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豐皇帝的“四春娘娘”是野史雜談,還是真有其人?

冉之酉色


咸豐皇帝奕詝是道光帝的第四子。

本來,他是沒有機會成為皇帝的,因為他還有同父異母的三位哥哥。但因為老大不被道光喜歡,又不愛學習,還揚言要殺掉老師。結果,道光皇帝大為生氣,一腳把他給踢死了。老二和老三又在很小的時候,染病去世。這樣一來,奕詝便順理成章繼承了大統。

咸豐帝是幸運的,但他也是很悲催的。10歲時,疼愛她的母親孝全成皇后就去世了。19歲時,父親道光帝也駕崩了。他就這樣接過了日漸沒落的大清帝國。剛上位不久,就爆發了太平天國農民起義。僅僅10年過後,英法聯軍就攻入北京,縱火焚燒圓明園。一年後,年僅31歲的咸豐帝病逝於承德避暑山莊。

(咸豐帝劇照)

咸豐帝同時也是一個風流皇帝。他一生短暫,卻有三大嗜好:聽戲、嗜酒、好色。

咸豐帝喜歡戲曲,幾乎到了痴迷的程度。他喜歡聽戲,無論在紫禁城,還是在圓明園,抑或在承德避暑山莊,到處都有他下令搭建的戲臺。他經常沉醉在婉轉悠揚的京腔京韻中怡然自樂,還時不時地登臺獻唱,或者親自指點小太監們的各種京劇功夫。還真是有模有樣,煞有介事。

除了喜愛戲曲,咸豐帝還特別嗜酒,幾乎每日必飲。他酒量不大但又貪杯,經常喝得酩酊大醉。然後就拿宮女太監們撒氣,輕則施以鞭撻,重則把他們打得命喪黃泉。

咸豐帝最大的愛好還是好色。他喜歡細細觀賞歷朝歷代留下來的春宮圖,尤其是對明代的彩色春宮畫冊愛不釋手,時常在閒暇之時反覆觀摩。

咸豐帝一生有18位嬪妃。除了大家廣為熟悉的慈安和慈禧等有名有姓的幾個人外,還有幾位出身低微、姓名不詳的后妃。

據說,他特別鍾情漢族女子,宮中的太監投其所好,在民間和宮中為他廣為物色絕色漢女,然後進獻給他。

(得皇帝寵愛的妃子)

在清野史中,對咸豐皇帝寵幸漢女有過記載。晚晴文學家王闓運的《圓明園詞》中,就有如下記載:“宮中例無漢女,純皇時常採進,依買婢妾之例,不挑選也。文宗時有四人承寵者,分居牡丹春、海棠春、武陵春、杏花春亭館,內府號曰四春。”

這話的意思是說,咸豐皇帝曾將四位漢女納入宮中,分別住在圓明園的四個亭子裡,並用亭子之名,將她們叫做“四春”。

雖然無論是《清史稿》,還是《清列朝後妃傳》等史籍中,都不見這“四春”的詳細記載。不過,《內務府奏案》上卻記載了這樣一句話:“咸豐九年四月十一日,敬事房傳旨:‘長春宮女子海棠春封為禧貴人,次序在吉貴人之次。’”

這充分說明,咸豐帝的“四春娘娘”並全杜撰,應該是確有其人。

那麼,這四位后妃究竟是誰呢?會不會就是那幾個語焉不詳的妃子呢?

在咸豐皇帝的后妃中,有四位出生低微、位次相近的后妃,她們分別是禧貴人、吉貴人、璷貴人和慶貴人。大約這四位妃子,就是傳說中的“四春娘娘”。

“海棠春”應該就是那個住在長春宮的女子,她本姓察哈喇氏,父親名叫常順,是滿洲正黃旗瑞溥管理的內務府廚役。

咸豐帝死後,同治帝將禧貴人晉封為禧嬪,又在同治十三年再次將她晉封為禧妃。直到光緒三年,禧貴人才去世。

“杏花春”應該就是那個漢軍旗張氏的女兒。她和察哈喇氏差不多同時進宮,在察哈喇氏被封為禧貴人後不久,張氏也被封為慶貴人。咸豐皇帝去世時,慶貴人剛剛20出頭,被同治帝封為慶嬪。同治十三年,皇太后下旨,晉封張氏為慶妃。光緒十一年五月,張氏去世。

”牡丹春”則應該是慈安皇后手底下的一名宮女,其父是一名小小的園戶,名叫王清遠。她進宮時間稍早。咸豐八年五月十五日,敬事房傳旨:“皇后下女子一名,系正黃旗維瀚佐領下團戶清遠之女,上封為吉貴人,次序在玉貴人之次。”

