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期間,國軍士兵的標準裝備是什麼?

官破曉


國軍裝備參差不齊,可以說國軍士兵的標準裝備是一團漿糊,談不上標準。抗戰期間,國軍裝備與日軍相比,處於絕對劣勢,是其在戰場上屢屢失利的一個重要因素。但值得指出的是:這種劣勢並不體現在武器性能上,而在於武器的標準化和數量。而標準化之混亂與數量之缺乏的原因,既有中日兩國工業水平的巨大差距,也有國民黨政權的腐敗和無能。

國民黨軍隊的整軍

說到國軍的軍服服制和裝備制度,就要提到一個德國人馮.塞克特,一戰後他曾任德國陸軍參謀長,是德國新陸軍的創建者,被希特勒派來當了國民政府的軍事總顧問。

按照塞克特《陸軍改革建議書》所提方案,要將全國陸軍重新編組成60個師,稱之為整編師,裝備德國進口的武器,應用德國先進的軍事體制。

1933年,南京中央政府國民黨軍政部根據德國軍事顧問提出的建議,開始了浩浩蕩蕩的整軍計劃。在整軍過程中,不同編制的部隊有不同的名稱,主要有整理師、整編師、調整師、新編師四種稱謂。

外國彩繪作品。捷克機槍,MP18衝鋒槍和仿毛瑟步槍(中正式、漢陽造)、身背大刀,腳穿草鞋、布鞋,穿不同的制服不同的乾糧袋、子彈袋成為了中國軍隊的象徵

1934年12月,尚未輪到編組的部隊根據軍委會頒佈的《陸軍師暫行編制表》的標準進行整理,故名整理師。它的編制為2旅4團,師直屬騎兵1個連、炮兵1個團,工兵、通信、輜重各1個營,1個衛生隊,1個特務連。

1935年下半年,第一批10個師的整編計劃開始實施。由於當時德械裝備尚未運抵中國,只得在編制體系和武器裝備方面進行一些內部調整,故稱之為調整師。

1936年,軍事委員會對整軍方案作了進一步規劃,確立了減少大單位,充實小單位,特別是充實團以下部隊的戰鬥力以及人事、經費等方面的整軍原則。根據這一規劃,整編的部隊稱為二十五年調整師(1936年即民國二十五年),初步計劃年內完成20個師的整編,先從中央軍和東北軍開始。到1937年7月,中央軍共調整35個師、整理24個師,東北軍調整10個師,另有粵軍10個師、川軍26個師和9個獨立旅被整理。在中央軍的30個師裡,基本上都接受了一些德式裝備,其中還有一些全部實現了德械化,並接受德國顧問的系統訓練。

至抗戰爆發前,整軍計劃一共進行了兩期共計20個師,第三期的10個師正在進行之中。在已完成整軍的20個師中,實際上接受過德國顧問系統訓練與指導的部隊只有第3師、第6師、第9師、第14師、第36師、第87師、第88師和教導總隊,以及不屬於正規軍系統的稅警總團。

德械師的編制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中央軍校教導總隊,為裝備最齊全、訓練最正規的精銳之師,1937年11月被擴編為3旅6團的甲種師,總兵力達三萬餘人,其中3個團即第1、第3、第5團為全德式裝備,另3個團(多為新兵)則在整訓之中。另一類是以第36師、第87師和第88師為代表的所謂新式中央軍,全師下轄2個補充團,配備換裝德式裝備時淘汰下來的舊式裝備。

國軍的單兵裝具

所謂單兵裝具,是指士兵所攜帶的個人裝備,廣義上除了槍械以外的所有裝備都可以算入單兵裝具的範疇。單兵裝具一般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作戰類裝具,如鋼盔、軍刀、手榴彈、防毒面具、工兵鏟等;另一類是生活類裝具,如軍服、軍靴、飯盒、水壺等。

我們通常比較關注飛機大炮機槍坦克車,而經常忽視單兵裝具。但這些不被人重視的單兵裝具,卻同樣可以反映出一支軍隊的裝備水準和戰鬥力。

嚴格意義上來說,中國軍隊在抗日戰爭中彷彿並沒有一個統一完整的軍服服制和單兵裝備制度,可以用雜、亂、差來形容。國軍雖然說名義上是統一的編制,實際上各個派系之間還是有著很大的區別。

軍服

國民黨軍隊的軍服沿用了北伐時期黃埔軍校學生軍的軍服樣式:以灰色棉布裁剪的中山裝為主,手持蘇制7.92毫米莫辛納甘M1891式步槍,配大蓋帽、軍褲、皮帶和布綁腿,士兵足穿草鞋,軍官則配皮鞋。這種服裝在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基本上被沿用。中山裝式樣的上衣成為軍裝的基本制式,而大蓋帽由於不易製作,且不便於實戰,後改為布制野戰帽。

國軍整軍計劃實施的同時,1936年1月國民黨軍事委員會也頒佈了《陸軍服制條例》,但限於各地區的實際情況或各地被服工廠的規格而有所差異,抗戰後期更趨於混亂。如果對國民黨陸軍裝具進行細分的話,主要可分為標準服制(即國民政府軍隊的基本服制)、中央軍部隊服制(主要以德械步兵師的步兵裝具為主)及普通部隊服制(主要以原地方軍閥的部隊裝具為主)三大類。

在抗戰初期,中央軍的夏常服主要以黃綠色為標準色,是由德國顧問們建議使用的,一直沿用到1942年,後來才換成土黃色的夏常服。除黃綠色軍服外,也有部分部隊在抗戰前後穿卡其色軍服(例如淞滬抗戰時期國民黨中央軍的第87師和第88師)。

原地方軍閥部隊所屬的雜牌軍中,北方部隊大多數以灰棉布制服為主,即使嫡系部隊,也有不少穿灰布棉軍裝的。南方的粵軍和桂軍穿著土黃色軍服,雲南龍雲的滇軍則是藍綠色軍裝。連個軍服顏色都搞得這樣雜亂,還談什麼其他的單兵裝具標準。

冬裝方面還好,無論中央軍還是雜牌部隊,都是以灰色棉布制服為主。

與雜亂相比,更要命的是後勤供應之差。背靠大後方的部隊還馬馬虎虎,那些堅持在北方山區和大別山的部隊,由於做不到像八路那樣發動群眾、自己動手,只能依靠遙遠的後方補給,因而條件更為艱苦。

以中條山部隊為例子,這裡的部隊,就是一年兩身灰布軍裝,都是土布製作。還有一條裝糧食的布袋子,鞋主要是自己製作的草鞋。棉大衣,一個步兵班2件,只有站崗的士兵,才能穿軍大衣。因為實在缺少棉花和布匹,甚至還發放過棉短褲這種匪夷所思的服裝。

