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有說:亂世道士下山救世,和尚關門避禍,這句話你怎麼看?

爾等一群撲街仔


亂世道士下山救世,和尚關門避禍。這話說的有點偏頗。

和尚道士也是人,和尚道士中也有軟弱的慫包,也有勇敢的英雄。中國歷史上最大最嚴重的亂世,莫過於抗日戰爭。而抗日戰爭中,和尚和道士都有參加民族解放戰爭的經歷。

五臺山和尚參加八路軍。

抗日戰爭初期,毛主席曾說“五臺有個魯智深,聶榮臻就是魯智深”。聶榮臻元帥帶領115師一部建立了以五臺山為核心的晉察冀根據地,這是抗日戰爭時期最大的根據地,在日寇佔領區心臟地帶,共作戰32000多次,殲日偽軍35萬餘人,被毛主席稱為“敵後模範的抗日根據地及統一戰線的模範區”。

毛主席讚賞的這個“統一戰線模範區”其實很大程度上就是談了晉察冀邊區對五臺山和尚的統一戰線工作。在聶榮臻元帥帶領的晉察冀邊區的帶領下,五臺山和尚們參加了抗戰,他們說“我們出了家,但並沒有出了國。”金閣寺的住持含空法師號召下,很多和尚參加了僧人抗日自衛隊,其中徒孫慈蔭法師還擔任了分隊長。

五臺山的“革命和尚”“抗日和尚”,被編入晉察冀二分區四團,還隨部隊先後參加了強襲豆村、茹村地區反襲戰等大、小戰鬥數百次。

《五臺山抗日傳奇之女尼排》、《五臺山抗日傳奇之和尚連》是兩部關於五臺山佛教人士參加偉大抗戰的電視劇,但是據說中間又很多令人失望的神劇情節,這是對抗戰先烈的侮辱。


茅山道士參加新四軍。

1938年5月,與中央失去聯繫三年多的粟裕將軍終於帶著400多名紅軍戰士歸建,被編入了新四軍。6月,粟裕將軍從皖南出發,帶領400兵力的挺進支隊進入江南,開展抗戰,通過韋崗伏擊戰擊毀日軍汽車4輛,斃傷日軍土井少佐以下20餘名,繳獲長短槍10餘支及日鈔7000餘元,終於在江南站穩腳跟。

蘇南地區,水網密佈,四通八達,只有海拔372.5米的茅山地形複雜適合打游擊。於是新四軍在茅山建立了抗日根據地。而茅山作為道教名山,有很多道士再次修道,他們也受到了日寇的欺凌。於是茅山道士和新四軍一起抗日日本侵略者。茅山“三宮五觀”的道士,並沒有想象中的降妖除魔、驅鬼衛道的本事,有的直接參加了新四軍,有的給新四軍帶路、探情報、送消息、抬擔架、看護傷員、備糧籌款等等。

元符宮、勉齋道院有五名道士不願意說出新四軍下落,被日軍用刺刀挑死;西齋道院居士黎洪春給日軍帶路走得慢,被日軍槍殺;乾元觀有13名道士在日軍掃蕩中被殺;;;;茅山上的道觀中,到處灑滿了抗日道士的鮮血!

元符宮的掃蕩中,湯念義的4位師兄別殺,他身9刀沒有死,養好傷後他步行幾十公里參加新四軍,因為只有新四軍是真正抗日的隊伍。湯念義始終衝鋒在前,悍不畏死,從來不留俘虜。一次戰鬥中,日軍躲在山洞中負隅頑抗,湯念義一顆手榴彈要了他倆的命,因此受處分成了炊事員。另一次戰鬥中,前線吃緊,湯念義拿著菜刀就上了戰場,他在日軍背後偷襲,四顆子彈射殺四名日軍,子彈沒有了就用菜刀拼,兩名鬼子被砍死,湯念義也身中數槍,被亂刀刺死。

