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廣東和廣西,山東和山西經濟差距那麼大,而湖南和湖北,河南和河北差距就小很多?

一湖綠水沁心涼


這四組省份當中除了山東和山西,不是相交界以外,其他三組省份,基本上都是兄弟省份,但為什麼前兩組省份的發展差距比較大,而後兩組省份的發展差距相對小一些,主要是源於地理位置以及地勢地貌。<strong>

廣東和廣西

首先是廣東和廣西,廣東的地勢地貌要明顯優於廣西,廣西基本上不存在沿海平原,山地,丘陵佔境內絕大部分。而廣東除了山區以外,珠三角小型平原,粵東小型平原以及湛江茂名地區的平原,都是沿海平原,十分具有發展優勢。另外廣東省的海岸線要明顯長於廣西,並且擁有深水良港的城市眾多。並且廣西當年,因為處在戰爭的前沿省份,發展上也已受到了一定阻礙。

山東和山西

接下來山東和山西,山東是一個沿海省份,並且海岸線曲折漫長,尤其是東部膠東半島地區,因為丘陵與海洋所形成的落差,也擁有大型深水良港,全國吞吐排名前10的海港當中有三個位於山東,煙臺港、青島港、日照港。

所以山東是屬於一個工業與貿易並存發展的省份。但隔壁的山西省卻是一個純內陸省份,且大部分處在黃土高原,並且是一個純資源型的省份,我們都知道山西的煤炭經濟當年十分強勢,但隨著資源的衰竭,山西省的經濟一落千丈。

湖南湖北,河南河北

而湖南湖北,河南河北的發展相差不大,源於這兩組省份,相對來講資源都差不多,地勢地貌也都差不多,河南雖然是純內陸省份,但是在豫東擁有大部分平原,而河北雖然雖然是沿海省份,但是中心最黃金的位置,有京津的存在,所以優勢上基本與河南相互抵消。而湖南湖北,更是完全交織在一起,江漢平原,洞庭湖平原一定程度上分屬長江兩岸,不管是人文風俗,還是歷史文化,兩個省份差別不大。

歡迎關注“地理有意思”留言一起探討。


地理有意思


在中國有個奇怪而有趣的現象。凡是省份名字中帶“西”字的,經濟發展水平都怎麼好,比如山西、陝西、江西、廣西。2017年這4個省區GDP在全國排名都不靠前。第17位陝西,GDP21898億元;第18位江西,GDP20818億元;第19位廣西,GDP20396億元;第26位山西,GDP14973億元。四省區GDP合計78085億元,還不及廣東或者江蘇一省的經濟規模。

還有,廣東和廣西、山東和山西這兩對省份經濟極為懸殊。2017年,廣西GDP相當於廣東的22.7%;山西GDP相當於山東的20.6%,懸殊不可謂不大。再者,江西GDP也比周圍的幾個省份更低。

湖南和湖北、河南和河北卻不存在這樣的懸殊差距。2017年,湖南GDP相當於湖北的94.7%;河北GDP相當於河南的79.9%。

原因何在?

地理因素

地理因素是最大的原因。一東一西兩省,一個靠近大海,一個靠近內陸。在現在經濟發展進程中,海洋扮演了中要因素,尤其是在中國以出口導向型經濟為主導產業的國家。靠近海洋就意味著你有對外貿易港口,有了港口你就可以引進外資,生產出商品之後再通過海運銷往全世界。當年的小漁村深圳不就是這樣起步的嗎?引進外資——產品出口——完成積累——產業轉型——發展壯大,這是大部分沿海城市,乃至沿海省份經濟發展的路徑。

而山西、江西和廣西(廣西有出海口,但優勢明顯不如廣東)卻難以啟動第一步,即“引進外資”。靠近內陸的省份,交通不發達,生產出來的商品需要長途運輸到港口,物流成本高,還不如在港口城市建廠生產。因此,我國引進的大部分外資企業都落戶在東部沿海省份。這些省份也成為了我國的進出口貿易大省。比如,一個深圳是一年出口的貨物總額就佔了全國的12%左右,已經連續25年成為我國最大貨物出口城市。