每天連隊一半的士兵,都要去黃河邊搬運糧食柴草,另外一半士兵大部分要忙於磨面,到很遠的地方去挑水打柴,大部分成了搬運兵,只有極少數人實際進行軍事訓練。這樣的部隊戰鬥力下降可想而知,難怪在蔣以通共嫌疑將衛立煌調走後,軍心渙散,最後被日軍打了個1:40。

軍褲和綁腿

國軍的軍褲很簡單,一般採用西褲的樣式,正面開口處用三顆鈕釦固定,有兩個口袋,臀部則有一個帶袋蓋的口袋。現在我們穿的西褲也是這樣的款式,只是不如國軍的軍褲寬鬆。

中國軍隊士兵穿著軍褲時需在下褲管處打綁腿,這是大家所熟知的。後來的駐印軍,雖然全身上下都換裝了英美裝備,仍然堅持打綁腿。

綁腿就是綁在小腿上的布條。綁腿在野戰時可以使士兵提高機動性,褲腿不會被地表植物所鉤掛,對於尖利小岩石、荊棘茅草、蟲蛇叮咬,打上綁腿就有更多一層防護。而且在遠距離徒步行軍時可以避免大量血液在短期間內湧入腳部,造成腳部因充血產生不適,可以有效減輕疲勞痠痛。


綁腿布一般與所穿的軍服同色,通常是一根長的布帶(有彈力的帆布最好),一端是平頭,一端分叉成兩條繩,叉口處要結實,寬度約10釐米,長度1.5-2米長。根據外國人的說法,中國軍隊打綁腿很有特色,總是將綁腿纏繞高至膝蓋部位,而國外軍隊大多隻纏繞到小腿三分之二的部位。

綁腿要打得鬆緊適度,太鬆不僅容易散開來,也起不到保護腿部的作用;太緊就會束縛住小腿,影響血液循環。在戰場上,綁腿還可以當作繃帶包紮傷口或者作為三角巾固定骨折部位;幾根綁腿連接起來還可以作為繩索來用。所以,綁腿在當時是非常重要的單兵裝具。

腳穿黑布鞋,打著綁腿的彭總在前線

還有一種極為講究的打綁腿方法:就是使用兩副綁腿,一副先捆紮於小腿較細的部位,再用另一副將小腿整個包實,如此一來可達到整個小腿一樣粗細的狀態,比較美觀。


武裝帶、軍鞋和雨具

國軍部隊的官兵均在腰間繫有皮帶。士兵系窄皮帶,軍官系寬面雙孔式皮帶,並搭配德式斜背武裝帶(參看上面委員長的著裝,雙排孔)。德式武裝帶最初是用來佩掛軍官的佩刀,雖然後被手槍所取代,武裝帶卻因可以展示軍人威嚴而被保留了下來,併成為軍官的必然配件和識別標誌,但是也成為敵方重點擊殺目標。抗戰開始不久,國民黨軍政部明文規定禁止軍官扎系武裝帶上戰場。無獨有偶,1939年波蘭戰役之後,經過實戰的德軍也明令禁止軍官佩帶武裝帶。

德械師部隊,前排軍官有武裝帶,鞋子看不清,像是膠鞋也像是草鞋。

國軍早期穿用的軍鞋非常混亂。軍官平時穿皮鞋,戰時或受閱時則配有皮靴。士兵在一般作戰和訓練中,普遍穿著黑色布制軟膠鞋。除黑布膠鞋外,中國軍隊在抗戰期間還穿過黑布鞋和草鞋。布鞋在北方的部隊中比較普遍,如東北軍、西北軍和閻錫山的晉軍,南方的部隊大多穿草鞋如川軍就是穿著草鞋出川抗日。中央軍在抗戰開始時穿草鞋還不太普遍,但是後期因物資緊缺,才開始編草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最精銳的200師就是穿著草鞋出國的。在當時,中國軍隊是以“草鞋軍”而聞名的。

與國軍相比,八路由於受到了根據地人民的支持,各村的婦女趕做軍鞋支援子弟兵,因而抗戰時八路軍、新四軍反而不怎麼穿紅軍時期的草鞋了。

雨衣與膠鞋相比更是奢侈品,無論是中央軍還是地方雜牌軍,幾乎都沒有配發雨衣,只有極少數部隊由於民間募捐而得到一些雨衣。那個時候中國軍隊防雨的標配就是油紙做的雨傘和稻草、蘆葦編制的草帽。盧溝橋事變時,

水壺、乾糧袋

德械師的水壺一部分是從德國採購的,一部分是國內仿製的,均採用橢圓形木塞蓋,並配有水壺套及肩揹帶,這和德軍所採用的系在腰帶上的金屬蓋水壺不同。乾糧袋為方形,帆布質地,揹帶跨肩,也與德軍系在腰帶上的不同。

雜牌部隊是很少配備水壺的,喝水就只能用飯碗或者乾脆用手了。乾糧袋也與中央軍不同,為一頭縫實一頭開口的粗布袋,在裝滿糧食(生米或幹饅頭)後,將其開口處用繩子繫緊斜搭在肩上,與蘇聯“十月革命”戰爭時期士兵使用的乾糧袋相似。另外有的部隊還把棉被套在乾糧袋外面,然後背在肩上。這種方法,在中央軍裡也有少數部隊採用。

防毒面具

中國軍隊配發的防毒面具是仿德制1930式面具。鞏縣兵工廠1936年時日產量已達250副,型號定為二四式防毒面具,生產防毒面具的兵工廠還有金陵兵工廠、廣東面具廠。

國軍由於數量眾多,且物資缺乏,所以防毒面具沒有全部裝備,只是配發給國軍嫡系部隊和一些特殊兵種,如防空兵,炮兵等部隊。雜牌部隊幾乎都沒有裝備防毒面具。遇到日軍施放毒氣,他們只能把毛巾浸溼捂住口鼻,這樣能勉強對付催淚性質的毒氣,而對窒息性毒氣則毫無作用。

鋼盔、子彈袋

英國造託尼(Tonny)式鋼盔是絕大多數地方部隊的裝備,如晉軍、西北軍和兩广部隊都是自行購買裝備的。

滇軍的武器裝備主要來自法國,軍服顏色也與一戰時法軍軍服藍綠色相同,所以裝備了法制亞德里安鋼盔。抗戰時法式裝備的滇軍戰鬥力很強,打出過不少精彩之戰。

現在影視劇裡出鏡率最高的就是德式鋼盔。此鋼盔是德軍在一戰時期的M17鋼盔基礎上改進而成的,採用了“熱壓”技術,所以比M17更輕便,對彈片的防護功能也更強。於1935年定型,所以命名為M35,本來是準備優先裝備德國空軍的,剛剛定型就接到了來自中國的22萬頂的大訂單。德國決定首先滿足中國的需要,就這樣,中國軍隊成為了M35鋼盔的第一批用戶。到1936年,中國總共進口了31.5萬頂M35鋼盔,幾乎將德國生產的M35全部購入。到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時,中央軍部隊基本上都配發了M35。無論外形、材質、功能還是舒適度,M35都是相當不錯的裝備。

