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朱元璋對太子朱標的教育,談談當代父母對子女的教育問題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太子作為國家的接班人,國之根本,其素質高低、賢明與否,直接關係到國家的盛衰興亡國。太子能否在皇帝死後堪當大人,撐起整個國家,自然跟前期的教育培養有關。朱元璋對太子朱標的教育重視程度可謂是前無古人,終將朱標培養成一個宅心仁厚、深懷愛民之心、深得人心、執政能力強的接班人。可惜,朱標在洪武二十五年就去世,否則歷史也將改寫了。

從朱元璋對太子朱標的教育,談談當代父母對子女的教育問題

今天,我們就從朱元璋對太子朱標的教育說起,談談如何培養一個優秀的皇帝,希望能對現代教育有點啟發。

明代有人這樣評價朱元璋對太子的教育:“自三代而降,所以教太子者未有如高皇帝者也,隨事隨地必稱民間疾苦、興創艱難,以身為矩範,至以大臣領東宮官,又超軼千古遠甚。”這基本概括了朱元璋的教育手段。

以身為矩範——隨事隨地必稱民間疾苦、興創艱難

朱標是中國古代史上太子寶座坐得最穩的一個皇帝,吳元年(1367年),朱元璋即吳王位置,被立為世子,確定了其繼承人的身份。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稱帝,朱標被立為太子。從一開始,朱元璋就注重對接班人的培養。朱元璋是從苦難走出來的皇帝,又是歷史上最勤奮的皇帝之一,在治理國家上,他有絕對的自信和驕傲,屬於“專家”“教授”級別。他把太子帶在身邊,言傳身教,隨時隨事隨地對皇儲進行教育,也就是“隨事隨地必稱民間疾苦、興創艱難,以身為矩範”。

吳元年六月,朱元璋祭祀山川后,對世子朱標說:“人情貴則必驕,逸則忘勞,聖人所以戒盈滿而謹怠荒。”為了能讓朱標體會臣子和士兵半夜起身跟隨祭祀的辛勞,朱元璋建議朱標步行回去,在場的臣子和士兵無不感動。

從朱元璋對太子朱標的教育,談談當代父母對子女的教育問題

同年十一月,朱標跟隨朱元璋出觀圜丘,朱元璋趁機叫大臣帶領世子到附近農家走走,看看普通農民的房屋和飲食器用。回來後,朱元璋說:“汝知農之勞乎?夫農勤四體務五榖,身不離畎畝,手不釋耒耜,終歲勤動不得休息,其所居不過茅茨草榻,所服不過練裳布衣,所飲食不過菜羹糲飯,而國家經費皆其所出,故令汝知之。”讓世子一開始就知道民間的疾苦。

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傳授朱標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治國之道。朱元璋說:

“若守成繼體之君,常存敬畏,以祖宗憂天下之心,為心則能永受天命,苟生怠慢危亡必至,可不畏哉。”(明實錄)

……凡此種種,朱元璋耳提面命,言傳身教,力圖將朱標培養成一個愛惜民力、勿事奢華的君主。

以大臣領東宮官——超軼千古遠甚

東宮官,即輔導太子的官員,也是負責教育太子的主要人員。對朱標寄予厚望的朱元璋,設立的東宮官,也“超軼千古遠甚”,幾乎整個朝堂的大臣都是東宮官的一份子。

“於是左丞相李善長兼太子少師,右丞相徐達兼太子少傅,中書平章錄軍國重事常遇春兼太子少保,右都督馮宗異兼右詹事,中書平章政事胡廷端、廖永忠、李伯升兼同知詹事院事,中書左、右丞趙庸、王溥兼副詹事,中書參政楊憲兼詹事丞,傅瓛兼詹事,同知大都督康茂才、張興祖兼左右率府使,大都督府副使顧時、孫興祖同知左右率府事,僉大都督府事吳楨、耿炳文兼左右率府副使,御史大夫鄧愈、湯和兼諭德,御史中丞劉基、章溢兼贊善大夫,治書侍御史文原吉、範顯祖兼太子賓客。”(明史)


從朱元璋對太子朱標的教育,談談當代父母對子女的教育問題

看看這份輔導名單,李善長、徐達、常遇春、胡廷端、廖永忠、李伯升、趙庸、王溥……這份沉甸甸的愛,也只配朱標享受了。但東宮官發揮的教育效果有限,一則東公官為兼職,並非專職,大臣的本職工作都忙得要死,哪裡有空管太子啊!比如太子少師李善長,本職為丞相,日理萬機;太子少傅徐達,常年征戰在外;二則無定員,流於形式。東宮官為虛職,屬於皇帝給大臣的榮譽頭銜,太子的教育,既無定員,也無定製。但畢竟體現了皇帝對太子的重視,皇帝外出,太子監國,東宮官就是太子最得力的助手,朱標有權指揮和領導他們以鍛鍊自己的執政能力。

