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感覺在國外,遇到了互相不認識的中國人鮮有打招呼的,戒備心很強?

tuye2


都說他鄉遇鄉音,兩眼淚汪汪。

為何成了這樣?

大家不該想想嗎?

不該反省反省嗎?

不該改變改變嗎?


光明嶺


對這個事情我有自己的看法,其中的主要矛盾是新老移民的矛盾。剛開始大家也許都抱著良好的心願走到一起,在經歷了一些事情後互相間卻形成了很大的誤解。

以我個人的經歷來看這事吧。我是移民澳洲二十多年的老移民。從07,08年開始澳洲來了很多中國的生意移民。他們很多有著在中囯做生意的經驗,但英語不好,對國外的生活習慣處事方式不理解。剛開始我們一看是中國就全心全意地幫他們安頓下來,從租房子聯繫學校,到解決生活中的一切事務。在澳洲其實每個人都在努力打拼,也很難擠出大段時間去幫別人,短時間的幫助可以,長期的我們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可是由於語言的關係同胞喜歡聚在一起,凡事不客觀理性的判斷,而往往聽從於所謂朋友怎麼說。這就延生出一些專做中國人生意的公司。坑害新移民的事時有發生。我們正經做生意的人會理性地給你分析生意利弊,但不會哄著你說話,對於在國內做老闆的人他們更喜歡與那些整天哄著他們做孫子的人交往,然後人家就做了個套等你鑽。從律師到移民代理,會計師等都存在宰人現象。幾次被宰就對老移民產生了成見,變得誰也不信了。而我們這些真心幫助他們的人也覺得一片好心被誤會,也覺得被傷害了。從此咱也跟新移民保持距離省得人家覺得我們有所企圖。

我的建議是去到一個新國家就不能老鑽在中國人的圈子裡,應該儘可能地地瞭解當地的情況。辦事別依賴於國人,其實多數當地的專業人事還是很守規矩的。對於只針對中國人的生意就要多問幾個為什麼。記住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工作和私人交情儘量分開。還有一點就是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出國的。


Julie寧靜致遠


為什麼在國外,中國人見到不熟悉的中國人,都不會主動打招呼?

答:這個問題,剛到國外的人,感受最深。而在國內的人,幾乎都不會去計較的。

為什麼說,在國外的中國人感受比較深刻呢?因為,有個對比的落差。在外國許多國家的人民,當見到人時,不管認識不認識,只要住在一個地方,都會打個招呼,哈嘍哈嘍的。把這當做做人的禮節,禮貌。但不證明了他們就跟你很熟了,是朋友了。

而中國人,在國內,不熟悉的人,除了做買賣的,見到客人,管他熟不熟的,都熱情打招呼外,路上檫身而過的,相互不熟悉的人,是不會打招呼的。不打招呼是正常的,打招呼的,那就嚇人了,你想幹什麼呀?以為你有什麼企圖呢!這就是國情。

而到了國外,國人見到外國人,相互打招呼,心裡很舒暢,坦蕩。但是國人一見到國人的時候,立馬心裡提起國內的防範習慣,不熟悉的人,決不打招呼。因為,一打招呼,那就表明是熟人了,可以進一步了,萬一有個什麼請求之事,那就麻煩大了。因此,在國外,國人對不熟悉的國人,能避開就避開,不會主動打招呼。這一點,連外國人看在眼裡,都很不解,不可思議。

所以,對這個問題,我們不要上綱上線!國內的人情世故本是如此常態。

入鄉隨俗,我相信到了國外時間一長的人,也會被國外的人情世故所改造,以見人打招呼為禮貌。

想想也可怕,記得我小的時候,父母就教導我,見人要打招呼,講禮貌。可現在的人,都在教小孩:注意防範陌生人,不要跟陌生人說話。。。

時代是不同了。


黃三的風水之窗qzwsss


我是中國人,因為老婆孩子是土生土長的新加坡人,所以長期在新加坡生活,也跑了幾個國家,我簡單說一下這個問題,首先在國外生活的中國人有一個共同的感受,感覺外國人頭腦很簡單,傻傻的,容易相處,直來直去,與之交往不累,我們很多人與人交往帶有目的性,要麼推銷,要麼巴結高攀,感覺累;其次是外國人有一個習慣,保持距離,不會走的太近,見面不會問你“去哪?”“住哪?”“在哪工作?”“收入多少?”“父母幹什麼的?”“孩子在哪工作?”再次是我們出去謀生的人背井離鄉,生活不易,不想讓自己人看到自己不堪的一面!

我們骨子裡的確有見高拜見低踩的傳統,早出國的人居然看不起晚出國的,我們有的人太勢利!經常聽外國人說,很怕和我們打交道,剛認識就請吃大餐送大禮,不知有何目的?心裡怕怕!


南洋教父


儒家文化薰陶的國度變得人心不古世風日下;傳統的禮儀之邦變得互相防範彼此戒備。在國外,確實是一大早就和當地路人彼此愉快地打招呼,傳遞善意心情好好。可一見到中國人彼此冷漠互相刻意避開眼神。都是遊客,倒也不怕對方坑騙自己,但就是親近不起來,熱情不起來,就是有一種知根知底的不喜歡。這都是國民教育結出的碩果啊!唉╯﹏╰多說無益,始作俑者你懂的!



呂航


我在新加坡 中國人在國外是都是互相欺負互相算計的



樟宜國際


我覺得原因如下:

1、中國人到國外,原因方方面面,往往是虛榮心重,雖然有鍍金的因素,但都不會說破。特別有中國人🇨🇳遇到一起,往往很尷尬。這樣就心照不宣,不願多說。

2、實實在在說,中國在之前的世紀,一直是下等人。現在,正在逐漸走向世界舞臺中央。中國人還沒有這種自信。包括與自己人交往。

3、個人因素。也許在國外,大家都有各自的難處,不願交往,也說明了生活的不易。



O笑對人生O86555211


的確是那樣,我去中國旅遊時也感受到了,我是華人,常被誤認為中國人,所以沒人會理我,可是如果知道我是來自國外的,就會變得很熱情,開始變得很會聊,為什麼會這樣?我也想知道。


KevinSu155841056


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而且講究禮尚往來,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人心換人心,四兩換半斤。有交集,經常接觸的親戚朋友,比較瞭解的同學老鄉,不只是經常聚會走動,還會有經濟往來。由於好多老賴的報道,陌生人都是相互防範的。不深入瞭解至少,是比較冷漠的。

外國人不論招呼得多熱情,是不會求你幫忙或者借錢的,連親生父母的錢也不會借,成年兒女借錢父母也多半不會給,而且無論兒女和父母基本都不存錢,想借給兒女,手裡也沒有。打招呼不涉及利益,儘管隨便招呼。國內就不同了,打招呼多了,有求於你的人覺得你是熟人了,借錢過或求你辦事,答應吧不痛快,不答應吧感覺尷尬,所以乾脆不打招呼了。


楓葉知秋濃168


多被騙幾回就知道了,在國外除了防地痞流氓小偷,更應該防的就是那些會說中文的人,特別是上來就跟你很熱情的黃種人!老鄉見老鄉,騙的你淚汪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