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更無花勝此,人間偏得貴相宜:細品中國傳統的牡丹文化

最初對牡丹花的認知來自於周敦頤的《愛蓮說》:“牡丹,花之富貴者也”

。隨著對歷史文化的深入瞭解,發現牡丹不僅僅是富貴的的象徵。牡丹最初的價值用於醫學,隨著後代文人階層的興起和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牡丹的欣賞價值浮出水面。

隨後,牡丹的更多價值被挖掘出來,它與傳統文化的各個領域都有絲絲牽連。在藝術領域,畫家專門從事牡丹花外形特徵的研究,文人也時常將牡丹作為抒情對象;在科學領域,展開了對牡丹花的培育研究;在精神領域,牡丹也是一種身份地位的象徵,它所代表的精神含義極其廣泛。從一定程度來說,牡丹文化的發展狀態代表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風貌。

古時候的文人們常常拿牡丹與其他花草進行比較,或是讚美、或是批評。尤其是在唐朝,文化思想極其濃厚的時代背景下,牡丹更是被無數名人用作詩詞的素材。在歷史的考證中,我們也發現,唐朝的詩人對牡丹的詠頌最多,宋代次之。唐朝有很多的權貴之士鍾愛牡丹,“長安豪貴惜春殘,爭賞先開紫牡丹。”這一詩句便是對這種現象的揭示。宋朝開始

,牡丹文化的傳播開始向平民階層轉移,自此牡丹文化的發展愈加繁榮。

天下更無花勝此,人間偏得貴相宜:細品中國傳統的牡丹文化

一、瞭解牡丹文化,首先得知道它的發展歷史

據說,在神農嘗百草的時候,牡丹的藥用功效就已經被髮掘。但是關於這一說法的考證資料太少,所以尚不能明確。最早有關牡丹的記載便是西周到春秋時期的《詩經》了,“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這是一首詩歌,歌中的“芍藥”便是牡丹。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對牡丹的關注度不高,它主要是作為一種普通花草而存在。

到了秦漢,醫學水平的發達,使得人們對生活中常見的植物花草都做了研究。牡丹的藥用性質便被發現。東漢時期就已經發現牡丹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並且也有相應的處方。在秦漢時候,牡丹的更多藥用價值被寫入《神農本草經》中。隨之,它的價值更多是用於藥用,人們對牡丹花的關注度也逐漸提高。

據記載,在東晉,著名畫家、詩人顧愷之將牡丹的形象描繪於畫之中。鑑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局勢,文人階級興起了一股隱逸之風,他們對生活之中的事物投入的注意力增多。牡丹色彩鮮豔、品種繁多,素有美豔的外表,自然招來了無數的目光。先有顧愷之的牡丹畫,後有南北朝時期楊子華的牡丹畫,牡丹在藝術領域的發展取得了進展。有了大師的宣傳,牡丹逐漸進入更多人的視野,牡丹文化在這個時候有了起步。

天下更無花勝此,人間偏得貴相宜:細品中國傳統的牡丹文化

隋朝結束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分裂割據,完成新的大一統局面,鑑於國家存在的時間不是很長久,這時的牡丹文化取得一定的成就。牡丹獨有的特色吸引了皇親貴族的目光,據說,隋煬帝時期,有專門的的西苑種植牡丹花。《隋志素問篇》中說道:“清明次五時牡丹華。”由此可見,牡丹花的規模巨大,它已經成為節氣日期間,人們觀賞的對象。據記載,也是在隋朝時期,牡丹進入了皇家園林,開始了人工培植之路。

要說牡丹文化發展的鼎盛時期,當屬於唐宋了。單單從歷來文人對牡丹花的描寫這一塊來看,唐朝詩人最多,其次便是宋朝。在這個時期,牡丹更多的性質被挖掘,它有了自己代言的精神含義。得益於前朝的經驗,人工培植的技術提高、規模增大。不僅在文化領域,牡丹獨領風騷。在經濟方面,也有一定建樹。從某種程度上講,牡丹算得上是唐朝的國花。劉禹錫的“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就足以體現牡丹的地位之高。