咸豐帝死後,同治晉封吉貴人為吉嬪。同治十三年,她又被皇太后晉封為吉妃。光緒三十一年十月十六日薨。

“武陵春”的父親是正白旗滿洲主事全如。咸豐六年二月初十,她被封為璷貴人。咸豐去世後,剛繼位的同治帝晉封璷貴人為璷嬪,後又晉封她為璷妃。光緒二十一年四月二十一去世。

這四個嬪妃,正史上之所以只有她們的記載,沒有“四春”的名號,大約是因為覺得不雅,為尊者諱,所以才會這樣的吧。

(參考資料:《清史稿》《內務府奏案》等)


張生全精彩歷史


一、史料可查的咸豐後宮,並無“四春娘娘”

咸豐寵妃,“四春娘娘”,出處並不見正史,《清史稿列傳一·后妃》記載:文宗孝德顯皇后,薩克達氏,太常寺少卿富泰女。”這是有史料記載的咸豐原配,在做皇子的時候就冊封為嫡福晉。這位命不長,去的比咸豐帝早。正史記載的皇后,一共就有兩位,一個是慈安,死因成迷,說是暴斃而亡。一位就是生下同治帝的猛人慈禧太后了。

另外咸豐帝有兩位皇貴妃,一位是莊靜皇貴妃,他他拉氏,初封她為“麗貴人”,影視劇裡為了好看,總把她塑造成和慈禧爭寵的妃子,最後還被慈禧給迫害致死。她在咸豐五年為咸豐帝誕下皇長女(即榮安固倫公主),成為第一個討得彩頭的妃子,被封為“麗妃”。慈禧在第二年就誕下皇長子載淳,同治帝當天就封她為“懿妃”,所以從生娃這事來說,慈禧是得了先機的,她聰明著呢,沒威脅的人,她才不放眼裡。

再說,這個“麗妃”娘娘體弱多病的,哪裡是身強力壯的“懿妃”對手,就是個人體質這一塊來說,“麗妃”常年吃藥,人家“懿妃”常年吃燕窩,這一塊就完勝。

還有一位就是端恪皇貴妃佟佳氏,這是清朝唯一一個歷經五朝的皇貴妃,算是壽終正寢了,生平記載不多。

然後就是兩個貴妃,玫貴妃,徐佳氏;婉貴妃,索綽絡氏;然後就是四位妃子了,禧妃、吉妃、慶妃,還有一位記載不詳,在然後就是嬪了,雲嬪、壽嬪、容嬪、玉嬪,再之後就是一些不入流的常在、答應之類的了。

二、“四春娘娘”的出處多見於野史,並無正史記載

關於“四春娘娘”的出處,多半見於野史,說這位爺不光短命,還極其好色,說後宮裡這四位娘娘獨得皇上恩寵,這四位娘娘分別是牡丹春、杏花春、武林春、海棠春。插句題外話,這咸豐帝是不是經常去逛青樓啊,這四位娘娘這雅號,整得和“怡紅院”頭牌姑娘一樣。

這四春並不是娘娘們的真名,是咸豐帝根據她們的住所位置給取的芳名。首先牡丹春的宮院叫牡丹臺,所以叫了這個,依次都和地名有關,只有海棠春的宮院叫吟綺堂,咸豐帝可能覺得娘娘面若海棠,粉面含春,就叫她海棠春了。

以上內容不見正史,是《清史演義》裡記載的四春娘娘的來歷。野史說,咸豐帝縱情聲色,不理朝政,整天和這四位娘娘鬥雞走馬,把天下大事都交給慈禧太后,從而給慈禧創造了機會。

三、積弊江山,一人之力無法挽回

咸豐帝年輕即位,也大有圖振之心,他任用改革派官員革新弊政,提拔漢族士官,鎮壓太平天國叛亂。從史料記載來看,他工作還是很勤奮的,每天還是伏案工作到很晚,其中很多idea也是他親自想出來的,也不假他人之手。他罷免軍機大臣,主和派將領,緩和和恭親王的矛盾,鞏固皇權。

或許他不是一個聰明的皇帝,但是根據這些來看,他怎麼也不是一個荒唐到不愛江山,愛美人的傻瓜。

只是清政府已經到了衰弱積弊的時候,幾代人累積起來的弊病,靠一個醫生是治不好的。如果硬要攀扯上“四春娘娘”,那也許是這眾多妃子裡受寵的幾位吧。

假如真有“四春娘娘”存在,那就暫且想成是那四位妃子,或者嬪妾。說獨寵也不太妥當,因為畢竟到最後獨登大寶的,還是猛人的兒子,同治帝。


逆風解語


借這個問題,來聊聊民間流傳的關於咸豐皇帝的風流韻事。

咸豐皇帝在位十一年,登基之初很有些勵精圖治的氣象,可惜曇花一現,之後便蛻變成了“以醇酒與美人為樂”的昏庸頹廢之主。

關於咸豐皇帝的風流韻事,民間流傳最廣的即是漢女入園,豔享“四春姑娘”。

按照清廷祖制,漢女是不允許進宮的。咸豐皇帝自縱情聲色以來,對滿女心生厭倦,一心想找一些漢女到身邊伺候,暢享豔福。迎合聖意的宮廷內侍抓住這個機會,想盡各種辦法,花費重金在全國各地收集絕色漢女,弄來京城,送進圓明園,供咸豐皇帝取樂。

