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電影拍的是春節的故事,講的是成年人的無奈

新春佳節,在全體中國人,乃至全球華人心中都是最重要的節日。春節,代表了新春的到來,象徵著萬物復甦,預示著新一輪的播種和收穫又將開始,於是,勤勞幸福的人們總是用最真摯熱烈,最喜慶歡騰的方式去慶祝春節。

但同時,現在總有人會討論,為什麼年味兒越來越淡了,為什麼過年越來越沒意思了?

其實很簡單,因為提出這類質疑的人都已經長大了,如今再到過年時,最快樂的那個人已經不是他了。民間有句老話:“孩子盼過年,大人怕過年”,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1991年,有一個以春節為主題的電影,就用樸實真摯的故事,將成年人過年時的無奈和辛酸悉數呈現於鏡頭之前。

這部電影拍的是春節的故事,講的是成年人的無奈

電影的名字就叫《過年》,該片是每年春節前夕,央視電影頻道必播的一個“固定節目”。現在看來,這部影片簡直是全明星陣容,李保田、趙麗蓉、葛優、梁天、六小齡童、丁嘉麗、王麗雲,個頂個的老戲骨,趙麗蓉老師更是憑藉片中的優異表現,獲得了第4屆東京國際電影節第15屆大眾電影百花獎的最佳女主角。

29年過去了,至今,《過年》在評分網站上的成績還是堅挺的8.7分,好於93%的劇情片、94%的家庭片。

時代浪潮對家庭倫理觀的衝擊

每到過年,老百姓的頭等大事可能就是闔家團圓了。在外漂泊忙碌了一整年的人們,終於要回到最為牽腸掛肚的地方。電影中,李保田老師飾演的父親滿懷著喜悅,終於趕在年三十兒的下午到了家中,可令他意外的是,五個子女竟然一個都沒有回來,只有老伴兒(趙麗蓉老師飾)一人孤零零地在準備吃食。

作為一家之主,程父只能故作不在乎,安慰老伴兒道:“不回來就不回來,就咱們倆也能過個熱鬧年。”話雖如此,失落卻像皺紋般爬滿他黝黑的臉龐。

在90年代初期那個固定電話都尚未完全普及的年代,糾結又滿懷希望的等待確實是老倆口唯一的選擇。所幸,孩子們並沒有讓父母失望。第二天一大早,五對子女都陸續趕了回來。

這部電影拍的是春節的故事,講的是成年人的無奈

看過電影的朋友,對於正月初一,程家老少的那頓團圓飯肯定印象深刻。前一秒還是喜氣洋洋,其樂融融,下一秒各種矛盾衝突就集中式的爆發出來。但事實上,從一大早,二兒子最先領著女朋友進門開始,老少兩代人的衝突就隱隱鋪陳開來,幾乎從沒停過。這也是導演設計最精巧的地方:用最真實的生活細節,最樸實的日常瑣事,將兩代人不同的價值觀念進行對比、碰撞,進而凸顯時代大潮下,傳統家庭倫理觀受到的衝擊和影響。

首先讓程家老倆口頭疼又看不慣的,就是幾個兒女的婚姻狀況。

大兒子(六小齡童飾)在學校教書,為人憨厚,性格木訥,卻娶了個潑辣精明又不太本分的媳婦兒(丁嘉麗飾),在自己家中,他完全沒有任何話語權,如果媳婦兒不首肯,連上門看望爹媽都是奢望。即便在路上偶遇父母,都要找個藉口避開。這和傳統家庭中,“男主外、女主內”的生活方式顯然有很大出入。

這部電影拍的是春節的故事,講的是成年人的無奈

二兒子(胡亞捷飾)是個在讀研究生,過年帶回來的女朋友出身高幹家庭,其父親是個“比省長還要大的官兒”,顯然,忘乎所以的二兒子早就把門當戶對拋到了腦後。

小兒子(梁天飾)更離譜,女朋友還沒過門,倆人就在一個炕上睡覺,在程家老夫妻看來,這簡直就是胡鬧。完全忽視了該講究的禮法。

兩個姑娘的情況更是讓人揪心。大女兒嫁了個浪蕩子(葛優飾),二人表面和睦,其實大女婿在外沾花惹草,還逼迫妻子多次打掉孩子。婚姻關係幾乎名存實亡。

小女兒多年前和一個包工頭私奔,而後就一直沒進過家門,全然不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這部電影拍的是春節的故事,講的是成年人的無奈

在相敬如賓,恩愛有加的程家老夫妻來看,每一對於子女的婚姻都存在著問題。由此而引出的爭吵、對立和衝突,表面上是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其實是婚姻觀念差異的外在表現。

受到新文化、新思想的衝擊,年輕人在婚姻、生活上的態度更加開放和多元,但是在老一輩眼中,這或許就成了離經叛道、不成體統。其實,這樣的觀念衝突至今都不斷在上演。每年回家,被催婚、催生的城市白領,不正是現實生活中的程家子女嗎?

