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古人會從“正襟危坐”到垂足高坐?聊聊古代的坐姿發展史

為何古人會從“正襟危坐”到垂足高坐?聊聊古代的坐姿發展史

垂足坐

看古裝劇的時候會發現有的古裝劇裡的角色是跪坐在小桌子旁邊,有的古裝劇中的角色是端坐在椅子上。其實古人的坐姿是不斷變化的,最後才形成才是現代人躺坐在沙發裡,端坐在椅子裡,垂足坐在凳子上的。

盤點古人的坐姿發展史,就會有趣的發現,伴隨著坐姿變化的,也有禮儀上的改變、生活習慣的改變、傢俱的改變和建築結構的改變。

一、南北朝以前的古人坐姿

在椅子被髮明之前,人們大多跪坐在席子上,而隨著場合的不同和不斷的演變,不同的場合或者不同的態度以及不同地位的人在坐姿上也會展現出一定的差異。

1.安坐——最合乎禮儀的坐姿

安坐是早期最規矩的一種坐姿,兩腿併攏,雙膝著地,臀部貼在後腳跟上,腰部挺直。據說安坐來自於“

屍坐”,屍坐是於神靈安置受祭的特殊姿勢,因此被當時視為權威的坐姿。不過具體的細分的話,安坐又分為很多種。古人把坐姿稱為“坐容”,賈誼的《容經》就記載了幾種坐姿的具體區別。

下半身的坐姿不變,“經坐”為兩眼平視;“恭坐”為頭部微俯,目光注視面前尊敬之人的膝蓋;“肅坐”為目光不超過眼前幾尺之內;“卑坐”為頭部和肘部低垂。

經坐最多的被提及,很多人忽視幾種細微差異的坐姿,把安坐統稱為經坐。經坐也被稱為“危坐”,就是出自於“正襟危坐”。賈誼有一次被卜者的學識淵博而折服,不由得“獵纓正襟危坐”。

蘇軾的《前赤壁賦》中則記載:“蘇子愀然, 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

為何古人會從“正襟危坐”到垂足高坐?聊聊古代的坐姿發展史

安坐

“跽坐”稍稍區別於安坐的是,跽坐臀部離開後腳跟,兩膝著地,上身挺直。多是在經坐的過程中所作出的動作,表達敬意、被對方的話所震動或者表現警惕。《莊子》中的“擎跽曲拳,人臣之禮也”就是表達了作為人臣對君王的敬意,而《鴻門宴》中樊噲闖入宴席中,項王按劍而跽,則是表現自己的警惕。

2.箕坐——最隨便和不恭敬的坐姿

箕坐也被稱為“箕踞”,箕踞的坐姿為兩腿分開平伸,臀部坐在地上,腿與上半身成直角,形似簸箕。在古人看來箕坐是一種極不尊重的坐姿。《論語·憲問》中記載孔子的朋友原壤就因隨意的箕坐而被孔子怒罵,說他從小就不知道禮數,長大後也是無用的人。可見當時的人箕踞坐姿的反感了。

不過因為正坐時間久了較為累人,箕坐也不失為私底下人民休息或者隨意的一種坐姿。

和箕坐類似的還有“蹲踞”,蹲踞就是雙腳和臀部著地,雙膝前聳,也就是類似我們現在的抱膝坐地的一種坐姿。這兩種坐姿源自殷商時期東方夷人的坐法,和合乎禮儀的安坐相比,自然被認為粗鄙不堪。

《史記》中記載的“荊軻刺秦王”一段中,荊軻刺殺未遂“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罵”,就表現出了荊軻對秦王的傲慢和蔑視。《史記·田叔列傳》中記載高祖面對趙王的不雅進食行為,箕踞以罵之。

因此,即便古人在人前用了箕踞的坐姿,也是表達了對對方的不滿、憤怒或者輕蔑的態度。本來就會破口大罵和翻臉相對的人,自然不需要用恭敬的坐姿來對待了。

為何古人會從“正襟危坐”到垂足高坐?聊聊古代的坐姿發展史

箕坐

3.趺坐和侍坐——特定人群的專屬坐姿

趺坐其實就是兩腳交疊、盤腿而坐,佛教的修禪者或者道教的修士會採用這種坐姿來靜修。趺坐也叫“結跏趺坐”,是一種坐功,這種坐法使僧人在打坐時下盤安穩、不易疲勞,相傳是神秀大師所流傳,乃是初學者的一個方便法門。

侍坐,從字面意思就可以理解為服侍和陪坐。侍坐表示了地位低於席間人,不敢與其平起平坐。另一方面,也表現可以隨時聽候差遣、願意奔走效勞的意思。

《鴻門宴》中“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就有這方面表達尊卑的意思。

4.胡坐——垂足坐的起源

經坐、箕坐等坐姿時間久了身體疲勞,體力難以承受。

最早記載在漢朝就出現了垂足坐的坐姿,《後漢書》中記載“靈帝好胡服、胡帳、胡 床、胡坐……”。因皇帝的喜好,胡床胡坐等也流行了一段時間,敦煌莫高窟中的連坐胡像是最早的胡床坐像。魏晉南北朝時期,少數民族使用的椅子傳入中原地區,胡坐在中原也漸漸普及開來。胡坐是最接近現代人的一種坐姿。

