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唐粉唏噓的怛羅斯之戰中叛變的葛邏祿部是什麼來頭?最終成了哪個民族?

搖把子56339089


葛邏祿部源出漢朝時的漠北,是當時“鐵勒九部”之一,後來演變成突厥人中一個強大的部落,並建立了強大的突厥國家。

據《新唐書》記載:“葛邏祿,本突厥諸族,在北庭西北,金山之西,跨僕國振水,包多擔嶺,與車鼻部接。有三族,一謀落,二熾俟,三踏實力。”

葛邏祿三姓向來各自為政,互不統屬,歷史上曾先後受制於高車、 柔然、 突厥等部落, 突厥汗國分裂為二以後, 葛邏祿部的活動在西突厥的勢力範圍, 臣屬於西突厥泥撅處羅可汗。

公元665年,泥撅處羅可汗被契必、歌楞、薛延陀等部推翻,不久後西突厥射匿可汗擊敗了契必、歌楞、薛延陀等部,葛邏祿又歸屬西突厥的統治之下。後來東、西突厥爆發內戰,

西突厥被東突厥擊敗,浮圖以東地區被東突厥佔領。葛邏祿也從此分化為東、西兩支。東支葛邏祿臣屬於東突厥領利可汗,西支葛邏祿則仍留西域,為西突厥汗國臣民。

東葛邏祿人

東葛邏祿歸降東突厥領利可汗後,被安置於金山一帶。後來東突厥被,薛延陀人滅亡,薛延陀人的首領阿史那解勃建號乙注車鼻可汗,在金山設置牙帳,“葛邏祿、結骨皆附隸之”。

貞觀二十二年,唐朝派遣安調遮、韓華招撫了葛邏祿部,以圖東突厥的乙注車鼻可汗,但是事情洩露,安調遮、韓華被東突厥人殺死。次年唐將高侃率軍兵臨金山,東葛邏祿酋長泥孰侯利發降唐,並協助唐軍平定了東突厥。唐朝事後將東葛邏祿人安置在渾河州和狼山州,開始了對東葛邏祿人的羈縻統治。

公元679 年,已投降唐朝的東突厥降又發生了暴動,東突厥的阿史那骨咄錄重新統一漠南地區, 建立了後東突厥汗國,東葛邏祿人又被後東突厥國納入治下。由於東突厥人太過殘暴,漠北鐵勒諸部於開元二年開始聯合起來,發起了反對後東突厥汗國默啜可汗的大規模暴動。但是這次暴動很快失敗了。

兩年後,東葛邏祿人再次暴動,他們聯合僕固、同羅、拔野古、回絕等鐵勒九姓,並向唐朝求援。唐朝應邀發兵,與九姓鐵勒一起滅亡了默啜的後東突厥汗國。但是唐軍班師後,默嚷可汗之侄默矩糾集餘部,又掃平了東葛邏祿等部落,建號毗伽可汗,再建了後東突厥汗國。為了逃避報復,東葛邏祿人中的一部分不願意接受後東突厥汗國統治的人民南遷到唐朝境內,成為唐朝的子民。也有一部分東葛邏祿人留在原地,成為後東突厥汗國的子民。所以東葛邏祿此時分成南、北兩支,南支融入唐朝,北支仍留漠北。

南遷的東葛邏祿人首領叫裴羅達幹,他率領的南支東葛邏祿人被唐朝安置在橫野軍轄區新建的葛州,裴羅達幹也成為葛州首任刺史。和他們一起遷到唐朝的僕國、回紇、同羅等部落,被唐人稱為“橫野軍六部”。但是在裴羅達乾死後,這些東葛邏祿人又大多流回漠北,回到後東突厥汗國的治下。

開元二十九年,後東突厥的闕特勤殺死老可汗,自立為可汗,大將吐屯阿史那施不服,在東葛邏祿與回紇人的支持下,與闕特勤爭奪汗位。一直視後東突厥為心腹之患的大唐立刻表明了支持吐屯阿史那施的立場,並派左羽林將軍孫老奴帶兵來到金山,幫助吐屯阿史那施戰勝闕特勤,奪取了汗位。但是多變的東葛邏祿人又在隨後不久推翻了他們曾經支持的吐屯阿史那施,並於回紇人展開了戰爭。天寶四年,東葛邏祿人被回紇人所敗,除少數逃往中亞之外,其他的東葛邏祿人從此併入回紇,成為回紇一部。

