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景泰八年太子朱見濟還活著,奪門之變是否合理?

水西散人


無論太子朱見濟在景泰八年有沒有活著,“奪門之變”都是不合理的。

“奪門之變”從一開始就是一場赤裸裸的宮廷政變,無論對於明廷來說,還是對於天下來說,奪門之變都不應該發生。你說造成千古忠臣于謙的被殺,讓石亨、徐元玉、許彬、楊善、張軏等奸臣上位,致使朝政日益腐敗,民不聊生,此後因奪門之變,再加上英宗的反覆無常,致使明朝開始出現頻繁的黨爭,越來越多正直的官吏在鬥爭中慘敗於那些奸臣,如此明朝的政治是越來越腐敗,更是越來越混亂。



你說就是這樣的“奪門之變” 對於朝廷,對百姓都是百害而無一利的宮廷政變,它有何合理之處呢?

可以說,奪門之變對明朝造成的傷害實在是太大了,它對大明朝造成的傷害一直影響著大明未來百年的時間,讓大明是一日不如一日,再難以重現永樂盛世的輝煌。

當然,先不論奪門之變的不合性,如果當時朱見濟不死,奪門之變恐怕真的就不會發生。

首先,我們要知道明英宗之所以能復位,不是因為他有多英明,也不是因為他的勢力有多大,而是因為石亨、徐有貞、張軌、曹吉祥等人的存在,若不是他們,明英宗不會有復位的機會。



那當時為何石亨、徐有貞、張軌、曹吉祥等人會去幫助已經失勢的明英宗呢?

這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高官厚祿。

當時,主導“奪門之變”的石亨,他眼見代宗時日無多,又無子,所以就起了異心,他不想一輩子都被于謙壓著,他想做一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臣,而要想完成這一目標,他唯一的機會,就是擁立新君,擁立一個本來沒有機會當皇帝的皇族為皇帝,只有這樣,這位新君才會感恩,才會重用他。



而在當時,唯一符合這一要求的,就只有那囚禁在南宮的明英宗。明英宗本來是沒有機會再登皇位的,但是隨著代宗無子,英宗卻有了機會,他是宣宗之嫡子,曾經也是名正言順的皇帝,此時的他就缺一個東西,那就是願意扶持他做皇帝的重臣。

如此,石亨這個富有野心的重臣,就站了出來,他聯合其他人擁立英宗為帝,而後,英宗這位皇帝也果然是很感謝石亨,一復辟,就冊封石亨為忠國公,執掌中樞,是權傾朝野。

但是,如題主所說,如果朱見濟還活著,那恐怕石亨的政變就不會發生,而且石亨也不會去想著扶持英宗為帝,畢竟當時代宗已經當了近9年的皇帝,此時滿朝文武皆是他的親信,是他提拔上來的重臣,同時更有于謙這等忠臣鎮守中樞,因此若代宗有子,這些臣子肯定就會擁立代宗之子為帝,畢竟擁立故主之子,天經地義,如此,英宗絕對不會有機會上位。



同時,當時若不是石亨搞鬼,即使是代宗無子,滿朝多數的重臣也都未想過要重新立英宗為皇帝,當時在奪門之變的早上,于謙就與吏部尚書王直、禮部尚書胡濙等群臣商議,決議上奏景泰帝復立廢太子朱見深為太子。

只得說,歷史就有那麼多多數都不想發生的事情發生,如果沒有奪門之變,于謙就不會死,其他一些正直之臣也不會死,石亨等奸臣也就不會上位,朝政也就不會腐敗成那般模樣。如果沒有奪門之變,明憲宗這位明君就會提前繼位,明朝的衰落之勢就會被提前遏制,明朝的國運也許就會增加許多年。

當然,以上這一切最後都沒有發生,奪門之變還是發生了,石亨等奸臣還是上位了,朝政還是開始日益腐敗了,明朝的衰落也是日益加快,只得說,這一切都是明朝的命。


澳古說歷史


如果景泰八年太子朱見濟還活著,奪門之變不是合不合理的問題,而是能不能發生的問題。根據歷史上奪門之變發生的條件來分析,可以肯定的說,如果太子朱見濟不死,奪門之變不會發生,英宗朱祁鎮也許會老死在南宮。為什麼這麼說呢?

