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控一線紀實」應對“狡猾”病毒 關鍵在於時刻防護

文/本報記者 夏莉涓 圖/通訊員 馬力克

這個春節,楊曉紅和排班表“幹”上了!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簡稱“冠肺”)來襲,楊曉紅作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症中心主任,帶領著中心的小夥伴們堅守一線,在這場疫情防控戰役中當仁不讓!可隨著疫情防控工作的推進、科室人員隨時都會發生變動,人手的緊缺,讓她每一天都要重新“換血”科室排班表。

「防控一線紀實」應對“狡猾”病毒 關鍵在於時刻防護

自治區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症中心主任楊曉紅

“我們科共產黨員、副主任阿布力米提從大年初三至今一直留守在伊犁指導患者救助工作,黨支部書記、副主任陳麗萍,剛剛受命前往兵團第九師研判診療患者,醫務人員有被抽調至醫院發熱門診一線的,有正常門診出診的,有馳援武漢的,還有被社區居家隔離的……”

這個春節,在呼吸道傳染病防控方面幾乎全能的楊曉紅,恨不得把自己掰成八瓣,仍覺得分身乏術。

值得欣慰的是,在她的帶動下,全科人員擰成一股繩,從黨員到普通醫護一個比一個給力——在崗人員,自發承擔兩個人甚至三個人的工作量、擔心遭遇隔離,四名醫護乾脆吃住在科室,哪裡需要就去哪兒……

在疫情肆虐的當下,他們身體力行地維持了正常診療秩序,保障了醫院疫情防控整體部署,踐行著人民醫院為人民的初心。

面對疫情 “我是主任,更是黨員,責無旁貸”

2月4日22時,記者按照約定時間與楊曉紅聯繫時,她仍在探討研判一個重症患者的診療方案,“不好意思,還沒忙完,我稍後聯繫你。”

半個小時後,她電話回了過來,聲音一如既往的溫吞和煦:“就是和大家一起做了些工作,。”

“這個春節,我們科室的人都沒休息,我特別感動。”

“這樣說好像有點高調了,但我心裡真的是這樣想的,大過節的,我多幹點,其他人就能少乾點了。”

“傳染病醫院啊,哦,我經常去,嗯,這個春節,1、2、3、4,去了4次。”……

採訪進行得有點艱難,每每聊到她的日常,她的工作,她的辛苦,她總是輕笑著說,“這個就不多說了吧。”

但其實,這個春節,楊曉紅格外忙碌。

1月15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召開了針對“冠肺”防控的電視電話會,隨後楊曉紅接受“徵召”,成為“新疆冠肺救治專家組”成員。

彼時,楊曉紅的面神經炎尚未治癒,又併發腎結石,原本指望著春節好好休息、好好治療一下的她,再次將治療時間無限期延後,

“我是主任,又是黨員,這種時候,我責無旁貸!”對內,她反覆強調自我保護的重要性,與武漢同仁保持密切聯繫,跟進學習最新病情變化和診療方案的調整,國家每出臺一版“冠肺”診療方案,她就集中全科人員,把相關知識點“掰開揉碎”地學習;對外,她積極配合醫院、自治區防控部署安排,抽調科室精兵強將加入醫院發熱門診,派遣資深專家赴全疆各級定點醫療機構,現場指導防護培訓、醫療救治、感染管理、發熱門診建立等工作,規範工作流程,提升基層診療能力……她和科室的小夥伴們,一面守護著兩層樓3個病區裡,近50名重症或準重症住院患者,一面在為抗擊疫情全面籌備著。

「防控一線紀實」應對“狡猾”病毒 關鍵在於時刻防護

存在無症狀患者 提高警惕不放過一例可疑患者

1月23日,新疆首次確診2例輸入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楊曉紅明白,真正的“戰鬥”就此打響。

1月24日,農曆大年三十,剛剛到科室查完房,楊曉紅接到了前往伊犁會診疑似患者的任務,隨即墊付機票飛往伊犁,兩天後自治區衛生健康委發佈信息伊犁確診1例新增患者;

1月27日,剛剛返烏的楊曉紅還未卸掉一身疲憊,凌晨3點突然接到自治區第六人民醫院(自治區傳染病醫院)緊急會診請求——一名重症患者病情突然惡化,爬出溫暖的被窩,她在月光下直奔自治區傳染病醫院,根據病情變化給出診療建議,患者終轉危為安;

1月28日,忙完一天的工作後,一直有“大廚”美譽的楊曉紅在心中默數了科室值守人員後,回家做了12人的飯菜,並細心地分裝到12個餐盒中,送回了科室,“大家都辛苦了,來,吃口熱乎的。”離開前,她又專門叮囑,“記得分開吃啊,可別聚在一起,有交叉感染的風險”……

