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雷,戰爭遺留下來的傷痕,需要時間才能平復

這些天小編看了一部電視劇《戰雷》,該影視劇主要講述了由於一次突發的邊境地震,讓多處深埋地下的雷場重見天日,一個堰塞湖的形成,直接威脅到下游十萬百姓的生命安全。由於時間緊迫,為了全面開展掃雷炸湖任務,某集團軍立刻著手籌備組建掃雷隊進行排雷作戰任務,通過新兵和老兵的組合經歷了重重磨難完成了掃雷任務。而影片中令小編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首長說過的話

“地雷,是戰爭遺留下來的傷疤,但是這些地雷卻有很大一部分是從我們手中發出去的,現在戰爭已經結束了,它們的使命也該結束了”。從這段話中小編看到了軍人身上的擔當,在任務正式下達後,哪怕地雷很危險但是我們還是看到了軍人們義無反顧的奔向雷場。這就讓小編對地雷這個東西產生了極大地興趣,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地雷在戰爭中所扮演的角色。

地雷,戰爭遺留下來的傷痕,需要時間才能平復

地雷

地雷的發展

地雷,作為一種廉價的防禦性武器,在戰爭中經常被使用,是一種埋入地表下或佈設於地面的爆炸性火器,由於極高的隱蔽性戰爭時,各國紛紛在敵方士兵的必經之路上埋下大量的地雷以達到大量殺傷敵人的有生力量。而最早的地雷發源於我,後來的防步兵地雷於1903年左右由俄國研製。該地雷也是最早的制式化生產的地雷,在日俄戰爭中進行了首次實戰應用,取得了一定效果。 防坦克地雷於1918年由德國人研製,防步兵跳雷是1938年前後由德國人發明,火箭佈雷系統是1970年由聯邦德國研製成功。由於地雷的強大殺傷力以及隱蔽性士兵只要捱上了就很難生還,即便是生還也常常會是殘疾的後果。為此,國際公約現在已經全面禁止使用地雷了。

關於地雷的快速佈雷方式

隨著技術的發展,最初的人工佈雷已經很難滿足各國的作戰要求。為此,飛機佈雷這種新穎的方式很快就進入了世界各國的眼中。飛機佈雷最早的應用是在二戰時期的非洲戰場,當時德軍就使用飛機空投了許多的防步兵地雷。由於飛機佈雷具有速度快、空投距離遠、佈設數量大、不受地形限制等優點,因此便成為了快速佈雷的首項選擇,受到各國青睞。

飛機佈雷主要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是在飛機的機艙內安裝一個滑軌,飛機的飛行高度距離地面3到4米時,將地雷順著滑軌放到地面上。但是這種方式對於飛機的機動性有著很大的限制也很容易被敵人擊落因此一般不使用這種方法。第二種方法是:在飛機之上安裝拋撒佈雷器,將地雷拋撒到地面即可。由於這種方式限制性較小,因此飛機佈雷一般都會採用該種方式。

地雷,戰爭遺留下來的傷痕,需要時間才能平復

進行空中佈雷的直升機

對於高度現代化的美軍來說,飛機佈雷也是美軍最重要的空軍作戰任務之一。目前,美軍的機載佈雷系統已經有很多種,並且技術新,數量大。此外,地雷已經實現了小型化和微型化,單機即可佈置出大面積的雷場。比如美軍在越南戰爭時就利用了ZM47飛機佈雷系統,一架次就可以撒出去7680個蝙蝠雷,構成10平方千米的防步兵雷場。而現在,美軍所有的戰鬥機、攻擊機、直升機都可以進行佈雷作業;同時,美軍裝備的集束炸彈也可以被看作是拋撒佈雷系統,只不過是把彈體內的炸彈換成了地雷而已。因為美軍的集束子炸彈本身就有著地雷的性質,“空中是彈,落地成雷”。