西葛邏祿人

西葛邏祿人是公元665年,東、西突厥爆發內戰時,住在西突厥汗國的葛邏祿人,也是葛邏祿人的主體。

顯慶三年,唐朝平定阿史那賀魯叛亂以後,投降唐朝的突厥人成為唐朝的羈縻子民,唐朝建立了檬池都護府,西葛邏祿同其它部落一起歸屬於都護阿史那解瑟羅治下,這種局面一直持續到突騎施汗國的創立為止。

突騎施是我國古代西北地區的遊牧民族,隋唐之際,歸屬於西突厥汗國。唐朝中期,西突厥十姓部落在外敵的侵擾和內部的紛爭中衰落,突騎施因而興起,逐漸替代了西突厥十姓的地位,控制了原屬西突厥的地域。唐朝封突騎施首領烏質勒為"懷德郡王",其子婆葛於公元709年正式建立“賀臘毗伽十四姓可汗”的汗號,並得到了唐朝的承認。

公元711年,東突厥與突騎施之間爆發了戰爭,突騎施大敗,幾近亡國。以都擔為首的一部分突騎施人乘機建立了地方割據政權,西葛邏祿人也成為都擔政權的擁護者。兩年後,唐朝磧西節度使阿史那獻平定了都擔政權,西葛邏祿人降唐,唐玄宗親下璽書招慰,將西葛邏祿首領散爛侯斤等就近安置在庭州,成為阿史那獻的部眾。

公元715年,蘇祿再建突騎施汗國,勾結大食人和吐蕃人,向阿史那獻發動進攻。西葛邏祿協助阿史那獻拼死抵抗,但不幸兵敗,從此西葛邏祿人被突騎施國吞併,開始成為突騎施的臣民。

公元738年,突騎施國蘇祿可汗逝世,國內爆發了黑、黃二姓之亂,西葛邏祿人的一支乘機深入河中地區,佔領了原來居於此地的曹國,其首領哥邏僕羅成為曹國的國君。隨後哥邏僕羅上表唐朝,要求唐朝為曹國提供保護,願意將曹國變成唐朝治下的羈縻州。

公元748年,唐朝派北庭都護王正見伐突騎施,奪其牙帳;兩年後又派安西節度使高仙芝伐突騎施,俘其可汗而歸。西葛邏祿人有了唐朝的支持,乘機擴大勢力,將東起金山、西逾碎葉的大片土地納入自己治下,取代突騎施而成為西域共主。

西葛邏祿是在唐朝的幫助下發展出來的,但是在公元751年唐與大食國之戰中,西葛邏祿人背叛了唐朝,與大食軍夾攻唐軍,導致唐軍大敗,從此之後,唐朝勢力全面退出了西域。此時的西葛邏祿已成為西域的最強大的異姓突厥勢力,他們又遣使與唐朝交好,向唐朝進貢。而唐朝也不計前嫌,厚加賞賜,封其首領加頓毗伽為開府儀同三司、金山郡王。

葛邏祿國

西葛邏祿人取代突騎施而成為西域共主之後,“部眾漸盛,與回紇為敵國,仍移居十姓故地,但邏斯諸城盡為所據”。當時的回紇是西域強國,西葛邏祿能與其為敵,足見其勢力之大。

據《世界境域志》記載,西葛邏祿國“是一個繁榮的國家,在突厥諸地中是最美麗的地方。葛邏祿的國王往昔為葉護,該國有城鎮與鄉村,有些葛邏祿人是獵人,有的是農夫,有的是牧畜者;他們的財富是羊只馬匹和各種各樣的毛皮。他們是好戰的民族,習於劫掠”。

那些住在北庭附近、被回紇人吞併的東葛邏祿人,因為回紇人對他們太過壓榨,所以他們同唐朝的關係一開始比較密切,還曾幫助過唐軍抵抗回紇。但是後來看到吐蕃人強大後,唐朝國力卻在走下坡路,讓這些西葛邏祿人產生了叛意。