不過,抗日戰爭中做漢奸的道士和尚上也不少,我就不一一說了。


歷史知事


廣告用詞罷了,亂世中和尚也有大量下山抗日的,記得小時候讀過有一篇文章叫做無聲的抗日,一個老和尚在死人堆裡撿到一個小孩,靠著化緣把他撫養長大,有一天一隊戰敗的鬼子進村了,到處搶劫糧食,到了和尚廟,讓老和尚給他們做飯吃,老和尚藉故支開小孩,讓他去村裡討點油,飯做好後,鬼子故意讓老和尚先吃,老和尚吃完後就開始打坐,鬼子們開始大吃大喝,小孩領著八路軍戰士回來後發現鬼子們都死了,去碰了下老和尚,發現他也不動了,於是含著淚參加了八路軍


大冬瓜2017


網上流傳了很多亂世道士下山救世,和尚關門避禍。盛世道士歸隱深山,和尚出門圈錢。這種話,目前已經出現好幾個版本了,興揚覺得這個很尷尬。

第一佛教是亂世盛行的,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後一直是小教派,你看三國都沒人說和尚和佛教,在晉朝的時候也是如此,直到五胡亂華,華夏大地一片戰亂後佛教才盛行起來。

第二亂世道士下山救世,按照他們的說法有姜太公,張良,諸葛亮,劉伯溫,還有網文說這四人其實是一人轉世。

第三盛世才是道教發展的機會,貞觀盛世大唐崇道,全真道當年也是在金朝大定年間出現,於金朝的“明昌之治”時發展起來的,後來的龍門中興也是在清初的承平之世。

第四和尚亂世過的好,相信大家都聽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南北朝可是戰亂之世!相信大家也聽過魏徵當過道士,那麼魏徵為什麼還俗了?

《舊唐書·魏徵傳》:“魏徵,字玄成,鉅鹿曲城人,少孤貧,落拓有大志,不事產業,出家為道士,好讀書,見天下漸亂,尤屬意縱橫之說。”天下要亂了,或是不想,也或是不能做個窮道士了,這可能是道士的普遍狀況,《新唐書·百官志》崇玄署條載:“天下觀一千六百八十七,道土七百七十六,女官九百八十八。”此記載的男女道士數合計僅1764人。

你再看看佛教。《新唐書·百官志》崇玄署:“寺五千三百五十八,僧七萬五千五百二十四,尼五萬五百七十六。”唐朝之前是什麼狀況?是從291年的八王之亂,到589年的隋朝統一,近三百年的亂世,道士少固有唐朝崇道對道士資格要求嚴格的原因,也有道教在亂世中是興不起來的因素。

什麼是亂世?亂世就是庶民為草芥,統治階級也朝不保夕之世,在這種世道中人們多渴望來世的幸福,而不是今生幸福,這樣道教怎麼興盛得起來?說亂世道士下山的人,亂世你下山了別人不一定拿你當回事。

那麼為什麼有這麼荒唐的說法了?有這種說法和明清時期小說家的智者道士化有關,也今天道教現狀有關。

明清時期的小說中有很多智者都是道士形象,這是道家先賢留給我們的遺產,其根本原因是這些智者的確有道士形象,如《史記·留侯世家》描寫張良“性多病,即道引不食谷,杜門不出歲餘。”張良多以道家之法養生,後世的諸多傳說有張良拜赤松子為師最後出家修道的故事;《三國志》中說諸葛亮“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陣圖,鹹得其要雲。”諸葛亮本身擅長道家的奇門遁甲,所以文學作品中的諸葛亮成了道士;魏徵是道士,又是千古名臣,文天祥被俘虜後元朝以高官誘惑,在那時趙松宋裔趙孟頫都做了元朝的臣子,但文天祥說的是我不造反了,我回家當道士去!《明史》載劉基“帷幄語秘莫能詳,而世所傳為神奇,多陰陽風角之說,非其至也。”人們中劉基運籌帷幄特別神奇,多有陰陽之理。

當然有原型還是不夠的,小說能不能流行還是要看民眾,如果當時民眾接觸的道士都是坑蒙拐騙的壞人,那麼民眾肯定不願意看有道教形象的正面人物,這裡要感謝一下明清時期的道教前輩,是他們給民眾帶來的良好印象,才有《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水滸傳》中的公孫勝這些人盡皆知的道教智者,才讓人們認為道士很好,才讓別人說亂世道士下山救世,和尚關門避禍。盛世道士歸隱深山,和尚出門圈錢。這種話的時候有很多人附和。

再者就是今天道教的現狀,這種現狀不在於道教興盛的程度,也不在於有多少人信仰道教,而在於尊重。

在大多數人心中道士就是算命抓鬼做法事的,這種形象和之前普通民眾看會道門成員差不多,大多數的人認為道教是迷信,真遇到迷信的事情的時候就去試試,於是有了各種提高道士身份的段子,如愛信信不信滾,不要打擾我飛昇,如亂世道士下山救世,和尚關門避禍。盛世道士歸隱深山,和尚出門圈錢。也有的道士特別強調當了道士就高人一等,這些都是自卑的體現,給道教誇的再美,吸引人來了,等人來看了發現哎道士這個樣,這真的好嗎?