慎選師友——良師益友是關鍵

良師益友,是成才路上不可或缺的要素。朱標的良師很多,其中對他影響最深的是大學士宋濂。朱標為世子,宋濂就以儒學提舉司提舉的身份教授朱標儒家經典了。宋濂絕對是一個有耐心和責任心的好老師,“遇綱常大義明白開陳,再三言之而不倦”。母親生病需要回家照顧,依然為太子的教育問題操碎了心,多次寫信教導太子要“孝友敬恭、進德修業”。宋濂退休回老家後,寫信給太子,教導太子帝王之道:“所以二帝三王相傳心法,曰德、曰仁,曰敬,曰誠,無非用功於此也。”在宋濂的悉心教導之下,一個仁愛的好青年就此誕生。

從朱元璋對太子朱標的教育,談談當代父母對子女的教育問題

學習的路上需要小夥伴加油打氣,這一點,朱元璋也很清楚。所以從一開始,朱元璋就選了張傑、王璞、國琦等十幾個人做太子伴讀,這些人,“皆姿狀明秀,應對詳雅。”朱元璋給兒子選小夥伴的原則就是:外貌、品行、學識中的佼佼者。小夥伴要是無法給太子良好的影響,會被立即斥退。國子學官李思迪、馬懿就是其中兩個倒黴蛋。他們二人被選侍奉太子讀書,可整天緘默不言,太子從他們身上學不到半點東西。朱元璋大怒,說:“你們是怎樣學孔孟之道的?”

政事歷練——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

光有理論還不行,還需要實踐來鍛鍊自己。建國之初,朱標就成了一個小小的“見習”皇帝。朱元璋給朱標提供實習機會,使朱標能逐漸對國家大事上手。一開始,大臣呈上來的奏摺,朱元璋過目之後,就叫人送到東宮,“令參決,以觀才識”,朱標只是能看看不能決策。洪武五年,朱標十七歲,朱元璋向中書省、大都督府、御史臺發佈御旨,各部門所上奏的事情要告知皇太子,以加深對政務的瞭解。第二年,朱元璋准許十八歲的朱標處理國家的一般事務,但重大事情還需朱元璋親自決斷。“命諸司今後常事啟太子,中事仍許奏聞。”經過四年的鍛鍊後,朱元璋進一步擴大朱標的權力,大小政事先跟太子報告,太子處理完再告訴皇帝。

從朱元璋對太子朱標的教育,談談當代父母對子女的教育問題

除了批閱奏摺,朱元璋還為太子創造各種鍛鍊的機會。多次派朱標回老家臨濠祭祖,目的是讓世子走出深宮,體察民間疾苦,牢記父親創業之艱辛。多次命令朱標主持“攝享太廟”等祭祀活動,一來可以鍛鍊太子協調各個部門的能力,二來可以將太子培養成一個懂禮儀的好青年。洪武二年,朱標奉命到龍灣接出徵廣西的廖永忠、朱亮祖大軍,以使年幼的太子見識軍隊裝備,對軍事將領有所瞭解。為了使太子熟知國家法律刑法,令太子處理獄中囚犯,朱標覺得朱元璋治國過嚴,給囚犯減刑。儘管父子兩處理政務的態度不同,但能看出朱標已經學有所成,並且是一個有想法的太子。

從朱元璋對太子朱標的教育,談談當代父母對子女的教育問題

朱元璋對儲君教育的重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明代的方孝孺評價朱標:“聖子承皇業,能疏四海衰。”朱標生前敦厚仁愛,若不是早死,必然是一個愛民如子的好皇帝。

朱元璋的教育方式雖不是百分之百正確,但也啟示我們,教育孩子一定要注重方式。第一、父母是對孩子影響最深遠的老師,言傳身教和耳濡目染之下,你的樣子就是孩子將來的樣子;第二、不能溺愛孩子,把孩子當作溫室的花朵來培養,要多給孩子鍛鍊的機會,讓他們在實際的鍛鍊中體會生活的不易,珍惜現在的生活。第三、鼓勵孩子結交良師益友,學習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做人要謙卑懂禮,待人真誠。

參考書目:張廷玉《明史》;臺灣語言所《明太祖實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