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墓裡的玉蟬是什麼樣子的?

健康永恆592


大家好,我是大錘家的小醬同志。

古墓裡的玉蟬是什麼樣子的?

蟬就是我們所知道的知了,有首兒歌是這麼唱的:‘知了在樹上歌唱,風兒吹向我們~’炎炎夏日裡,知了的叫聲最響亮,所以蟬有一鳴驚人之意。而且蟬的一生會經歷幾次蛻皮,就像人一樣,當人的生命終結之後,靈魂不死,只是脫去了舊有的軀殼,再度入輪迴,是新生,也是重生。

所以在古時候,玉蟬不僅可以佩戴在生者的身上作為配飾,辟邪護身寓意腰纏萬貫一鳴驚人;也可以為亡者陪葬,護屍,將之放在亡人的嘴裡,寓意生命週而復始,生生不息,這種叫做含蟬。

《史記屈原傳》記載: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汙垢。

蟬生於汙垢,只飲露水,羽化重生。

一般情況下,有穿孔的是掛蟬,而沒有穿孔的就是含蟬。


大錘的石頭


古墓中的玉蟬,一般是放置於屍體的口中,又被稱為玉琀,或者琀蟬。玉蟬是由飯含演變過來的,三代時期人們死後會進行飯含之禮,就是人死後要往嘴裡放一些食物,其中一個原因是人死後血液停止流動,面部開始僵硬,往嘴裡放上一些食物為了讓死者的臉部的肌肉更加飽滿一些,也是對死者的一種尊重。

隨著喪葬制度的發展,到西周之後,特別是春秋戰國時期,葬玉製度快速發展,玉器越來越多的被用在了墓葬之中,作為葬玉使用,人們認為玉可以通神,可以使人的屍身不腐,“金玉在九竅,屍體為不朽”。在古人認為,蟬是不死永生的,每蛻一次皮就是一次重生。認為人的肉體只是人的靈魂暫居的居所,肉體死後,也希望可以像蟬一樣重生,所以逐漸演變為將玉刻成蟬的樣子。



往人的嘴裡放蟬的習俗從春秋戰國一直延續到隋唐時期,隋唐之後隨著喪葬制度的變化,往死者的口中放置玉蟬的習俗逐漸消失。各朝各代的產的樣子都不一樣,都有其自身的特點,其最有特點的玉蟬便是漢代玉蟬,也代表了墓葬中的玉蟬的最高峰。


考古流帆


“玉禪”禪的造型早被古人用於配飾,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商代最為廣泛。古人生之為佩、死者為含。也稱之為“玉含”知了龜大家都知道,出淤泥而不染,脫殼重生,飲露不食。死者含在嘴裡是對破殼重生的一種嚮往。

玉禪可以分為三種

1:冠禪,一種用於帽子上的飾品,無穿眼

2:佩禪,配飾用品,頂端有穿眼。

3:含禪,死者含在口中的玉禪,做工粗糙,沒有穿眼。

隨著時代的推移,也被人們所作用,有很好的寓意,比如腰纏(禪)萬貫,一鳴驚人(形容叫聲)。

隨著時代的不同和進步,玉禪的形象也差別很大我們從最早的新石代時期的玉禪往下觀看。

1989年林西縣白音長汗遺址出土的玉禪,距今6000年的歷史。長3.2釐米寬1.8釐米,青玉質地,採用琢磨工藝製作,造型古樸。新石器時代興隆圭文化禪佩型


而當文化的發展到五六千年紅山文化時期的時候材料不變,工藝有所改進仍以透閃石為主,顏色呈黃綠色和黃白色。長6釐米,寬3.8釐米在切割,鑽孔,磨光工藝之上都有提高。

新石器時代石家河文化禪配飾(約公元前2500-前2200年)1955年出土湖北天門羅家柏嶺。首部有對稱的穿孔。

以上時代玉禪的只是佩戴的一種飾品,在西漢中期才用於死者口中使用。西漢以後已經很少發現使用過的痕跡了。東晉以後幾乎看不到玉禪了,直到漢代!

河南洛陽出土的西周玉禪:

宋代模仿盛行,當然玉禪也不例外。

清代的玉禪工藝,仿古和寫實兩種手法而製作的工藝,雕刻精細,材料也特別嚴格。

隨著人類科技的發達,工藝不斷提升。每個時代的玉禪都有著很大的不同。自我感覺還是現代的漂亮,畢竟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了不一樣的教科書。

創作不易,你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個人意見歡迎留言討論補充……隨手點個關注一下……謝謝!