這張照片經常能看見,不過德械師只佔國軍的一小部分

在抗戰時期,能配備鋼盔的都可以算裝備精良了,更多的部隊根本就沒有鋼盔。日軍一旦發現對面來的部隊戴鋼盔,就知道國軍的精銳上來了。經過抗戰前期的激烈戰鬥,德械師基本全部消耗,抗戰進入中期相持階段,國軍的鋼盔幾乎損耗殆盡。

步兵在戰場上使用的戰鬥裝具較為簡陋,如大家較為熟知的單兵用彈袋,是帆布制的長形彈袋,攜帶方式至少有兩種:一種是一長條由肩上斜繞一週至腰間再繞一圈,最後以布帶打結系在腰間。這一種彈袋可插近20個彈包,每個彈包可容納一個彈夾(5發槍彈),這種方式最為普遍。另一種為較短的兩條,或在胸前交叉,有如“X”形,或由兩肩掛下,如同倒“U”字形。還有肩上一條,腰上一條的用法。

德械師配備的駁殼槍皮質彈匣包

每名士兵除步槍外還攜帶兩枚M24型手榴彈,放在一個帆布袋內。掛於左右胸前,由細布條連接掛於脖子上,綁在士兵的背後加以固定。手榴彈袋也有五聯裝,甚至還有八聯裝的,或掛於胸前,或斜背於腰間。

淞滬會戰時投擲M24手榴彈的國軍士兵,威力大於日軍的香瓜手雷

國軍單兵裝具的升級

上面這款手榴彈實際上已不屬於裝具系列,類似的還有國軍的大刀,也可以說不屬於裝具而是裝備。這種改良自漢代的環首刀的大刀早在長城抗戰時就已經名聞遐邇,是很多國軍部隊(特別是北方部隊)的標配。

抗戰開始後,只有蘇聯一國給予中國援助,不過援助的重點在戰爭急需的武器裝備上,雖然蘇聯援助了上千架飛機數百輛坦克,以及大量的大炮和夠裝備十幾個師的輕武器,但是單兵偕行裝具上不得不給武器彈藥讓路。

新三十八師到了印度蘭姆伽營地,被要求燒掉身上破舊的軍裝,洗澡,然後換上新服裝

國軍單兵裝具的升級是在1942年以後,但是也只是在駐印軍和少部分美械師,與近600萬抗日軍隊相比(含八路)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美軍官給國軍士兵發放膠底皮鞋,以替換他們的草鞋。不僅是裝備,甚至軍餉也是美軍官親自發,因為怕國軍軍官們剋扣。

遠征軍第一次緬甸戰役失敗後,一部分退到了印度,在藍姆伽整訓的國軍,除接受新式的編制與訓練外,同時也接受新式的武器與裝備補給。美軍負責人員訓練並提供武器裝備這批新軍,而由英軍提供訓練場所駐地,並且提供人員伙食給養與人員的服裝被服等個人裝具。

駐印軍主要的個人裝具

是英軍所提供的1937式個人裝備組,又稱之為P-37裝備組,其主要包括:帆布腰帶、帆布吊揹帶、帆布揹包、帆布小揹包、水壺組、帆布子彈袋等等,在依其單兵任務性質還可做局部調整,如可加掛鏟組、十字鎬等。1937式裝備組為英軍以及英國協從軍所廣泛通用的單兵裝備,如加拿大、澳大利亞、乃至印度皆用此套裝備。我駐印軍入印之後,經協商由英軍擔負起給養與被服裝具的補給。所以駐印軍就得到了由英軍提供的英國協從軍最廣泛使用的1937型裝備組。

1944年9月4日雲南騰衝前線,美軍聯絡組將自己的鋼盔送給參加衝鋒的遠征軍敢死隊士兵

美式單兵裝備

在駐印軍的使用上所佔的比例並不多,僅為配件而並非整組裝具,其配件主要的有M-1936型帆布腰帶、M-1923型腰帶式彈袋、卡賓彈匣袋、45式手槍側掛皮槍套、M-3肩掛槍套、45式彈匣袋、M-1942型刺刀組等。之所以使用比例不高的原因,主要是英式的1937裝備組的設計良好與其靈活性和耐用度頗受中國士兵的好評,且補給也充足,再者美軍也非主要提供個人裝具的盟國,僅就局部配件給予補給有特殊任務需要的部隊和士兵而已。


駐印軍使用較廣泛的美式裝具是鋼盔。進入緬北作戰後,由於戰鬥中的耗損與英式鋼盔的避彈性與舒適性不佳,在後來的補給中,美軍開始給新38師換髮了美軍的M-1鋼盔,而替換下來的英國”飛碟鋼盔“則轉交給了後來整訓的部隊。因而新一軍中大部分是美式鋼盔,新六軍大部分是英式,而國內的美械部隊只有少數精銳部隊如空降兵、憲兵以及軍官有配發美軍M-1鋼盔。

駐印軍和雲南的遠征軍會師後,士兵的裝備差距很大

抗戰時的國軍裝具不僅無法與現代軍隊令人眼花繚亂的裝具配備相比,就是與其他列強相比也是差得多。就拿中國軍隊最高標準的中央軍精銳部隊來說,單兵標準個人裝具也就五大件,鋼盔、子彈帶、水壺、乾糧袋和防毒面具。

國軍的武器裝備

國軍的武器裝備與單兵裝具相比更亂,單從武器性能上來說,從歐美列強處引進的武器都要高於日軍。

怒江前線遠征軍士兵在打飯,與國軍其他部隊相比,遠征軍可說是精銳

1.步槍

與M24手榴彈一同引進的是由德國、捷克進口的7.9mm毛瑟98式步槍,更多是仿造的各型7.9步槍,又叫中正式。該槍射程2000米,性能優於鬼子的三八大蓋。但是國軍跟日軍一樣也重視白刃戰,中正式雖然火力性能強於三八大蓋,但是槍短,就算加上長達575毫米的刺刀仍然比三八大蓋短,再加上技術和體力、意志方面的原因,在與日軍的白刃戰中處於劣勢。

