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空間與效率,當下NBA球隊的籃球哲學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烙印,NBA也一樣。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到新世紀第二個十年,NBA也在發生著極大的變化。如果要談當下NBA球隊籃球哲學,空間與效率成為了代名詞。

空間!空間!空間!

如果球迷沒有看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喬丹那一代打球的話,那至少也看過姚明在NBA效力時期各支球隊的風格。彼時進攻更多的是從三分線內發起,或者是將球給到隊內有著強力背身單打能力的內線手中。陣地戰中的硬解法相對較多,不過進攻空間阻塞,4、5號球員都沒有太遠的射程。

追逐空間與效率,當下NBA球隊的籃球哲學

縱觀NBA近些年對規則的修改,其目的都是在進一步鼓勵進攻。以將二次進攻時間改為14秒來說,就是想讓進攻更快的發生,而不是搶下前場籃板之後拉開來再磨陣地戰。既然鼓勵進攻,那麼進攻端也在發生著急劇變化。而空間感則是當下NBA大多數球隊強調的準則,也是一些球隊賴以生存的根基。

至於球隊進攻空間變得更寬廣的原因,我們也可以從日常的比賽以及球員本身變化中總結出來。

一是球員越來越注重投射能力,尤其是對三分球的開發,這帶來的最直接的結果就是射程變遠。後衛球員就不用說了,他們本身就具備這樣的能力,這是他們活下來的根本。而數量龐大的前場球員也加入了三分投射大軍,你可以說他們轉型是為了適應球隊進攻體系,也可以說是為了能延長職業生涯不得不做出的改變。

當一支球隊無論是大個球員還是小個球員,都能站在三分線外扔三分時,帶來的球場進攻空間變得更寬闊是不言而喻的。大個球員拉到外線,必然也會帶走防守人。對方大個球員遠離籃下,球場空間自然就變好。而射手們埋伏在三分線時,對手同樣也要擴出去,進攻空間同樣也會改善。

追逐空間與效率,當下NBA球隊的籃球哲學

其實這也是大多數球隊採取的方式,可以為主攻手配置射手,雄鹿是代表性球隊。字母哥需要攻筐,射手們環繞讓其有了更多寬廣的空間。字母哥的攻筐同樣也會帶來增益,進攻端的破壞力直接改變了防守陣型,外圍的射手們也有了更好的出手機會。

二是陣容越變越小,同樣也會在進攻端開發出空間。小個陣容由於機動性很強,球員可以在外圍以及內線隨時遊弋。對方不可能站樁防守,必然也會有一定的防守反應,如此一來進攻空間也可以變好,有利於主攻手們進行攻擊籃筐的操作。當然了,小個陣容拉開進攻空間同樣也是建立在擁有投射能力的基礎上。

馬賽克在交易截止日之前選擇將卡佩拉送走,除了他是球隊唯一可以動用的交易資產外,他在進攻端已經沒有太多的增益,而他的功能單一也妨礙了球隊進攻,只能靠吃餅已經無法滿足球隊的需求。威少本身三分投射就很差,卡佩拉也沒有射程,這兩人在一起時必然會影響空間。

卡佩拉被送走後,科溫頓的到來直接解決了這個問題,馬賽克陣容高度再次降低。不過球迷這幾場看他們比賽的話,球場空間變得更好,任由哈登和威少無休止的去撕扯對手的防線,以創造更多的進攻機會。

追逐空間與效率,當下NBA球隊的籃球哲學

三是球隊進攻策略的改變,越來越多的球隊開始在更高的位置發起進攻,也就是距離三分線更遠的位置。球迷以為在三分線邊緣發起進攻已經成為常態,但是在更高的位置發起進攻,讓對手更是防不勝防。

高位發起擋拆,意味著對手也必須要擴防到這個位置,大個球員即便機動性再好,也不會貿然的上前延誤或者干擾,畢竟回收籃下再護筐的可能性不大,人的移動肯定沒有球走得快。其實就在擋拆的一剎那,這帶來的空間回報是巨大的,隊友在空切位遊走的時候,又增加了防守難度。

好吧,如果要說聯盟將這一點做得很好的球隊,那就是開拓者了。開拓者主攻手利拉德本身就是依靠擋拆持球為主要進攻方式的球員,場均13.8個回合會做這件事情,每回合可以拿到1.15分。利拉德擋拆持球產量和回報都處於聯盟金字塔頂端,相比於場均依賴擋拆更多的特雷楊,他每回合只能拿到0.98分。

利拉德有著超遠的射程,這也就能支撐他在更高的位置來玩擋拆。擋拆發生後無非就有這麼幾個結果,利拉德衝擊籃筐或者利用掩護出的空間進行遠距離打擊,抑或是給到掩護人,助攻掩護人完成終結,同樣也可以在行進當中給到空切的隊友。

追逐空間與效率,當下NBA球隊的籃球哲學

總的來說,進攻空間改善有多種形式,每個形式會對球隊陣容有一定的要求。無論玩出什麼樣的花,擁有不俗的射程以及投射能力是改善進攻空間的基本盤。

效率!效率!效率!