而一南一北的兩個省份,經度相當,不存在以上巨大的地理優勢差距。比如,湖南湖北都位於中部地區,跨國經度幾乎一直,地理因素的差距影響不大。

交通因素

交通是隨著地理差異產生的另一個差異。海洋運輸是靠海省份獨有的優勢,內陸省份根本難以低成本的享受到港口的便利。除了海運,在鐵路、公路建設上,東部省份也有更大的優勢。我國鐵路、公路的修建一般現在東部地區進行,在向中西部推進。比如近年的高速鐵路建設過程中,先修建兩個經濟發達的東部省份,再修建其他省份,京滬高鐵、京廣高鐵就是在這種原則下修建的。東部地區省份現在的高鐵網絡已經很完善了,但靠西的省份還跟不上步伐。比如江西,目前還沒有修成連接南北的高鐵。西部的湖南、東部的浙江卻已經南北“通透”了。

一南一北省份在修建陸路交通設施中就不存在這個問題了。由於我國的交通大動脈基本是南北走向,京滬、京廣、京九都是這個走向,因此一條交通大動脈就會串聯一南一北兩省。武廣高鐵串聯湖南湖北,因此他們兩省的交通差距就小了嘛。


財經知識局


湖南湖北、河南河北經濟發展差距小的原因有很多。可以說現在的城市發展遵循著沿海興、內陸衰的發展規律。



首先來看廣東和廣西,同樣都是臨近沿海地區,一個是國家級經濟特區,國家領導人鄧小平同志對廣東地區給予政策優勢。而廣西雖然也是個通商口岸,但是海外貿易水平較低。

廣西雖然臨近海灣,卻是和越南相臨,經濟發展水平都低,可以說是誰也指望不上誰,廣西只能靠自身發展。而廣東位於我國東南沿海,有國家級優惠政策,臨近港澳臺經濟發達地區,便於接受產業轉移,推動產業升級,海運條件便利,便於海外貿易。



對比山東山西,和廣東廣西的發展模式略有不同,廣東廣西都是資源短缺省份,而山西和山東卻都是資源型省份。

雖然山西山東都是資源型省份,但是山西的煤炭資源要遠遠優於山東,前些年山西依靠資源優勢迅速富了起來,而沒過多久就發現一系列問題,資源逐漸枯竭,環境汙染,農田破壞,雖然造就了一批煤老闆,但那只是極少數,貧富差距逐漸拉大。


而反觀山東省,近年來大力發展沿海城市,培養了一批像青島、濰坊的發達城市,國家對沿海開放城市的政策優勢,山東地處平原,交通條件比山西好,山東省產業結構完善,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海洋運輸產業,而山西產業結構過於單一。

河南河北、湖南湖北經濟水平差距小的原因就很簡單了,雙雙二者之間,都是內陸省份,交通條件、人口因素都大抵相同,國家政策優勢也都相差無幾。

河南河北都是人口大省,經濟水平都較落後,人們收入水平差距不大,同樣湖南湖北也是經濟欠發達地區,基本上這四個省市除了省會城市經濟發達一些,其他地方縣市都差距不大。


商丘身邊事兒


從地理位置,國家政策,人文優勢等幾個方面去討論。

1.地理位置

廣東廣西:儘管廣東、廣西在位置上毗鄰,但其地理位置還是有許多區別。廣東海岸線漫長,珠三角平原廣,港口眾多,為其發展外向型經濟奠定了基礎,眾多港口為其物資集散,發展航運、物流等行業提供了幫助。相比之下,廣西南部與越南接壤,邊境是非較多且其他地區多數是內陸地區,對外溝通不變,缺乏大規模發展外向型經濟的條件。

山東山西:山東地處東部沿海,港口多,外貿加工經濟和物流業發達,黃河下游平原土地平坦,山東溝通京津冀和長三角,地理位置優越。而山西地處中部,以資源開發為主,黃土高原土地利用率低,交通,物流也不及山東。

湖南湖北:兩湖地區都位於中部,都以長江作為航運通道,湖北有漢江平原,湖南有洞庭湖平原,武漢機場長沙機場客流量也相當,一條京廣線同樣穿兩省而過,湖北有十堰汽車城,湖南有三一重工,兩省的地理位置,經濟模式都很類似,發展速度也相當。