為了讓這些漢女“名正言順”地身著漢服在圓明園中侍奉咸豐皇帝,宮廷內侍特意為這些漢女加了一個身份——打更民婦。從此,咸豐皇帝在圓明園中的生活便有了別樣的活色天香。

在這些入園的漢女中,咸豐皇帝最為寵幸的有四位,即牡丹春、杏花春、海棠春和陀羅春。

牡丹春是蘇州人,當初被媒婆以“嫁給京城貴人,不愁一生吃穿”為由頭騙來京城,獻給咸豐皇帝。傳說牡丹春是這些漢女中最為聰明的一個,頗受咸豐皇帝寵愛。然而此女性情卻頗為剛烈,不為帝王寵愛折腰,一心想逃離咸豐的富貴牢籠。為了逃走,牡丹春曾對其他有意逃離圓明園的漢女說,我們身著漢服,容易辨別,很難逃離出去,不如大家約好,時常改穿一下滿服,即便叫皇上發現了,也不要緊,漢女穿滿服,興許他還會覺得別有一番風情。這樣一旦有機會逃跑,也許能成功。

其他漢女聽了,將信將疑,唯有牡丹春按照自己的想法,經常穿滿服,尋找逃跑機會。

哪知道,咸豐皇帝看到身穿滿服的牡丹春,極為生氣,從此便冷落了她,而她也始終沒能找到逃跑機會。

英法聯軍攻入京城後,牡丹春趁亂終於掙脫牢籠,最後易服逃回了蘇州。

杏花春是繼牡丹春之後最受咸豐寵幸的一個,據說她本來只是某位官宦的奴婢,因為不被女主人所容,後被獻進了圓明園。

據野史記載,這階段的咸豐皇帝極為放縱,常常酗酒、發怒,唯獨杏花春能博得歡心,咸豐時常抱著她說,真是朕的如意珠啊!

因為極其受寵,圓明園內的宮人便給杏花春起了個綽號:歡喜佛。

“歡喜佛”杏花春有一個癖好,愛財如命,喜歡在圓明園中賭博,輸錢賴賬叫咸豐皇帝撞見時,皇帝非但不生氣,反而要替她給錢。

在圓明園中幾年,杏花春存下不少錢財,有十多萬兩銀子。後來圓明園遭劫,杏花春因為有錢,被守園的護衛殺死,所有錢財被搶劫一空。

海棠春是大同人,原先是混天津的戲子,曾經和一個士子相戀,被送進圓明園後始終難忘昔日情郎,竟鬱鬱而終了。

陀羅春原本是京城一個小寡婦,曾經入庵當過尼姑,被咸豐皇帝看中後送入圓明園中。據說這個女子相當有個性,每當咸豐要臨幸時,她便長跪不起,以示抗拒,弄的咸豐皇帝又愛有恨。

後來,英法聯軍攻進圓明園,陀羅春投水而死。

看這些流傳在民間的說法,咸豐皇帝儼然就是個好色的昏惡之君,說到“四春姑娘”的時候,還有些編排咸豐皇帝的意思,但“四春姑娘”一說也絕非憑空捏造,據史料記載,咸豐后妃有十八人,其中確有三位漢家女,分別是吉妃王氏、慶妃張氏和一個未知名氏的鑫常在。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清宮檔案中,也有明確的記載:“咸豐九年四月十一日,敬事房傳旨:長春宮女子海棠春,封為禧貴人,位在吉貴人之次。”

五個月後,長春宮另一女子又被封為慶貴人,位在禧貴人之次。

如此說來,咸豐皇帝的“四春姑娘”是確有其人的,只是民間圍繞她們沒少編故事罷了。

有人可能會問,是什麼原因讓原先那個力求振作的咸豐皇帝變得如此昏庸不堪的呢?

咸豐皇帝命不好。

他自幼喪母,幼年一直寄養在後來的恭親王奕訢的生母那裡,為了和奕訢爭奪皇位,他不得不表現的處處乖巧,實際上,他的幼年極其壓抑。

在婚姻情感方面,他在很長時間也不如意幸福,父親為他娶的第一個女子薩克達氏,他們之間既沒有共同語言,也沒有一絲情感,薩克達氏在咸豐即位前死去,咸豐從來沒有表達過懷念之情。

說到即位,咸豐心中同樣壓抑,有心結,感到窩囊,儘管道光最終將皇位傳給了他,但放置傳位詔書的匣子裡卻還有另一人的名字,傳位詔書與封王(封奕訢為恭親王)詔書置放一匣,這是破天荒的事,對咸豐而言甚至可以說是一種羞辱。