梁興揚


這就要從兩個教派的不同理論基礎根性來說了。

道教認為人今世修煉,今世成仙,所以道教基本仙逝都叫羽化飛昇,得道成仙。也就是今世就悟得大道,修成仙道,所以道德經有云:”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道德經為道教基礎教義理論,此話可見道教依然有憂國憂民之心。

而佛教認為三世因果,輪迴,不必執著於今世,:“凡所有相,皆為虛妄,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也是說所有的東西都是表象也終會遁空消逝,所以不需要爭奪,千萬不可有執著心,何為執著心,只要對任何一件事有所執念,就有了業力。所以高僧去世一般叫圓寂,也就是圓滿結束了今世的旅程,佛陀叫涅槃。

所以亂世中,封聖榜描述就可見一斑,神仙道士紛紛下山參與,想盡快結束戰爭,救人民於水火。

但是佛教理論,他們根本不在意誰執政,誰掌權,也不分戰爭中誰對誰錯。他們要的是自身的頓悟,開悟,四大皆空,了卻一切執著心,佛教認為的救世方式,是瞭解俗世一切煩惱,執著。沒有執著心也就沒有了戰爭,佛教認為這才是救世之法。

所以“亂世道士下山救世,和尚關門避禍。”出自普羅大眾之口,是作為普羅大眾來看佛道,其實不分是非,對錯,皆有理可尋。


用戶111466119132


說話要有歷史依據,看看日本侵華時,和尚都在做什麼了: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五臺山僧眾表示:出家人出家不出國,國家不保,寺廟何存?抗日救國,僧眾有責。開創了我國宗教界抗日的先例。

1938年,五臺山寺廟成立由青年僧人組成的抗日自衛隊,僅菩薩頂的僧人就消滅日軍30多人,當地群眾稱讚五臺山僧人為"革命僧人"。

隨著戰事蔓延,五臺山寺廟先後有100多名僧人毅然脫下袈裟,穿上軍裝,扛起槍桿,參加了八路軍,從此走上了抗日前線,人稱“僧人連”。

抗戰爆發,我國著名愛國抗日高僧巨贊法師,奔走於福建、香港、廣東、湖南等地,組織佛教徒參加抗日救國活動,並於聖化寺成立“南嶽佛道教救難協會”。1939年,周恩來連聲稱讚道:“好!你們這個舉動好極了!全國數十萬佛道教徒團結起來,那就‘法力無邊’啦!”並當場揮毫寫下“上馬殺賊、下馬學佛”8個大字。

教內高僧大德如太虛大師、弘一大師等都主張報國。弘一大師說:救國不忘唸佛,唸佛不忘救國;救度眾生,有菩薩低眉,也有金剛怒目。

倓虛大師在抗戰時說,面對日本人的侵略,軍人、佛教徒應該奮起反抗,這時“殺生就是護生”。


日月明rym1220


說一百萬遍道理,不如事實來說話:


南京棲霞古寺寂然法師

公元1909年受具足戒於鎮江寶華山,禪定於鎮江江天禪寺大徹堂,後到南京棲霞寺,時任監院和尚。

20世紀20年代後期,進入棲霞寺任知客。

1935年初接替明常和尚,出任棲霞寺監院,主持寺內外一應事物。

1937年12月份,日本侵略南京。在南京舉行大屠殺時,日軍慘無人道,不管老弱婦孺見人就殺,很多難民無家可歸、無處藏身,他們在這個時候,把生命唯一的希望放到了大慈大悲的菩薩身上,想到了千年古剎棲霞寺。