除了美國之外,歐洲的許多國家也非常重視機載拋撒佈雷系統,英國軍隊就曾在海灣戰爭中利用了“狂風”戰鬥機上的JP233多用途撒佈器拋撒了大量的地雷來封鎖伊拉克的機場。蘇軍在阿富汗戰爭中,也曾經利用過蘇-25攻擊機、米-8直升機等拋撒了大量的防步兵地雷和詭雷,以殺傷和狙擊阿富汗游擊隊人員。

地雷,戰爭遺留下來的傷痕,需要時間才能平復

美國在敘利亞戰爭中所使用的集束炸彈

除了飛機佈雷方式之外,快速佈雷還有最新的火箭佈雷系統。火箭技術在佈雷中的應用,使地雷的攻擊性呈倍數性的增長。而最早的火箭佈雷系統,是德國於1970年秋研製成功的“拉爾斯”110毫米36管火箭炮及其裝備的佈雷彈。“拉爾斯”火箭炮可以將地雷撒佈到8到14.8公里左右。一個8門制的火箭炮連一次齊射,在18秒之內就可以撒佈2304枚反坦克地雷,構成2300公里正面、300米縱深的雷場;美國的M270式273毫米火箭炮,可將地雷撒佈到40公里左右的地方,單車一次齊射可以撒佈336枚德制“黛娜”反坦克地雷,形成1000公里正面、400米縱深的雷場。俄製BM-27式16管220毫米火箭炮,一次齊射可以在35到40公里的距離上撒佈368枚反坦克地雷。除此之外,法制的“哈法勒”火箭炮、西班牙制的“特魯埃爾”火箭炮、意大利制的“菲洛斯”25式和30式火箭炮等,也擁有著強悍的佈雷能力。

地雷,戰爭遺留下來的傷痕,需要時間才能平復

德國的“拉爾斯”110毫米36管火箭炮

地雷,戰爭遺留下來的傷痕,需要時間才能平復

四管式273mm火箭炮

地雷,戰爭遺留下來的傷痕,需要時間才能平復

BM-27式16管220毫米火箭炮

還有火炮佈雷,這種佈雷方式主要是將地雷放置於普通炮彈中,製成佈雷彈,由身管火炮發射出去形成雷場。這種佈雷方式相比于飛機佈雷和火箭技術佈雷的優點在於這種方式不需要使用專用的佈雷設備,只需要增加一種佈雷彈即可。這樣既節省了軍費,又不用佔據太多的戰爭資源,還將攻防結合了起來,靈活度非常高。根據美軍的最新實驗顯示,用火炮對進攻的敵人進行攔阻佈雷,要比攔阻射擊少用一半的火炮,並且贏得的攔阻時間要多出幾十到幾百倍。英國和德國將GH70式佈雷彈,配發給AS-90、M109等155毫米自行火炮;美軍也將一種M718式佈雷彈,配發給M198、M109式155毫米榴彈炮,6門齊射可在17公里距離上形成面積可達15萬平方米的雷場。

最後一種快速佈雷方式為機器人佈雷,這種方式主要是由智能機器人按照使用者指定的計劃進行佈雷,機器人可以給地雷加裝引信、打開保險、埋雷、標識雷場和繪製雷場圖。由於機器人可以進行批量生產,可以在高危險的地區執行佈雷任務,工作效率還高,可以減小士兵的傷亡,這種方式也是世界各國目前正在進行高度研發的項目,因為現在的機器人智能程度還是比較低的,對於一些複雜的任務可能執行的不是很好。

最原始的也是現代的排雷方式

地雷,戰爭遺留下來的傷痕,需要時間才能平復

正在進行排雷的解放軍

戰爭中,由於鬥爭需要我們不得不埋設地雷這種殺傷威力巨大的武器以達到作戰目標。但是,為了使部隊在戰爭中快速通過雷區,排雷兵就成為了最重要的兵種。而最初的方式就是依靠對地雷熟悉的士兵來排除雷區中的地雷,即便是在科技發展了很多年的今天,人工排雷依然是現代排雷的主要方式。但是,相比起之前簡陋的排雷工具,現代士兵的條件比以前能好一點,各種探雷設備以及防爆服的發明使士兵們的生命安全得到了一定保障,即便這樣排雷依然是最危險的工作,稍有差錯就會受傷或是失去生命。相比起佈雷方便快捷,排雷就是一場漫長浩大且艱鉅的任務而且成本很高。比如,製造和佈設一枚防步兵地雷只需要數十美元左右,但是要想掃除它卻要花費上千美元。所以,在前期佈雷技術一直在壓制著排雷技術,但是隨著各項新技術的發明和應用,兩者之間的差距也在逐漸的縮小。