從上至下,無人不感嘆牡丹花之美,更是先後有武則天、

楊貴妃將牡丹作為自己的命格之花。牡丹在這個時期主要代表著“富貴”的含義,這和鼎盛時期的唐朝相得益彰。在外交方面,牡丹也成為必備的經濟作物,被先後傳播到波斯、荷蘭等國家,這足以說明牡丹在這個時期的發展水平相當高。

唐之後,宋代的牡丹文化依舊很繁華。北宋洛陽城,又是一個新的牡丹城,還有專門的《洛陽牡丹記》來描述洛陽的牡丹盛景。這個時期的牡丹已經不單單是皇親貴族的鐘愛之物了,它開始從深牆內院走向尋常百姓家宅。牡丹文化也擴延到了瓷器、織繡、雕塑、宗教等領域,牡丹文化也是大大地超越了前代。隨著宋國家的沒落,文人們對牡丹的讚賞開始轉變成批判的畫風。表面是在批評牡丹的妖嬈、世俗,實則是對社會萎靡、奢侈之風的批判,周敦頤的《愛蓮說》便是這一時期社會狀態的寫照,“醉翁之意不在酒”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宋之後,牡丹文化還是逐步穩定地發展。

天下更無花勝此,人間偏得貴相宜:細品中國傳統的牡丹文化

到了元朝之後,牡丹文化的發展爐火出清。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從宋開始的牡丹文化就已經走出了深宮大院,到了民間的牡丹文化自然社會氣息更重,人們對它賦予的精神意義更多。它從最初的“富貴之花”成為了“和平”、“健康”、“幸福”的象徵。再者,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社會文化習俗的改變,牡丹的文化意義不侷限於欣賞價值了,

牡丹很好地與傳統繪畫、傳統詩詞、傳統建築、傳統節日等結合起來。這也是牡丹文化全方位發展的標誌,到了後期,這種發展趨勢也一直存在。

二、世人如此鍾愛牡丹,那麼它有什麼樣的特質呢?

首先牡丹的品種多樣、顏色各異,具有極其濃厚的美學價值。見過牡丹的人,都該知道牡丹的具體形態吧!“雍容華貴”這四個字是對牡丹形態的描述最為準確的詞語了。牡丹的花瓣很多,大大小小的花瓣參差不齊形成不同的形態,從花骨朵的形態到它綻開的時間裡,就像嬰兒從媽媽的肚子裡出生那一刻到成年。綻開之後,牡丹依舊會散發無窮的魅力,吸引世人的目光,剛成年的人也是一樣,會慢慢成熟直到凋謝的那一刻。人們觀賞的不僅是牡丹外在的形象,還有它潛在的品質。牡丹的生長變化就像人的一生,很多人在觀賞牡丹的美的時刻,多少會想到自己的人生,這也是文人喜愛拿牡丹作詩的原因之一。如果說,皇親貴族喜愛牡丹,主要是欣賞它的外在,那麼文人更多在意的是它內在的品質。

天下更無花勝此,人間偏得貴相宜:細品中國傳統的牡丹文化

其次,牡丹素來被稱為“花中之王”,具有典型的精神意義。要說起牡丹的精神意義,就不得不離開“富貴”一詞。其實,也不盡然,牡丹還具有一定的鄉土氣息。在古代,有些城市的風土環境適宜牡丹的生長,這些地區以種植牡丹為業。

特別是對居於洛陽、菏澤、亳州等地的文人來說,牡丹是他們思鄉之情的重要寄託。而且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牡丹被賦予的精神含義還包括“執著追求”、“幸福美滿”、“健康長樂”、“繁榮昌盛”、“和平安定”。因此僅僅將牡丹作為富貴的象徵是不正確的,我們還應該從更長久的歷史、更廣泛的領域去定義它的精神意義。

接著就是牡丹文化的兼容性了,在各個領域中,它與傳統文化交相輝映。牡丹不僅具有典型的精神意義,它在文化領域也具有相當大的價值。首先就是牡丹與傳統繪畫的結合。我們可以瞭解到,牡丹文化在魏晉時期就已經和繪畫藝術結合了。在唐宋時期,牡丹文化和古代繪畫藝術的結合進一步得到發展,到了元明時期,這種結合更是密不可分。山水畫、植物繪畫中多少都會看到牡丹的影子。再來,就是牡丹和傳統建築的聯繫,在這裡我們還可以劃分更細,建築中就包括雕刻藝術和文物繼承。牡丹作為“花中之王”,自然吸引了雕刻家們的注意力。在很多古代文物中 ,我們會發現,牡丹是花卉雕刻的典型代表。