南京大屠殺期間,棲霞寺有24000多位難民,棲霞寺監院寂然和尚在國難當頭的時候,作為一名手無寸鐵的出家人,大義凜然地在棲霞寺建立難民收容所,憑藉自己的力量與智慧來對付慘無人道的日軍,與日本軍人鬥智鬥勇,保護了兩萬多難民。

大屠殺期間,日軍多次襲擾棲霞寺,肆意殺害兒童和強姦婦女。為了阻止日軍對於棲霞寺的襲擾,寂然法師書寫抗議書,通過丹麥工程師辛德貝格轉交給約翰·拉貝先生,並翻譯成英語遞交給日本大使,來控訴日本軍人的罪行。這篇文章的題目是《以人類的名義致所有與此有關的人》,被記錄於《拉貝日記》第566頁。

根據《棲霞山志》記載:在大屠殺期間,棲霞寺的法師們把寺裡的全部糧食都拿出來,以解決幾萬名難民的吃飯問題。原來棲霞寺的僧人一日三餐,寂然法師為了救濟更多的難民,號召僧人一日兩餐,以減少飲食,他說:修行之法,日食兩餐,補濟飢餓,救難民生命為第一修行大要。這就是寂然法師的修行大願。

在抗戰期間,寂然法師提倡修行大願,他鼓勵僧眾:如今國難當頭、眾生有難,應當學習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普度眾生,應當學習觀音菩薩的慈悲精神為我中華尋聲救苦。寂然法師終因積勞成疾,於1939年10月12日圓寂,享年40多歲。


周恩來:上馬殺賊,下馬學佛

1939年春,周恩來到南嶽衡山為遊擊幹部訓練班作報告。當時南嶽寺觀裡的和尚道士以丘贊、演文法師為首,組織了一個救亡團體———“南嶽佛教救國協會”,決心為抗日事業盡一份力量。但是他們的意見很不一致,演文主張成立一支僧軍,奔赴抗日戰場,直接同日本鬼子拼殺,而丘贊不同意,認為殺生是犯了佛門戒律,彼此爭執不休,便請周恩來“裁決”。


第二天,周恩來來到上封寺。他高度評價了僧人們的愛國熱情,又提出不必成立僧軍的主張。談話將要結束時,丘贊請周恩來題詞。周恩來沒有推辭,接過筆默想片刻,在宣紙上寫了八個大字“上馬殺賊,下馬學佛。”丘贊望著題詞,沉吟了一會道:“弟子斗膽請教,先生題詞‘殺賊’與‘學佛’聯繫在一起,於教義是否相符?”


周恩來笑著解釋說:“阿羅漢的第一個漢譯是‘殺賊’。不殺除煩惱之賊,就成不了阿羅漢。我寫的是‘殺賊’。不是‘殺人’,這個‘賊’當然是指佛教中不能容忍的歹徒。現在日本強賊正在大批殺我同胞,我們不把殺人的賊殺掉,怎麼普度眾生?這是善舉,殺賊就是為了愛國,也是為佛門清靜。你們出家人只出家沒有出國,所以同樣要保國愛國。抗戰就是殺賊,殺賊就是抗戰愛國。”


周恩來把“殺賊”與“學佛”緊緊聯繫起來,使得丘贊不得不從心理上承認殺賊的合理性,接著又把“殺人”與“殺賊”這兩個關係一一區別分清,將“殺賊”提高到“普度眾生”、“善舉”這樣的佛家最高教義上來認識,最後說到抗戰救國的大目標上來。真是步步為營,循循善誘。丘贊聽後激動地說:“周先生真是博學,精於教義,通曉佛理。我明白了,只有上馬殺賊,才能下馬學佛。我們出家人也要投身抗日,手持戒刀,上馬殺賊。”


五臺山的“和尚連”

五臺山是晉察冀根據地最早的立足點。1937年11月7日晉察冀軍區成立後,部隊沒地方住,只好住在五臺山的寺廟裡。聶榮臻司令員親臨寺廟宣傳中國共產黨的宗教政策和抗日救國綱領,加上八路軍進駐寺廟後,非常愛護文物古蹟,對僧侶們態度十分友好,眾僧看在眼裡,深受感動。

  僧侶也是中國人,也痛恨日本鬼子,大法師然秀代表五臺山僧眾表示:“出家人慈悲為懷。吾等出家不出國,保不住國家,佛教、寺廟何存!抗日救亡,僧眾有責!”