2.國家政策

廣東廣西:長期缺乏國家政策支持是廣西如今大幅落後於廣東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改革開放之初,廣東就擁有了深圳、珠海、汕頭等經濟特區,同時廣州、湛江均為沿海開放城市;相比之下,廣西僅有北海一個開放城市,也只是近些年才有了東盟自貿區和北部灣經濟區的地區政策,而這相比廣東,確實差距很大。

山東山西:沿海自清朝末期以來變開放通商,青島是德國租借。建國之後,沿海開放城市快速吸引外資,經濟迅速騰飛。而山西資源型省份容易受市場需求波動,轉型必不可少。

湖南湖北:湖南湖北由於地理位置相當,國家政策的扶持也相當,一條長江經濟帶包含了湖南,也包含了湖北,在省域上兩湖相當。但城市上,武漢受到更多的政策,科教也會高於長沙。

3.人文優勢

廣東廣西:廣東近港澳是其最大的財富,臨近港澳外加開放型港口,為其帶來了大量的華人華僑投資,而伴隨這些投資而來的除了資金還有管理、技術、思維方式等方面的全方位革新。而廣西開放程度遠遠不及廣東,投資,製造都趕不上廣東。

山東山西:山東靠近韓國日本,在外資利用上,有不少韓國的跨國企業落戶山東,促進了山東省經濟的發展,也成長了一批像海爾一樣走出去的企業。而山西沒有山東類似的優勢,開放程度不及山東。

湖南湖北:兩湖在古代交流也很密切,我們常常說荊楚大地,而湖北西部是少數民族,湖南西部也是少數民族,且都是土家族的重要聚集地,所以,兩湖地區的人文上也很相近。

最後,不管是廣東廣西還是山東山西,湖南湖北,都希望每一個省發展得越來越好。


晴朗QLANG


首先談談廣東廣西。同為沿海省區,廣東為全國首富省,廣西幾乎墊底。原因:廣東臨港澳,三特區,全國最早改革開放實驗區,且華僑眾多,廣東自古以來都是嶺南經濟中心,起點高。北海區域原屬廣東,因給廣西出海口而劃入廣西,但至今被搞得不像樣子,這與廣西高端規劃不當與錯失良機有關,早先北海劃為沿海開放城市,廣西理應抓住此機優先發展南寧至北海片區,但讓人不可思議的是,廣西把桂柳當作了重點,結果搞了20多年,桂柳旅遊工業開發實在讓人失望,前幾年把開發重點轉為南寧北海區域,顯然遲了。腦袋決定位置,一個沿海省區,豐富的旅遊資源,且國家讓南寧成為中國東盟自貿橋頭堡,不可謂不重視,經濟不好內陸省。真讓人痛心。

其次說一下山東山西。兩省差距大,原因是:山東是沿海省,山西是內陸省;山西礦產資源豐富,但基本上在啃祖宗。

再次談談兩湖和豫冀。三省為內陸省,冀為沿海省,農業大省。兩湖屬長江流域,自然和區位優勢和歷史文化相近,起點基本相同。但國家對湖北投入遠大於湖南,如二汽、武鋼、葛洲壩等國企,湖南沒一家這樣大的國企,但湘人自強不息,故兩湖經濟始終相當。豫冀同屬華北平原,自然、區位、文化教育相當,起點相當。

故湘鄂與豫冀經濟差距小。


思想時空


我個人認為是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不協調,貧富差距的直接表現導致的。

湖北湖南都位於中國的中部地區,長江中下游。經濟發展水平高,互補性強。

河南和河北同樣屬於中國的北方地區,又位於中國的環渤海經濟帶,經濟發展水平高,人口眾多,地區發展相對較快,貧富差距懸殊小。

而至於廣東和廣西,地理位置差異大,廣東位於珠江三角洲地區,是我國重要三大的經濟城市群之一,地理優勢明顯,發展水平協調。

廣西位於中國的西部地區,雖然臨北部灣,但位於中國的西南地區,發展相對於廣東較低,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貧富差距懸殊,產業和工業發展水平皆不相同。

