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做過一件事,讓後代史學家門傷透腦筋,不知道怎麼去寫

這世上,最複雜的應該就是人了,沒有絕對的好與壞;但是普通人,就無所謂了,反正也沒那麼重要;但如果對方是皇帝的話,就會比較麻煩,因為皇帝的一生,都要被史學家記載。當皇帝的,生前享受了最極致權勢,剩下的追求也就是死後的名聲了。


唐太宗做過一件事,讓後代史學家門傷透腦筋,不知道怎麼去寫


當初司馬遷,在編寫史書時,就因為不肯按照漢武帝的心思來寫歷史,結果被漢武帝公報私仇,然後被處以腐刑;司馬遷能在堅忍與屈辱中,完成那個屬於太史公的使命,但這並不代表所有的史學家都能像司馬遷這樣,堅守自己的信念。所以後來在皇權的壓迫下,很多史學家不得不使用春秋手法,對皇帝的一些行為,採取模糊處理。

而這裡要說的這個人,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唐太宗堪稱歷史上最接近完美的千古一帝,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后的次子,童年時代的李世民聰明果斷,不拘小節,接受儒家教育,學習武術,擅長騎射。後娶高士廉的外甥女長孫氏為妻,還曾去雁門關營救隋煬帝。


唐太宗做過一件事,讓後代史學家門傷透腦筋,不知道怎麼去寫


在李淵於晉陽起兵後,李世民就以卓絕的軍事才能成為了李淵麾下的頭號大將;可以說,唐朝的大半個疆域,都是李世民打下的。但李世民雖然功績卓著,但終究只是次子,在儒家的倫理道德中,長幼有序是非常重要的,除非長子極為昏庸無德,而次子極為優秀。

雖然李世民極為優秀,但是他的哥哥李建成也是絲毫不差啊。李淵起兵之前,李建成奉父命在河東招募人才,而後李建成到太原助李淵起兵,隨李淵攻略西河,取霍邑,拒潼關,攻克長安。在李世民衝鋒前線的時候,李建成一直在負責管理後方,讓前線的將士從未為兵員和糧草擔憂過。


唐太宗做過一件事,讓後代史學家門傷透腦筋,不知道怎麼去寫


在唐高祖李淵看來,大兒子李建成才是王朝未來合格的掌控者,而次子李世民則是合格的萬軍統帥,一個從政,一個從軍,挺好;但皇帝之位只有一個啊,太子李建成的帝位本來是高枕無憂的,因為李淵也是傾向於他。但是李世民及其手下的一大幫謀臣猛將不服啊,尤其是他手下的人,誰不想做從龍之臣?

太子李自成自知戰功與威信皆不及二弟李世民,心有忌憚,就和齊王李元吉聯合,一起排擠和陷害李世民;同時李世民集團亦不服太子,雙方持續明爭暗鬥。經過長期的鬥爭,在李淵的偏袒下,李建成集團逐步佔上風,控制了局面;其實也很正常,因為支持李建成的是文官集團,在朝堂上肯定佔據優勢。


唐太宗做過一件事,讓後代史學家門傷透腦筋,不知道怎麼去寫


鬥心機,武將們肯定不是文臣的對手,所以武將們採取了最直接的方法,那就是發動政變;為了挽回局面,最終李世民聽從手下的建議,發起搏命一擊,在玄武門殺死了自己的長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齊王李元吉,是為“玄武門之變”。之後李世民逼迫唐高祖李淵立自己為新任皇太子,並繼承皇帝位,是為唐太宗,年號貞觀。

這就讓後來的史學家們很難辦了,畢竟這件事做得太過於光明正大,不過整個大唐,至少長安城幾十上百萬人都知道了這件事,也就是說,這件事根本隱瞞不下來,也就是說,幾乎沒有辦法掩蓋這件事。如果唐太宗是一個暴君也就罷了,直接寫上去也沒什麼。


唐太宗做過一件事,讓後代史學家門傷透腦筋,不知道怎麼去寫


關鍵是唐太宗還是個千古不世出的聖君,這就讓史學家們很為難了,想要塑造一個完美無缺的帝王,但唐太宗的這點瑕疵卻是無論如何都無法抹去;所以史學家們也只能是讓這件事慢慢淡化下去了,不去刻意提起這件事,然後大力宣揚唐太宗的功績;這樣,也許就能讓玄武門之變這件事慢慢淡化下去了。但人吶,尤其對於幾乎完美的人,總是揪著那點缺陷不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