  在聶司令員的感召下,五臺山寺廟成立了由青年僧人組成的抗日自衛隊。他們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以各種方式參加抗日,想方設法營救被日軍關押的八路軍和群眾,很多僧人還拿起槍,勇敢地與日軍搏殺,當地群眾稱讚他們為“革命和尚”。此後,晉察冀軍區專門把這些和尚組織起來,建立了一支連隊,人稱“和尚連”。


落荷聽禪


本人發表下看法,個人觀點,言語過激,敬請見諒

佛道的說法,佛是從印度,也就是古話西域,蠻夷之地傳過來的,道,是國產的,以前的諸子百家,就有和道教相關以及類似的,所謂萬物皆可有靈智,那麼道法靠修煉,佛法靠渡

之前的回答,我也看了個大概,有人說去了道家的地方,人家愛答不理,各做各的事,我在這告訴你,這是道教的自信,所謂信則有不信則無,你信了,自會拜,你不信,拜了心也不誠,何必強求

寺廟你去他們會招呼你,跟你講法,告訴你佛祖普度眾生啊,什麼保佑蒼生,你讓他說說,佛祖保佑誰了?渡誰了?

佛門眼裡,所有信徒都是金燦燦的香油錢,佛門所謂渡金身?那是渡的?那是用香油錢襄的,買黃金襄的,這是金身,什麼六根清淨,都是騙人的,你抄滿屋經書,這是信佛,佛都在看著,你撕毀一面經文就是成了不敬佛,什麼叫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就是說,你不給菩薩渡金身,它就是個泥的,自己都保不了還保你個娃娃菜啊,再說,你給再多的錢,你不努力,你照樣窮的叮噹響

道家,有人說道家逆天改命,我告訴你,道家沒有逆天改命,人家是趨吉避凶,知天命,去引導你走一個正確的路,道家普遍清貧,他們供奉三清,你願意給點,那就給點,給了我我可以吃口熱乎飯,你不信,不給我也沒關係,這就是道家

一個根據人性自傳一個故事,跟大家講講

一個乞丐,走在路上,肚子飢腸轆轆,走到一個老僧人面前,老僧人面前有個化緣的缽,缽裡有幾個銅板,乞丐很餓,一直盯著那幾個銅板,老僧一笑,對著乞丐開始講佛,我想這是肯定的,大家應該都可以想到,如果是道士呢?我不全概括,因為總有少數異類,但是保持老思想的道士,會把銅板分出一部分給乞丐,你們信不信?

再說神話故事,西遊記大家都看過,不難發現,師徒四人,其實是五人,還有小白龍,四個道士,一個和尚,孫悟空去找菩提學藝,後大鬧天宮,孫悟空危難之時,菩提老祖給悟空續了命,沒發現的去好好看西遊記大鬧天宮那塊,下山時候菩提老祖和悟空說,你我師徒之情止於今日,你下山後不許提及是我的徒弟,這裡可以看出,菩提老祖和孫悟空已經斷了關係,那菩提還給悟空續了命呢,而成了佛,如來給了悟空什麼?什麼都沒有,西遊記全程就是把徒弟四人從道變佛的經過而已,所以,這就是道比佛懂人性,道比佛要知事故,道士亂世下山救國,和尚關門避禍,盛世道士隱居,和尚盛世斂財,我覺得沒毛病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個人反感佛門,寧下地府鬼門關,不願入靈山


至尊寶還有誰叫


為什麼有人說亂世道士下山救世,盛世和尚開門斂財?

有許多人說: 亂世道士下山救世,和尚關門避禍。盛世道士歸隱深山,和尚出門圈錢。

亂世道士下山救世,有姜太公,張良,諸葛亮,劉伯溫等等。

什麼是亂世?亂世就是庶民為草芥,統治階級也朝不保夕之世,在這種世道中人們大都渴望得到幸福,而佛教講來世。當人們面對飢餓和亂世的時候,想的都是當下的安寧,今生都難以保全,哪能顧得上來世,積德行善、來世好報只是當人們安定時的期盼。道教講的就是今生。

