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遺忘的戰將:歷史上轉戰沙場四十載,受敵人下馬跪拜投降的將軍

我們認識的薛仁貴,可能基本都從《隋唐演義》、《薛仁貴徵東》等演義小說裡所瞭解,認為小說裡的薛仁貴就像《隋唐演義》等演義小說一樣,他的戰績和勇猛都是後人虛構的出來,有誇大的嫌疑。但如果看過薛仁貴的歷史資料後,你會發現他是少有的個人實力和戰績,能跟小說裡描寫相媲美的人物,其歷史上薛仁貴的所作所為,絕對超出你的想象,不是虛構,卻如小說一般神奇。

薛仁貴:薛禮字仁貴,山西絳州龍門人,614年出生,是南北朝時期天下無敵的撼將薛安都的後代,但是到他這輩家境已經沒落,自幼習文練武,天生臂力過人。虛度三十載,家裡窮困不堪。父母過世後,薛仁貴打算遷移祖墳,其妻柳氏說:"有出眾的才幹,要等到機遇才能發揮。如今皇帝(唐太宗李世民)親征遼東,招募驍勇的將領,這是難得的時機,您何不爭取立功揚名?富貴之後回家,再遷葬也不算遲。"薛仁貴壯其言,從之。自此步入軍旅開始了他馳騁沙場40年的傳奇經歷。

被遺忘的戰將:歷史上轉戰沙場四十載,受敵人下馬跪拜投降的將軍

薛仁貴像

薛仁貴一開始從普通士兵做起,到了戰場上很快就脫穎而出。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3月,在遼東安地戰場上,唐軍統帥劉君邛陷於敵人重圍之中,眼看就要束手就擒。值此危難時刻,薛仁貴單槍匹馬殺入,驚豔亮相,輕而易舉地完成了百人斬,成功地上演了自己的個人秀,可以說在戰場就是它個人英雄主義的體現。他將一高句麗將領首級懸掛於馬上,敵人睹之膽寒,紛紛易闢。此戰,只是一名普通士兵的薛仁貴名揚軍中。

僅僅一個月後,薛仁貴再有驚人表現。高句麗大將高延壽、高惠真率軍20萬在至安市一帶依山設防,抗拒唐軍。唐太宗親臨一線,居高指揮。諸軍知道天子掠陣,士氣空前高漲,無不傾力表現。為了引起太宗的注意,薛仁貴特意穿了一身耀眼的白衣銀甲,手持方天畫戟,腰挎兩張弓,單騎衝陣,神鬼辟易般殺向了敵人20萬大軍,來回衝殺、反覆切割,愣是把敵人的陣型打亂。唐太宗神飛色動、連聲喝彩,揮軍掩殺,一下子就把高句麗軍擊潰了。

被遺忘的戰將:歷史上轉戰沙場四十載,受敵人下馬跪拜投降的將軍

戰後,唐太宗專門指定要見白袍戰將,賜馬二匹,絹40匹,生口10人為奴,並提升為遊擊將軍、雲泉府果毅。但隨著戰事推進,到了深冬唐軍征衣單薄,糧餉難繼,只好班師。

唐太宗悵然地對薛仁貴說:"跟隨朕開國打天下的豪傑猛將都老了,難堪遠征大任,一直想選擢驍雄之士以託付守護江山的重任,現在看來,沒有人比你更合適了。朕不喜得遼東,喜得卿也。" 唐太宗認為,遼東的萬里疆土尚且比不上薛仁貴一個人的價值,這評價先不論是否皇帝為了籠絡人心的御下手段,但對於當時來說,應該算是非常高的肯定了。

被遺忘的戰將:歷史上轉戰沙場四十載,受敵人下馬跪拜投降的將軍

可惜的是,唐太宗沒能看到薛仁貴之後的驚豔表現,公元649年7月10日(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歷史上的“天可汗”李世民因病駕崩於含風殿,享年五十二歲。

