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樂觀、自信的孩子是怎麼教育出來的?積極心理學家告訴你

電視劇《小歡喜》演繹了三組家庭的生活故事:在黃磊和海清飾演的“虎媽貓爸”的和諧家庭中,兒子方一凡對萬事萬物都充滿興趣,唯獨對學習沒感覺;在陶虹飾演的“雞血媽媽”的高壓家庭中,學霸女兒英子不堪壓力,想要逃離母親,甚至不惜以跳河來掙脫母親的控制;在另一組缺愛家庭中,兒子季楊楊從小不在父母身邊,團聚後叛逆封閉,拒絕與父母交流。


積極、樂觀、自信的孩子是怎麼教育出來的?積極心理學家告訴你


電視劇裡鮮活的劇情和人物的衝突不知擊中了多少家庭的現實,感同身受的父母們忍不住感嘆:教育子女真是越來越複雜了!


究其原因,有一個重要的不可忽視的因素:現今的孩子們內心空虛、缺乏價值感。解決之道就在於:每個人都必須找到自己存在的意義,發現自己的價值理念。


而家庭教育的重要功能,就是通過“家庭”這個載體,將父母所珍視的價值理念傳遞給孩子們。

法國積極心理學家阿涅絲·杜德耶在《積極養育法:十堂課教出樂觀自信的孩子》一書中,為我們帶來了十堂簡易可行的課程,幫助父母們教出獨立、自信、富有創造力和責任感的孩子。

阿涅絲在法國開辦面向家長的“積極工作坊”近三十年,她本人也是五個孩子的母親和許多個孩子的祖母或者外祖母,她的子孫是本書智慧的直接受益者和證明。

積極、樂觀、自信的孩子是怎麼教育出來的?積極心理學家告訴你

本書正是作者多年生活經歷和28年工作經驗的精華總結,是兒童積極心理學的實踐之作。

作者認為,教育的關鍵是傳承家庭的價值理念。她提出:教育孩子,父母首先要思考自己生活的意義,思考我們要把什麼樣的價值觀和自我認知傳遞給孩子。


思考過這些後,父母們再學習教育方法,才能有效地運用這些方法,構建和諧歡樂的幸福家庭,完成家庭教育的傳承。

那麼如何建立和傳承家庭的價值理念呢?


1 建立家庭的價值理念


積極、樂觀、自信的孩子是怎麼教育出來的?積極心理學家告訴你


每個人都有自己看重的價值理念或者價值觀,這些價值理念包括:家庭、友情、愛情、忠誠、健康、權威、公平,等等。當人們在做決定時,主導的價值理念往往會指引他的行為方向。


家庭的價值理念是將家庭成員凝聚在一起,家庭成員在這些價值理念的指引下決定自己的行為方式,建立起責任感。


比如,注重環保的人,哪怕走很遠也要把垃圾塞進垃圾桶;看重家庭的人,寧願自己委屈也要維護家庭及成員的幸福;看重權威的人,不惜代價要到達權利的巔峰。


建立家庭的價值理念,父母首先需要認清自己所看重的價值理念。例如,自由和博愛、誠信和尊重,這些基本的價值理念或者是家族的價值理念。


其次,價值理念只能通過生活去經歷和總結,無法憑空教授,因此父母需要通過言傳身教把價值理念傳遞給孩子,在生活中做到言、行、思一致,不能有悖於自己的價值理念。


在這裡,我們可以思考一下:你所珍視的個人和家庭的核心價值理念有哪些?你會將它們如何排序?你可以從書中提供這些價值理念清單中獲得靈感。


積極、樂觀、自信的孩子是怎麼教育出來的?積極心理學家告訴你


將這些價值理念與家人探討,就共同認可的主導價值理念達成一致,注意,我們不需要家庭成員的價值理念的排序完全相同,只要大原則一致仍能保證家庭理念的傳承。


有了家庭的價值理念作參照,家庭生活會變得簡單許多,當你為家庭制訂計劃或者做出決定時,你的考慮會更深遠,選擇會更加清晰,且不容易後悔。

2 用“身教”傳遞家庭的價值理念


積極、樂觀、自信的孩子是怎麼教育出來的?積極心理學家告訴你


很多流行的育兒法,建立在語言溝通的基礎上,希望用語言來引導孩子的行為。這些方法針對一些場景,給父母提出“說什麼話”的建議,總結了一些語言表達的“套路”。


但是在實際應用時,父母們發現他們所面對的場景經常不在書本列舉的範圍之內。更多時候,父母面對孩子的所作所為,心中的怒火早就衝跑了這些語言的“套路”。而孩子們也似乎不為這些語言所動,彷彿只有父母暴怒的“吼叫”才能讓他們有所收斂。


積極、樂觀、自信的孩子是怎麼教育出來的?積極心理學家告訴你


研究表明,在和孩子溝通時,語言內容的作用大約只佔10%。真正有效的是說話者的表達方式。也就是說,父母的身體力行遠比語言溝通有效得多。


想想看,生活中是不是有這樣的場景:你自己的電腦、手機、筆和紙鋪滿了書桌,你卻責備孩子沒有把玩具收拾整齊;你告誡孩子不要吃零食,不要吃糖果,自己卻把巧克力塞進了嘴巴……


在父母矛盾的言行中,我們的孩子很迷惑:到底應該遵從什麼?