由於日軍的入侵,大批兵工廠不得不搬遷,再加上國民黨的管理效率低下,抗戰期間中正式僅生產了六七十萬枝,因而中央軍中仍有大量的士兵使用滿清時仿製的漢陽造。

國軍抗戰時使用的槍械五花八門,特別是雜牌軍,除了老式的7.92毫米漢陽造(老套筒),還有有7.62毫米的蘇式莫辛納甘、7.7毫米的英式李·恩菲爾德、M1895斯太·曼利夏步槍、7.92毫米捷克Vz-24步槍、6.5毫米日本三零式金鉤步槍、8毫米的法國勒貝爾1886步槍、比利時FN1924和FN1924/30步槍、美國M-1903式步槍等不亞於10餘種雜七雜八口徑不一的步槍。

由於口徑不一,造成這些步槍子彈互不通用,這就對戰時的後勤補給帶來了很大的麻煩,甚至在大多數部隊中多種槍支混雜,往往是有槍無彈或者是有彈無槍,嚴重影響了戰鬥力發揮。


2.機槍

7.9mm捷克ZB-26式輕機槍:該槍是一種性能優異、在世界槍械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輕機槍。射程1500米,射速550發/分,大量仿製生產該機槍,性能優於日軍的“歪把子”。

7.99mm馬克沁重機槍:民國23年金陵兵工廠由德國獲得1909式馬克沁重機槍圖紙,進行仿造。射程3500米,射速600發/分,性能優於日軍九二式。  

機槍比步槍的情況稍好一些,除了上述兩款機槍外,國軍也有少量其他的萬國牌機槍,不過不像步槍那麼具備普遍性。

1942年後,隨著美國的大量援助,國軍裝備了大量的勃朗寧機槍,性能自然也比鬼子的機槍強。

3.衝鋒槍、駁殼槍

日軍在二戰中是沒有裝備衝鋒槍的,雖然國軍的衝鋒槍不算多,但是與零相比肯定有優勢。

使用湯普森1928式衝鋒槍的中國士兵

國軍的衝鋒槍也是萬國牌,有美式湯普森衝鋒槍,閻錫山的太原兵工廠還能仿製,還有德國MP18衝鋒槍(另一個名字花機關)、羅馬尼亞奧裡塔M1941式9mm衝鋒槍、瑞典M37式衝鋒槍、英國蘭徹斯特衝鋒槍,國軍還會與時俱進,像英國司登、德國的MP40、德國的斯太爾-蘇羅通衝鋒槍、美國M3衝鋒槍等都曾被中國軍隊使用過。

花機關,這把衝鋒槍在中國大放異彩,北洋軍閥混戰時就大量裝備

出鏡率更高的就是牆內開花牆外香的德國造駁殼槍,也叫盒子炮、二十響,其實駁殼槍不止有20發連射的,也有裝6發和10發的。圖就不上了,抗日影視劇裡都有。日軍與之對應的就是王八盒子,性能上弱於駁殼槍。

鬼子的八毫米十四年式南部手槍(王八盒子手槍)

重武器

這已不是單兵裝備了。抗戰期間國軍除了有一些老式的古董炮外,像引進歐美列強的迫擊炮、山炮、榴彈炮等等在性能上都遠遠高於日軍的擲彈筒、步兵炮、山炮、野炮,數量上也不少,但是國軍沒有很好的集中使用。

廣州淪陷時被日軍繳獲的大炮,這麼好的武器打成這樣,無語了。

國軍一般以師為單位,以精銳的中央軍為例,一個師10923人,步騎手槍3831枝,擲彈筒243具,輕機槍274挺,重機槍54挺,野山炮12門(9門)。這種裝備只有20幾個德械師才達到。所謂的德械師,與真正德軍步兵師相比也只能說是簡裝師,雖然在輕武器方面與德軍差不多,但是在火炮等重武器方面編制較少,達不到德軍師的四分之一。

被日軍繳獲的奔馳汽車和車上的大炮

此種問題一直延續到39個美械師。與真正的美軍步兵師相比,國軍的美械師只能說是輕裝部隊。不過就是這樣的裝備在與日軍對陣時已經是佔盡火力優勢。

比如雪峰山會戰時,王耀武的七十四軍還只是半美械裝備,每個連有勃朗寧輕機槍六挺、湯姆森衝鋒槍三支、擲彈筒四隻,剩下來的戰士悉數運用春田步槍。火箭筒是到營才有,團部還會裝備四門迫擊炮,再加上充足的彈藥保證,讓日軍攻不動,守不住,遭受了抗戰中最後一次會戰的失敗。

1944年9月,國軍精銳的第5軍第200師(戴安瀾師長殉國後200師已經不能稱為最精銳部隊)乘坐美國飛機進入滇西緬北戰場。挑著扁擔,扛著木水桶和竹筐,穿著土布衣服的士兵,原來的機械化部隊看起來更像是一支雜牌軍。

國軍在抗戰中屢戰屢敗,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以蔣為首的高層從上到下的腐敗、無能、瞎指揮外,也有其政權的買辦性質,不下力氣建設自己的國防工業,反而指望進口,肆意打壓民族工業。以鋼鐵為例,滿清時鋼鐵產量已經突破30萬噸,軍閥混戰時的北洋政府尚能維持24萬噸,可是經過所謂黃金十年,產量跌到了10萬噸,到了抗戰中後期,產量甚至不如唐朝。土八路能夠在敵後山溝溝裡用鐵軌制造出九二步兵炮,造出擲彈筒、槍榴彈,而國軍大後方那麼多兵工廠卻沒能造出一門大炮,無能也是沒誰了。

七十四軍的一個少年兵在擦拭美製大炮

就軍隊方面來說,有兵員素制原因,缺乏訓練,軍紀不嚴騷擾百姓,但是國軍吃空餉、貪汙腐敗使得國軍士兵們常常連飯都吃不飽,哪兒還有勁進行激烈戰鬥;軍隊編制方面也落後,師屬、軍屬重火力編制少,很有點類似法軍將坦克分散開來使用,結果是幾個國軍師根本無法與日軍一個師團抗衡;輕武器裝備方面配套性差,沒什麼人去考慮將不同裝備統一調整到同一部隊使用,既便於後勤補給又能有效發揚火力。等等。

史迪威向駐印軍的傷兵脫帽致敬

抗戰的國軍士兵是英勇的,可氣的就是無能的蔣系政權。

<strong>

<strong><strong>


我淡如菊


答:中國軍隊在抗戰時期的武器來源非常的雜。這基本上是因為我們國家的軍工業實在太落後了,導致軍隊的武器配置也是參差不齊。抗戰初期,國民黨有178個師,總作戰兵力在200萬人以上,數量相當於侵華日軍的3倍。但按照歐洲標準衡量,絕大部分只算是準軍事部隊,連正規陸軍都算不上。其中,大約只有30個師勉強算是輕裝步兵師,只有6個是按德國標準建立的輕步兵師,中國全國當時只有一個機械化炮團。這還是正規軍了,更不要說是軍閥部隊或者是共產黨的軍隊那個裝備就更弱了。