奪門之變的發起者是石亨。他產生擁立朱祁鎮復辟的念頭起因是,朱祁鈺病重無子,他要佔有擁立朱祁鎮皇帝的功勞。

史載石亨“生有異狀,方面偉軀,美髯及膝。”擅長騎射,能用大刀,每次戰鬥的時候能衝鋒在前,屢立戰功。在土木之變後,經過於謙的推薦,石亨擔任了右都督,執掌五軍大營。在京師保衛戰中,石亨率軍在德勝門大敗也先。在這場戰事中,因為石亨立功多被封為武清侯。

景泰八年正月十二,病重的朱祁鈺來到南郊齋宮,交代石亨代替自己行郊祀禮。石亨看到朱祁鈺命在旦夕,回來後就與都督張軏、左都御史楊善及太監曹吉祥等謀議。石亨認為請求復立朱見深為太子,不如直接請太上皇復位,這樣功勞更大。

請復立東宮,不如請太上皇(朱祁鎮)復位,可得功賞。
——《明史紀事本末》

這一建議得到了張軏和曹吉祥等人的認同。於是他們找到太常卿許彬,許彬向他們推薦了徐有貞。

十四日夜,石亨等人在徐有貞家裡碰頭,徐有貞問石亨、張軏,太上皇朱祁鎮知道這個計劃嗎?石亨二人回答,已經偷偷地告訴了英宗。徐有貞認為要等到南宮的答覆才能行動。

十六日夜,石亨、張軏等人再次找到徐有貞,張軏告訴徐有貞,朱祁鎮的回報已經得到,然後問“計將安出?”於是徐有貞裝模作樣地到屋頂去觀天象,過了一會下來說:“今晚就是最佳時間。”當時恰巧有邊吏報警,徐有貞說:“以此為藉口將兵調入大內,大事可成。”陰謀已定,眾人準備行動。徐有貞在和他的家人分別時說:

“事成社稷利,不成門族禍。歸,人;不歸,鬼矣。”——《明史紀事本末》

這句話充分地暴露出一個政治投機者在官場中作孤注一擲的賭徒心理。

從以上石亨等人謀劃的過程看出,第一,在奪門之變的過程中,策劃者是石亨、徐有貞等人,英宗朱祁鎮是被動接受者。因為他連這幾個人的面都沒見過。

上皇顧問有貞等為誰,各自陳官職姓名。——《明史紀事本末》

第二,石亨發動奪門之變的起因是看到朱祁鈺病危無子,皇位繼承存在著不確定性。如果太子朱見濟還活著,以朱祁鎮對石亨的重視程度,石亨輔政的機會很大,不可能產生擁戴朱祁鎮復辟的可能。


閔不克


歷史由勝利者書寫,所以合不合理,看最後的勝利者是誰!大概率而言最後的贏家還是明英宗。

這樣說的理由在於,明代宗的兒子朱見濟太小,若沒有強力的內閣班底輔佐,根本難以坐穩皇位,明英宗便是典型的少年天子誤國。

而明英宗雖與朝臣隔絕,卻影響力並未消散,在朱見濟尚在的情況下,各臣工依舊對朱見深為太子呼聲極高


明朝的國情更適合成年又有能力的皇帝,明英宗朱祁鎮雖然土木堡之變被俘,但氣節不失,維護明王朝的尊嚴。

而明代宗囚禁英宗,又違背誓言令滿朝文武不滿,在這樣的情況下,明代宗失去朝臣的擁護,才會在未病逝之前就發生奪門之變!


多臻貴



當然更合理了!

因為這個太子朱見濟是明代宗的兒子,又不是明英宗的兒子,如果是明英宗兒子,那麼他多少有些在明代宗病重之際,發動政變奪自己兒子即將得來的皇位意思,但問題不是,所以明英宗發動奪門之變更合理!