單兵排雷既是最原始的也是現代的排雷方式,其優點是在任何的地形條件之下、大多數氣候條件之下對幾乎所有類型的地雷進行探測和排除,並且破壞性小、隱蔽性好,而缺點就是速度慢、效率低,容易造成探排人員的傷亡。單兵探排不適合在雷場快速開闢通道,滿足不了機械化部隊的機動作戰要求。所以,這種排雷方式只是在一戰和二戰初期時作為主要的掃雷方式,現在主要被用於秘密搜排、特殊地形的搜排和戰後掃雷。

最初的單兵探排,主要用單兵隨身攜帶的刺刀、木杆等在雷場一點一點戳,如果戳到了堅硬物體再小心地投開層看是不是地雷並進行相應處理。一戰時期,人們發明了以插入覆蓋物中接觸雷體的方式發現地雷的專用針狀探雷器材(探雷針)。為攜帶及使用方便,制式探雷針通常做成伸縮式或組合式。伸縮式探雷針由金屬針和套簡組成,雖然其作業方式比刺刀效率高不了多少,但在一戰中還是得到廣泛應用。

地雷,戰爭遺留下來的傷痕,需要時間才能平復

正在進行排雷的我國官兵

1934年,蘇聯軍事工程師庫德莫克率先發明瞭世界上第一種便攜式電子探雷器,也稱低頻電磁感應金屬探雷器,以探測地雷的金屬外殼或金屬零部件為目的。1940年後,其他各交戰國開始借鑑該探雷器的原理,研製出各種便攜式低頻連續波電磁感應探雷器並大量裝備部隊。在電影《地雷戰》中,我們看到的日軍工兵探測我抗日軍民埋設的地雷,用的就是便攜式低頻電磁感應金屬探雷器。但這些探雷器對炮彈破片、金屬瓶等也會產生響應,存在一定的虛警率,而且對木殼、石殼、紙殼、陶瓷殼等非金屬地雷探測能力很差。

二戰後,大量塑料殼地雷開始取代金屬殼地雷,金屬探雷器效能急劇下降,於是人們一方面推出了低頻脈衝電磁感應探雷器,另一方面則研製出便攜式非金屬探雷器,即高頻探雷器後者利用地雷與周用土壤的介電常數等物理特性的差異,引起探雷器輻射的微波電磁場發生畸變,通過檢測畸變場信號來判斷地雷的位置,並能有效克服金屬小碎片對探雷器的干擾。但土壤中的非地雷異物(如石塊、樹根)、土壤密度的突變、土壤中的空腔以及溼度的不均勻等,都可能引起虛假信號。

由於便攜式金屬和非金屬探雷器都存在一定的虛警干擾,所以在作業時都要用探雷針進行輔助。此外,考慮到金屬和非金屬探雷器的兩種虛警干擾性質完全不同,人們還發明瞭複合探雷技術,就是將金屬與非金屬探雷技術有機複合在一起,只對既有一定金屬含量,又有一定截面積的地雷目標報警,大大降低了單一探雷技術引起的虛警信號,提高了探測性能。值得一提的是,為了進一步提高探雷器的技術水平,人們還對便攜式金屬、非金屬、複合探雷器引入了微處理器,大大提高了它們對地雷的識別能力。

技術的進步,車載掃雷和機載掃雷的誕生

由於單兵探雷效率低,無法滿足機械化部隊的機動作戰需要,車載探雷技術在二戰中應運而生。車載探雷技術的發展基礎是單兵探雷技術,也可以說,車載探雷系統是放大了的便攜式探雷器。因此,最早的車載探雷系統就是低頻電磁感應探雷系統,之後是高頻探雷系統。