我們就來簡單的盤點一下關於武器裝備的問題。

一、鋼盔。

鋼盔作為幾乎是唯一的保護工具是判斷這隻部隊是不是正規軍的重要指標。國軍中的德械師最典型的裝具就是德制M35鋼盔。此鋼盔於1935年定型,所以命名為M35,剛剛定型就接到了來自中國的大訂單,有22萬頂之多。德國軍方決定首先滿足中國的需要,就這樣,中國軍隊成為了M35鋼盔的第一批用戶。

但是在戰事的進行過程中M35鋼盔消耗殆盡。到了抗戰中期基本上就見不到了。

其他中國軍隊的主流鋼盔是英制MK-2型“託尼”(TOMMY)鋼盔,它的外形像扁平狀的鍋子,又像飛碟,所以也叫“飛碟盔”。這是英國一戰時期的鋼盔,只能防止炮彈破片。

雖然有點落後,但是總比沒有要強。

二、槍械。基本上作戰要有槍吧。這裡就講幾款經典槍械

1.勃郎寧M1900式手槍:槍牌擼子,是比利時國營赫斯塔爾公司早期大規模生產的第一種約翰·勃朗寧自動手槍。上海兵工廠和金陵兵工廠大量仿製此槍。

2.漢陽八八式步槍:又稱老套筒或漢陽造,由張之洞所建立的漢陽兵工廠獲得德國授權生產的1888年式步槍,是中國生產的第一款旋轉後拉式槍機步槍。在清末一直到朝鮮戰爭都是中國軍隊的主要步槍之一,在軍隊服役超過60年,可以說是20世紀初中國軍隊的代表性武器。

3.:德國標準型毛瑟步槍的中國版本,最早在1935年由鞏縣兵工廠(兵工署第11廠)組織生產,以取代國民革命軍所裝備的漢陽八八式步槍,因蔣中正而得名。從生產的角度而言,中正式步騎槍是中國近代第一種制式步槍。

4.莫辛-納甘步槍:在俄國政府委託下在1880年代後期至1890年代早期研製的步槍。在抗日戰爭期間,中國就訂購了5萬支步槍,裝備國民黨軍隊。槍聲清脆,有如水珠濺落,因此中國人為莫辛-納甘起了一個頗具詩意的綽號“水連珠”。

5.春田M1903步槍:在1903年6月19日被批准作為美軍制式裝備的。這支走過百年歲月的"老槍"沐浴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洗禮,親歷了無數次戰火硝煙。它是美國士兵的最愛,這為它掙得了最長的服役記錄。抗戰開始後,根據援助法案大量的M1903步槍裝備中國軍隊。

6. ZB-26輕機槍:又稱捷克式輕機槍,是捷克斯洛伐克布爾諾國營兵工廠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研製的一種輕機槍。中國是使用ZB-26輕機槍數量最多的國家。中國不但採購了ZB-26輕機槍,而且大量仿造ZB-26。

7.李-恩菲爾德步槍:

李-恩菲爾德步槍是1896年至1965年英軍制式手動步槍,有大量衍生型,也是英聯邦國家的制式裝備,包括加拿大、新西蘭、澳大利亞及印度、蒙古、中國、西班牙。 而這把槍還有個別名叫“英七七”,這個名字來源於我國,在抗戰年代這款步槍由於射速快,便捷而且活力兇猛易維修的優點,按照國際租借法案,該槍被英國當做援助槍支援我軍,由於它的槍口徑為7.7毫米,所以就得了個“英七七”的別名,方便我軍區分其跟其他外形相似的毛瑟步槍。

7.仿瑞士啟拉利式輕機槍:該槍在國內進行仿製生產於1939年停產,從抗戰爆發至1939年停產共生產約1900挺.

8.24式重機槍:1888-1924年,金陵兵工廠仿製過多種版本的馬克沁式重機槍.1934年德國向國民黨贈送MG08馬克沁式重機槍的圖紙,由金陵兵工廠進行仿製,於1935年仿製成功,命名為24(民國24年)式重機槍.

9.30節重機槍:1921年10月10日漢陽兵工廠仿製成功美國勃朗寧M1917式重機槍(口徑改為7.92毫米),正好是民國10年10月10日,顧命名為30節.抗戰爆發後由於兵工廠搬遷等原因,30節重機槍的生產幾度中斷.前後生產3萬挺。

10.M1卡賓槍: M1卡賓槍是槍械歷史上大量生產第一種卡賓槍。

在美國援助國軍的清單中本來是沒有的,抗戰時美國海軍情報署向軍統提供了大約1萬支,抗戰結束後在大西南的美國陸軍移交了大約3.8萬支,還有在華北的美國海軍陸戰隊移交了約1.2萬支,這樣總共有6萬支M1卡賓槍流入中國。這算是當時中國單兵最強武器了。


南閣水哥


中正式、漢陽造步槍,再高級點就是捷克式輕機槍、馬克沁重機槍、再加上兩枚手榴彈基本就是對抗戰官兵的基本印象。國力貧弱、裝備不齊、派系林立,造成中央軍和地方軍之間因為實力差異裝備水準各不相同,先不談標準連人手一槍都很難做到。

當時國內工業基礎太差,能製造武器的兵工廠以及生產的裝備相當有限,主要是仿德國1888式委員會步槍(Gew 88)的漢陽造、仿德國1924年式毛瑟步槍的中正式。雖然抗戰中後期美國援助武器的進入對於戰力提升不少,但大部分時間大部分情況下抗戰國軍將士使用的標準還是很低,初期唯一能稱得上標準化的只有德械師。

中正式步槍、德式M1935鋼盔、兩枚m24型手榴彈基本就是全部單兵家當,這個標準和真正的德軍相比就是低配版,凡事都要花錢以當時的國力承受不起。

捷克式機槍和毛瑟盒子炮也是標配,缺少德軍大量自動武器,以這兩種可以自產性價比高的裝備代替。以普通步兵為例:一個班10人裝備10支中正式步槍,每人攜帶200發子彈,一個排裝備一挺捷克式輕機槍配彈400發,一人配兩枚m24型手榴彈。

除單兵輕武器之外,以小口徑迫擊炮為壓制火力,如:60毫米迫擊炮,其他從德軍進口的部分戰防炮等數量極少可以忽略。當然這是最精銳的德械師而且換裝數量有限,大部分抗戰士兵手裡拿的可能是漢陽造乃至老式老套筒都有,子彈能給個幾十發就相當不錯了,由於手榴彈生產要求相對較低,這可能就是抗戰軍民手中的大殺器了。