等到終於登上皇位,咸豐想極力證明自己的時候,老天爺似乎又誠心跟他作對,天災、內亂、外患不斷——這一些都讓他煩心,讓他倦怠,也正因為這些,他的雄心壯志很快就被消磨殆盡,先躲在夏宮圓明園縱情聲色,後在承德避暑山莊醉生夢死。

可以說,咸豐是清朝被壓垮的一代,面色很昏暗的一個皇帝。

聊到最後,咱們再來說一個在民間流傳甚廣的段子,其中嘲笑咸豐的意味很濃。

說丁寶楨(後來殺慈禧身邊紅人、太監安德海的那位)在翰林院任職時,一天,咸豐在圓明園召見他。丁寶楨很早就到了園中,被內侍引至一小屋裡等候。丁寶楨坐等時,發現小几上有一盤蒲桃,共有十多顆,看樣子像新摘的,但當時是五月初,並非蒲桃成熟的季節,丁寶楨好奇,便偷偷嚐了一顆。

這一嘗糟了。

片刻工夫,丁寶楨腹內發熱,下體暴長,窘迫之下,他只好謊稱自己得了急痧症,內侍拿藥給他服下,根本沒用,最後硬著頭皮狼狽而逃。

回過神來,丁寶楨這才意識到他偷吃的根本不是蒲桃,而是咸豐所好的猛藥。


黑句本


咸豐皇帝的“四春娘娘”在正史上沒有記載,但野史倒多有傳播。咸豐在位後期,眼看大清江山千瘡百孔,他已迴天無術,咸豐即位之初的一番報負,早已消失殆盡了,換之的是紙醉金迷的生活,他整天沉迷於酗酒、女色和抽鴉片,無風不起浪,野史上的這種記載,應該是存在的。相傳這“四春”是四位美女的代稱,咸豐給她們取名叫:牡丹春、杏花春、海棠春、武陵春。

咸豐破罐破摔後,也不願意處理朝中政事,凡朝中大事都交給肅順等人處理,奏摺也多由懿貴妃批閱,他自己經常住到圓明圓,尋歡作樂。圓明圓總管太監文豐為巴結咸豐,有一次就給咸豐說;“自古蘇杭出美女,如果皇上有意,奴才託人挑選幾個到園裡侍候皇上。”本就好色的咸豐,立即讓文豐快辦。文豐出了餿主意,來真格的時候又犯了難,他擔心此事一旦被皇后和貴妃知道了,他是要受責罰的。他就想到了懿貴妃的心腹太監安德海,決定讓他去辦,一旦暴露,還可嫁禍給他,文豐就找來安德海,將任務交給了他,安德海一聽是為皇上辦事,很爽快的就答應了。

正好此時咸豐要修繕圓明圓,一位蘇州姓李的商人託人找到安德海,希望幫他攬到這個肥差。這個姓李的商人多次請安德海吃飯,送給他不少的金銀、翡翠,安德海總是不冷不熱,幾次接觸之後,李姓商人也很納悶,不知如何是好,以為安德海是嫌禮太輕了,就又準備了一些禮物送給安德海,安德海才說:“這活要皇上點頭才行,皇上才不會稀罕你這些金子、銀子的,聽說你們蘇州山美水美,人更美?皇上想看看是不是真的。”李姓商人一聽,心領神會,立即趕回蘇州,到煙花柳巷,精心挑選了四位美女,悄悄送進了圓明圓,咸豐一看大喜過望,果然江南出美女,從此左擁右抱,更是不理朝政了,還親自為這四個女子起了“四春”的豔名。李姓商人攬下了修繕圓明圓的工程,並提高工程報價大賺了一筆,文豐和安德海也得到了咸豐的賞賜。

可是,沒過多久,消息傳到了後宮,懿貴妃打翻了醋罈子,跑到圓明圓跟咸豐大鬧了一場,還命人將安德海打了一通板子。


劍南之道


咸豐的四春娘娘確有其人,只是不像野史所說的那麼香豔誘人罷了。


四春娘娘,是指禧妃、慶妃、吉妃、璷妃四人,他們都是以宮女的身份得到咸豐的寵幸,一越飛昇為內廷主位。

宮女變為宮妃,其實是古代的正常操作。

以四春娘娘中的禧妃為例,根據檔案記載:

咸豐九年四月十一日敬事房傳旨:長春宮女子海棠春封為禧貴人,次序在吉貴人之次。

禧妃(當時是禧貴人)原本是長春宮的宮女海棠春。


在野史中,四春的名字分別是“牡丹春、杏花春、陀羅春、海棠春”。由此可見,四春是存在的。

至於慶妃、吉妃、璷妃另外三個小姐妹,則分別是長春宮宮女、鍾粹宮宮女等等。總之都是宮女出身。

不過,四春娘娘雖然存在,但又和野史傳聞有所不同。

在野史中,這四春都是來自揚州的漢人妓女,被江南高官買走送入宮廷,以供咸豐皇帝享樂。由於都是妓女出身,所以啥都會,咸豐很喜歡她們。

這種傳聞顯然是歪曲的。例如:

海棠春禧妃本姓察哈喇氏,為包衣管領下辛者庫人。

慶妃則是內務府包衣某園戶張氏之女。

璷妃是葉赫那拉氏,為滿洲正白旗主事全文之女。

最後,吉妃是滿洲正黃旗維翰佐領下園戶王清遠之女。

他們的出身都有明確記載,不可歪曲。

總而言之,四春雖然存在,卻和野史傳聞大為不同。


HuiNanHistory


咸豐皇帝的“四春娘娘”,這個問題有真有假,首先咸豐皇帝妃嬪一大堆,但正史中沒有四春娘娘的記載,相關記載也沒有,不過咸豐去世時,留下一堆皇考妃嬪,這時同治皇帝即位,按慣例皇考妃嬪自動升一格,意在對其眷顧,剛好有四位皇考貴人升為了嬪,13年以後同治歸西,光緒即位,這四位皇考嬪還活著,再次升一格,晉為妃,於是這就是咸豐四春娘娘的原型。

蔡東藩,1877-1945年,杭州人,圖為蔡東藩先生雕像。

四春娘娘一詞最早出現於清末民初演義小說家蔡東藩先生的《中國曆朝通俗演義》之《清史演義》,蔡東藩先生在晚清時是候補知縣,後來官沒當成辛亥革命了,於是迴歸鄉野,一邊教書一邊行醫,一邊進行文學創作,他從1916年開始,用近十年時間創作了從秦始皇到民國時期的歷史演義,在《清史演義》裡第六十三回:那拉氏初次承恩,圓明園四春爭寵,講的就是咸豐皇帝廣納秀女,其中有4位娘娘爭寵的故事,其原型就是上述的當年咸豐四位貴人。

本人剛好收藏一本1980年版的《清史演義》。

說咸豐時國家內憂外患,但咸豐皇帝的心思還放在女色作樂上,為此讓各省選秀女藏於圓明園,其中有四位脫穎而出,最為受寵,一位住在牡丹臺,咸豐賜名“牡丹春”,一位住在杏花村館,咸豐賜名“杏花春”,一位住在武林春色宮,咸豐賜名“武林春”,還有一位住在綺吟堂,咸豐賜名“海棠春”,這四位在圓明園整日奪寵,弄得咸豐流連忘返,文中還附詞一首“纖步金蓮上玉墀,四春顏色鬥芳時;圓明劫後宮人在,頭白誰吟湘綺詞”。

圖為咸豐皇帝畫像。

蔡東藩先生十年的演義創作,《清史演義》是最先寫最早出版的,1916年7月就出版,銷量很大,1926年上海校經山房成記書局編了一本以寫清代各類女性的圖書,囊括了在朝在野的,稱為《清代三百年豔史》,費只園在編輯內容的時候,把《清史演義》裡的四春娘娘引入其中,此書名為“豔史”,問世後自然大賣,於是四春娘娘廣為流傳至今。

圖為定陵妃園寢,四春娘娘原型的四位妃子死後均葬於此。

綜上所述,四春娘娘是文學作品的產物,史上並無四人,只是這四人在正史裡稍有原型,她們為禧妃、慶妃、吉妃、璷妃,但也對不上版,演義上說四春娘娘皆為選的漢人秀女,因滿清祖制不能選漢人入宮,於是藏在圓明園,其實這四位貴人兩位是滿人,兩位是漢人,均出自八旗,咸豐時她們僅為貴人,是非常低等的妃嬪,直到咸豐死了若干年後,才熬到了妃。