而且說實話明代宗和他的兒子朱見濟在正統上可謂是先天不足。本來明代宗也就是一個藩王,是明英宗這個正牌皇帝御駕親征被俘以後,當時朝廷本著“國賴長君”的想法,所以才立他為皇帝,所以說明代宗剛開始就是代理皇帝。

而明英宗回來以後,明代宗並沒有想還這個皇位,本身很多大臣就有意見,但畢竟明代宗在關鍵時刻力挽狂瀾,所以也就這樣了。

明代宗坐穩皇位以後,就有些得寸進尺的意思,想要廢明英宗的兒子,也就是當時的皇太子朱見深,以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皇太子,結果很多大臣就不同意。

明代宗為了自己兒子可以成為皇太子,可以說是近乎沒皮沒臉了,自古都是大臣進獻給皇帝寶物,而明代宗為了使大臣同意立他兒子為皇太子,竟然拿出財物賄賂大臣,才勉強是廢皇太子朱見深為沂王,立皇子朱見濟為皇太子。

所以說明代宗的帝位正統性不足,連帶著他兒子被立為皇太子,還是建立在廢了明英宗兒子朱見深的皇太子位基礎上,更是不得人心。

因此明英宗發動奪門之變,如果明代宗兒子朱見濟依舊活著的話,那麼是更合理的!畢竟很多人中意的皇太子是明英宗的兒子,而不是明代宗的兒子。


宋安之


即使朱祁鎮不發動奪門之變,皇位也大概率是他的!

首先要說一下,景泰八年的時候太子已經過世了。朱祁鈺在位時收買大臣改寫詔書,於景泰三年廢掉現太子朱見深,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景泰四年,朱見濟病死。由於朱祁鈺只有一個兒子,雖然有大臣提議復立朱見深為太子,朱祁鈺一直未同意。此後一直沒有立接班人。

公元1449年,朱祁鎮親征瓦剌,引發“土木堡之變”。朱祁鎮被俘。朱祁鈺臨陣即位。成功的指揮了京師保衛戰,打退瓦剌的進攻。而後,三番五次阻撓朱祁鎮回國。在朱祁鎮順利歸國後,將其封為太上皇,並將其軟禁。然後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

即使把他的哥哥朱祁鎮軟禁了,他仍然不放心。想要找藉口殺掉朱祁鎮。這也讓朱祁鎮明白,他是不可能過上安穩的日子的。所以一直在籌備奪權。景泰八年,朱祁鎮在徐有貞,石亨,曹吉祥等人的擁護下發動多門之變,奪得皇位。

我們可以分析一下,朱祁鎮在奪權前的身份是太上皇。如果這時候現任皇帝朱祁鈺駕崩,那麼太上皇即位主持大局是符合禮數的。假如此時太子朱見濟還活著,那麼改立誰呢?或者說誰更加合適呢?

第一,景泰八年朱祁鈺還活著,朱祁鈺的兒子朱見濟是太子。太子只是太子,不是皇帝。所以朱見濟目前還沒有資格和太上皇爭。

第二,朱祁鎮是太上皇。可能他是被軟禁的太憋屈了,急於擺脫這種局面。於是在徐有貞等人的鼓動下,竟然忘掉了自己的身份去奪權。如果他此時清醒,就會知道,這個皇位奪不奪都是他的。但是他乾的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大家想想,如果奪門之變失敗了呢!那就會被定位為篡權,可是殺頭的大罪啊!幸好奪門成功了,要不然歷史就改寫了!改成這樣:景泰八年,太上皇朱祁鎮陰謀篡權失敗,被廢掉太上皇稱號,處死。其子被充軍等等。。何其慘烈

第三,雖然朱祁鎮等人發動叛亂的時間很短,只有幾個小時。沒有留給大臣們反應的時間。但是也沒有發生重大的內亂,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這符合禮數,都是老朱家的人,誰當皇帝不適當啊!那時候的文官都是敢於直諫的,如果不合乎禮法。他可不管你是不是皇帝,祖宗的禮制重要。那樣的話不知道又要出現多少朱棣殺方孝孺的悲劇了。。

所以即使朱見濟沒死,即使朱祁鎮不發動奪門之變,皇位也大概率是朱祁鎮的!