父母要記得,在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不是我們要給孩子們說的話,而是我們要呈現給他們怎樣一個我。當我們將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給孩子,既能為孩子樹立行動的模範,也能獲得自我存在感。這種身體力行的傳承,也是為人父母的一個重要意義。


積極、樂觀、自信的孩子是怎麼教育出來的?積極心理學家告訴你


臺灣著名學者、詩人柳北岸老先生是有名的愛書之人,他的幾個孩子,也都是手不釋卷之人。老先生說:“我從來不強迫他們看書,但他們看我讀的津津有味,而滿屋子的書伸手可及,他們便成了愛讀書的人......”


這也印證了那句廣為流傳的話:父母是原件,孩子就是複印件。


父母們可以反思一下:我們要求孩子做了哪些自己並沒有做到的事。這將有助於我們做到言行一致。你可以把你經常埋怨孩子的事情寫下來,列一個清單,然後心平氣和地檢查一下,看看自己的言行是否存在矛盾。


3 關注重中之重


積極、樂觀、自信的孩子是怎麼教育出來的?積極心理學家告訴你


前段時間,網絡上一個7歲的小姑娘,想讓媽媽在她生日時帶她去滑雪,寫了一個請假條向媽媽的單位請假。她寫的那句“我想媽媽陪我去,再不去雪就化了,我就長大了。”感動了無數網友。


在孩子眼裡,父母的工作永遠沒有結束的那一天,但是童年很快就會結束。如果父母不希望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留下這樣的遺憾,不妨問下自己:到底什麼才是我生命中的重中之重?選擇這件重要的事,會對我的生活帶來什麼影響?


這其實是在思考我們的人生意義,思考我們想把什麼傳承給孩子。這也讓我們在教育孩子時,去關注最本真的東西,並且時刻以它為重,而不是把焦點放在細枝末節上。


積極、樂觀、自信的孩子是怎麼教育出來的?積極心理學家告訴你


書中一個例子讓人印象深刻:當孩子們毀掉了父親的花園,父親怒不可遏,孩子的母親提醒父親:“別忘了,我們養的是孩子,不是花。”這位媽媽清楚地明白什麼才是她生命之中的重中之重。


生活中這樣的例子也是比比皆是,我認識一個媽媽,規定孩子每天下午3點要吃一種水果,每週7天不能重樣,一旦時間和水果不符合要求,她就非常焦慮。其實,每天吃水果的確很重要,但並不是什麼必須遵從的重中之重,更加沒有必要限定具體的時間和品種。


4 用儀式感減少生活中的遺憾


積極、樂觀、自信的孩子是怎麼教育出來的?積極心理學家告訴你


當我們認清並並關注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後,我們就會更容易看到自己的遺憾所在,尤其是那些親子遺憾。


為了減少這些遺憾,積極心理學提倡儀式感。因為這可以幫助我們關注最本真的東西,一方面能夠減少生活中的遺憾,一方面還可以把我們認可的、希望留給孩子的東西傳承下去。


比如很多家庭在睡前進行的親子共讀,其實就是一種睡前儀式。開始時也許需要每晚提醒和堅持,到後來睡前無需考慮,父母和孩子就自然而然地進入了這個儀式。


我們可以和家人一起來建立家庭的儀式感。拿一張白紙分成兩欄,左邊寫下我們想到的所有的遺憾,右邊寫下針對這個遺憾,打算做出改善的行動。對照這個遺憾清單和前面列出的家庭價值理念排序,建立起一些重要或者富含深意家庭儀式並實施。


積極、樂觀、自信的孩子是怎麼教育出來的?積極心理學家告訴你


比如,我有一個遺憾是孩子不知道媽媽做的飯菜的味道,所以我決定每個週末為孩子做一道菜,建立一個“媽媽下廚日”的儀式,讓孩子在長大後還能對“媽媽做的菜”念念不忘。


再比如,我希望孩子在去迪士尼樂園時能夠對那些動畫人物印象深刻,真正體會到迪士尼對於童年陪伴的意義,所以我決定每個週末陪孩子觀看一部迪士尼經典影片,建立一個“週末觀影日”的儀式。


這些家庭中的儀式感,不僅可以減少我們的親子遺憾,也會讓我們的生活閃閃發光。


積極、樂觀、自信的孩子是怎麼教育出來的?積極心理學家告訴你



作為父母,我們要認識到: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家庭的價值理念具有重要意義。我們要在家庭中建立家庭的價值理念,而這些價值理念需要父母身體力行地來傳遞給孩子。為了減少生活中的遺憾,我們需要關注生命中最本真的部分,建立一些家庭儀式。

在你的家庭裡有哪些重要的儀式,它們傳承了多少年或者堅持了多長時間?對你具有什麼意義?歡迎留言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