地雷,戰爭遺留下來的傷痕,需要時間才能平復

美軍哈奇士車載探雷系統

由於車載探雷系統不像便攜式探雷器那樣受體積及重量限制,因此車上還採用了先進的計算機技術,使探測更快速有效。人們相繼發展出了車載諧波雷達探雷技術,紅外成像探雷技術。其中諧波雷達是以發射波在物體上的諧波再輻射功率作為其回波信號的雷達,又可稱為非線性雷達或金屬再輻射雷達。諧波雷達可探測地下各種具有半導體元件或金屬接觸點的地雷,但其對傳統的金屬外殼地雷無能為力,發展受到侷限:紅外成像探雷技術指的是採用被動紅外技術,以探測埋設地雷與土壤背景不同熱慣量而造成的溫差為原理,用紅外熱圖的方式來顯示探測結果。車載探雷系統採用的被動紅外成像技術,在探頭視場內的紅外熱圖可實時顯示在車內顯示屏上,人工或自動識別地雷目標。

可撒佈地雷技術的不斷髮展,使得戰場上地雷場靈活多變,具有很強的突然性。而現代戰爭要求部隊快速機動、迫切要求具有對較大區域內雷達的快速探測手段。這樣一來,機載探雷技術的優勢開始顯現出來,但其發展難度比單兵便攜式和車載探雷技術大得多。冷戰時期,蘇聯的直升機地雷探測器,將探測裝置懸吊在直升機機身下方,發現雷場後用無線電臺通知地面部隊,再用便攜式或車載探雷系統進行地面探測。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的機載探雷技術處於停滯狀態。美國則在直升機上裝有機載諧波雷達探雷系統,巨大的發射、接收天線向地面發射高頻無線電波,地雷中半導體元器件和金屬連接件的非線性特性會產生諧波回波,被系統檢測到而發現地雷的存在。此外,美國還發展了機載遠距離雷場探測技術,主要是採用主動激光與被動紅外技術,系統通常安裝在直升機上,可探測地面上和埋設在土壤裡的各種地雷。目前,美國還在發展無人機載雷場探測與偵察系統,主要是採用被動紅外技術。無人機隱蔽性好,適合對前沿及敵方縱深區域的雷場實施探測。但機載雷場探測系統所獲取的信息量十分龐大,處理算法也異常複雜,雷場信息顯示不可能做到實時顯示,一般使用時機是戰役戰術行動前的區域雷場探測,為指揮員確定作戰方案提供依據。

地雷,戰爭遺留下來的傷痕,需要時間才能平復

加裝了掃雷滾的坦克

在探雷技術發展的同時,用於在地雷場中開闢通路的掃雷器材也得到快速發展。按作用原理,掃雷器材可分為機械掃雷器和爆破掃雷器兩大類。機械掃雷器主要有滾壓式、打擊式和挖掘式三種,掛裝在坦克和專用掃雷車輛的前面。滾壓式掃雷器,依靠滾輪的重力引爆地雷;打擊式掃雷器,依靠高速旋轉的輥甩動鏈條對地面的打擊引爆地雷;挖掘式掃雷器,依靠犁刀將地雷犁出地面並推至通路以外。爆破掃雷器有兩種,分別用於開闢步兵通路和坦克通路,都是依靠炸藥的爆炸作用引爆地雷或使其失效。裝藥形式有剛性直列裝藥、柔性直列裝藥、集團裝藥和串聯集團裝藥等,並多以火箭將其拖帶或推送至地雷場中開闢通路。