圖文繪歷史


“四春娘娘”是指咸豐皇帝藏於圓明園中的四位年輕貌美的漢家女,此說法出自民國時的野史中。“四春”指牡丹春,海棠春,杏花春,陀羅春(武林春)。

“四春娘娘”是否真有其人?我們先不否認,先來看看野史中是如何記載的。記載咸豐皇帝“四春娘娘”的野史,較出名的有《滿清外史》和《清稗類鈔》。

這兩部書都是成書於清末民初的野史,距咸豐時期也就五十來年時間。兩部野史中記載的“四春”名稱略有不同,前一部中的陀羅春在後一部中叫武林春。

《滿清外史》中記載,咸豐極其喜歡前往圓明園居住,除了春節外,一年中的其餘時間皆在園中度過。原因就是宮中祖制太多、制度森嚴,無法縱情聲色。

咸豐整日面對旗人女子,早已心生厭煩,於是想找些漢家女進園。而這在宮中是絕對辦不到是事情,入關之初,清室就定下“小腳女子入門者斬”的禁令。

這小腳女子自然指的是漢家女,書中記載有一奸佞大臣為咸豐出了一計。他讓咸豐以天下多事為由進住圓明園,再召民間婦女入內,以備打更和巡邏寢室。

咸豐批准了這一建議,隨後有數十名漢家女入園,每晚有三人值守在寢宮外,咸豐則召入臨幸。最終在這些女子中漂亮的被選出加以位號,是為“四春”。

而《清稗類鈔》中記載,圓明園受寵的有五人,一人是慈禧,另外四人稱“四春”,四春皆為漢女,四春名號全是咸豐所賜,但四人具體姓名則未有記載。

我們從當時情況來分析一下,看看咸豐的“四春娘娘”是否存在。眾所周知,咸豐在即位之初,還是滿懷抱負,很想幹出一番政績,但這一雄心並未長久。

當時的大清已經處於內憂外患之中,內有太平天國農民起義,外有列強的不斷侵襲。面對江河日下的大清國運,咸豐早已經夢想破滅,逐漸感到力不從心。

年輕的咸豐皇帝選擇了逃避,開始追求縱情聲色的生活。圓明園就成了他躲避外界紛亂的清淨之地,在這種情況下,咸豐召幸民間女子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據史料記載,咸豐的后妃共有18人,其中三人是漢家女,分別是吉妃王氏、慶妃張氏和一個未知名氏的鑫常在。由此可見,咸豐是不避諱寵幸漢家女子的。

但“四春娘娘”具體是指哪四位女子?史料中並無記載。但咸豐有一位妃子的號確實叫海棠春,她就是禧妃察哈喇氏。察哈喇氏原本身份是長春宮中宮女。

有一些觀點認為“四春”中的海棠春就是禧妃察哈喇氏,而其她三位可能就是吉妃、慶妃和璷妃。但這個觀點並沒有任何史料來支持,基本上都是靠猜測。

在我看來,傳說中的“四春娘娘”並非是特指某四人,而是對咸豐在圓明園中寵幸過的女子的統稱,主要是來自文學加工,旨在反映咸豐縱情聲色的生活。

換句話說,能被稱為“四春娘娘”的女子很多,凡被咸豐寵幸過的都可以。“四春”雖然找不到具體的女子姓名,但在圓明園被咸豐寵幸的漢家女應不少。

這“四春娘娘”的稱呼正是指的這些女子,這一說法與野史記載基本吻合。野史中只是記載了“四春”是四個年前漂亮的漢家女,她們也因此獲得了位號。

結合咸豐的生活及當時的形勢可以判斷出,“四春娘娘”應是存在的,泛指圓明園中受到咸豐寵幸的漢家女子,而這些女子是否獲得過位號,還有待考證。

至於“四春娘娘”是否就是史料中咸豐十八位后妃中的四個,目前不能確定。


野史也是史


四春娘娘何許人也?四春娘娘指的是是指清文宗咸豐皇帝的四位嬪妃,分別是禧妃察哈氏慶妃張氏,璷妃那拉氏和吉妃王氏。在咸豐朝這這四人倍受咸豐皇帝寵愛,分別被冠以武林春,海棠春,牡丹春,杏花春之名,因此四人又被稱之為四春娘娘。


那麼四春娘娘是否真的有其人呢?四春娘娘的故事最早出自於蔡東藩先生的《清史演義》。既然是演義,顧名思義與野史無異,因此其真實性大打折扣。

清史演義的第63回中,章節名為“那拉氏初次乘承恩,圓明園四春爭寵”,講的就是慈禧太后和四春娘娘的故事,這是野史中關於四春娘娘記載的開始。

而在正史當中像《清史稿.文宗本紀》以及《清史稿.后妃列傳》,《清史稿.文宗顯皇帝實錄》中都沒有直接寫出關於“四春娘娘”的存在。稍微與四春娘娘有關的就是見於咸豐朝的《內務府奏案》當中。咸豐九年四月,《內務府奏案》記載了這樣一條記錄

:“敬事房傳旨:長春宮女子海棠春封為禧貴人,位在吉貴人之次”。

畢竟咸豐朝離我們已經久遠,而且由於四春娘娘的故事只在於演義中,正史中並未涉及,因此我們也不敢多加評測。也許隨著歷史的發展和考古的進展,這件事的真實性會得到考證。


是阿維啊


關於咸豐皇帝的“四春娘娘”究竟是真實存在還是野史雜談,我們暫且先不說答案,通過以下分析,也許你自會明白答案為何。


一、正史記載

咸豐皇帝原名奕詝,是道光皇帝的第四子,前邊有三個哥哥都早夭,老五被道光過繼給了皇太后的親生兒子,也就是他的三弟綿愷,所以老五失去爭奪皇位的機會,老七、八、九皇子當時不足十歲,亦無緣參與皇位爭奪。