知行合一2020


結論:即便朱見濟還在世,奪門之變依然會發生,而且依然有其合理性

導讀:奪門之變是否合理與朱見濟是否還活著沒有任何的關係。因為朱見濟的死活影響不了奪門之變是否會發生。而從當時的歷史背景下,朱祁鎮替代朱祁鈺做皇帝本來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甚至說朱祁鎮早就應該替代朱祁鈺做皇帝了。

分析:

朱見濟的早亡,或許從某個角度上來講給了朱祁鎮蠢蠢欲動的心理誘因。但我們要知道,朱見濟死的時候是景泰四年,那個時候的朱見濟也不過七歲。即便他活到了奪門之變那也不過才十一歲,一個十一歲的孩子根本不可能有威望,除了朱祁鈺本人的支持,他獲得不了任何的支持。因為他根本就不是皇位的合法繼承人。他是皇位的合法繼承人的前提是他的父親是合法的皇帝。但作為他的父親,朱祁鈺本人,皇位就不合法。

  • 之所以說朱祁鈺不是合法的皇帝有這麼幾點


  1. 朱祁鈺之所以能夠稱為皇帝的原因:

九月癸未,王即皇帝位,遙尊皇帝為太上皇帝,以明年為景泰元年,大赦天下,免景泰二年田租十之三。

眾所周知,朱祁鈺之所以能夠當皇帝其原因在於,朱祁鎮在土木堡之變中成為了瓦剌的俘虜。一開始的時候,沒有人支持朱祁鈺當皇帝,他是以監國的身份來執掌朝政的。後來之所以立他為皇帝,是因為瓦剌的進攻使明朝陷入危局,需要有人來做一個“代理”皇帝解決這個危局。換一句話來講,朱祁鈺是以“代政”的身份而當皇帝的。他所“代”的無非兩個人,一個是“代”太子朱見深,另一個就是“代”明英宗朱祁鎮。2. 朱祁鈺當皇帝后做的事情是否合理:

己巳,皇太后詔立皇子見深為皇太子。夏五月甲午,廢皇太子見深為沂王,立皇子見濟為皇太子。

這是兩件事情,一件事情是土木堡之變後,朱見深被立為太子。另一件事情是朱祁鈺廢了太子朱見深,而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在這件事上,朱祁鈺就做出了問題。首先來說,前太子朱見深並無過錯,作為代政的皇帝不應該廢前太子,因為太子是國本,他的這一做法得不到支持。其次,朱見濟那個時候才六歲,即便朱見深犯錯也應該是朱見深被廢,而不應該這麼快的就立朱見濟為太子。這種做法從封建禮法上講就不合理。

3. 朱祁鎮歸國後朱祁鈺的做法是否妥當:

十一月辛亥,禮部尚書胡濙請令百官賀上皇萬壽節。十二月丙申,復請明年正旦百官朝上皇於延安門。皆不許。

作為“代”政,朱祁鎮歸國後朱祁鈺需要做的是還政,朱祁鈺也為還政一事而考慮是否讓自己的哥哥回國。後來是在於謙等大臣的堅持下,朱祁鈺才決定迎朱祁鎮回國。作為先皇帝回國,無論是從兄弟情義上來說,還是從禮法上來講,即便你決定不還政,那也應該善待朱祁鎮,而不應該是軟禁起來。這件事情上,朱祁鈺做的也有失公道,自然會引起朝臣的不滿。

綜上所述,朱祁鈺在自己皇位的合法性上就有所缺失,那麼他所立的太子自然也不能當做合法的太子。

  • 奪門之變為什麼會發生,如果朱見濟還活著那麼就不發生了麼?對此,我個人的答案是即便他還活著奪門之變依然會發生,原因如下:

1. 對於朱祁鎮而言皇位本來就是自己的。雖然說土木堡之變成為了俘虜,但弟弟朱祁鈺只是代政。可是自己歸國之後,朱祁鈺不僅沒有還政,還把本應該是繼承人的朱見深廢了。更過分的是,把前皇帝朱祁鎮竟然軟禁起來。這一點在朱祁鎮的心裡已經存了不滿。奪門之變後朱祁鎮把朱祁鈺也軟禁起來了。這其實就是對朱祁鈺的一種報復,因為朱祁鎮是想把自己所擁有的重新奪回來。