顯慶三年(658年),薛仁貴隨營州都督兼東夷都護程名振再徵高句麗。薛仁貴為前鋒一舉攻克赤烽鎮,斬首400人俘100餘人。隨後又擊潰高勾麗大將豆方婁所部3萬人,斬首2500級。次年冬,薛仁貴敗高麗大將溫沙門激戰於橫山(今遼陽附近華表山),在石城之戰中,高句麗的神射手,連施冷箭,射殺唐軍十餘人。薛仁貴目眥盡裂,策馬衝陣,猶如離弦之箭,避開高句麗人射來的箭矢,將那神射手生擒於馬上,兩軍將士睹之,驚為天神。同年12月,薛仁貴北上黑山擊契丹,擒契丹王阿卜固及諸首領回京獻俘。

被遺忘的戰將:歷史上轉戰沙場四十載,受敵人下馬跪拜投降的將軍

龍朔元年(661年)10月,鐵勒進犯唐邊。唐高宗授薛仁貴為鐵勒道行軍副總管出征。大軍開撥前,唐高宗設宴餞行,故意對薛仁貴說:"古善射有穿七札者,卿試以五甲射焉。"薛仁貴一笑應命,置甲取弓試射,但見絃動箭飛,火星飛濺,箭竟穿五甲而過。唐高宗大喜,命人取堅甲賞賜薛仁貴,壯其行色。

龍朔二年(662年)2月,回紇鐵勒九姓突厥聚兵十餘萬人,恃天山(今蒙古杭愛山)設險阻擊唐軍。薛仁貴書寫了他軍事史上最為濃墨重彩的代表之戰:三箭定天山。

被遺忘的戰將:歷史上轉戰沙場四十載,受敵人下馬跪拜投降的將軍

三箭定天山

交戰時間是該年三月初一,鐵勒十數員大將出陣搦戰,薛仁貴連發三箭,鐵勒三員大將綴馬而亡。鐵勒大軍震怖色變,薛仁貴揮軍掩殺。鐵勒軍陣腳大亂,紛紛下跪求降。因為無從安置這十餘萬人和對於突厥累犯的惡行,薛仁貴做了一件古今名將所不為的事,將突厥十餘萬全部坑殺。回紇九姓突厥受此重創,迅速衰落,薛仁貴將鐵勒首領葉護三兄弟押解回京獻俘。當時軍中流傳歌謠"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可謂之行歌凱旋。

消除了北患,乾封元年(666年),薛仁貴再回到高句麗戰場,又華麗地上演了一次單騎百人斬,解新城之圍,除遼東道行軍大總管李績之困。次年10月 ,薛仁貴率3000人與高句麗主力部隊(有書記載高句麗軍出戰士兵多達20萬)會戰於金山(今遼寧本溪東北之老禿頂山),薛仁貴率部斬敵首5萬餘,為金山之戰奠定了勝局。

被遺忘的戰將:歷史上轉戰沙場四十載,受敵人下馬跪拜投降的將軍

為此,唐高宗親筆寫詔書慰勞薛仁貴。同年11月,薛仁貴又率2000玄甲騎兵奔襲扶余城,斬敵二萬有餘,順勢攻佔堅城扶余,驚嚇得餘川中四十多座城市望風而降。薛仁貴之名威震遼海,成為了高句麗心頭的魔咒,聽到就心驚肉跳。次年6月,薛仁貴下平壤,高句麗國滅。

唐軍班師後,薛仁貴負責留守平壤,封右威衛大將軍、平陽郡公,兼安東都護。薛仁貴治理遼東期間,據史書記載:薛仁貴"撫孤存老,檢制盜賊,隨才任職,褒崇節義,高麗士眾皆欣然忘亡"。高麗人不但沒有記恨薛仁貴,也忘記了亡國之痛,把薛仁貴當成了救世主。同時,薛仁貴編撰了他的軍事著作:《周易新本古意》。

被遺忘的戰將:歷史上轉戰沙場四十載,受敵人下馬跪拜投降的將軍

但不得不承認薛仁貴終究是人,他也並非百戰百勝,從無一敗。青海大非川之敗是薛仁貴平生最大敗跡,也是唐初戰史上的一大恥辱。該戰的對手是新崛起的吐蕃,而薛仁貴年已61歲,倉促應命,又受郭孝恪的兒子郭待封的掣肘,糧草未能及時到位而延誤戰機,以致三萬人在大非川(今青海共和縣西南切吉平原,一說今青海湖西布哈河)接戰吐蕃的四十萬大軍,最終遭受到了平生第一次大敗。饒是如此,薛仁貴仍給予敵軍以重大傷亡,逼迫對方同意議和罷兵。

