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三)我國的詩都經歷了什麼?才變成今天這副模樣?(下)

各位看官,上集咱們講了我國的詩從《詩經》到《楚辭》再到《漢樂府》的一個發展歷程。詩到了兩漢時期,五言已經趨於成熟,格律也較之前更加規範,內容也更加廣泛,但其中也摻雜了雜言。畢竟傳統文化,請各位上眼,詩是如何被一大批牛人帶上了頂峰的!


「詩」(三)我國的詩都經歷了什麼?才變成今天這副模樣?(下)

東漢末年,天下諸侯並起,群雄逐鹿,後來曹、劉、孫三家鼎立。曹操是個了不起的人物,不僅武藝高強,而且人家有文化,所以他跟他的兩個兒子:曹丕、曹植共稱為“三曹”。曹操的詩我就不多說了,大家上學的都學過,曹植的有一篇賦比較牛,叫《洛神賦》,“翩若驚鴻,婉若游龍”就出自《洛神賦》。很多人都認為三曹之中,曹植就最牛的,我認為要論詩歌發展的貢獻,曹丕無疑是最大的!為什麼呢?因為現存的最早的七言詩叫做《燕歌行》,其作者就是曹丕,所以在這方面曹丕和屈原的貢獻是一樣的!你說他牛不牛!注意我以前都用“詩”這個字,但是這裡我用到了一個詞“詩歌”,為什麼呢?因為曹丕的這個《燕歌行》,猜測也是能夠唱出來的,但是在他之前,七言唱法未有記載,所以這哥們兒很可能順帶著創造了一個曲譜!那麼我就知道了三國魏晉時期,七言詩開始拋頭露面了!再多說一句,漢末文學的代表除了三曹,還有七個人不得不說,就是大名鼎鼎的建安七子(ps:這七個人放到一起是很有名氣的,但是單拿出一個來估計很少認識他們……這也側面說明,團結力量大啊/捂臉笑)他們分別是: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這個“七子”的名頭,始於曹丕寫的一篇論文《典論·論文》,論文說:“今之文人,魯國孔融文舉,廣陵陳琳孔璋,山陽王粲仲宣,北海徐幹偉長,陳留阮瑀元瑜,汝南應瑒德璉,東平劉楨公幹。斯七子者,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鹹以自騁驥騄於千里,仰齊足而並馳。”。又因為他們七個人都是建安時期的文人,所以稱之為“建安七子”。


「詩」(三)我國的詩都經歷了什麼?才變成今天這副模樣?(下)

後來,曹家為別人做了嫁衣,司馬炎篡權,建立了晉朝,建都洛陽,史稱西晉。這是個短命的王朝……而且還是個悲慘的王朝……這裡只提供幾個時期的代名詞,由於種種原因不做詳細介紹。西晉→八王之亂→永嘉之禍→五胡十六國(又稱:五胡亂華)→同期東晉建立→東晉滅亡進入南北朝。


「詩」(三)我國的詩都經歷了什麼?才變成今天這副模樣?(下)

通過上面一小段的歷史介紹,相信大家就猜到了,晉時期文化沒出現斷層就不錯了,發展就別奢望了。但是到了南北朝就不一樣了,因為南北朝時期那些邊邊角角的遊牧民族開始往中原地區遷徙,而且因為整個華夏打成了一鍋粥,所以也形成一種各民族和文化大融合的一個局面。這時候就出現了“南朝民歌”和“北朝民歌”。“南朝民歌”內容相對比較單調,都是寫一些嫖娼啦、搞對象啦這些內容。江南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好地方,魚米之鄉,所以你會發現誰到了那裡誰腐敗,“飽暖思淫慾”一點不假,而且這個“南朝民歌”常常為了和曲而出現雜言。“北朝民歌”就不一樣了,它包攬萬象,社會各個層次,各個行業,各種不同質量的生活在這裡都有體現。而且它的風格更加粗獷,雖然也有雜言,但是與“南朝民歌”那種為了和曲完全不同,北朝這個就給你的感覺是什麼也不為,我就喜歡!隨心、隨性、隨情!而出現的雜言。所以就成就上來說“北朝民歌”地位更高!


「詩」(三)我國的詩都經歷了什麼?才變成今天這副模樣?(下)

但是!南朝到底還是出現了一個牛人——沈約,他絕對稱得上是南朝文壇的第一把交椅!他不僅作文寫得好,會寫詩,不得了的是他還在音樂方面有很高的造詣!當時有個王爺叫做“竟陵王”,他召集了八個文人稱為“竟陵八友”,組成了當世最牛氣的一個文人集團,這八個人分別是:蕭衍、沈約、謝朓(tiǎo)、王融、蕭琛(chēn)、範雲、任昉(fǎng)、陸倕(chuí)。這幾個人整天就在一起研究怎麼寫詩,準備出一本書教大家寫詩。後來又出現一位牛人——周顒(yóng)。這個周顒寫了一本書叫做《四聲切韻》首創平、上、去、入四聲調的歸納。為什麼說沈約是第一把交椅呢?因為他又寫了一本書叫《四聲譜》,率先提出了寫詩的“四聲八病”大家要注意了!這本書就是在教你寫律詩!所以現在我們搞清楚了一件事兒,南朝就有了律詩的教科書,雖然沒寫出什麼牛掰的七律、五律,但是人家有這個指導你寫的水平~要說以前的詩就是歌詞,那麼從現在開始不一樣了,它擁有了自己的生命!可以擺脫曲譜獨存於世!


「詩」(三)我國的詩都經歷了什麼?才變成今天這副模樣?(下)

如果說南朝時期出現律詩,代表著我國詩歌到達頂峰,那麼後來又是哪些學究天人的不世才子,將詩帶到頂峰上的頂峰的呢?請看下集【詩】(四)“吟至大唐最頂峰”——初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