只剩下奕詝與老六奕訢兩人爭奪皇位,最終老四以自己的老實以及老師教的方法贏得父親道光喜愛,將皇位傳給他,讓其成為咸豐皇帝。

咸豐皇帝在正史中有兩個皇后,一個皇后是薩克達氏,可惜走在咸豐之前,後來咸豐又將慈禧封為皇后,慈禧我們大家都耳熟能詳,就無需過多說明。

文宗孝德顯皇后,薩克達氏,太常寺少卿富泰女。—《清史稿列傳一·后妃》

除了兩個皇后之外,咸豐皇帝還有兩個皇貴妃,地位僅次於皇后,分別是莊靜皇貴妃和端恪皇貴妃佟佳氏,此外還有一些貴妃和普通妃子,我們就不詳細列出。

為何要羅列這麼多咸豐皇帝的皇后、皇貴妃呢?其實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因為正史中並沒有記載過關於“四春娘娘”的任何蛛絲馬跡,讓人很是好奇,那究竟這個“四春娘娘”是否真的存在呢?


二、野史記載

民間有野史記載,說咸豐皇帝縱情聲色,並且在圓明園中養了很多漢人美女,其中就包括所謂的“四春娘娘”,這可不是一個人,而是四個人,因為名字都帶有春,故而得名“四春娘娘”。



這四個人分別是杏花春、武陵春、海棠春、牡丹春,名字聽起來還是比較有趣,有了他們之後,咸豐皇帝更是每天與其廝混,魂不守舍,無心過問朝政,以至於最終咸豐皇帝身體被掏空英年早逝。至於真實歷史上是否存在過這四個人呢?我們繼續分析。


三、是否存在“四春娘娘”?

關於這個野史故事的真實性,我們分別從咸豐自身、國家環境以及咸豐的妻子角度來進行分析如下:

1、咸豐自身條件

咸豐雖然貴為皇帝,可是自小身體就不好,體弱多病,經常小病不斷。這樣的身體素質,想要擁有“四春娘娘”,並且與之顛鸞倒鳳,怕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換言之,也就是說咸豐的身體根本不支持咸豐擁有這樣的豔福,他正常生活身體尚且吃不消,哪裡還有精力去做這些尋花問柳的事情?

2、國家環境不允許

咸豐繼位成為皇帝的時候,大清朝已經瀕臨結束,內憂外患,十分嚴重。英法聯軍正在侵犯清朝,割地賠款在所難免,咸豐處理這些國家大事,成天悶悶不樂,鬱鬱寡歡,操心至極。

此外,國內太平天國正是氾濫之時,雖然有曾國藩湘軍助力,但是太平軍氣焰囂張,不容易對付,讓咸豐危機感重重,擔心一不小心自己皇位不保。

朝廷內部貪汙腐敗不作為,曾國藩多次上疏表明,可是咸豐也沒辦法進行根治,因為整個朝廷的官員已經形成一種官官相護,一起墮落的局面,咸豐想要整治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面對種種危機,隨時都有人找咸豐報告或者商討國家大事,他怎麼可能有時間去與“四春娘娘”廝混,又怎麼有那個心情?

3、慈禧不是吃素的

慈禧的聲名遠揚,已經無人不知,不管是政治手段還是各種為人處事的手段,都十分了不得,作為當時咸豐的皇后,她難道不會對咸豐進行干涉?答案很明顯,慈禧當然不會放任咸豐肆意妄為。


既然不願意放任,就會經常管束,要是管不住咸豐,按照慈禧的性格以及手段,也會直接把“四春娘娘”團滅,可是歷史上找不到任何關於慈禧針對“四春娘娘”的記載。

要說其他距離我們較遠的朝代,你說沒有記載尚且正常,可是清朝距離我們是最近的朝代,怎麼可能有記載我們還無法發現?以上證據充分說明“四春姑娘”就是人們用來形容或者特指咸豐皇帝的無能而已。

至於真實歷史,完全沒有這四個人的存在,也沒有咸豐那些風流韻事,還是那句話,實力不允許啊。


結語

這個世界上到處充滿真實與虛假,需要人們不斷去分辨,然而整個分辨的過程又十分有趣,因為這個過程最終不僅讓你找到答案,還間接使你變得更加聰明,這就是探索歷史真相的最大好處之一!