公元790年,吐蕃進攻唐朝北庭地區,住在這裡的西葛邏祿人歸附吐蕃,乘機佔領了唐朝東至金山、西至庭州的大片土地,並與西葛邏祿實現了接壤。

東、西葛邏祿接壤後,葛邏祿人在此建立了一個強大的葛邏祿國。他們的領土以七河流域為中心,一直延伸到中亞費爾幹那盆地,與大食和吐蕃接壤。他們是中亞全面伊斯蘭化之前,這一地區出現的最後一個非伊斯蘭的突厥國家。

葛邏祿國設置稟承突厥人的傳統,信奉薩滿教,他們在保持著傳統的遊牧習俗以外,還學會了農耕、經商,並且擁有繁榮的城鎮。他們跟其他民族進行貿易,用牲畜和毛皮換取服裝和穀物。他們保存了鐵勒人的一些風俗,比如衣服顏色通常採用黑色,因為在突厥,黑色代表北方。他們居住在中亞地區,講的是葉喀酉施語言,這種語言就是現代烏茲別克語的始祖。葛邏祿人也是現代烏茲別克族人的先祖,他們中的一部分還與回紇人相融合,形成了今天的維吾爾族。


笑語千年


葛邏祿,乃中亞地區古代遊牧民族,生活與八到十三世紀,十三世紀時稱“哈剌魯”,

有“雪”、“雪山”或雪人的意思。


該族分為三姓,分別是“謀落部”(或作謀剌)、“熾俟部”(或作婆匐)與“踏實力部”。之後與西遷的回紇15部組成。文獻中常稱為三姓葛邏祿,曾經與回紇攻滅西突厥,他們與回紇關係密切。


葛邏祿最早遊牧於今額爾齊斯河上游與阿爾泰山西南地區,臣服於西突厥。唐滅西突厥後,分葛邏祿三部置陰山州都督府、大漠州都督府、玄池州都督府,後析大漠州都督府置金附州都督府,隸屬於崑陵都護府及後來的北庭大都護府。


該族曾協助蘇定方滅西突厥,但怛羅斯戰役中見到唐軍遠少於對方便背叛唐軍,造成唐軍慘敗僅有數千人逃回,副將李嗣業為了儘快逃走,一路砍殺了不少仍然支持唐軍的異族盟軍,才得以儘快脫離戰場。

回紇建國後,成為回紇汗國的客部,分左右二廂,左廂從回紇,右廂自立葉護,半獨立。他們後來受喀喇汗國與西遼統治,西遼把他們與西喀喇汗國分開(分為葉密立、阿力麻裡、海押立三支),派一名少監管理。在1210年歸順蒙古,後被察合臺汗國統治。


哈薩克汗國中玉茲的阿爾根部落是葛邏祿的謀落的後裔。有些葛邏祿加入了瓦剌,有些成為烏孜別克族與維吾爾族。


鄜延路節度使李


話說,在唐朝國力強盛消滅西突厥,佔領整個西域之時。西域的土著小國除了龜茲、于闐等在史冊一閃而過之外,秦漢以來的西域“三十六國”均不復存在。在唐朝半直轄半羈縻西域的時候,西域崛起了此前聞所未聞的突騎施汗國、葛邏祿部落聯盟兩大新政權。

那麼,葛邏祿人是什麼組成的呢?

大略是唐代初期,脫離了熾俟人主體的熾俟人、脫離了樣磨人主體的樣磨人、脫離了突騎施人主體的突騎施人,在熾俟人熾俟弘福協助王方翼平定阿史那車薄獲得唐朝冊封后,組建的一個新的部落聯盟。葛邏祿人的三個來源,有西域黑突厥、有突厥化粟特,所以說其中既有白種人也有黃種人。

葛邏祿人作為一個部落聯盟,擁有多個部落,主要部落包括如下:

1、謀落部。

唐高宗年間,藍突厥貴族阿史那車簿啜在伊犁地區謀反,三姓咽面湊了十萬大軍參與叛亂。唐將王方翼率軍將之鎮壓,三姓咽面慘敗,從此淡出歷史記載。而三姓咽面中的重要部落謀落,則參與了葛邏祿聯盟的形成!