其實此戰的失敗就非常具有偶然性,按照薛仁貴的戰前部署,本身就是欲打敵軍一個措手不及,試想郭時封將糧草及時押運到位,那結果又會是怎樣的?那麼薛仁貴可以馬上切斷吐蕃於吐谷渾的交通要道,以婆沙羅道為目標即可將整個吐蕃給瓦解掉。吐蕃號稱40萬,吐蕃最盛時常備軍才46萬,而且多在西域四鎮和吐蕃國內,所以這40萬軍不可能全都是吐蕃人,除蘇毗、羊同外,大部分應當是吐谷渾人。邀擊郭待封的20萬軍,也當多是吐谷渾軍(由此也說明吐谷渾國內親吐蕃的佔絕對勢力)。那麼他有多少糧食來養?薛仁貴在戰爭前期的獲牛羊萬餘,這說明他是直奔敵軍糧道去的,只要郭待封能按時將軍需押運到,吐蕃40萬將肯定面臨滅頂之災。

被遺忘的戰將:歷史上轉戰沙場四十載,受敵人下馬跪拜投降的將軍

因為朝廷權臣相鬥彈劾,戰敗罪責完全由薛仁貴承擔,本來死罪,但是高宗念其往日功勞巨大,貶為平民。不過,自薛仁貴離開遼東,高句麗便發生了叛亂。薛仁貴再次得到起用,薛仁貴回到遼東,叛亂就自動平息了。

此後,六十多歲的薛仁貴在宦海中沉浮起落,先是被貶到象州,後因東突厥侵擾唐北境,又拜瓜州長史、右領軍衛將軍、檢校代州檢校代州(治雁門,今山西代縣)都督。

東突厥阿史那伏念、阿史德溫傅戰敗後,酋長阿史那骨篤祿招集突厥流散餘眾,擴展勢力,自稱可汗,於永淳元年據黑沙城(今內蒙古呼和浩特東北)反唐。

被遺忘的戰將:歷史上轉戰沙場四十載,受敵人下馬跪拜投降的將軍

時單于都護府(治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檢校降戶部落官阿史德元珍(因犯罪被囚),聞骨篤祿反唐,詐稱檢校突厥部落以自效,投奔於骨篤祿。骨篤祿因元珍熟知唐朝邊疆虛實,即令其為阿波大達幹,統帥突厥兵馬,進犯幷州(治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與單于府北境,殺嵐州刺史王德茂。唐廷遂命檢校代州都督薛仁貴率軍進擊,以安北邊。永淳元年(682年)冬,69歲高齡的薛仁貴頂風冒雪,薛仁貴帶病率軍出擊元珍軍於雲州。突厥統帥阿史德元珍與薛仁貴狹路相逢,當突厥得知唐軍大將為“三箭定天山”的薛仁貴時,即相顧失色,下馬列拜,繼而引退。

薛仁貴乘勢揮軍追擊,大破突厥軍,斬首萬餘級,俘虜生口2萬餘(一說3萬)人,獲駝、馬、牛、羊3萬餘頭,贏得此次作戰的勝利。

被遺忘的戰將:歷史上轉戰沙場四十載,受敵人下馬跪拜投降的將軍

永淳二年二月二十一日(即公元683年3月24日),薛仁貴因病於雁門關去世,享年七十歲.唐高宗追贈他為左驍衛大將軍,幽州(洽薊縣,今北京城西南)都督,薛帥傳奇的一生就此終結。在此說明一下薛仁貴是病故,不像單田芳老師評書裡,所謂被"兒子薛丁山誤射而亡"的。

薛仁貴是我國曆史上對外族作戰的英雄,他一生轉戰沙場四十載,留下的是一生對自我的肯定、對中華民族的守護之義,如同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那些拋頭顱灑熱血、無私奉獻出自己寶貴生命的革命先烈一樣,我們都應該永遠銘記他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