這個春節,楊曉紅一直往返於伊犁、自治區第六人民醫院、自治區人民醫院,會診研判可疑發熱患者、診療疏導住院患者,在大大小小的會議中無私分享著自己會診心得——存在無症狀患者,他們被感染了,卻沒有明顯臨床症狀,是“行走的傳染源”,防護工作一定要隨時隨地、無時無刻!而當時,第五版臨床診療路徑還未出版發佈,楊曉紅是為數不多,在公開場合堅持這一理念的專家。

她尤其提醒此次疫情防控的非重點科室,更要做好防護措施,千萬不要覺得疫情離自己很遠,掉以輕心。

「防控一線紀實」應對“狡猾”病毒 關鍵在於時刻防護

“很多患者沒有明確的發熱史,但胸片顯示肺部已經出現了病變影像。”楊曉紅坦言,此次“冠肺”之所以傳播廣泛,防不勝防,關鍵在於病毒太過“狡猾”,很多患者並未出現明顯的臨床症狀。

曾有過抗擊非典經歷的楊曉紅以SARS舉例,“就是發燒,症狀非常明顯。”可如今,縱觀疆內外不少確診的“冠肺”患者,入院原因卻是五花八門,比如結膜炎、拉肚子、嗓子疼等等。

在各類會議上,楊曉紅總是反覆強調,當下,各科醫生都要重視每一個患者,即使不發熱,也一定要多問一下患者的流行病學史,有沒有和內地人接觸?家人有沒有發熱或相同症狀?

“不能放過一例可疑患者,只有我們醫生把警惕性提高了,才能更好的阻止病情蔓延。”楊曉紅提醒廣大同仁,接觸患者時不僅要戴口罩,更要注意洗手,“如果不做好個人防護,萬一接觸到病毒,那就糟了。”

齊心協力 一起把這場疫情扛過去

護士長袁紅,一直都是楊曉紅的左膀右臂,從SARS到甲流,兩人一直並肩作戰,配合默契。

可在“冠肺”疫情防控之初,楊曉紅就給負責後勤儲備的她出了個難題:現在“冠肺”傳播途徑仍不明朗,在嚴格篩查患者的同時,我們要做好自己的防護——出診醫生,都必須要戴護目鏡,口罩四個小時更換一個,每接診患者後,手部至少消毒兩次,以杜絕病毒在“患者-醫生-患者”之間的傳播。

“一下子,所有防護耗材的消耗量翻了一倍。”面對醫院物資緊缺的現狀,袁紅一邊積極協調醫用防護物資,一邊在科室中推行“接診每一位患者後,用流水洗手兩次”的理念。

“相對於免洗消毒液來說,目前水資源還是很豐富的,現在能節約就節約一些。”袁紅說。

1月27日19時,院黨委在自治區衛生健康委的統一部署下,發佈了馳援武漢的報名徵集令,在楊曉紅和袁紅這兩位老黨員的帶動下,科裡幾乎全員報名。

名單下來後,呼吸與危重症中心共有17名醫護、技師入選,其中14名黨員。但,為了保障新疆本地的各項疫情防控工作,楊曉紅和袁紅雙雙“落選”。

“這次去的‘孩子’們,年齡都在30至40歲之間,是我們科裡臨床經驗豐富的中流砥柱。”袁紅說,疫情發生後,患者們都非常配合,輕症的、慢病的和需要隨訪的患者,基本上都居家觀察和醫生保持聯繫,所以目前在院的,反而都是些重症或準重症患者,比如呼吸衰竭、肺栓塞、重度哮喘、腫瘤等等。

臨行之前,即將馳援武漢的醫護們,詳細描述了目前主管患者的狀況、用藥、注意事項等,並將他們鄭重的託付給了楊曉紅和袁紅。

“我相信,他們在那邊一定能做的很好,他們也相信,我和主任一定能把‘家’顧好。”袁紅笑著說。

在出發前,袁紅分享了自己曾經抗擊非典的經驗,“當初我們在非典的時候,可沒太多防護經驗,隔離衣都是布做的,密封效果更是和現在沒法比,可我們還不是好好回來了,面對傳染性疾病,最關鍵的呀,就是勤洗手、戴口罩。

溫馨提醒

袁紅提醒大家,由於疫情還會存在一定的不可知性,最關鍵的還是做好自我防護,“達到疫區後,很可能會立即投入到一線搶救中,工作可能會比較單調,大家也難免碰到各式各樣的困難,還是一定要嚴格按照當地的配備和要求戴好口罩,穿好隔離衣,加強營養,好好休息。

“有什麼困難,隨時跟‘家’裡聯繫,我們一定不讓你們有後顧之憂,”袁紅說。相信只要大家齊心協力,一定能把這個疫情扛過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