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考點:關於疫情語文考點整理

趁著大家都還沒有開學,這個時候正是我們彎道超車的好時機!

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幾個關於疫情語文考點整理,同學們一起來看看吧!  

在現代文閱讀部分,有關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可能會出現在實用類文本和論述性文本閱讀中。實用類文本可能涉及醫學領域的科技文獻,論述類文本可能涉及評論或新聞報道。

  在古詩文閱讀部分,可能會選取一些與瘟疫或中醫藥相關的詩詞或古文,弘揚中華民族戰勝疫病的勇敢精神和科學態度。

  在作文部分,既可能圍繞戰勝疫情的主題命制任務驅動型作文,也可能選擇倡議書、感謝信等應用文體。

  一、實用類文本閱讀閱讀文章,回答下列問題。

  2003年,有一個詞語讓中國人聽起來一度感到恐慌,那就是“非典”。這種疾病並非2003年才新出現,也並非中國才有。在此之前,人們對“非典”十分陌生,加之此次在中國流行的“非典”的病原體是以前從未見過的新的病毒,面對突如其來的流行疾病,人們顯得束手無策。沒有現成的治療方案;沒有有效的冶療藥物,傳統的抗菌藥物治療無明顯效果;沒有有效的預防手段,最有效的手段就是隔離。

高考語文考點:關於疫情語文考點整理

“非典”是非典型性肺炎的簡稱。開始發作時有流感一樣的症狀,如發燒、咳嗽、頭痛等;但體溫一般超過38度,多為乾咳少痰,偶有血絲,有時伴有畏寒。感冒一般沒有肺炎的跡象,而“非典”有明顯的肺炎跡象。但它又不同於由肺炎鏈球菌等常見的細菌引起的大葉性肺炎或支氣管肺炎等典型性肺炎,它主要是由流感病毒、支原體、衣原體、腺病毒或其他較不尋常的微生物所引起的肺炎,它的傳染力強多了。除了上述症狀外,“非典”還伴有關節痠痛、乏力、腹瀉,有時胸悶、氣促或明顯呼吸窘迫等症狀。

各國科研人員通力合作,終於正式確認冠狀病毒的一個變種是引起此次流行的“非典”的病原體。這種病毒能在人體內繁殖,傷害自身組織,破壞免疫系統,也可能引發無數併發症,致使患者的病情急劇惡化。它可以在體外存活3-6小時。現在的證據顯示,“非典”是經飛沫傳播的,病毒在飛沫(口水珠)內。由於水珠比空氣重,所以病毒只會停留在1米範圍內的物體表面;另外,接觸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或接觸已有病毒的物體表面,然後接觸自己的黏膜(眼、口、鼻),也會感染。“非典”病毒的潛伏期一般為2-12天(通常為3-5天),潛伏期的患者一般不會傳染,病症一般會維持10-14天。

“非典”並非無法可療。事實上,現階段醫學已有新突破,在治療過程中已獲很高的成功率。專家認為,保持環境空氣的流通;注意個人衛生,勤洗手;保持心情愉快;加強鍛鍊,增強自身的免疫能力;儘量不與病人接觸,是可以有效地預防“非典”的。對未知的恐懼,莫過於人群對出現流行病的反應那樣,表現得淋漓盡致,當流行疾病的原因不明時尤其如此。隨著對“非典”的深入瞭解,人們的恐懼感會慢慢降低,正如人們對艾滋病的恐懼一樣。

  (1)下列對“非典”的說明,不正確的一項是[  ]A.“非典”也是一種肺炎,它主要是由流感病毒、支原體、衣原體、腺病毒或其他較不尋常的微生物所引起的。B.“非典”發作時是既有流感的一般症狀,也有典型性肺炎的跡象。C.流行感冒引起的咳嗽多帶痰,而“非典”引起的咳嗽不帶痰;典型性肺炎沒有傳染性,而“非典”有很強的傳染性。D.“非典”病毒是經過飛沫傳播的,它的潛伏期一般為2-12天。

