劃分為九個地區的長沙

長沙是湖南省省會,是長江中游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國“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中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長江中)城市群和長江經濟帶重要的節點城市。長沙是綜合交通樞紐,京廣高鐵、滬昆高鐵、渝廈高鐵在此交匯。

劃分為九個地區的長沙


長沙位於湖南省東部偏北,湘江下游和長瀏盆地西緣,境內地勢起伏較大,地貌類型多樣,地表水系發達。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湘江穿城而過。

劃分為九個地區的長沙


長沙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歷經三千年城名、城址不變,有“屈賈之鄉”、“楚漢名城”、“瀟湘洙泗”之稱。有馬王堆漢墓、四羊方尊、三國吳簡、嶽麓書院、銅官窯等歷史遺蹟。凝練出“經世致用、兼收幷蓄”的湖湘文化。長沙既是清末維新運動和舊民主主義革命策源地之一,又是新民主主義的發祥地之一。

劃分為九個地區的長沙


1949年8月至1958年為不管縣時期,只管市、郊,沒有轄縣。1959年以後為管縣時期,有轄縣。

1949年8月,長沙市轄8區:城東區、城南區、城西區、城北區、文藝區、金盆區、嶽麓區、會春區,下轄82保、1838甲。7

1950年8月,廢除保甲制度。

劃分為九個地區的長沙


1955年10月,東、南、西、北4區建306個居委會、2909個居民組,區名去掉“城”。

1957年內4區轄26街道(東區6個、南區5個、西區8個、北區7個),275居委會,2766居民組;郊區轄7鄉1鎮,44村。

1958年9月,農村撤消鄉鎮,建立人民公社,郊區建萬年紅、東風、嶽麓3個公社,18個大隊;城區轄4區、25街道、233居委會、2731居民組。12月,長沙縣、望城縣劃歸長沙市管轄。

劃分為九個地區的長沙


1959年2月,撤消郊區。3月,長、望兩縣合併稱長沙縣,屬長沙市領導。長沙市轄25街道5鎮26個公社、227居委會、2489居民組。

1962年1月12日,恢復長沙市郊區。

1977年12月,恢復望城縣建置,將長沙縣分為長沙、望城兩縣。

劃分為九個地區的長沙


1978年底,長沙市轄5區2縣,16縣轄區,84公社6鎮,29街道,1132大隊,308居委會。

1983年2月,瀏陽、寧鄉、湘陰劃歸長沙市管轄,湘陰縣隨即劃歸岳陽地區。

1984年2月,長沙市轄4縣1郊的人民公社先後改為同名的鄉(鎮)。

1993年1月,瀏陽撤縣改市。

1995年7月,轄縣(市)撤區並鄉建鎮,長沙市轄5區3縣1市,38街道67鎮53鄉,648居委會3091村。

1996年,轄區區劃調整,撤銷東、南、西、北、郊5區,設立芙蓉、天心、嶽麓、開福、雨花5區。

2002年底,長沙市轄5區3縣1市,54街道79鎮39鄉,568居委會2727村。

2007年,長沙市轄5個區:芙蓉區、天心區、嶽麓區、開福區、雨花區,4個縣(市):長沙縣、望城縣、寧鄉縣、瀏陽市。各區、縣(市)共轄83個鎮,比2006年增加3個,2007年共31個鄉,53個街道。各鎮、鄉和街道共轄村1258個,社區566個,與2006年相同。

2008年,望城縣坪塘、含浦、蓮花、雨敞坪四鎮劃歸嶽麓區,雷鋒鎮由望城縣委託長沙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同年八月長沙縣榔梨鎮韶光社區居委會正式劃歸芙蓉區東岸鄉管轄。至此長沙市城區面積由573平方千米變為975平方千米。

2011年7月,望城撤縣改區,成為長沙市城區,長沙市城區由975平方千米增至1938平方千米。

2015年1月14日,長沙縣暮雲街道、南託街道劃入天心區,長沙縣跳馬鎮劃入雨花區。至此,長沙市城區面積增加至2185平方千米。

2017年4月12日,撤銷寧鄉縣,設立縣級寧鄉市,以原寧鄉縣的行政區域為寧鄉市的行政區域。寧鄉市人民政府仍駐玉潭街道金洲大道5段398號。寧鄉市由湖南省直轄,長沙市代管。

劃分為九個地區的長沙


截至2017年,長沙轄6個區1個縣,代管2個縣級市:長沙市區(芙蓉區、天心區、嶽麓區、開福區、雨花區、望城區)及瀏陽市、寧鄉市、長沙縣;80個街道、95個鎮、14個鄉,715個社區、1169個村。政府駐嶽麓區嶽麓大道218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