2. 對於假如還活著的朱見濟而言他無力與朱祁鎮競爭:

  • 他的“太子”缺失合法性,因為朱祁鈺本身就缺乏合法性,所以他本人也不屬於合法太子,那麼就不會有朝臣支持他。

  • 朱祁鎮雖然被俘,但是並沒有失去一個皇帝應該有的氣節。對於大臣而言他依然有相當的威望。如果想做皇帝話,威望要比什麼都重要。

  • 朱見濟有一個先天不足,那就是他的年齡。一個十一歲的孩子不僅沒有威望,他也沒有能力去管理這個國家,大臣們對他缺少起碼的信任。雖然朱祁鎮的皇帝表現的也不怎麼突出,但他起碼是成年人,而且在有了被俘的經歷後也會有成長,所以朱祁鎮更容易被大臣們所信任。

3. 對於朱祁鎮的支持者而言,奪門之變意味著一次權力的更迭。那些慫恿、支持他的人希望憑藉這次“功績”而賺取仕途上的砝碼。而如果朱見濟繼位則意味著他們會喪失表現的機會。基於此原因,即便朱見濟還活著他們還會“裹挾”朱祁鎮進行奪門之變。這就是在權力的唆使之下人們會做出的一種反應,他們不會顧及風險,只會考慮利益。我們都知道,奪門之變幾乎是瞬間發揮的事情,即便朱見濟活著他又有能力去改變什麼麼?到時候無非就是在權力之路上又多了一個孩童的鮮血罷了。

結語:朱祁鎮最終在奪門之變中取得勝利,除了離不開那些有私心的大臣支持之外,朱祁鎮本人也依然對皇位存在著渴望。而就當時的情況而看,還有在封建禮教治國的大背景下,朱祁鎮的復位無論朱見濟是否活著都是合理的,而且也都會成功的。



再言春秋


如果朱見濟還活著,奪門之變能不能發生,能不能成功都是一個問題。

奪門之變是建立在一個假設的邏輯上,那就是景泰帝病重,他死後皇位的繼承人回到朱祁鎮或者他兒子,前太子朱見深手中。

因為朱瞻基倆兒子,朱祁鎮很能生,朱祁鈺費勁巴拉的生了一個,還夭折了。

以皇家順序來算,他死之後皇位也會自然回到朱祁鎮一系。

群臣也是這樣認為的,所以眾大臣已經有人準備上書景泰,請他立朱見深為皇太子,以待他百年之後,太子能夠合法合理的即位。

唯一猶豫的就是景泰自己:

我他喵的才三十多,正是年輕力壯的年紀,只是生了場病,你們就開始意淫我百年之後的事,這是啥情況,你們盼我早死嗎?

景泰帝不願意立朱見深的另外一個原因是,他覺得自己年輕,努力一把還能生皇子,如果此時吐口,封朱見深為太子,開弓沒有回頭箭,萬一自己今後再生下皇子,想改立,就比較困難了,不如拖一拖等一等。

所以,他猶豫著,不太想立。

正是由於他的猶豫,讓徐有貞等人看到了一個升官發財的機會,趁他病要他命的捧英宗復位。

群臣看到英宗復位也沒有怎麼反對,默許了這種操作。

原因無非還是那個邏輯,景泰病重,皇位早晚還是朱祁鎮父子的,具體皇帝位是父親的還是兒子的,有分別嗎?

