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步化解“假性親密關係”:讓夫妻越過越愛的方法

在“靈魂關係”的路途上,我們不單是在尋覓愛情,還是在尋找一種能讓我們一再陷入熱戀的經驗。——《親密關係》克里斯多福.孟

01、“假性親密關係”:讓夫妻同在屋簷下,誰都不說話

朋友瑤瑤跟我抱怨:“晚上把孩子送到奶奶家,跟老公一起吃海底撈,他卻掛個耳機,不說話,也不聽我說話,後來發現他在聽小說!還不如我自己吃,對面放個玩偶,至少它還能一直看著我!”

瑤瑤的事情,不是一個偶然,我經常在餐廳裡看見夫妻二人吃飯,只是在點餐的時候互相交流一下,其餘時間都低頭玩兒手機,各自偶爾會因為看到搞笑的內容,開心地笑一下,但是卻從不分享。

這種情況每見一次,都讓我心生悲涼。明明兩個人一起吃飯、逛街、睡覺、卻從不分享內心的感受,表面上相親相愛,卻以一種無形的安全距離保持界限感 ,這種夫妻關係的叫“假性親密關係”。

心理學上對於假性親密關係的定義是,這是一種很淺層的、不做作的關係狀態。比如,兩個人可能因為關係維持不得不在同一屋簷下,不得不產生交集,其實兩個人之間並沒有真正的感情,這是一種不真實的親密關係。


3步化解“假性親密關係”:讓夫妻越過越愛的方法


人類是群居型的動物,假性親密關係使我們與身邊最親密的人產生了疏遠與隔閡,導致產生負面的情緒:倦怠與孤獨。

《2019Q1單身人群調查報告》顯示,超三成離異人群表示婚姻倦怠期為2年,其次為3年(23%)、8年(20%)。

七年之癢已經升級為兩年之癢,婚內倦怠成了普遍現象。

“明明是兩個人同床共枕,心裡卻比一個人睡時更寒冷”,這樣的感受並不罕見。

婚姻進入某個階段之後,之前積累的問題會以“孤獨”這種感受爆發出來。

不吵架,不說話,不理解。白天看一眼,夜裡各入眠,彷彿同一個屋簷下的陌生人。

02、“假性親密”關係產生的原因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慕克說:愛情是一種病,婚姻是治療這個病的藥。

重點是,我們的病好了之後,你一輩子還要吃這種藥。

1、“經營”心態喪失:天下沒有不努力而美滿的婚姻

結婚時我們都被問過:你是否願望與他結婚,無論貧窮或富有、健康或疾病?

那一刻我們信誓旦旦地說:我願意。


3步化解“假性親密關係”:讓夫妻越過越愛的方法


事實上,大部分的婚姻生活中,沒有明顯的大富大貴,也很少會貧困和患病。都是在日復一日地平淡生活中消耗著激情與愛,婚姻給了夫妻歸屬感,卻帶走了新鮮感。小時候聽的童話故事都停留在“王子與公主結婚了,從此過上幸福的生活”,而童話沒有告訴我們的,也是最應該學習的是:如何能在婚後過上幸福的生活?

自古有一句老話叫:打江山易、守江山難。婚姻就像我們的情感“江山”,如何“守”得住,才是最需要學習和努力的。

所謂創業成功,不是擁有了自己的公司、成立了品牌、找到了投資人就是成功,如何經營與管理才是最重要的。

在事業上,我們不斷培訓、學習,提高個人能力,最後升職加薪或自己當老闆,我們認為一切付出理所當然,但是在婚姻裡,卻放任自流,不再感受和經營。

心理學大師歐文·亞隆說過:每一樁幸福婚姻的背後,都離不開兩個人對彼此的包容和忍耐,也離不開兩人的共同努力和成長。

2、固化“角色扮演”:認為對方所有的付出都是角色應盡的義務

由於人類的進化與演變過程中,男性被賦予的責任是:工作、養家;女性則是:持家、育兒。這樣的責任劃分,會讓進入婚姻狀態的雙方不自覺地進入到自己的角色中來,以“角色”視角看待對方。

約翰·貝曼博士說:

大部分的夫妻在孩子出生後,角色發生了變化。“丈夫”變成了“爸爸”,“妻子”變更成了“媽媽”,作為夫妻的互動越來越少。換句話說,夫妻就像兩條平行線,丈夫忙著工作,沒時間陪伴家人;妻子忙著照顧孩子和做家務,沒精力和丈夫交流。雖然兩條線都向同一個地方延伸,但是彼此之間卻沒什麼連接和互動。

我們經常見過這樣的爭吵:

老公說:我賺錢養家已經夠辛苦了!你還要求我什麼?

