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憑家長“苦口婆心”,孩子卻無動於衷,“逆反心理”如何緩解?

LOVE琪少


回答;對於家長的苦口婆心,孩子無動於衷,家長怎麼辦,這是大多數中國式父母普遍都會遭遇的問題。


父母的愛之深,責之切,本意都是為了自己的孩子好,父母出生成長的那個年代70年和80年代的基本上家庭生活條件都不富裕,很多父母書都沒有得讀,早早就需要出來賺錢養自己養活家庭,到了90後和00後這一批,家庭經濟條件由於早年的積累有了一些積蓄,家庭條件也相對好了不少,對於自己的孩子自然不會想讓他們吃太多的苦,對於孩子的很多要求也會有求必應。

隨著時代的大發展,科技的日新月異,網絡智能手機的到來,孩子們對於外界的各種信息接觸的也是越來越多。

很多家長由於知識水平的有限,教育孩子的方法很多不是嚴厲責罵就是打,忽略了很多心理上的問題,尤其是對於青春期的孩子。


青春期的孩子身體與心理發展都非常的快,還有性的啟蒙意識開始顯現。

也是最容易出現逆反心理,對抗父母,父母是非常希望孩子懂事的,沒有人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調皮搗蛋,也有一些父母總會拿別人家的孩子多麼好,多麼優秀來貶低自己的孩子。

但是,聽話的孩子固然好,但是沒有獨立思考和自主意識的孩子就真的好嗎?

就像玩具木偶一樣,任人擺佈,這同樣不是父母願意看到的。

孩子叛逆,叛逆不是無緣無故的,瞭解內心世界的真實想法非常關鍵。

叛逆期的孩子很多時候都是由早戀和異性同學接觸,學習成績壓力大引起的,這是兩個非常關鍵的主因。

打罵教育有一時之用,用一個詞語來說是疏通,只有‘疏’而沒有通。疏是身體,沒有了解心理,孩子對於父母的打罵雖然能聽一時,但是在心裡造成的影響會越發的害怕父母的打罵,越發遠離父母而不敢說。

孩子和父母畢竟不是同一代人,思想與經歷的世界不一樣,有代溝,為什麼同齡人之間相互溝通能夠更加順暢,同齡人,同處一個時代,大致經歷的東西都是差不多的,更有話題性。鼓勵式教育,和孩子用同齡人的方式交流,走進孩子的內心,不把自己當做長輩,朋友,哥們之間的相處方式是最容易敞開心扉的。看過2005年的一部家庭教育電視劇,講述兩個重組家庭在一起的喜劇家有兒女裡面的故事內容,兩個各自離婚的家庭,男方夏東海帶著一兒一女,女方劉梅帶著兒子,重組於一家。由於是重組家庭,兩個家庭和孩子們之間的個性都不同,為了更好,更多地融入大家庭,裡面的每個人都不同程度的為了對方的孩子而去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像劉星和夏東海,相處起來就如同哥兒一樣,劉梅對於夏東海的兩個孩子也是一樣的,就像朋友一樣,為了打破新家庭之間的各種矛盾與隔閡,成功的和孩子們打成一片。

教育孩子,與時俱進,相處方式更需因人而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