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爾戰爭:一場導致大英帝國走向衰落的殖民地戰爭


  通過幾個世紀的擴張和殖民,19世紀末的英國已處於鼎盛時期,殖民地遍及加拿大、印度、澳大利亞、新西蘭、馬來亞、西印度群島、非洲等世界各個角落,面積達到本國領土的100多倍,成為地球上實力最強大的“日不落帝國”。為了建立這個帝國,英國在先前的近 400年時間裡,發動了230多場戰爭,而派出兵最多、鬥爭最為殘酷的要數布爾戰爭。

布爾戰爭:一場導致大英帝國走向衰落的殖民地戰爭

  誘人的世界最大金礦

  “布爾”系荷蘭語,意為“農民”。布爾人是指到南部非洲殖民的“海上馬車伕”荷蘭人的後裔。1652年,第一批荷蘭人來到南非的開普,建立了殖民地。經過百餘年的殖民活動,布爾人已成為當地的主要民族。

  但是,布爾人並沒有在南非造成獨霸局面。1795年,英國艦隊在南非開普登陸,開始了和布爾人在南非長達百年的爭奪戰。經過多年的衝突,在英國的強大實力面前,布爾人被迫向北面遷徙,於1852年和1854年分別建立了德蘭士瓦和奧蘭治兩個布爾人共和國。

  1867年,奧蘭治河地區發現鑽石。奧蘭治政府立即聲明,這一地區歸自己管轄。英國的殖民者極力反對,並陰謀策劃吞併兩個布爾人共和國的計劃。1877年,英國人出兵武力吞併德蘭士瓦共和國,這一行為激起了布爾人的武力反抗。1881年2月,布爾軍在馬祖巴山附近擊敗了1000多名英軍,迫使英國在保留部分權力的名義下,承認德蘭士瓦的獨立,並相互簽訂和約。

  1886年,在南非中部的約翰內斯堡地區,一位叫喬治·哈里森的澳大利亞青年在一次偶然機會中發現了世界上最大的黃金礦區。礦區以約翰內斯堡城為中心,向東南和西南兩翼擴展,形成了長約500公里的金弧帶,佔世界黃金儲藏量的1/4左右。這一重大發現鼓動成千上萬的歐洲殖民者潮水般地湧來。在接下來的四年中,殖民者組織了141家礦業公司,瘋狂地開採礦區的鑽石和黃金,獲得高額利潤。見此巨利,英國人和布爾人矛盾進一步尖銳。

  1895年,英國政府秘密指示開普殖民總督羅得斯吞併德蘭士瓦。於是,羅得斯派遣一支裝備精良的800人軍隊,偷襲德蘭士瓦首府,同時事先策劃城內的英國僑民暴動作為內應。但是,這一機密被想與英國爭奪世界霸權的德國政府獲悉,並轉告德蘭士瓦政府提前做好準備。1896年1月2日,在克勒克斯多普城郊,2000多名布爾軍伏擊英軍,打死134人,繳獲所有英軍槍械。在這次慘敗後,羅得斯被迫辭去開普總督的職務。布爾人歡呼他們的勝利,他們的自信心也開始不斷膨脹。

  勝利後的布爾人鼓吹“布爾非洲”計劃,計劃把整個南非地區聯合起來,奪回100多年來英國從布爾人手中奪去的土地,並與德國聯盟,以此抗衡英國。這顯然與英國的“二C計劃”,即打通非洲南部的開普和非洲北部的開羅,形成貫穿非洲南北的殖民大帝國相矛盾。為此,英國政府一方面用外交手段拆散德國與布爾國家的軍事同盟;另一方面加緊運兵到開普,對布爾人施加壓力。大戰一觸即發。

  女王因焦慮而過世

  布爾戰爭前,英國報刊進行了大規模的反布爾人宣傳,聲稱南非的歐洲移民受到布爾人的欺凌、剝削和勒索,同時,為了鼓舞英國人的愛國主義熱情和支持帝國事業的激情,大肆宣揚狂熱的盎格魯-撒克遜人種優秀論。著名詩人吉卜林就曾寫詩道:“挑起白種人的擔子,派出你們中的最佼佼者,讓你們的子弟遠離祖國,去為你們征服的需要而服務吧。”有的報紙竟狂傲地宣稱英軍對布爾人的作戰不能算是軍事行動,而是一次“愉快的旅行”。

