀《寄生蟲》

爸爸真重男輕女。這一對兒女智商都不低,尤其是基婷,也就是傑西卡。但是明顯爸爸更喜歡兒子。哥哥考大學四年落榜,還永遠是爸爸的驕傲,喜歡美術的女兒卻被爸爸形容為有做詐騙集團的天賦。爸爸也只會把菜夾給哥哥,不管女兒。整部劇中,這個女兒是智商在線,也最令人心疼。


我整理了12個細節,幫你解讀《寄生蟲》

為什麼會有那麼多樓梯的特寫?因為樓梯代表了階級。導演想表達的就是這個意思,他說:繼承了金綺泳導演的精神,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樓梯。底層仰望上層,上層漠然於下層。


我整理了12個細節,幫你解讀《寄生蟲》

我整理了12個細節,幫你解讀《寄生蟲》

海報上為何把眼睛抹去?第一版海報裡,我還在想,只露出腳的到底是誰。最終恍然大悟,就是女管家。抹去眼睛,我的理解是也許是一種逃避的心裡。第二版海報中漏出更多內容,比如有錢人都穿著鞋,身後的那張畫,石頭、印第安人的箭和帳篷、打著密碼的燈......

我整理了12個細節,幫你解讀《寄生蟲》

我整理了12個細節,幫你解讀《寄生蟲》

畫面比例:《雪國列車》是1.85:1,《玉子》是2.35:1。而這次因為角色很重要而且還是一整家人一起,所以導演用了2.35:1。把所有演員放到一個框架裡面是非常重要的。


每年都有奧斯卡,但今年特別不同。歐美的好劇本我們比不上,日韓印度的我們也比不上。所以這依舊是一場與我們無關的盛會,即便這樣,我也要寫一寫這部電影。


我整理了12個細節,幫你解讀《寄生蟲》

上個月的14日,奉俊昊帶著他的《寄生蟲》獲得了奧斯卡提名。回望之前的作品。不難發現一件事,他的電影中沒有那麼多陽光與美好,沒有歌舞昇平。更多的是現實折射出的殘酷和人性,挖掘生活本質是他的招牌。他說過《寄生蟲》是一部十分韓國式的電影,充滿了韓國特色細節的電影,但同時也有全世界所處同一境地的當今時代非常普遍的問題:那就是窮人與富人的差距。


我整理了12個細節,幫你解讀《寄生蟲》


寄生蟲:寄生,在宿主或寄主體內或附著於體外以獲取維持其生存、發育或者繁殖所需的營養或者庇護的一切生物。簡單來說,就如同幼時的我肚子內的蟲。它們沒有任何貢獻,卻一味的得到養分。


電影《寄生蟲》講述一個很簡單的故事,一群窮人想變成富人的故事。看完《燃燒》後我很想哭,看完《殺人回憶》後我很憤怒,但唯獨看完這部電影,我沒有任何情緒,甚至我能理解那一群窮人的思緒,試想給我這樣一個機會,我會不會做同樣的事。


我整理了12個細節,幫你解讀《寄生蟲》

《寄生蟲》在奧斯卡中共獲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外語片/最佳導演/最佳原創劇本等四項大獎。這四項獎每一個都頗具分量,不僅僅電影本身獲得了認同,奉俊昊以及韓國忠武路一票從業者都得到了掌聲。

我整理了12個細節,幫你解讀《寄生蟲》

我整理了12個細節,幫你解讀《寄生蟲》

我整理了12個細節,幫你解讀《寄生蟲》

我整理了12個細節,幫你解讀《寄生蟲》

《寄生蟲》能獲獎的原因


Ⅰ 真實的社會


不是說故事虛構不好,而是當這個故事貼近人生的時候,會引發共鳴。正如戛納評審團表示的那樣:《寄生蟲》能獲獎,是因為他們評選不單是電影的好與壞,也著重觀影的體驗,《寄生蟲》作為地方電影但也是全球化的一體。


《寄生蟲》中的窮人生活,無論在哪都是相同的。韓劇中的富家公子和長腿歐巴消失了,只剩下底層的一家四口。生活本不易,如今赤裸裸的展現出來,著實唏噓。


我整理了12個細節,幫你解讀《寄生蟲》


Ⅱ 因為是奉俊昊

這不是吹捧,而是一種讚賞。從我第一次看《殺人回憶》的時候,就深深被觸動。在他的鏡頭裡總有一種風格,他既是導演也是編劇,因為只有自己最清楚到底要出一個怎麼的作品。強烈的敘事角度是眾多從業者學習的榜樣。


某個採訪中,奉俊昊說:回顧我們社會也並不是只有精神病患者或者帶著惡意的人,這些“壞人”所犯的罪。大家都會有點缺陷。又或者這麼說,“她很善良的,但是她卻殺了人。”“他是個好人,但他被人騙了。”。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裡,人們是不會把善惡刻在頭上的。一般大家都是“灰色的”,適當地善良和小心,又適當地不良和卑劣。《寄生蟲》的人物也都是這樣的。雖然沒有帶著惡意,但是無法控制的事情時有發生。


我整理了12個細節,幫你解讀《寄生蟲》


Ⅲ 細節還是細節

(滑回第一段)


人性中,沒有百分百的善良。

我也不敢說沒有百分百的邪惡。


一些習以為常的事情,在其他人看來就變了味。


你覺得這一家人做錯了嗎?

至少在誤殺女管家之前,我覺得沒錯。


你覺得女管家做錯了嗎?

至少她在沒發現一家四口真相的時候,也沒錯。


你覺得有錢人一家錯了嗎?

至少有錢不是錯。


我無法去分辨他們的善良和醜惡,貧窮與富有都沒錯。

錯的,也許是時代,一個誰都想做寄生蟲的時代。

我整理了12個細節,幫你解讀《寄生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