除了這些能夠自己生產製造之外,還有大量從各國傾銷而來的老舊單兵武器,說是萬國貨一點也不意外。


河東三叔


國軍士兵由於國民黨內部派系林立,所以不同部分差異極大。籠統點說,國民黨抗日部隊有中央軍和雜牌軍。先說中央軍的標準裝備,中央軍要細細分為兩種類型的——一種是德械的“天子門生”主力師,另一種是稅警總團基礎上建立的主力師。雜牌軍就不說了,裝備一律很差,軍裝都不一定能配發齊,草鞋赤腳也時有發生。主要還是說說國民黨的中央軍。



上圖展示的就是當時德械師基本上列裝的國產毛瑟——中正式步槍,俗稱拉大栓。不過德械師,這種軍隊裡面一開始也有實現全部機械化的步兵師(後來擴編成為集團軍了),當然了,更多的都是普普通通的德械師, 他們的裝備也還僅僅是勉強實現了國產中正全列裝或原裝德國毛瑟M1924步槍列裝(國產和原裝質量區別很大,一般情況下原裝的穩定性要優於國產的)。

德械師的基層軍官則基本上列裝原裝毛瑟駁殼槍一支,就如下圖所示,在後世的抗日影視作品當中頻繁出現,是正宗的德國貨。在當時的抗日戰場上因其火力強大(可單發也可連發,所以又稱快慢機)且便於攜帶,對缺乏重武器的各種抗日勢力是一個寶貝。


但是德械師缺乏重武器和必要的防具也是不爭的事實,待遇比較好的教導總隊也不過只有單人列裝德制M24木柄手榴彈4枚,以及標配原裝德制1935年式鋼盔(所以又稱m35頭盔)。

稅警總團基礎上的中央軍就很強大了,因為一開始稅警總團是花了大價錢造出來的數量極少的私人軍隊,因此堪稱鐵血強軍。不管從人員質量上還是作戰素質上,都堪稱完美。

他們的裝備則更是讓人目瞪口呆,在當時大家普遍缺乏重武器的時候,他們有大量以捷克式為主的輕機槍,這種機槍威力不大,但勝在火力強勁且便於攜帶,適合壓制敵人, 且幾乎每十三人就有一挺重機槍,82式迫擊炮也實現了列裝到位。從輕重武器、單兵素質方面,稅警總團和當時的日軍常設軍團裝備差不多,甚至在某些程度上壓過日軍。



在當時,歐立根防空機炮,英國維克斯公司的兩棲戰車,德制1924型毛瑟系列槍,比利時FN1924/30步騎槍,水冷式重機槍,7.63毫米毛瑟M1932手槍,以及“卡登·羅伊德”超輕型坦克等裝備都對稅警總團進行了列裝。


戴老師講歷史


抗戰期間國軍士兵根本就沒有什麼標準裝備,原因在於蔣介石的南京國民政府只是形式上統一了中國,除了蔣介石的中央軍外,還有許多地方軍,如川軍、桂軍、馬家軍、滇軍等。地方軍的士兵裝備是五花八門,就連蔣介石的中央軍也都沒有統一的標準。

這裡我們來看一下蔣介石的中央軍在抗戰期間不同時期的裝備。

抗戰初期,蔣介石的小部分中央軍被編成所謂的“德械師”。國軍的第36、87、88三個“德械師”準確地稱為“德盔師”,士兵頭戴德軍的M35鋼盔,步兵裝備仿製德國的“中正式”步槍、皮製揹包、軍毯、雨布、水壺、乾糧袋、刺刀、兩組三聯裝的皮質槍彈盒,除此之外還攜帶兩枚M24手榴彈。另外,“德械師”的軍服是棉質的,冬天有呢軍服、呢大衣,春秋有駝絨夾衣,夏天有卡其短袖和短褲。

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失敗後,其中一部退到了印度,後經駝峰航線運去了部分人組成了中國駐印軍。中國駐印軍的軍服由英軍提供,每名士兵配發熱帶卡其作訓服三套。個人裝具為英軍的P37裝具組,包括帆布腰帶、帆布吊揹帶、帆布揹包、帆布小揹包、水壺、帆布子彈袋。鋼盔為英軍的MK2型,上面還有偽裝網,鞋子為英軍的野戰低腰黑色皮鞋。緬北大反攻時,部分駐印軍配發了一些美式裝具,如新編第38師率先換髮美軍的M1鋼盔。



歷史軍魂


國民黨士兵的單兵裝備比較混亂,抗戰時期的中國國力就比較弱,長期處於混亂狀態,所有短時間內把單兵裝備統一起來是不可能的,我們就從武器和士兵穿戴上來了解抗戰時期的士兵裝備

武器的來源有兩個渠道,一個是自己造,另外一個就是拿錢買。

抗戰時期的中國工業基礎極差,造武器裝備更是難上加難,能夠造出來也就寫漢陽造,仿造輕機槍和子彈,就是這樣,遠遠不能滿足需求,加上國民黨各勢力交錯在一起,內部鬥爭複雜,所以造成國民黨軍隊在制度上,人員和武器裝備上相差很大。

國民黨一直採購德式裝備,蔣介石把自己的嫡系部隊打造成德械師,清一色的德國武器,可謂裝備精良,然這僅僅是杯水車薪。抗戰開始,蔣介石正打算大力購買德國武器裝備,但是1938年,也就是抗日的第二年,由於日本的強烈反對德國賣武器給中國,迫於同盟國的壓力,德國便不再買武器裝備給中國,那麼之前的武器裝備要是出現問題,沒有後期維修服務和零件配送,對於蔣介石的機械師來說,東西是壞一件少一件。

國民黨和蘇聯簽訂互不侵犯條約之後,也從蘇聯人那購買大量的武器裝備包括:飛機,防空炮,山炮,輕重機槍,迫擊炮,子彈等武器裝備。

美國的援助比較晚,到1941年才正式向大量向中國援助,因為美國人也和日本人交戰,為了更好制約中國戰場的日軍,美國人才會這麼積極援助中國,美國援助的武器物資是最多的,到抗戰後期,國民黨的武器裝備已經從原來的德式裝備改為美式裝備。

接收了國外的武器裝備後,對於國民黨來說能夠用中國自己的戰略物資恐怕只有衣帽、鞋子等制式軍裝了。

軍帽:圓筒形布制軍帽成為制式軍帽,我們在影視劇中看到的大蓋帽會出現在高級軍官出席的正式場所,數量較少;還有一些北方部隊裝備的毛皮軍帽主要是為了保暖。

軍服:分為夏裝和冬裝,夏裝從開始時的黃綠色到抗戰後期的土黃色;冬裝以灰色棉布制服為主

上衣以中山裝為標準,著裝統一要求。除此之外還有軍銜、臂章、胸章,這些是為了區分士兵與軍官以及所屬部隊的性質。

軍褲:比較簡單,採用西褲的樣式,有點像馬褲,比較有特色的就是中國軍隊全是綁腿,這個綁腿的技術還是要求比較高的,要綁的不緊不松,剛剛好,緊了會不利於血液循環,送了可能會脫落,影響行動。

