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西名儒王以悟 三門峽市陝州區西凡村

洛西名儒王以悟 三門峽市陝州區西凡村

秉文以道 陝縣中等專業學校一級教師

西凡村,位於河南省三門峽市陝州區三道塬,位於最東邊的一道塬,名西凡村。

洛西名儒王以悟   三門峽市陝州區西凡村

在寫其他村落的時候得心應手,唯有自己的家鄉,不知如何寫起。也許是近鄉情更怯吧!

至於西凡如何得名,有一傳說,史料也有記載,虢國時,有一年一顆大流星落於國之東南,東凡塬上,於塬上建立神廟,祭祀祖先,以求國運永昌,供品經常丟失,後發現兩親兄弟,因為家貧,為了供養雙親而到廟裡偷供品。國君感其誠孝,乃封二地給兄弟二人。老大分於東凡,老二分於西凡,凡乃凡人之意,東西為方向。西凡因此而得名。

雖有史料記載,但其中亦有傳說成分。從東凡村家譜來看,東樊村是後來來到塬上。由此看來,西凡村在塬上的時間應該是比較早的。這一點從我們村所處的地理位置也可以看出,西凡村位於東方塬正中央。盡享塬上的優勢肥沃土地。縱觀全村無一處坡地,塬心位置及位於村西邊兒的西地。

洛西名儒王以悟   三門峽市陝州區西凡村

應該說,西凡的先祖們,眼光獨到,比較強勢。這在生產力並不發達的農業社會,一塊兒好的土地顯得尤為重要。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雖無水源。也可保證子孫後代相對於其他村落,少受勞作之苦。西凡村雖不算大村,但有祖先如此疪佑,實為幸事。

與其他村落不相同,西凡村非常講究宗族門輩。塬上其餘各村,皆有雜姓,僅吾村非王姓而不得入住。西凡一村,一村皆王。

洛西名儒王以悟   三門峽市陝州區西凡村

村之民風,崇尚文學,大部謙恭有禮,不如其他村崇武力。如此民風,古已有之。明朝理學家,豫西名儒王以悟,祖籍吾村。關於他的傳說自小多有耳聞。

王以悟,字惺所,陝州區菜園鄉西凡村人。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中進士。萬曆三十七年(1609)出任河北邢臺知縣。任上三年,做了許多好事、善事,老百姓有口皆碑。1622年,他從邢臺調任山西做參政,一人一車,一包袱簡陋行李,鬱鬱寡歡三個月後,毅然辭官,隱居陝州城內。

他潛心鑽研程朱理學,是名冠豫西的一代宗師!著有《常惺惺文稿》10卷,古詩釋義《解縛編》2卷。著作等身,遐邇聞名。他與陝州城的文人雅士,創辦書院,培育了許多優秀人才。

洛西名儒王以悟   三門峽市陝州區西凡村


洛西名儒王以悟   三門峽市陝州區西凡村

有一同鄉,帶小孩寫的文章,請他過目,他略看一眼,莞爾一笑,吐出四字:“務農可矣!”

誰知孩子受到激勵,回去後,便到南山寺院,潛心鑽研。三年過後,又拿文章,請他點評。他大吃一驚,看著孩子,滿面春風,又說四字:“拾芹在即!”這家後來成了書香門第。此事,被陝州趙原《尚氏族譜》詳細記載。王以悟去世後,陝州百姓感其恩德和聲望,在城內專建祠堂紀念!

民國初年軍閥混戰,王公祠神位碑,不知所蹤,2012年4月,在其後人王軍峽的引導下。在三門峽市湖濱區陳宋坡(黃龍村)以王姓人家的窯洞內,找到了該碑。

洛西名儒王以悟   三門峽市陝州區西凡村

自古至今,村裡人都親切的稱他為王夫子。多用他的聰明才智來教育點化子弟。耕讀傳家,成了許多家庭的追求。由於本人並無家譜,無從得知,明朝以來先賢俊傑之姓名和事蹟。但自小就非常清楚的記得在一戶人家高大氣派的門樓上。掛著一塊兒厚重寬闊的木匾,這應該是清朝的一個舉人。非常可惜的是,這塊木匾在我參加工作的第2年,就是1999年左右。最後一次見他是靜靜的躺在村道的路邊。

西凡雖然歷史很悠久,但並無多少古蹟存在。只是聽老人說,以前在村西的地裡有一大塊兒石碑碑林。村裡的老戲臺,倒是古色古香,留下了兒時許多歡樂的記憶。後來在改造學校的時候,也被拆掉了。在記憶裡最深的只有,小時候不願上學,經常逃學在王軍峽家的雕花大門樓下發呆的記憶了。上小學的時候,學校後面右側的道路下邊用石碑鋪成。那個時候很小,雖然努力去辨認理解。但是終不得其意至今也毫無印象了。

光陰荏苒,逝者如斯。一代一代的西凡兒女。在祖先留存下的這個土地上,安身立命,求學創業,有人學有所成,遠去他鄉。有人事業大成,扶危濟困,造福鄉梓,為人所稱道。也有人為三門峽的廣電事業奉獻終生。

西凡的先祖們也許沒有想到。王氏一族在陝州大地散枝落葉,張茅王姓,張村王姓,人馬寨王姓,湖濱區陳宋坡王姓,火燒羊溝,火車站王家溝王姓,其祖多由西凡村,王姓外遷而形成。

洛西名儒王以悟   三門峽市陝州區西凡村

.時代發展至今,西凡村雖不是塬上最富裕的村莊。但他絕對是最整齊的村莊,吾先祖雖屬陳州虞舜媯滿之王氏,然土生土長於此,亦期吾村,雲接繡嶺,百姓和樂,子弟有成,愛國創業,惠及子孫!

(在此非常感謝三門峽市河洛文化研究專家牛佔亞先生,陝縣文化館館長榮根先生)

2019年12月30日凌晨1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