反正景泰帝也沒立太子。

但是如果景泰帝早早立了朱見深,徐有貞等人再奪門就師出無名了。

老子奪兒子的皇位,說出去不好聽,群臣也不會靜默默認這種情況。

朱見深當了太子,大約于謙就不用死,景泰帝也不會死的不明不白,很多人也不會被秋後算賬。

但是景泰帝一心想立兒子不想立侄子,這大約就是人性使然吧。



薛白袍


根據歷史年表,明代宗景泰年號為公元1450—1456,所謂景泰第八年正月,英宗朱祁鎮已經復位,那麼回頭來說說一下這二人之間的政治角逐與親情撕扯。

明英宗朱祁鎮是明宣宗朱瞻基與孫皇后之子(也有史料記載,孫後奪子爭寵,登上皇后之位),登基之初,英宗頗為依賴仁宗皇后張氏,也即當時的太皇太后,這位老太后對宣宗擁立起了關鍵作用,英宗對她也充滿了尊崇之情,同時任用“三楊內閣”(楊溥,楊榮,楊士奇),本應休養生息,積極應對國家出現的經濟問題,在貨錢問題上做積極的調整,避免進一步通貨膨脹,但云南麓川宣慰司思任發,思機發父子叛亂,明朝廷發動麓川之役,前後四次征伐,最後一次即在1448年。連年的征討並未降伏叛軍,最後竟以盟約形式結束,但隨之而來的就是國庫虧空,大軍疲憊。

公元1449年,北方蒙古瓦剌部首領也先早已對中原覬覦已久,伺機而動,大同告急,這時的英宗居然在一名司禮監太監的慫恿下,準備御駕親征,殊不知這太監王振與瓦剌勾連已久,加之掌握著軍政大權,英宗被裹挾著以國家力量發動了一場太監指揮的戰鬥,在兒戲之中到了大同,一看,這九邊之首怕是守不住了,眼看情勢不對,又想帶皇帝去他老家轉轉,再一想,不對,萬一瓦剌軍來俺家鄉咋辦,於是,走起,走起,別的地方轉轉,再接著,就走到了土木堡,其位於今天河北懷來縣附近,突遭伏擊,五十萬大軍如煙火般的散開來,王振也被憤怒的明軍殺死,可憐這二十幾歲的皇帝竟然成了階下囚,中原人士要冠個別稱“北狩”。

北京這時該怎麼辦,瓦剌軍來勢洶洶,如果沒有天子之旗高舉,怎能號令天下,北京城裡只有一個稚子幼兒做太子,即英宗之子朱見深。宣宗次子郕王朱祁鈺受孫太后命,輔助太子統理國政,接著又在於謙和太后的聯保之下,登上天子之位,並尊遠在北面的英宗為太上皇,這樣做如同當年兩宋交割時,讓敵賊無當朝天子可以威脅。兵部尚書于謙率領北京軍民打贏了北京保衛戰,不久北京與也先議和,也先送還朱祁鎮,這時的太上皇。代宗朱祁鈺將他哥哥安排在南宮幽居,當然善待是有限的,所以後來朱祁鎮也以其人之道還治之,上演了兄弟互相戕害的一幕。本來朱祁鈺不願退位,加之有一定的政治才幹,大概歷史進程也就這樣往前邁進,偏偏這位皇帝時運不濟,天不假年,兒子皇后先後去世,他也身體每況愈下,這時有人就動了心思,欲迎英宗復位。那麼回頭看一下,朱祁鈺登基是大勢所趨,為國家舉天子旗,有太后授命,有大臣相佐,並擊退侵略者,保住了家國天下,他的登基雖有情勢,但也算明正言順,不過之前有太子在位,也並未廢去,若是他以大義為先,則應順位於其兄之子,但如以中國皇位繼承製度,嫡長繼承,順序嗣位的原則,他傳位於其子應是沒有什麼問題的,所以,如果景泰八年,朱見濟還活著,景泰帝駕崩,那麼應當是這孩子君臨天下!那麼奪門之變就要討論一下了!是篡位,是謀逆,是叛賊,大約就要像永樂帝一樣,永遠都在尋找那個男孩子, 哪怕是鄭和下西洋花數以億萬計的民脂民膏,哪怕是冠上“靖難”這樣的名號,似乎永遠都有點不太亮堂…

對於朱祁鎮,所幸他弟弟居然再無後嗣,於是他也就在別有他圖的明將石亨,都督張軌,太監曹吉祥,政客徐有貞的合謀下,復位成功,開啟了第二個英宗時代,特別定了個年號“天順”。對兄弟也是及時降位,做他的郕王去吧,死後以王禮入葬,所以明十三陵沒有洪武帝,建文帝,也沒了這位景泰帝的歸處,連廟號都是一百多年後才得到!