軍用武裝帶比較扎眼,只有軍官才有佩戴,但是在戰場上很容易成為敵人的活靶子,所以國民黨禁止軍官在戰場上佩戴這個東西。

軍鞋:這個更是五花八門,國民黨規定軍鞋為黑色布制軟膠鞋,但是實際情況由於物資匱乏,連草鞋都成了士兵的裝備了。

還有一件比較有特色的裝備—大刀,製作比較簡單,也比較實用,大量裝備部隊。

除此之外還有乾糧袋、子彈帶,這些製作比較簡單,所有士兵都會有。

造成國民黨裝備混亂的主要原因是中國國力太弱,工業太落後,生產力低下,在這個背景下的抗戰也只能有什麼用什麼,拿到什麼用什麼了。


滋溜一下


抗戰時期,國軍正面抗擊了侵華日軍,淞滬會戰、太原會戰、武漢會戰、徐州會戰、蘭封會戰、長沙會戰等大規模的戰役,就打了不下25次,都是血肉橫飛非常殘酷的大戰。

國軍由於武器裝備性能差,缺乏炮火和空中掩護,且兵員由於體質包括單兵技戰術性能也在日軍之下,因此,戰時國軍損失慘重,付出了非常高昂的代價,抗戰勝利可謂來之不易,那有抗戰影視劇表現得那般輕鬆自如的。

戰時的國軍隊伍,除了以黃埔軍官學校畢業的將校軍官率領的中央軍裝備較好,包括晉綏軍等地方軍隊武器尚可以外,山西兵工廠仿製了大量湯姆遜衝鋒槍,其他的雜牌軍比如出川抗戰的百萬川軍的裝備都非常差,不是老套筒,就是漢陽造,可以說整個抗戰時期,國軍根本就沒有什麼標準的裝備。

撇開輕重機槍,就以步兵最起碼的步槍舉例,5發栓動中正式步槍,算是當時最好的步槍,其實,是1924年式德國毛瑟步槍的國內仿製版,由鞏縣兵工廠等廠家生產,發射7.92x57mm尖頭彈,從30年代初生產到抗戰結束,也就生產了六、七十萬把,率先裝備了國軍主力部隊中央軍的調整師。

已知裝備中正式步槍的有第3師、第6師、第9師、第14師、36師、第87師、第88師以及中央軍校教導總隊等,即便上述主力調整師,也不是全部裝備中正式步槍,仍然有許多士兵使用的仿製德國1888式委員會步槍的漢陽造步槍,發射依然是落後的金屬覆蓋的圓頭彈。

其他雜牌部隊使用的7.92毫米漢陽造、初期的漢陽造即老套筒、7.62毫米的莫辛·納甘、7.7毫米的李·恩菲爾德、M1895斯太·曼利夏步槍、7.92毫米捷克Vz-24步槍、6.5毫米日本三零式金鉤步槍、8毫米的法國勒貝爾1886步槍、比利時FN1924和FN1924/30步槍、美國M-1903式步槍等不亞於10餘種雜七雜八口徑不一的步槍。

抗戰中後期,美國根據租借法案,國軍獲得大量美式武器裝備中,除了2萬輛軍卡以外,還包括1300架飛機,相當數量的坦克、山炮、榴彈炮、迫擊炮、高射炮等重型裝備。

國府軍事委員會將美國支援的輕重武器裝備了中央軍,組成了39個美械步兵師,每師裝備有M-1湯姆遜衝鋒槍1080支,M-1卡賓槍540支,M-1903式春田步槍4500支,輕重機槍約350挺,60毫米迫擊炮約170門,81毫米迫擊炮約36門,37毫米戰防炮24門,75毫米山炮12門,105毫米榴彈炮12門或75毫米山炮24門。


國平軍史


抗日戰爭時期,所謂的“國軍”就是蔣介石中央軍和各地方實力派軍隊的總和,嚴格意義上說也包括八路軍和新四軍,部隊成分非常雜亂,武器裝備更是五花八門 ,序列不同,待遇不同,所以很難界定“標準裝備”是什麼。

抗戰初期蘇聯給予國民政府一定的軍事援助,以此列裝了幾個蘇械部隊,比如第五軍、第八軍和第七十四軍等,隨著1939年《日蘇中立條約》的簽定,蘇聯停止軍援。到抗戰末期美國開始提供較多軍援,國軍又開始裝備美械部隊,但都不應該算抗日時期的主流裝備。



唯一可算成規模的就是國民政府為對日作戰而準備的“調整師”,是在德國顧問的建議和幫助下進行的陸軍整編,原擬完成六十個調整師的整訓和換裝,由於戰爭爆發,僅完成了兩批二十個師的人員與裝備調整,注意,調整師並不完全等於“德械師”,由於國力窘迫,一些調整師裝備的是仿製武器而非德械。

調整師士兵的標準裝備如下:



1,步槍,德制7.92mm1924年式毛瑟步槍(k98前身)或“中正式”步槍。

2,子彈袋,帆布長條型,由肩上斜繞一圈再到腰間一圈,可攜帶20個5發彈夾(少數德械部隊為皮製子彈盒)。

3,水壺,部分德國進口部分仿製,橢圓形木塞蓋,肩被帶。

4,乾糧袋,方型,揹帶跨肩。

5,防毒面具,德制1930式,也有部分仿製。

6,軍常帽,圓筒型軍小帽。帽圍上有護面部,平常時摺疊上去以兩顆鈕釦繫住。

7,鋼盔,德式M35鋼盔,有一顆青天白日徽。

8,手榴彈,仿自德國的“二四”式長柄手榴彈。

9,刺刀,575.5mm國產加長型。

10,綁腿。


度度狼gg


抗戰期間,國軍基本上是所有部隊的總稱,八路軍,中央軍,晉綏軍等等,各種裝備也都是國內國外都有,基本上是沒有什麼標準裝備的。

要說真要有標準的話,我們分為兩部分來講吧,分別是槍械和非槍械。

非槍械:五大件是標準配置

這五大件是什麼呢?鋼盔、子彈帶、水壺、乾糧袋以及防毒面具。

鋼盔:

鋼盔最著名的就是德國造的M35了,因為是1935年定型開始生產的,所以叫M35,剛一出世,就收到了來自中國的22萬頂的大訂單,所以德國方面決定,優先供給中國方面,M35鋼盔採用現代熱壓技術,相比較一戰時期的M17更加輕便,對彈片的防護能力也有提升。