2、熾俟部。

熾俟部是粟特人,本不屬於突厥,遊牧於中亞巴爾思罕和怛羅斯地區(大約是喀喇汗在中亞的核心領土)。他們可能是中亞古國康國和石國的一些邊緣遊牧百姓,被突厥統治後突厥化形成。

3、踏實力部

是突騎施殘餘部落。

葛邏祿這個聯盟怎麼來的呢?首先要說葛邏祿的核心部落——熾俟。雖然葛邏祿是突厥各部之一,但其核心卻不是突厥人,而是粟特後裔。而為什麼要叫葛邏祿呢,不直接叫熾俟聯盟呢?原因是熾俟部的首領氏族雅巴庫人又稱葛邏祿人

王方翼將軍在鎮壓叛亂之後,雅巴庫氏族的老大熾俟弘福,也就是當時熾俟部的首領。熾俟弘福在此戰中扮演了一個潛伏者的角色,給王方翼送情報,臨陣倒戈等等,致使叛亂被輕鬆平定。此後,熾俟部開始在唐朝扶持下崛起,熾俟弘福還得到了雲麾將軍、左威衛將軍、上柱國、天兵行軍副大使兼招慰三姓葛邏祿使這一長串官爵。

此後,三姓咽面被打回原形、突騎施汗國被滅。受唐朝扶持的熾俟部開始崛起,最終形成了以熾俟部為核心,來自三姓咽面的謀落部和一部分突騎施殘餘(踏實力)部落逐漸的葛邏祿部落聯盟。由於核心是三個部落,所有又稱“三姓葛邏祿”!

葛邏祿部落聯盟的歷史

突厥汗國興起以後,葛邏祿屬突厥汗國;薛延陀汗國崛起以後,屬薛延陀汗國。7世紀50年代初,唐朝將領高侃伐車鼻部,葛邏祿歸屬於唐。唐顯慶二年,唐以謀落部為陰山都督府,熾俟部為大漠都督府,踏實力部為玄池都督府,後又分熾俟部之大漠州為金附州都督府。三姓處在東西突厥之間,常隨東西突厥之興衰而叛附不常。

751年7月—8月,也就是唐玄宗天寶十年,唐安西節度使高仙芝領安西都護府二萬漢軍,外加盟軍拔汗那以及葛邏祿部一萬人與阿拔斯王朝呼羅珊總督艾布·穆斯林調集的三萬阿拉伯騎兵會戰於怛羅斯。此次戰役中,葛邏祿人勾結阿拉伯人,陣後偷襲唐軍,致使唐軍戰敗。

公元755年唐朝發生內亂安史之亂,西域唐軍部分被調入內地平叛。剩餘唐軍仍然堅守西域數十年。公元790年以後,唐朝最終才徹底失去西域。

766年,葛邏祿強盛起來,逐漸取代突騎施,佔有楚河流域西突厥故地,其中包括著名的碎葉城、怛邏斯城。789年,葛邏祿在北庭一帶,與吐蕃人聯軍,戰勝了回紇人,但是沒有多久,回鶻人進軍西域,在北庭、龜茲、拔汗那一帶敗葛邏祿與吐蕃人的聯軍。

當時,漠北、西域的形勢大致是:漠北、天山以北是回鶻汗國;維吾爾人的西北是黠戛斯人;黠戛斯人西南是葛邏祿人;葛邏祿人南是吐蕃人;葛邏祿人西南是入居中亞的阿拉伯人。他們之間有戰爭也有經濟和文化交往。之後,漠北的回鶻汗國滅亡,接近三分之一的部眾西遷,

其中西遷三支之一奔葛邏祿人,和葛邏祿人融合。

10世紀,葛邏祿人和西遷部分回鶻人建立的喀喇汗王朝強大,葛邏祿人為喀喇汗王朝的強盛立下汗馬功勞,此後七河流域的葛邏祿人活動區域成為喀喇汗王朝的半自治地區,享有一部分自治權。後來,直到蒙古人入居中亞之後,葛邏祿人稱為哈喇魯,在這一帶仍很活躍。

葛邏祿人屬遊牧民族,居處無定。但葛邏祿人在從事遊牧的同時,也兼營農業。同時,中亞粟特族商人及穆斯林傳教者對葛邏祿的影響都很明顯。

葛邏祿部的後來!

葛邏祿人是烏茲別克族的祖先之一,同時維吾爾族中也有相當一部分為葛邏祿後裔。另有一部分跟隨九姓烏古斯的西征,融入到土克曼族、土耳其族之中,居住於阿富汗斯坦的葛邏祿人則成為部分普什圖族吉爾查伊部落的祖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