不過雖然胡床胡坐在漢代就逐漸流行,“胡坐”、“垂足坐”也較為常見,但是在五代之前,正坐仍被視為最尊貴的坐姿。比如唐代閻立本的《步輦圖》中,唐太宗就是盤腿而坐,而不是垂足坐。

為何古人會從“正襟危坐”到垂足高坐?聊聊古代的坐姿發展史

《步輦圖》

二、垂足高坐的興起

1.垂足坐在五代時期廣泛流行起來

雖然胡坐在中原地區出現於漢朝,但並未完全流行開來。魏晉南北朝的時候胡坐在民間也流傳開來,在隋朝的時候,隋煬帝忌諱胡人,發起了“去胡運動”。所有帶有“胡”字的都被改名,比如“胡瓜”被改為了“黃瓜”,“胡床”則被改為了“交床”。其後的時間裡,“交床”被不斷改進。

比如唐玄宗創造出了用於巡遊玩樂的“逍遙座”,“交床”又漸漸地增加了靠背、扶手,就逐漸發展成為了“椅子”,這時的椅子被成為“交椅”。椅子出現以後,垂足坐便正式流行開了。

南唐畫家的《韓熙載夜宴圖》中就出現了坐在塌上和坐在椅子上的兩種坐姿,說明五代時期垂足坐已經在社交場合流行起來,再比如我們看過的《水滸傳》中描寫水泊梁山一百零八好漢結拜的時候就在聚義堂中按名次坐在一百零八張交椅上。

其實,五代後垂足坐就成為了主流坐姿。

為何古人會從“正襟危坐”到垂足高坐?聊聊古代的坐姿發展史

隋煬帝

2.垂足高坐帶來的變化

隨著垂足坐成為主流坐姿,人們的各種生活習慣也發生了變化。首先床的改變就不多說了,從床轉變為了胡床,再變為了交床。至於椅子,在唐代時雖然已經出現了很多椅子的造型,但是使用並不普及。

在《韓熙載夜宴圖》中出現的六把椅子中,有五張椅子都是用來垂足高坐的,只有一把椅子是正坐的。

唐朝的椅子被很多學者認為是為一些特殊人群的方便而使用的,比如殘疾、老人、病人等等。最明顯的就是日本從隋唐時期在中國學到的很多禮儀都被保存了下來,其中比較典型的就是跪坐的習慣。

其他的傢俱也伴隨著垂足而坐而升高,比如案、床、窗、桌、臺等等。首先席子基本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凳子和椅子,其次因為以往的傢俱不再適合習慣垂足而坐的坐姿,書桌、書案也隨著椅子而加大了與地面的距離,床也由原來的塌轉變為了離地更高的床。窗戶的高度為了便於案臺的取光而加高了距離。

再者就是吃飯習慣的變化,此前席地而坐的時候大多是每個人面前一張案子分食飯菜。比較高的桌子和椅子出現後,就越來越多的坐在一張桌子上吃飯了。日本沒有形成垂足而坐的坐具的最大原因就是隨著唐朝遣唐使的回國,日本基本斷開了與中國文化上的交流,所以中國的坐姿和坐具等變化對日本沒有了後續的影響。

明清時期開始,椅子就不光注重其功能了,而更加往藝術美學的方面發展,比如可以當簡易轎子的“轎椅”、明代舒適的“官帽椅”、清代寬大的“太師椅”,都是很有代表意義的古典椅子。

為何古人會從“正襟危坐”到垂足高坐?聊聊古代的坐姿發展史

太師椅

三、總結

從跪坐到垂足高坐,有的人說少了屬於古人的一種陽剛之氣,有的人說生活習慣和生活工具舒適化是人類發展的必然趨勢,兩者觀點在某些方面都有道理。但我認為古人的跪坐方式的確體現了獨屬於中國古人的社交禮儀,甚至從目光注視點的不同就表現出不同的坐姿,在禮法上做到了極致。

到現在日本和韓國還保留著跪坐的坐姿方式,在國內反而難以再發現正坐的坐姿了,這也不得不說是一種傳承的流失吧。

但從另一方面來講,垂足而坐使人們解放了雙腿,更使老年人、疾病者、殘疾者的身體得到放鬆。而且垂足而坐的習慣養成後帶來了一系列的生活工具的變化,促進了手工藝的進步,簡化了繁瑣苛刻的古典禮儀,這從另一面來說又是有積極意義的。

而且現在漢服、唐裝、古曲等古典文化又一次逐漸流行開來,並各自有著固定的熱衷人群,也會促進人們瞭解古代的禮儀和文化,

讓現代人重拾古代文化的傳承

參考文獻:

1、《古人的坐姿》

2、《禮儀文化:“正襟危坐”到底怎麼坐?談中華禮儀三種坐姿》

3、《中國人什麼時候從跪坐到正坐》

4、《古人坐姿知多少》

5、《古人的坐姿和座次》

6、《「跪坐」、「跽坐」、「正坐」之坐姿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