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農民幾年都不種糧食,有人說先捱餓首先還是農民對嗎?

老艾葉


是的,因為糧越賤,農民越出售,以換得多的錢備下一年的開支或還貨款;一旦發生糧荒,省先支持不住的是普通百姓,原因很簡單:無錢


騁148943587


農民不象城裡人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自私沒有味。小時候家裡糧食不夠吃就向村裡糧食有剩餘的人家借。第二年再還,這年反覆了四五年終於走出了因境。農村人純樸善良在災難面前總會互相幫助克服困難。城裡人自私自利遇到糧荒只會餓死街頭。


用戶3767315474784


如果農民幾年都不種糧食,首先捱餓的還是農民”,我覺得這種說法是完全正確的。

民以食為天,糧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正因為如此,雖然我們在一定範圍內實行市場經濟,但在糧食的生產和銷售環節卻有著嚴格的管控。

堅持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耕地保護的紅線不能碰。

在耕地保護方面,我們有著嚴格的規定,對那些優質耕地劃分為永久基本農田,並將其納入了法律範疇。

取消了農業稅,發放糧食補貼。

我們為什麼要取消農業稅,並給農民發放糧食補貼,一方面是減輕農民的負擔,增加農民的收入,最終目的還是為了促進和穩定糧食的生產。

除了糧食生產外,在糧食的收購和銷售上,對一些影響糧食安全的不利因素,都從生產、流通、消費等不同領域採取更有針對性、更有力度的綜合措施來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為什麼要說這麼多呢?就是要說明糧食的重要性以及國家對糧食的重視程度。 現在我們回到“如果農民幾年都不種糧食”這個問題上來。

那麼我們先來看看“如果農民幾年都不種糧食”會是一個什麼情況。

從目前的國際糧食來看,國際糧食價格普遍低於國內糧價,正常情況下我們可以通過進口滿足國內糧食的缺口。但是,這個“正常情況”是有前提的,前提就是我們的三大主糧能夠基本滿足國內需求,甚至還有部分供大於求。可一旦農民幾年不種地,糧食極度短缺,世界糧價一定會出現暴漲。且不說外國會以此為要挾,單就一個十三億人口的大國缺糧會引發全球糧食危機甚至是戰爭。再想用現在的價格進口糧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也就是說糧價可能幾倍十幾倍的增長。

所以說,如果農民幾年不種地,首先捱餓的不僅僅是農民,而是我們所有的人。





遊戲人超超


如果農民幾年都不種糧食,首先捱餓的是不是農民?我的答案是否定的。只有對農業,農民,農村根本就不瞭解全面的人才會問這樣腦殘的問題,以為不種稻谷和小麥了,就沒有飯吃了。農村裡面很多人將自己的田地租給別人種幾年的都有,也沒有看見人家斷糧過,所以那樣的說法是片面的。



合理使用土地

我們南方這邊如果不種植水稻,可以換其他的蔬菜品種來種植,例如青菜類和一些可以當口糧吃的土豆,蘿蔔,芋頭,番薯等,還可以用農田來養殖魚蝦,泥鰍,黃鱔,青蛙等,甚至還可以在田地裡面種草來養雞鴨鵝和牛羊等,還可以種植果樹,景觀樹等經濟作物。所以,農民就算是不種糧食了,用土地來搞些其他的副業,一樣是餓不死的。在農村生活,農民朋友們也是和城裡人一樣,一樣是思維活躍的,只要敢想,沒有做不到的事情。


如果農民都不種植糧食,首先捱餓的是城裡人,為什麼這麼說? 農民幾年不種糧,市場上的糧食供應肯定就少,完全依賴進口是不行的。如果糧食價格上漲,城裡人還吃得起飯嗎?只怕是一個一個的節衣縮食的過日子。同樣會造成社會恐慌,至於會不會搶米,就不知道了。一旦哄搶大米,就會造成其他的連鎖反應,整體的物價上漲,經濟泡沫等。



看待事物要理智,中國自古來時就是民以食為天,說明了土地的重要性。問問題的人也沒有說是一個農民不種地,還是全國人民都不種地。這樣怎麼好問答呢?

湘女朱丫頭


這一點我是認可的。不管從什麼角度來說,首先種糧的是農民,吃糧的不一定是農民。就拿沒有解放前來說,每個村莊都有地主,窮人種地收穫後,首先要還租子。還完之後所剩無幾。

再拿古代來說,遇到自然災害年,朝,,廷強制徵收,如果你拒不執行,可能後果不堪設想。從朝朝代代來說,關家都沒有種過地,都吃的是山珍海味,大魚大肉。曾有這句話描述過“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如果說有饑荒年代,首先挨餓受凍的還是老百姓。


農村自媒體達人


如果幾年不種糧食,我可以理解成如果遇到自然災害,幾年糧食顆粒無收,那麼首先捱餓的會不會是農民?這個事情得兩說。

這個事情怎麼說呢?應該看看是哪朝哪代吧?比如解放前,那時候農民們租種地主家的田地,每年除了還租剩下的糧食連一年最基本的生活都難維持,因此那時候出現災年必定先餓死種地的農民。