  (2)有關“非典”治療和預防的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非典”是可以治療的,而且治癒率很高。B.與患者保持1米以上的空間距離,就完全可以免遭感染。C.儘量不接觸病人,保持空氣流通,勤洗手,可以有效地阻止病源的傳播。D.保持心情愉快,提高自身免疫能力,可以有效地預防“非典”病毒的感染。

高考語文考點:關於疫情語文考點整理

(3)根據文中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有發燒、咳嗽、頭痛、乏力、腹瀉、胸悶等症狀,可以確診為“非典”。B.健康人進入非典病人呆過但離開超過6個小時以上的房間,一般不會被感染。C.“非典”病毒不會浮游在空氣之中,所以一般不會通過空氣傳播。D.“非典”患者在15天內病情沒有惡化,一般不會有生命危險。

  答案:(1)C; (2)B; (3)A解析:(1)“非典”這個詞在文中屬於重要詞語,關於“非典”的信息,散見於全文。“非典”是少痰,並非無痰;典型性肺炎有傳染性。(2)“非典”還可以間接感染。(3)推斷題一般都具有較強的迷惑性,在整個實用類文本閱讀中屬於較難的題型。此題A項中“確診”一詞不當。

  二、古詩文閱讀與賞析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後面各題。除夕【唐】來鵠事關休慼已成空,萬里相思一夜中。愁到曉雞聲絕後,又將憔悴見春風。

  元日【宋】王安石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注】王安石:宋代政治家、改革家、文學家,作此詩時身為宰相,正在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屠蘇:藥酒名。

  1. 下列對詩的內容的理解和分析,錯誤的兩項是( )A. 兩首詩都以中國的傳統節日為題,但抒發感情不同,來詩表達的是虛度年華的悔恨和遠離故土的思念之情;今朝教育網收集;王詩抒寫自己執政變法、除舊佈新、樂觀自信的心態和喜悅的心情。B. “愁到曉雞聲絕後,又將憔悴見春風”是指最讓人哀愁的是伴著陣陣報曉的雞鳴,憔悴的人兒又迎來了春風。“又”字表達詩人漂泊他鄉的時間之長。C. 王詩是一首寫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攝取老百姓過春節時有代表性的生活細節:點燃爆竹,飲屠蘇酒,金雞報曉,換新桃符,充分表現出春節的歡樂氣氛。D. 古代風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蘇酒,然後用紅布把渣滓包起來,掛在門框上,用來“驅邪”和躲避瘟疫。E. 王詩雖然用的是白描手法,極力渲染喜氣洋洋的節日氣氛,同時又通過元日更新的習俗來寄託自己的思想,表現得含而不露。

高考語文考點:關於疫情語文考點整理

2. “又將憔悴見春風”和“春風送暖入屠蘇”在處理景與情的關係時有何異同?請作簡要分析。

  【答案】1. AC 2. 同:這兩句都運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異:①“又將憔悴見春風”借樂景抒哀情,借新春之景抒發詩人對家鄉對親人的思念之情; ②“春風送暖入屠蘇”則以樂景寫樂情,通過新年熱鬧的場景抒發詩人愉快的心情。【解析】1. 試題分析:這是一道綜合考核詩歌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題目,每個選項一個考點,幾乎涵蓋詩歌的所有內容,注意結合全詩進行分析,主要的錯誤是意象的含義不對,手法不準確,手法的解說和藝術效果的分析不對,語言方面主要是風格不正確,內容一般為曲解詩意,答題時注意仔細辨析。題中A項,“來詩表達的是虛度年華的悔恨和遠離故土的思念之情”說法錯誤,這首詩沒有表現虛度年華的悔恨。C項,“金雞報曉”是來詩的內容,王詩中沒有這一細節。2. 試題分析:此題考核鑑賞詩歌的表達技巧的能力,答題時注意明確具體的手法,然後詩歌的內容解釋,然後分析藝術效果。此題要求分析情景關係,相同點是借景抒情,不同點主動點注意景和情是映襯還是反襯,由詩句“又將憔悴見春風”借樂景抒哀情,借新春之景抒發詩人對家鄉對親人的思念之情,屬於反襯;“春風送暖入屠蘇”則以樂景寫樂情,通過新年熱鬧的場景抒發詩人愉快的心情,屬於正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