除了進攻空間逐漸成為NBA球隊哲學之外,效率也是另外一種生存法則。提到球隊進攻效率,這就很直接了,歸根結底就是向魔球化靠攏。

魔球理論內容就不做過多解釋了,其提倡的就是攻擊籃筐和三分投射,因為這是效率以及回報率最高的兩種終結方式。中距離各種翻身跳投或者後仰跳投看起來很炫酷,但是這在當下語境中,並沒有受到太多的青睞。可能球迷會說現在的球員進攻技巧不豐富,只是他們選擇了得分效率更高的那種方式。

前一段時間有張圖很有意思,是截止2月初球場各個位置得分統計。從這張圖表來看,安東尼、德羅贊、阿德、保羅基本霸佔了中距離位置得分,而這些球員正是球場老炮,在聯盟混跡了多個年頭。但三分線外像特雷楊這樣的聯盟新勢力出現了,而且是射程比較遠的位置。

追逐空間與效率,當下NBA球隊的籃球哲學

雖然這只是大約半個賽季的數據統計,但是本賽季結束後繼續總結的話,依然不會有太大的改變。這就說明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年輕人們不再過多的追求中距離出手,有意摒棄背身單打、中距離翻身跳投以及從外圍突進來之後的急停跳投,因為這些都是低效率的得分方式。

從數據來看,本賽季場均進行背身單打操作的最多的是恩比德,場均達到了7.9個回合,每回合能拿到1.10分,其實還可以。恩比德之後,阿爾德里奇背打回合來到了5.6個,全聯盟超過5個回合的球員也就只有3個。就在17-18賽季,恩比德、阿爾德里奇場均背身單打回合還有9.4次,場均超過5次以及接近5次的球員還多達9位。

相較於背身單打等方式減少,具有較高效率得分方式的擋拆卻增多。本賽季擋拆持球場均超10回合的球員達到了9位,場均擋拆持球8.0次到9.9次的球員達到了7位。而在15-16賽季,場均達到10回合以上的球員只有3位,和本賽季是無法相比的,而接下來幾個賽季這個數據在增加。

當然了,擋拆持球也成為越來越多持球手最主要的進攻類型。本賽季特雷楊場均擋拆持球回合數最多,達到了15.3回合,佔據52.5%的比例。利拉德擋拆持球比例同樣也高達52.0%。而利拉德和特雷楊在上個賽季場均擋拆持球回合只有10.6次以及9.7次,分別佔比僅為44.7%以及45.6%。

追逐空間與效率,當下NBA球隊的籃球哲學

至於擋拆持球比例為何成為持球手們的最愛,是因為其回報太高了。球隊都會配備射手以及大個球員射程增加,擋拆之後可選擇性也有很多,得分回報率肯定會很高。擋拆增多也讓持球攻擊能手找到了更好的陣地戰中解決問題的辦法,無論是擋拆之後對手換防與否。

其實大家都在為了效率而戰,有的主攻手也會以自身最高效率方式來取分。18-19賽季時,哈登場均持球擋拆回合還有7.4次,每回合可以得到0.97分。到了本賽季之後,哈登場均持球擋拆回合減少到了6.4次,場均還能拿到0.98分。對於哈登而言,得分效率最高的方式卻不是持球擋拆,而是面筐單打。

哈登本賽季場均面筐單打回合為14.4次,佔進攻類型比例達到了44.3%,是其使用頻率最高的得分方式,每回合也能得到1.13分回報。無論是產量還是效率來說,哈登無疑是當下持球單打最好的球員。而15-16賽季的哈登,場均面筐單打回合只有6.9次,佔比僅為24.2%。

有意思的是,聯盟很多球員以及球隊都在往魔球化發展,尤其是近些年進入聯盟的新勢力,比如東契奇。無論怎麼說,這些球員只是在追求更高效率的得分罷了。

追逐空間與效率,當下NBA球隊的籃球哲學

結束語

從觀賞角度來說,現在的NBA比賽的確不是很好看,大家基本上都在玩投籃了,這也是一個時代的特徵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