科技有感


歡迎打開歷史寶藏。


先說說蟬這種神奇的動物。

“金蟬脫殼(qiao)”是我們都熟悉的一個成語,表面上就是指蟬這種蟲子,脫掉外殼後,變得和以前大不一樣。後來就成為三十六計之一,用來借喻製造或利用假象脫身,使敵方不能及時發覺。

蟬的幼蟲就是在土裡生活,吸食植物的根部汁液,要在地底下生活三年甚至更久,然後爬出地面,脫殼蛻變,成為會飛會鳴叫(僅限雄性)的蟬。

這在古人眼裡,簡直是不得了啊,能在地底下生活,出來後還能羽化飛翔,簡直是太神奇了。

於是就想到,人死了之後,也是活在地下,如果能像蟬一樣,有朝一日再爬出來,那不就是死而復生嗎?

這是多少人永生的夢想。

所以古人就將玉雕刻成蟬的形狀,放在去世人的嘴裡,以寄託一種美好的期望,希望遠去另一個世界的人,有朝一日可以重見天日,羽化成仙。

從中國的漢代開始,就有上述的這種玉“含蟬”出現,寓意精神不死。

玉含蟬的種類很多,形狀也各不相同。

個人認為最美的玉蟬,是漢代一種玉蟬,形象的叫“漢八刀”,因為這個玉蟬線條簡單,平直有力,寥寥幾刀,就賦予玉蟬活靈活現的生命力。正如上圖,非常美。

漢八刀玉蟬

當然還有人將玉蟬佩戴在身上,這是更早時候的商代的事情了,當時人們認為蟬是一種品性高潔的昆蟲,“蟬,取其清高,飲露不食”,不食人間煙火,風餐而露宿,居高而長鳴。於是就將玉蟬佩戴在身上,作為純潔、清高、通靈的象徵。


更多歷史類原創內容,歡迎關注@歷史寶藏。

歷史寶藏


“古墓中的玉蟬造型”

如今最早的玉蟬發現於紅山文化的墓葬中,在秦漢之前,古人墓葬裡的玉蟬大多是陪葬品,它們的頭部或者腹部都會打上孔,所以推測應該是墓主人生前的佩戴物,死後作為其隨葬品一起下葬。(如下圖)

到了秦漢,古墓中的玉蟬開始變得很多,而且,多為完整造型,沒有穿孔,同時,在這個時期,玉蟬一般被發現於墓主人的口中,並不像先秦時期僅僅作為附屬的隨葬品。

這個時期的玉蟬造型獨特,眼耳都雕琢的很細膩,尤其是漢代,這完全就是玉蟬的風靡時代(如下圖)

各位看這隻出土的漢代玉蟬,它的的背、腹兩面以簡練的雕工刻畫出雙眼、翅膀及腹部 橫紋,刀法乾淨利落,刻線深粗且多為“斜刀”,即一面淺,一面深,這種技法就是漢代很有名的“漢八刀”。

“為什麼會選擇玉蟬作為陪葬物呢”

之所以古人會選擇玉蟬作為陪葬物,尤其作為口琀,主要是根據蟬的習性和人們的文化附會。

原因一:蟬的成長

小君用一幅圖簡要給大家看看一隻蟬從幼蟲到成蟲的過程(如下圖)

蟬的幼蟲從土裡鑽出來,然後脫殼羽化蛻變成成蟲就一直棲息在樹上,就好像蛇蛻皮獲得新生一般,所以古人認為人死後如果口琀玉蟬也會像它一般獲得“重生”。

原因二:蟬的生活

蟬喜喝露水,通過“蟬蛻”變異形體達到生命的高峰,古人認為這就是羽化成仙的標誌,所以講玉蟬放入死者口中,也希望他們能尸解成仙。

所以小小一隻玉蟬,實際上是親人對於死者的一種願望和期待,他們希望死去的親人也能像小蟬一樣在另一個世界羽化成仙,生活的更好,達到“死而復生”。


宮殿君


發個小玉蟬



用戶古玉1


墓裡的蟬多是玉質的。我有一枚古人用“石鐵隕石”製作的蟬,不腐不爛不生鏽,吸鐵石一靠近就吸在一起,奉獻照片共同欣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