所以才有許多人說亂世道士下山救世,和尚關門避禍。盛世道士歸隱深山,和尚出門圈錢。

今天道教的現狀,這種現狀不在於道教興盛的程度,也不在於有多少人信仰道教,而在於尊重。

但歷史上,佛道兩教確實有很多敗類專以斂財為務。在現代,這種現象也很多。但佛教的此類醜聞比道教要多,這是因為現代佛教比道教興盛,自然斂財的行為也就更多。

其實不管道士也好,僧人也好,說白了大部分還是普通人,普通人有善有惡,道士僧人也有善有惡。


小馬談古今


我最討厭的就是騙人的假和尚

那種在大街上隨意搭訕要求化緣要錢的,百分之99是假的,騙人的,剩下的百分之一就算是真的,他也違反了中國佛教協會的規定

有關這方面的規定如下:

1.正規的僧人都有中國佛教協會統一印製編號發放的皈依證或者戒牒,如果有僧人找你化緣請他出示證件。

2.正規的僧人是不允許隨意外出的,如果一定需要外出,是需要提前請假,並且是至少三人以上同行。

3.僧人即使外出並且真的需要化緣,也只能接受食物的施捨,不能接受任何錢財的佈施。

上面三點都是中國佛教協會的明文規定。如果大街上遇到有人化緣,請上前diss,首先請他出示證件,再問他幾人同行,基本這兩個問題就能判斷他是否真的是僧人,如果他繼續行騙,是可以直接報警抓他的。


用戶12076041533


“亂世道士下山救世,和尚關門避禍。盛世道士歸隱深山,和尚出門圈錢。”既反應教派生存狀態,又代表各自經義的要求,但改變不了教派骨子裡面想申張政治訴求的基因。

道士為什麼要上山下山,箇中原因很不受某些人待見,看完下文就明白了。

據老蠻說道教的發展歷程,我比較認同,摘錄如下,原始的巫道掌控了權力,當然必須提出自己的政治訴求,於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本宗教經義《太平經》誕生了。

《太平經》乃是一本集玄幻的巫術與現實政治理念於一體的奇書,文風半文不白,很容易閱讀。現在太平經存世的版本已經不算齊全,就現存的版本來看,全文大致有一半的篇幅是關於修仙煉神和畫符唸咒,後期道教那些“抱元守一”、“煉氣化神”之類的修煉體系,都是從本書而來。另一半的篇幅則畫風一轉,調頭講述現實世界的治世之道,即“陰陽和諧”的治道。政治權力必須相互制衡,陰陽相剋。一旦某種權力失去制衡,也就是陰陽失調,就會天下大亂。這事實上講述的就是東漢末年地方豪門勢力太大,皇族無從制衡的社會現狀。老實說,以陰陽相剋的理論來講述權力制衡,這其實已經是非常先進的政治理念了,即便在今時今日,也算不上過時。太平道組織,既具備了領先於時代的政治理念,又具備了完整的社會組織體系,那麼,它就已經具備了造反的能力。根據太平道教義,既然人世間陰陽不調,那麼作為太平道教徒,就有義務幫助這個世界調和陰陽,也就是必須造反,打擊豪門勢力,乃至在肉體上消滅豪門。這種暴力抗爭乃是符合天道的正義行為,算得上一場“衛道之戰”。

在道教這邊,太平道起義算是道教第一次大規模的造反,造反宗旨非常的簡單粗暴:就是殺人,瘋狂的殺戮他們眼中所見的一切富豪。這種造反宗旨簡直沒法形容了。在太平道起義發動起義的同時,嗜血的道教徒事實上發動起了另一場起義:五斗米教起義。五斗米教跟太平道算是兄弟教派,兩者共讀同一本《太平經》,在天地陰陽失衡之際,同樣主張入世殺人。

公元215年,張魯投降曹操,很快就莫名的死去。漢中地區已經被徹底洗腦的民眾被曹操強令全體遷居到中原的長安和洛陽一帶,但這種遷居並沒有導致五斗米教的消失,恰恰相反,擁有完善的思想體系和組織體系的五斗米教改了個“天師道”的馬甲號,在中原地區迅速傳播起來,並迅速發展成全國第一大宗教流派。