希望這樣的回答可以說清我想表達的,其實歷史上這樣的糾纏不勝枚舉,宋英宗,嘉靖帝甚至對稱呼生父這樣的事都會引來大朝議,即便天子,可以“荼毒天下之肝腦,離散天下之子女”的他們有時候也不得不要堵一堵天下悠悠之口!(左配圖為《明代帝王行樂圖》)




閒情小樣


如果明代宗朱祁鈺所立的太子朱見濟還活著,奪門之變當然不合理了。雖然朱祁鈺廢了明英宗的太子朱見琛之位,但明英宗在“土木堡之變”中葬送了大明五十萬精銳,險些提前一百年徹底毀掉明朝基業。相比之下,明代宗臨危受命,在於謙的幫助下打贏了北京保衛戰,守住了明朝的江山。明代宗有這樣的功績襯托,自然也不會有人敢於公開對太子廢立之事提出反對意見。奪門之變之所以發生,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明代宗朱祁鈺後嗣已絕且身體狀況每日愈下。這個時候,因為距離時任皇帝的譜系更近,太上皇朱祁鎮實際上已經成為了皇位的第一順位繼承人。想要成為擁立有功的新朝功臣,加之有太皇太后孫氏的支持,石亨、徐有貞、曹吉祥這些人才敢於發起武裝政變。

另一方面,手握重兵的時任內閣首付、兵部尚書于謙對於這種狀況也是心知肚明。他的想法就是要確保皇位留在對他有知遇之恩的明宣宗朱瞻基這一脈,而要達到這個目的,明代宗之後,明英宗或明英宗的兒子就是最合適的選擇。因此,于謙已經準備好了請傳位明英宗這一脈的上書,只是沒來得及呈上去罷了。當然,于謙也更不可能調集重兵去彈壓奪門之變。如果於謙真的調集軍隊進行彈壓,僅僅靠石亨手裡那點人是不可能控制住局勢的。


AbrahamXiaoSu


奪門直邊本身就是不合理的,如果朱見濟還活著,那就更不合理了。

先說說幾個人的關係,朱祁鎮是明英宗,其子朱見深為太子。朱祁鈺在土木堡之變前為郕王,其子為朱見濟。朱祁鎮是哥哥並且是皇帝,朱祁鈺是弟弟。

事情經過

土木堡之變後,于謙等人扶植朱祁鈺即位,遙尊被瓦剌軍隊俘虜的朱祁鎮為太上皇。相應的朱見深的太子之位被廢,改立朱見濟。朱見濟在一年後因病逝世,此後太子的位置就一直空著。

可惜的是景泰皇帝性命不長,於1457年病逝。于謙等重臣按照“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的原則準備重新立朱見深為太子並繼承皇位。但是,石亨、徐有貞等人搶先一步發動“奪門之變”,明英宗朱祁鎮復辟。

直接影響

從事情經過我們可以看出,無論是否奪門之變,最終結果都是朱祁鎮、朱見深掌權執政。畢竟奪門之變時朱見深才10歲,遠達不到可以自己獨立執政的年齡,那最後掌權的還是朱祁鎮。換句話說,奪門之變只是給明英宗朱祁鎮的太上皇變成了皇帝,其他什麼也沒有改變。可惜的是于謙等忠臣成為奪門之變的犧牲品。

如果朱見深還活著,奪門之變是否合理?

如果朱見深還活著,那他此時才9歲,如果想執政就必須獲得于謙等重臣的支持。但是于謙很明顯是支持復立朱見濟為太子並繼承皇位的,所以無論情況如何,朱見深是不可能獲得皇位的。換句話說,朱見深與奪門之變無關。

總結

奪門之變的不合理在於其實它什麼也沒有改變,但是卻冤枉了“要留清白在人間”的于謙。但朱見濟是否活著卻不影響奪門之變的合理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