從第一批開始生產到第二年,中國一共購買了31.5萬頂,幾乎將德國的頭盔包圓了,所以在抗戰爆發的時候,M35成為中央軍的標配,而日軍看到軍隊頂著M35頭盔,就知道是精銳部隊來了,需要打起精神作戰。

除了鋼盔,更多的還是草帽,成本低廉,而且晴天能夠遮陽,雨天能夠防雨,有時候還能起到偽裝的效果,並且草帽上一般還有自己所在部隊的番號,這才算是我國最有特色的單兵裝備。

子彈袋:

普通士兵用的子彈袋和我們在電視上看到的差不多,主要是以帆布製作而成的長形布袋,攜帶的方式就是斜跨式,由肩上斜著繞一圈然後在腰上在繞一圈,打結系在腰間,這種子彈袋一共有20個小包,每一個包裡面能夠放下五發子彈,合計就是一百發子彈,如果能夠把子彈袋裝滿,在國軍裡面絕對是最高配了。

除了子彈之外,每一個士兵還會配備兩枚M24手榴彈防在帆布包裡面,帆布包掛在脖子上,放置在胸前,然後再用布條固定住。當時手榴彈包不僅有放兩個的,還有五個甚至八個的。

軍官的子彈袋則要高級許多,正規德械師的軍官是配備駁殼槍的,他們使用的是駁殼槍專用的皮質彈夾包,這個彈夾包用皮帶穿過來,扣在腰間,然後由Y字形的肩帶撐起彈夾包,每一個彈夾包裝滿可以放下12個裝有20發子彈的彈夾,共計240發子彈。

水壺和乾糧袋:

水壺有一部分是從德國採購回來的,還有一部分就是我國自己按照德國的樣式仿製的,用橢圓形的木頭當做瓶塞,然後採用肩背的帶子,德國水壺是放在腰間,仿製的則用肩揹帶斜跨在身上。

乾糧袋也是分為德國和中國製造兩種,不過形狀都是方形,德國和水壺一樣,是放在腰間的,中國製造則同樣鍾情於斜跨式,掛在身上。

防毒面具:

防毒面具主要是德國1930式的防毒面具,通常裝在一個帆布袋裡,不同於德國本土是裝在一個圓筒裡面。

槍械:

中正步槍:

中正步槍是國民黨裝備的制式武器,從抗戰開始一直到新中國成立,中國一共生產了七十萬左右的中正步槍,中正式步槍是德國毛瑟步槍的中國版,最早在1935年開始生產,使用的是7.95*57毫米的毛瑟槍彈,比日本的三八大蓋所用的子彈威力要大。

漢陽造:

這把槍的原型也是德國的槍械,是Gew88槍,但是可操作性難,裝彈退單困難,容易炸膛,射程在1200米,不過有效射程在1000米左右,精準射程20米,這把槍是當時國內軍隊使用最多的了,累計生產約四百萬支,一直到抗美援朝戰爭才大量退役。

輕機槍主要是捷克ZB26:

又稱為捷克式輕機槍,口徑7.92毫米,射程1500米,外表特點就是裝有20發裝彈夾在機槍上方,瞄準線在彈夾左側,而且這種槍槍管過熱的話,可以快速更換,槍上面的握把在更換槍管的時候也方便提著。不過20發子彈的彈夾容量也意味著火力容易中斷,在正常情況下,作為火力壓制的機槍肯定是火力中斷的時間越短越好,因此,抗戰時期的老兵會在敵方換彈夾的時候乘機打掉機槍手,或者我們自己會在彈夾還剩三四發子彈的時候換彈夾,讓敵人預估時機錯誤,以達到增加敵方傷亡的目的。

駁殼槍:

駁殼槍主要是軍官的手槍,因為它的槍套是一個木盒,所以在我國也被稱為匣槍或者盒子炮,因為它槍身寬大又被稱作大鏡面,還有就是它有全自動的功能,也被稱為快慢機。槍長288毫米,口徑7.63毫米,有單發和連發,射速可以達到每分鐘900發子彈,有效射程在50-150米。

其他的槍械就不是大眾標配或者需要好幾個人一起操作了,就不屬於我們今天講解的單兵裝備啦。

結語

我們的先輩們在嚴峻的環境下,拋頭顱灑熱血,才換來了我們今天美好的生活,看一下抗戰時期的單兵裝備,就知道當時的環境是多麼惡劣,但是即便如此,我們的先輩們仍然將侵略者趕出了我們的家園,值得我們用一生去敬佩,去尊敬。


關注小太陽,每天都有新鮮的歷史知識雙手奉上哦。


小太陽D


如果只說是中央軍的理想標準裝備,那就方便多拉,畢竟那個軍閥時期各路地方大佬自購仿製的各路武器裝備加起來足夠開個全世界最全的武器博物館了。

這個所謂的理想裝備先看1932年只是制式兵器會議定下的表

當然,這個表上的裝備並沒有完全拍板落定,而且由於住所周知的原因,當時國府那邊還沒空去落實制式武器。這事兒到1935年才算有個大概的框架,也是我們後來都比較熟悉的那些裝備。

步槍方面不多說,基於毛瑟1924標準型的中正式,當然由於老漢陽的存量和生產線巨大,因此整個抗戰期間還是漢陽為主,中正為輔。(跟我念,chiang-常 kai-凱 shek申)

輕機槍方面雖然之前兩次會議中都指定了法國哈奇開斯1931作為制式武器,但考慮到當時國府已經有大量捷克ZB26的存量和仿製生產線,而且兩者性能效用類似,同時考慮到訓練成本,因此改用了捷克式輕機槍。

重機槍本來也是考慮哈奇開斯1930,因為一開始軍方認為水冷式的重機槍已經過時,氣冷才是未來。但考慮到火力持續性和重新仿製氣冷重機槍非常麻煩,因此依舊使用二十四年式重機槍(MG08山寨版,但三腳架比MG優秀的多)

手槍方面則比較雜,爭論挺多。一開始的會議上建議使用11.43mm的勃朗寧M1911手槍,但後來改用了比利時勃朗寧,但文獻上就說了當時選擇了9mm的版本,所以我也不確定到底是M1922型 9x17mm(.380ACP),還是勃朗寧大威力,9x19mm。當然當時盒子炮的基數和仿製量巨大,所以咱們實際上看到的手槍還是以盒子炮為主。

至於衝鋒槍在當時還算不上是普遍列裝的玩意,相當多時候衝鋒槍這個職責有全自動盒子炮擔任。


其他炮我就不寫了...不擅長,求其他大佬補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