現在是新社會,農民們種地不僅不需要交租,我們還有國家補助,種一畝地獎勵多少錢,種出來的糧食願意賣就賣,不願意賣就自己存起來,因此上了年紀的農民會把家裡存滿糧食。

比如我和婆婆家裡,每年收了莊稼以後,我們家一點不要,都放在婆婆家裡,本來是想讓婆婆把糧食賣了貼補家用,但婆婆總是需要先把家裡的大缸小甕全部裝滿後,剩下的糧食才會賣掉,也就是說幾年不種糧食的話,婆婆家的糧食也足夠她和公公吃好幾年了。

在看看我家裡,婆婆分家時留給我們的大甕放在院子裡種了荷花,家裡連一百斤糧食都沒有,吃麵時去買一袋,大米村裡每年分發,覺得儲存糧食又麻煩又容易招老鼠,所以家中不存糧食。我們家這樣的,如果遇到自然災害年代,確實會比較困難。

但我們生在新時代,中國有九億多農民,但我們的國家不會因為農民的數量大而放棄不管,我們和城市居民一樣,會得到國家幫扶,就連古代都有施粥的說法,更何況現在,到時候還會動員糧食多的人家把存糧拿出來幫助沒糧食的農民。

再比如說,有些農村還一直保留著存糧食的習慣,村民們家家戶戶錢雖不多,但糧食充足,這樣的農民在遇到災年時,他們肯定餓不著的,甚至比別處的人糧食更加充足。

放心吧,我們強大的祖國有足夠的糧食儲存,真有那樣的情況發生,儲存糧食也夠我們吃幾年的。


悠然見東山


如果是解放前這一論斷成立,因為農民得交租,管你水淹了蟲啃了還是天旱了。而現在,國家重視三農問題,早就免除了農業稅,以糧食保護價收購農民手中的糧食。而且,對農民實行的是農田三十年前使用權,到期後優先接續。而農民除了大田還有自留地,農民自己的口糧基本都是自留地收的。所以,真還餓不著農民。這裡要說明一點,農民自留地基本不用農藥,就算是用也是和大田裡的不一樣。


偉我至真1


這次的疫情讓很多人都重新意識到了種地的重要性,針對這樣的一個情況我們來討論一下“如果農民幾年不種地,首先捱餓的還會是農民”這個論點。從我個人的角度出發考慮的話,其實我覺得這個觀點是錯誤的。

實際上這個觀點的產生和我們國家的歷史原因有很大的關聯,我們國家上下五千年的漫長曆史當中有超過一半的時間都是農業社會時代,因此在封建社會的皇帝大臣們總是變著法的從農民身上搜集民脂民膏,“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就足以說明這個問題。這是因為農民作為全國基數最大,社會最基層的從事勞動生產的群體,為整個社會提供糧油。而古代由於階級制度的存在,農民本身就已經變成了供養貴族階級的土壤,因此即使農民是一線的生產者,但是卻沒有分配權,自然最先餓肚子的是農民本身。

不過這個情況在現在這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是農民交公糧的取消,意味著農民餓肚子也要繳納糧食的時代一去不復返,從此以後農民的糧食有了完全自主的分配權,可以選擇自己留在家裡食用,也可以選擇賣掉,這個完全由農民本身來決定,這個和以前的農民有著本質意義上的區別,這也是為什麼老張認為這樣的觀點是錯誤的的重要依據。

不過現在的糧食價格比較低,低到了很多農民僅僅依靠種糧食,是無法保證一個家庭的正常生計,這也是現代農民的悲哀,雖然國家已經盡最大的努力不光免去了幾千年的農業稅,還給大家各項優惠的補貼,但是架不住整個世界潮流的衝擊。所以現在這個社會很多人有些瞧不起種地的農民,實際上這樣的想法是非常不成熟的,因為自古以來民以食為天,“糧油安天下”在任何時代都不會發生變化,只是現在我們糧食的產量提高和我們農業生產力的提升促進了我們不缺糧食,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在遭遇突發情況的時候,我們依然可以豐衣足食。

打個最簡單的比方,在本次疫情發生的前期,有很多地區我發生了哄抬物價的情況,大家都爭著搶著搶購蔬菜糧食,這個時候如果沒有充足的糧食蔬菜儲備的話對於整個國家都是非常危險的,換句話說,如果遭遇連續性的大的災害,很有可能就會有一部分人會餓肚子,這個時候我相信首先捱餓的肯定不會是手裡面握有糧食分配權的農民本身,這個相信大家都能夠理解,至於最先捱餓的是誰?相信大家心裡面都清楚。只能說我們生活在了這個好的時代,應該心存感激,感謝我們這個時代,感謝我們偉大的國家。


老張談三農


對,對的很,農民就是弱者,國家真沒糧,農民還得上交公糧,自己不夠吃也得把公糧交上,六七十年代就是這樣,農民交了公糧,家裡所剩無幾,就得半年打饑荒,,真事。


老八他弟弟老九


即使農民幾年不種糧食,農民也不會首先捱餓,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前,全國供給制,農民在城裡肯定捱餓,甚至在自己的農村都捱餓。現在不同了,城裡人和農民都在一條生活水平線上,不受任何限制,隨便買,隨便購。他們已經和城裡的人溶在一起,。倘若他們在捱餓了,相信城裡人也在同樣捱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