未來地雷的發展

由於二戰後的局部戰爭中,地雷的濫布、濫用給平民造成了嚴重的傷亡,為減少人道主義災難,國際上關於禁止地雷的呼聲日益高漲。1996年和1997年,分別產生了《特定常規武器公約》所附的修訂的《禁止或限制使用地雷(水雷)、誘殺裝置和其它裝置的議定書》和《關於禁止使用、儲存、生產和轉讓殺傷人員地雷及銷燬此種地雷的公約》以此限制一些殺傷性過強的地雷及詭雷的應用。但全面禁止地雷將很艱難。世界主要大國都未簽署《渥太華全面禁雷公約》,許多國家都認為地雷是一種廉價而高效的武器,迄今為止,還沒有哪一種武器的費效比能與地雷相媲美。尤其對於那些國力不強的國家來說,地雷更是保家衛國、抵抗侵略的王牌武器。甚至可以說,只要人類有戰爭存在,地雷就不會退出戰爭舞臺。可以肯定的是,世界各國會大力的發展地雷,未來的地雷也會趨向於標準化、系列化和多功能化;智能化;耐爆炸、抗掃除;體積更小、重量更輕、威力更大。總而言之,未來的地雷威力會更大,也更難掃除,更加防不勝防。

未來排雷技術的發展

地雷的發展我們沒有辦法阻止,畢竟這樣廉價威力強大的武器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會輕易地放棄。既然無法阻止,那麼相應的排雷技術也應該不斷地提升,否則地雷一旦蔓延開來無法拆除就會導致巨大的傷亡。目前國際上最看好的相關探雷技術主要有三種:衝擊脈衝雷達技術、被動紅外與多光譜探雷技術、核電四極矩共振探雷技術。隨著雷達技術、紅外技術、電子技術的日益發展,這三種方式在未來都會得到飛躍式發展,屆時探雷技術會更加的成熟。

新時代的擔當,排雷英雄杜富國

地雷,戰爭遺留下來的傷痕,需要時間才能平復

勇於擔當的時代楷模 ,掃雷排爆大隊戰士杜富國

由於戰爭結束後,處於我國邊境地區埋設的地雷隨時會對群眾的安全造成威脅,於是解放軍決定開展大規模的掃雷行動還邊境百姓一個安全的生活環境。杜富國,是南部戰區陸軍雲南掃雷大隊的一名戰士。2018年10月11日下午,南部戰區陸軍雲南掃雷大隊四隊在雲南省麻栗坡縣某雷場進行掃雷作業,作業組長杜富國帶戰士艾巖在一個爆炸物密集的陣地雷場搜排時,發現一個少部分露於地表的彈體,初步判斷是一顆當量大、危險性高的加重手榴彈,且下面可能埋著一個雷窩。杜富國馬上向分隊長報告。接到“查明有無詭計設置”的指令後,他命令艾巖:“你退後,讓我來!”艾巖後退了幾步。正當杜富國按照作業規程,小心翼翼清除彈體周圍的浮土時,突然“轟”的一聲巨響,彈體發生爆炸,他下意識地倒向艾巖一側。飛來的彈片伴隨著強烈的衝擊波,把杜富國的防護服炸成了棉花狀,也把他炸成了一個血人,而杜富國也因此失去了雙手和雙眼。正是由於杜富國這捨生忘死的剎那一擋,兩三米之外的艾巖僅受了皮外傷。當危險到來時,我們看到了解放軍官兵沒有任何的退縮,為了保護戰友杜富國甘願自己去面對危險,把生的希望留給戰友,這就是我們的子弟兵,我們的守護神。

地雷,戰爭遺留下的傷痕。為了撫平這些傷痕,解放軍開展了一次又一次的掃雷運動。即便是這些地雷很危險,但是他們仍然義無反顧的去拆除地雷,為了能夠給邊境人民一個幸福的生活環境,解放軍官兵採取了最危險的人工排雷作業,力求排除每一顆地雷。在這期間,小編相信在排雷的過程中解放軍一定遇到了許多困難,還有的解放軍因為地雷受了傷,但是這些困難依然沒有嚇到解放軍。而我國在排完地雷之後,還會親自手挽手的走過雷區,只有親自確認雷區的安全之後,解放軍才會宣佈該雷區被徹底的拆除。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看到解放軍排除維和部隊幫助其他國家清理戰後遺留下來的地雷,為了世界和平不斷地努力著。從來就沒有什麼歲月靜好,有的只是別人在為我們負重前行。小編相信,解放軍一定會戰勝地雷,同時小編也希望未來可以研發出更先進的設備讓解放軍不用再人工排雷,看到他們這樣真的很心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