嗔痴歷史觀


野史記載:咸豐消沉頹廢,諸臣遍尋四美取悅聖意

野史中關於“四春”的記載,雖然很多但基本如出一轍。1850年(道光三十年),69歲的道光帝駕崩於慎德堂,按照“密建皇儲”的方法,皇四子奕詝於太和殿登基繼位,定於次年改元“咸豐”。

咸豐帝劇照

幾年後,晚清朝廷面臨的局勢已然岌岌可危,內憂外患不斷,形將傾頹。而面對這樣危機的困窘之境,咸豐帝並未有勵志中興之意,而是自知大勢已去,從心理和行動上都變得消沉頹廢起來,繼位初期的雄心壯志和進取銳意早已消散殆盡,從此一蹶不振,終日貪圖享樂,“以醇酒與美人為樂”。大臣們為了取悅皇帝,也遍尋天下美女以此陪伴咸豐帝。

其中,最為出眾者,有四位,而且咸豐帝還給她們取了雅號,分別是:海棠春、武陵春、杏花春和牡丹春,大臣們為了博得皇上的青睞,也就樂於稱這四位女子為“四春娘娘”。

咸豐帝畫像

正史遍尋迷蹤,覓得蛛絲馬跡

以上便是關於“四春娘娘”的野史記載,而正史當中,遍覽《清史稿.文宗本紀》、《清史稿.后妃列傳》、《文宗顯皇帝實錄》,都沒有直接體現關於“四春”的記載,是否真的在歷史上不存在四人呢?

其實不然,雖然在正式官史當中並未發現隻言片語,但在咸豐朝的《內務府奏案》當中,卻有這樣的一條記錄,時間在1859年(咸豐九年)四月十一,具體內容為“敬事房傳旨:長春宮女子海棠春封為禧貴人,位在吉貴人之次”。

我們都知道,雖然《內務府奏案》的地位遠遠不如官方史料高,但恰恰是因為內務府的記載,更貼近皇帝宮內生活。根據這段記載,不難看出,海棠春在歷史上確有其人。而且根據“宮女子”的身份,也能體現其之所以會被選入宮中,純粹憑藉的是容貌姿色。

敬事房匾額

而與這位禧貴人位次相近者,正好也還有三位。其中兩位與禧貴人一樣是“宮女子”出身,另一位雖然不是“宮女子”,但根據出身以及位分來看,也與三人相近。關於四人的身世背景,分別如下:

1、唯一不繫“宮女子”之身的璷妃那拉氏。出生於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二月十二,其父為時任主事的那拉.全如,隸屬於滿洲正白旗。1855年(咸豐五年)二月初十被封為璷貴人,1861年(咸豐十一年)十月被剛繼位的同治帝晉封為“皇考璷嬪”,1874年(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因同治“天花之喜”,被晉尊為“璷太妃”。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四月二十一去世,享年55歲,1897年(光緒二十三年)八月初十葬入定妃園寢。

2、有明確記載“海棠春”的禧妃察哈拉氏。其父是時任內務府廚役的察哈拉.常順。咸豐初年入宮為長春宮宮女子,別號海棠春。1859年(咸豐九年)四月十一被封為禧貴人。1861年(咸豐十一年)十月被同治晉封為“皇考禧嬪”,1874年(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因“同治天花之喜”,被晉尊為“禧太妃”。1877年(光緒三年)五月十六去世,九月初八葬入定陵妃園寢。

同治帝畫像

3、同為長春宮出身的慶妃張氏。1840年(道光二十年)十月初一出生,隸屬於漢軍正白旗。咸豐初年同禧妃一樣是長春宮女子,1859年(咸豐九年)九月初九晉為慶貴人,1861年(咸豐十一年)十月被同治晉封為“皇考慶嬪”,1874年(同治十三年)十一月,晉尊為“慶太妃”,1885年(光緒十一年)五月初三去世,享壽46歲,1889年(光緒十五年)九月二十四葬入定妃園寢。

4、鍾粹宮女子出身的吉妃王氏。1840年(道光二十年)六月初十生人,父親是小小園戶王清遠。咸豐初年為鍾粹宮女子,而鍾粹宮當時正是皇后鈕祜祿氏(孝貞顯皇后,即後來的慈安太后)的寢宮。1858年(咸豐八年)五月十五受詔旨封為吉貴人,三年後(1861年十月)被晉尊為“皇考吉嬪”,1874年(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受詔晉封為“吉太妃”,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十月十六去世,享壽66歲,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九月初六葬入定妃園寢。

《清皇室四譜》中關於璷、禧、慶、吉四妃的記載

經過如此一看,有一人確係“四春”之一,其餘三人與海棠春皆出身相似且位分總是排在一起,故很有可能“四春”之名並非空穴來風。

小結:

經過上述野史記載的陳述以及正史記載的尋覓,不難看出,禧妃察哈拉氏確實有過“海棠春”的名號,而剩餘三人是根據“海棠春”禧妃所擴展延伸得出的進一步推論而已,並未確定全部都在歷史上存在,尚未形成定論。

至於為何會出現“四春”的傳聞,首先便是禧妃“海棠春”確實存在,其次也是根據當時咸豐朝的風氣和形勢以及咸豐帝本人性格等諸多現實因素而決定,試想如果此事放在康乾盛世,想必即使出現如此傳聞,可信度也幾乎為零的。所以,從史學嚴謹的角度上看,“四春娘娘”中能確定的,只有“海棠春”而已。

我是“史海甄客百曉生”,一個資深的歷史迷,如果認可我的回答,歡迎多多關注並支持,謝謝各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