  1899年8月,英國殖民大臣約瑟夫·張伯倫密令與布爾人談判的代表提出解除布爾軍的武裝等要求。

  曾兩次打敗英軍的布爾統治者根本不能接受,相反,他們認為自己佔優勢,想趁英軍戰爭部署尚未就緒,打敗英軍。10月9日,自負的布爾人統治者向英軍提出最後通牒,要求英軍在次日下午5點前撤走。布爾人恰恰中了張伯倫的計謀,因為英軍正是想借對方的先開槍來博取國際同情。10月11日,布爾人先向英軍開火,英國人正式宣戰,布爾戰爭爆發。

  剛開始,英軍處於被動地位。1900年2月,英軍轉入大規模的反攻,在4個月內攻陷德蘭士瓦的首府比勒陀利亞。9月10日,英國政府宣佈兼併德蘭士瓦和奧蘭治。但是,戰爭還在繼續,布爾軍在農村進行廣泛的游擊戰,迫使英軍採取野蠻殘酷的“三光”政策來反擊。

  戰爭越來越走到盡頭,雙方傷亡慘重。布爾人幾乎全國成年男子都被動員當兵,土地缺少人手耕種,牲畜瀕臨絕種。英國則三易主帥,投入45萬軍隊,傷亡近10萬人,耗資2.23億英鎊。這種沉重代價使國內人民反戰情緒高漲,世界輿論也強烈地抨擊英國。年邁的維多利亞女王為戰爭日夜焦慮,憂心忡忡,加之國內政治鬥爭和丈夫過早逝世,女王最終於1901年1月病逝。

  1902年5月31日,英國知道不能殺絕布爾人,便與其簽訂《弗里尼欣和約》,規定英國是布爾人的合法主權者,但承認布爾人的自由和財產,並撥款援助布爾人重整家園,設立自治政府。

  大英帝國開始瓦解

  布爾戰爭雖然以英國勝利而結束,然而,大英帝國卻處於極其不利的地位。歐洲諸強幾乎一致譴責英國在南非的政策,認為英國為了貪求黃金而欺凌兩個布爾人小國。它們認為,英國在戰勝布爾後所得到的巨大黃金利益,將使自己更處於劣勢。於是,法俄德三國一度謀求聯合,共同對抗英國。1900年,趁英國陷於戰事無暇顧及之機,法俄兩國繞開英國,偷偷地瓜分了在土耳其的勢力範圍。

  對此,英國大為恐慌,急忙將太平洋上的薩摩亞群島中的兩個島嶼讓給德國,又與當時尚不算超級大國的美國訂約,給予美國在中美洲開鑿使用運河的方便,接著,在1902年與日本簽訂了同盟協定。英國試圖通過這些行為,拉攏德美日,以抗衡法俄。然而,這一系列措施使英帝國被迫放棄外交傳統中的“光輝孤立”政策(不參與過多的歐洲大陸事務)和“大陸均衡”政策(與歐洲大陸國家分別結盟,以制衡其聯合)。緊接著,出於無奈,英國與法國、俄國先後簽訂協議,成立“三國協約”軍事集團,更深地捲入到歐洲政治漩渦中,把自己捆上了“協約國”的戰車,為參與一戰進而遭受巨大損失埋下伏筆。

  布爾戰爭引起了大英帝國內部的巨大變化。高額的戰爭開支使英國無力再花巨大的代價來維持帝國體系,連一向熱衷於帝國殖民事業的張伯倫也在戰後感嘆道“這是個負擔”。1902年開始,英國政府開始考慮通過關稅改革,用關稅特惠制維繫帝國的團結。這種關稅改革實際上提高了殖民地在帝國內的經濟地位。同時,在布爾戰爭爆發後,澳大利亞等殖民地召開軍事首腦會議,決定向南非派遣志願軍,使它們的軍隊可以服務於領土外的行動。這一決定得到了加拿大、新西蘭和印度等殖民地的響應,紛紛派遣志願軍到南非。這又使殖民地從英帝國內部爭取到了軍事自主的權利。

  1901年、1907年,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先後成為自治領。接著,諸多英帝國的殖民地也紛紛宣佈成為自治領。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衰敗的趨勢已非常明顯了。1931年,英國頒佈威斯敏斯特法案,宣稱英國和各自治領地位平等,在它們的內政和外交事務等各方面互不從屬,大英帝國殖民體系從此動搖。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經濟實力大為削弱,政治地位極度下降。隨著1947年巴基斯坦和印度的相繼獨立,到20世紀60年代,英帝國殖民體系徹底瓦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