山東是我國第三大經濟強省,兩面臨海,地理位置比山西優越,也是中國的重要工業和旅遊地區。

而山西是一個傳統的煤炭大省,煤炭資源豐富,產業發展不平衡,高科技和工業體系不完備,相較於山東,沒有人口和工業體系優勢。發展水平也不相同。

綜合以上原因,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同,人口資源和工業體系也有相關因素。


全球化的和平與發展


湖南湖北、河南河北,都是我國前十大經濟省份,發展都比較平衡,地理位置差不多,所以經濟總量也相差不大。


蔣昊說經濟


我的觀點是,主要在於兩大方面,一是地域,二是政策。

從地域來看,雖然廣東與廣西都是沿海地區,屬於開放地帶。但是,廣東的旁邊是香港,香港是世界金融中心之一,各種信息、資源等很多,能夠對廣東形成輻射效應,有利於廣東的發展。如外部投資、產品加工等,從而帶動了廣東的發展。而廣西的周邊是越南,也是經濟不夠發達的國家,對廣西沒有什麼幫助。所以,廣西的發展也就很難比得上廣東了。

再來看山東與山西。前者屬於沿海開放地區,且緊靠韓國和日本,與韓國、日本等都能有較好的貿易往來,觀念轉變比較快,改革等的推進難度也相對較小,經濟發展速度也就自然而然的要快一點。山西雖然商業文化很發展,但沒有地域優勢,發展的難度就要大的多了。山西落後于山東,也就很好理解。

再從政策來看,廣東和山東都享受到了沿海開放政策的優惠,都在吸引外資等方面有更多的手段。特別是廣東,建立了深圳特區,其對整個廣東經濟都是巨大的促進。而廣西和山西,在政策方面,自然沒有廣東和山東多,沒有政策,就等於缺少了一臺發動機,發展的動力和速度就很難相比了。所以😊兩者的差距也就不可避免地會產生。


譚浩俊


這主要有三大原因,一是地理位置、二是國家政策、三是人文環境。

地理位置:廣東和廣西,一個廣東是沿海省份,加上靠近港澳,可以吸收大量海外投資,發展對外貿易。而廣西長期屬於內陸省份,後來從廣東劃了部分沿海地區又沒有整合好,加上旁邊不遠的廣東沿海城市率先得到發展,這大大壓縮了後發的廣西沿海城市發展空間,廣西也和內陸省份沒什麼區別。山東和山西就更是如此了,山西根本就沒有出海口。

而湖南和湖北,河南和河北地理位置都差不多,河北雖然有出海口,但是旁邊有北京天津,外有大連青島。也很難發展起來。

國家政策:當初國家就重點發展沿海地區,制定許許多多的優惠政策吸引外資,投入大量資金髮展對外經濟。所以廣東和山東快速發展,相當於內陸的廣西和純內陸的山西就發展不如它們了,另外山西現在國家也在限制煤炭經濟,發展緩慢。

而湖南和湖北都沒有什麼國家政策和資金扶持,江西就更慘了。河南和河北,一個是農業大省,一個旁邊就是北京天津,能想有多大支持,不過近年來河北開始承受北京產業轉移的發展機會,河南現在發展也不錯。

人文環境:廣東和山東都是沿海文化,自古重商,和海外有大量聯繫。而廣西則沒有什麼經商的傳統,山西的晉商倒是有名,可是現在是沿海經濟的時代,加上山西煤炭資源豐富,使得山西人產生了資源依賴症,至今還在掙扎。

而湖南和湖北都是楚文化,河南和河北是中原文化,人的觀念等都差不多,所以發展也就差不多了。


執斧談史說事


看了不少回答,都比較雷同,我來提供一種比較新穎的解讀:

從題目可以看出,東西差距大,南北差距小。這個從整個中國的形勢看,也是符合的,中國最發達的是東部沿海一帶,西部則相對落後得多;南北各有千秋,北有京津冀、南有粵港澳(當然中間還有長三角和成渝經濟圈)。

何也?這個從中國大的地理環境也可以看出端儀。中國地形是西高東低,東海西陸,在地理位置上東部比西部好太多;再看人口亦是,東密西稀,中國大部分人口位於東部,胡煥庸線的黑河騰衝以東36%的領土居住著96%的人口,經濟發展是離不開的人的;中國的政策也是如此,東部的部分人先富起來,然後再自東向西,所以經濟的發展程度也是如此,東部最富,中部其次,西部最差。

而廣東廣西、山東山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的差距也逃不開整個的大環境。

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