總之,牡丹涉及到的文化領域廣泛,還專有以牡丹為主題而舉辦的花展、畫展、書展等。

最後,總結一下牡丹與傳統詩詞文化的聯繫。在經典的文人詩詞中,因為牡丹無數名篇佳作流傳於世!唐代裴潾這樣說牡丹:“長安豪貴惜春殘,爭賞先開紫牡丹。”李白筆下的牡丹亦是如此:“雲想衣裳花相容,春風拂檻露華濃。”更有白居易說:“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牡丹之貌美是美,但我們還應該理性觀賞。因此到了宋代,文人筆下的牡丹便是:“洛陽人慣見奇葩,桃李花開未當花”,這樣說來,觀花還需要“雨露均霑”。當然,宋代亦不缺少讚揚牡丹的詩作“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歐陽修這句詩表明洛陽城的牡丹花很是接地氣,便宜還能創造奇觀。到了元明清,牡丹在詩詞領域的貢獻要少一些了,但是在其它領域的價值增多。牡丹在詩詞領域的價值仍然存在,直到現代也有人借用牡丹來說事

:“逐出西京貶洛陽,心高麗質壓群芳。鏟根焦骨荒唐事,引惹詩人說武皇。”總而言之,得益於文人們對牡丹的特殊情感,使得牡丹在古代詩詞領域的文化成就地位非常高。文人們前前後後借用牡丹之名抒忠義之言,不僅使得牡丹文化得到發展,還促進了古代詩詞文化的繁榮。

天下更無花勝此,人間偏得貴相宜:細品中國傳統的牡丹文化

三、牡丹文化博大精深,於當今社會而言,有那些歷史意義?

牡丹文化是古代花卉文化的典型代表,它的發展從古代延續至今,深深地印下了中華民族發展的時代烙印。透過牡丹文化,我們可以大致瞭解每個時代的精神面貌和發展狀態。尤其是盛唐時期的牡丹文化充分展現了那個時期的人文思想、對外交流形式以及人們生活現狀。牡丹文化對於我們考究歷史也有一定的作用,通過牡丹繪畫、牡丹雕刻等,我們可以大致推算出當屬朝代的工藝發展水平和人文追求。因此,從歷史考證的角度來看牡丹文化,他的意義非凡。

牡丹文化長期發展而形成的精神意義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當代民族性格、民族精神的成形。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勤勞、質樸的民族。經歷數個朝代的更替,發展至今,形成了勤勞勇敢、自強不息、團結統一、愛好和平的民族精神。牡丹文化最大的特點就是它的兼容性,面對思想領域的各種碰撞,總是能展現其最包容的一面。就好比,我們今日的民族現狀,面對56個民族,我們依然能夠和睦相處,成為相親相愛的一家人。

這種思想或多或少受到牡丹文化中對“和平”、“富貴”、“樸實”等追求的影響。簡單來說,牡丹文化是我們今日民族風貌、民族精神、民族特質、民族個性的具體體現。

最後,牡丹文化是中古古代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結合體。它涉及到的領域廣泛、內容豐富,給當今社會留下了珍貴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從物質方面來講,傳統的牡丹工藝品不僅在古代受到人們的喜愛,在當代亦是如此。牡丹雕花、牡丹摺扇、牡丹繪畫、牡丹刺繡、關於牡丹的詩詞歌賦等在當代仍然流行。

天下更無花勝此,人間偏得貴相宜:細品中國傳統的牡丹文化

從精神領域來看,這些工藝品受到大眾的喜愛,自然具有陶冶情操的功效了。還有歷史傳承下來的牡丹文化節、畫展、花展等活動的舉辦增添了人們生活的趣味性。從物質和精神這兩大角度來看,古代的牡丹文化意義重大,一方面豐富了當代人的生活,另一方面提到了人們的精神境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