天師道的連續叛亂,自此終於引起了整個上層知識分子的高度重視。陰陽失衡則入世殺人,這種極端暴力的學說,又偏偏完全能夠自圓其說,實在是古代中國引領造反的最高奧義。東晉之後的南北朝時期,各路政權不約而同,均開始全面禁止天師道的“祭酒”體制,取而代之的是受官方認可的“道官”制度。道教領袖聚集教徒進行宗教儀式的權力被禁止,教民要在教內任職,也必須得到官府的任命。更重要的是,南朝名士陸修靜全面重修了道教經義,將儒家的“禮制”以及老莊的“消極無為”學說融入了道教經義之中,稱之為道教正統。這次對道教經義的重修,終於算是徹底改變了道教,撫平了道教骨子裡的血腥氣。

要知道儒家禮制的本質,就是等級。每個社會等級都有各自對應的禮制。道教學會了儒家的禮制這一套,並用到道家的各種祭祀儀式之中,教徒之間人為的設定了等級,這就喪失了此前教徒之間絕對平等的烏托邦色彩,不再具有組織性上的優勢。而老莊學說,消極無為,面對人世間的不平等,不是奮起殺人,只是消極避世,一心逃避。道教也因此喪失了思想上的尖銳性。自此之後,道教逐漸消失在正史之中。每朝每代的帝王都還記得道教嗜血的歷史,因此都會封一次張天師,但自南北朝之後,道教畢竟逐漸忘記了自己曾經的熱血。

然而,歷史的詭異之處在於,道教的嗜血性雖然被平復了下來,但卻有另外一派宗教,接過了這支嗜血的旗幟。明教,在南北朝之後,在中原大地之上,日漸興盛起來,並將成為最為強悍的造反主力。

奉行“天地失衡則入世殺人”的道士們提著嗜血的長劍斬殺權貴,是為除魔衛道。南北朝時期道教被閹割,轉身變成了看風水抓鬼的江湖術士,不再守衛天地大義。但是道教留下的大義守護者的空缺位置,總歸要有人來坐,而這個重任,最終落到了明教,也就是白蓮教的前身身上。

公元1120年10月,平民出身的明教聖公方臘在安徽黃山地區發動起義,與當年的道教起義模式一模一樣,“以光明之名殺人”,自此成為明教的典型特徵。

岳飛駐守洞庭湖,以明教教徒為主體訓練軍隊,建立起名震天下的岳家背嵬軍。邊患不止的南宋朝廷也不再禁止明教信仰。即便在岳飛被冤殺之死,信仰明教的岳家軍也沒有被解散,依然鎮守於兩湖地區,其後人依然長期擔任南宋高級將領,在抵抗胡族第一線的襄陽地區,為南宋朝廷浴血奮戰。在這場長達七十餘年的國戰中,明教的血脈之中,逐漸融入了“為維護中華正統而殺人”的基因。自此之後,無論是抗擊蒙元,還是反抗滿清,明教教徒始終站在戰鬥的第一線。明教搖身一變,被稱為白蓮教。白蓮教徒,自此之後,將成為所有異族統治者的噩夢!白蓮之火,生生不息。大明亡於滿清之後,白蓮教骨子的嗜血慾望再次被激發出來,“以光明之名殺人”與“為維護中華正統而殺人”的理由,在滿清王朝同時成立。白蓮教在全國各地發起大小叛亂,或尋機刺殺滿族官員,令滿清朝廷上下聞之而色變。白蓮教因此成為了滿清朝廷眼中最大的敵人,滿人在此後大肆修訂史書,醜化白蓮教的形象。今天我們眼中迂腐邪惡的白蓮教徒形象,大都是受滿清朝廷刻意汙衊的影響。

釘在故宮隆宗門牌匾上的箭頭,據傳就是攻入皇宮的白蓮教義軍所留,被嘉慶皇帝特意留下,以警後世。

如果要給出一個尾聲的話,此後白蓮教的一個北方分支在山東地區轉型為義和拳,它們將會在歷史上留下一個相對醜陋的名聲。而另外一個南方分支,則融入了以“反清復明”為宗旨的天地會,最後發展為洪門,成為最終推翻滿清的主要力量!然而關於洪門的故事,我們需要放一下再講,因為馬上就會有另一派造反者站上歷史的舞臺:洪秀全的拜上帝教,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席捲大半個中國。……

我個人覺得宗教,政治都不是普通老百姓能玩的轉的。瞭解瞭解就可以了。什麼出世入世上山下山撈錢傳播之類的,比不了你我養家餬口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