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縫”中的吉林

“夾縫”中的吉林

吉林省會長春

在很多人眼中,東北渾然一體。龍江守候祖國北疆;遼寧佔據入關咽喉。惟有吉林,夾縫中求生存,整天被調侃“找不到存在感”。

也難怪!說到冰雪旅遊,人們總是先想到黑龍江;說到風靡全球的東北話,遼寧口音似乎代言了整個東北。拿地名說個事兒吧,吉林省除了一個長春,其他幾個地級市在全國的知名度遠不如黑遼的同級城市。

大連、鞍山、錦州;齊齊哈爾、大慶、佳木斯,全國人民或多或少有印象,白城、松原、遼源甭說過了山海關,就說出了吉林省,都很少有人知道是哪裡。


“夾縫”中的吉林

高鐵車廂

<strong>| 吉林咋就這麼沒名氣?原因可能有幾個:

一、確實是地理位置的影響

就像前面提到的,黑龍江守候祖國北疆,遼寧佔據入關咽喉。帶有標誌性標籤總比什麼都沒有的地方更容易被人注意到和產生印象;就像記人,最高的、最矮的、最胖的、最瘦的…更好記;

二、出產“難接地氣”

吉林省不是沒有拿得出手的好東西,但不容易被人聯想。一汽大眾名氣夠大,但人的關注點在車上,一般不會去想長春;動車高鐵地鐵天天有億萬人在坐,人們考慮的是擠不擠,舒適不舒適,沒幾個人去留意這車廂是哪裡生產的;化纖、玉米、大豆也都是初級原料產品,難以接近終端消費者;

三、民營經濟體量小,活力不夠

快遞收貨多,發貨少;年輕人出去的多,進來的少…這些現象足以證明本區域的民營經濟實在不夠發達。大企業太少,個體戶和幾十人、百八人的中小微企業無法為吉林帶來足夠的經濟活力,快手、抖音更不能!“直播+燒烤”的輕工業模式不是表揚,更像嘲諷。

“夾縫”中的吉林

吉林的汽車產業

<strong>| 吉林怎麼辦?我想到的有如下幾個方面:

一、政府的步子要邁得更大、更快、更徹底

這幾年,省裡出臺了一些促進吉林社會經濟發展的政策,但還不夠,需要更大力度地簡政放權,為想幹事兒的、能幹事兒的人消除更多障礙和壁壘,創造更多條件,給予更多扶持。

二、縣市少做表面文章,多下真功夫

真正影響經濟活力的層面不在省級,在縣市。省裡的政策到了縣市各職能部門層面,執行力不夠好。上面的政策到了下面,應對的多,真推進、真用力的少;表面文章多,實際成果少。縣市一級職能部門創新能力缺乏,只會在條條框框裡循規蹈矩,有時候還蹈不好。

三、嚴厲打擊經濟體弄虛作假,促動真成效

說白了,不給任何個人和企業鑽政策空子的機會,杜絕用花架子佔據各種資源的現象;補貼補給真正出成果的,獎勵獎給真正做出貢獻的,逼著個人和企業踏實幹事兒,把事兒幹好,幹出名堂。

“夾縫”中的吉林

更多資訊@吉林百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