兩代人的觀念差異

如果說子女糟糕的婚姻狀況是讓父母頭痛又愛莫能助的心病,那麼,牽扯到現實利益的消費觀念就是家庭矛盾的直接誘因。

程家老爺子在外辛苦半年,省吃儉用攢下8000元鉅款,這筆錢被他小心翼翼地藏在棉衣夾層裡。當著老伴兒的面取出時,老爺子臉上滿是興奮和自得。那是作為一家之主的驕傲和尊嚴,也代表了男人的勤勞和能耐。

或許是因為對父親的瞭解,子女們從進家門開始,就篤定老人手中尚有積蓄。二兒子和大女婿開門見山,飯還沒吃,就偷偷和老太太把用錢的事敲定了。大媳婦兒家裡本沒有饑荒,但是聽到別人找老太太伸手,立馬就想要分一杯羹。

這部電影拍的是春節的故事,講的是成年人的無奈

然而在程老爺子看來,8000元錢,既是自己的血汗,也是留給老伴兒一年的家用。這筆錢理應用在鋼尖兒上,刀刃兒上。所以,他對子女們開口閉口都是錢的行為極為不滿。在他看來,二兒子要錢是為了“遊山玩水”,小兒子則是“吃啥啥不剩,幹啥啥不行”,“有點歪才就知道騙錢”。

其實客觀分析,不論是畢業考察還是張羅終身大事,幾個孩子的需求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錯就錯在自己尚且不能自食其力,要錢卻要的理直氣壯。

這部電影拍的是春節的故事,講的是成年人的無奈

歸根結底,還是觀念上存在差異。程家父母那一輩人,是遍嘗過生活苦楚的。能拉扯大五個子女,想必一元錢都是要掰成兩瓣兒來用。他們對金錢的理解和認識,基本上都來源於日常瑣碎的柴米油鹽和生活中的血淚教訓。

但是孩子們呢,成長在改革開放的特殊時代背景下,能力不見得高出父母多少,見識卻不可一概而論。所以,在對待金錢、人生、自我價值的看法上,兩代人之間出現了明顯的鴻溝。

既然聊不到一塊,“用錢”上肯定也就難以達成共識。

有趣的是,即使是年齡相近的兄弟倆,彼此也難以理解和認同。二兒子看不慣小兒子結婚還找爹媽兄弟們要錢,堅信自己畢業後一定會混出個模樣。而小兒子不理解二哥上學花了那麼許多,怎麼還好意思指望父母贊助出去“旅遊”。這就不單單是觀念上的差異,可能還有層次上的高低。

我們也不難想象,這樣“討要——爭奪”的戲碼,想必在程家上演過多次,或許也正是因為程老爺子口袋裡有那兩個字兒,才能在家中保持了那麼高的威望。

這部電影拍的是春節的故事,講的是成年人的無奈

這樣的家庭關係,看似荒唐、畸形,卻是百姓生活的真實再現。我想,每一個觀眾,多多少少都能在其中找到一些熟悉的身影,一些司空見慣的矛盾。

過年為什麼就忽然不快樂了?

春節的主題之一是團圓。既然要團聚在一起,就離不開人與人的交往與接觸。

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容易”二字,即使是歡樂喜慶的春節,也無法拋開所有的煩惱和憂愁。最可怕的是,幾乎所有人都難以免俗。

所以,在電影《過年》中,每一對兒女都是帶著目的回家的。大兒媳破例同意回去看望父母,是希望婆婆能勸勸不上進的老公,回去繼續當他的教育局長;二兒子和大女婿完全是瞅準了老父的辛苦錢;小兒子壓根就是個啃老族,沒家沒房沒工作;曾私奔的二女兒終於回來,也是為了求父母讓自己的老公進門。

這部電影拍的是春節的故事,講的是成年人的無奈

所以,當基於親情紐帶的團圓被賦予的另外的目的和意義,最純粹的快樂和喜慶,也就變了味道。

這和我們的生活又何其相似。混跡於現代都市的人們回鄉過年,一樣要面對數不盡的攀比、講不完的閒話,催婚之後要催生,生完孩子還有二胎。曾經吃吃喝喝,拿錢放炮的歡樂春節早就一去不復返了,誰叫你已經長大成人了呢。

可能這就是電影《過年》能享有如此高評價的原因吧。導演用這些與現實緊密相連的矛盾與衝突,為我們呈現了一個“變了味兒”的春節。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程家老小的揪心與無奈,更是作為一個成年人的身不由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