妻子說:這是你應該做的!我還天天洗衣做飯、照顧孩子,你為什麼就看不到我的付出?

老公說:這也是你應該做的!

最終結果是,激烈爭吵,然後不歡而散。


3步化解“假性親密關係”:讓夫妻越過越愛的方法


《致命女人》裡的家庭主婦 Beth,為了挽回出軌的丈夫,買新裙子、做美甲,花心思打扮自己。她對下班的丈夫深情告白,丈夫只淡淡問了一句,飯做好了嗎?

在丈夫的眼裡,看不到她的任何努力,只是將她定義為:做飯的妻子。

固化的“角色”概念,使雙方只看到了自己的努力,產生“我已經盡力扮演自己的角色,並且做得很好!”的心理狀態,因為自我滿足而看不到對方的任何付出,更可怕地是認為對方所有的付出,都是“角色”內應盡的義務,沒有必要心存感激。

3、婚內孤獨:將責任劃給對方,無論與誰結伴終將孤獨終老

“假性親密關係”有一個比較明顯的特徵:兩人很少吵架,或只要爭吵就一發不可收拾,直指離婚而去。

爭吵,是婚姻中的呼救,“假性親密關係”中的兩個人,聽不見對方的呼救或者根本不像對方發出呼救。用“溝通不了”來解釋自己的沉默。

所謂溝通不了,很多人的意思是:“你不能按照我的想法去溝通”,很多夫妻都不是平等交流而是“被迫妥協”。

我的感受比你的重要,所以聽我的;

我的父母比你的父母重要,所以要先關注我的父母;

我的工作比你的重要,所以要捨棄你的......

做出妥協的一方,會很不甘心:“憑什麼呢?”。於是, 雙方寧願沉默、迴避,或者根本不想溝通,以此換來短暫的家庭安寧。

3步化解“假性親密關係”:讓夫妻越過越愛的方法

由於沒有良性的溝通方式,導致兩人越來越疏遠,甚至連爭吵都沒有了。在婚姻當中的兩個人便產生了“孤獨感”。也就是常說的:婚內孤獨。

電影《世界上最偉大的父親》中有這樣一段臺詞:

曾以為世界上最糟糕的事,就是孤獨終老。其實不是,最糟糕的是與那些讓你感到孤獨的人一起終老。

“婚內孤獨”的夫妻會認為:我的孤獨源自我選擇了錯誤的人和錯誤的婚姻,如果換個伴侶就好多

但是事實上:“當你把孤獨感指向對方,無論與誰結伴,你都會孤獨終老。”

當婚姻中的兩個人產生了“假性親密關係”後,“不關心、不交流、不理解”的狀態會讓人產生認知失調:相愛不會產生這樣的狀態。為了平衡自己的認知,個體會將“假性親密關係”歸因為:對方不愛我或我不愛他(她)。

這是一種非常危險的信號,而事實上,“假性親密關係”中的兩個人,並非不相愛,也並非不能真的親密,只是沒有找到合適的辦法。

03、如何化解“假性親密關係”

1、提升共情能力:將“你”、“我”,變成“我們”

沈可尚導演花7年時間拍下了8對夫妻,記錄了他們從相戀到結婚生子的故事,最終呈現了紀錄片《幸福定格》。

紀錄片中有一對夫妻,一起剖析了婚姻生活:他們因為興趣愛好的吸引在一起,生活的壓力卻步步緊逼。

在一次因為生活瑣事而激烈地爭吵時,丈夫摔椅子來宣洩情緒。那一刻妻子感受到了丈夫的情緒積累,她甚至理解到:他摔東西是向我發出求助地呼救。

他需要被瞭解,需要被安撫,需要被愛。進而理解到:他需要我。

在這裡,妻子沒有因為丈夫的行為強加指責,而是靜下心來,從他的角度去思考,感受他所面臨的困境,理解他的難處,共同承擔此刻丈夫糟糕的情緒。

這在心理學中,叫共情。

共情是指可以深入他人的感受,理解他人的能力。

共情能力,指的是一種能設身處地體驗他人處境,從而達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


3步化解“假性親密關係”:讓夫妻越過越愛的方法


"共情"分為認知共情和情緒共情。

如果妻子心情低落,認知共情能讓丈夫察覺到妻子心情低落了,情緒共情能讓丈夫對低落的妻子感同身受。

每個人都以個體姿態生存於社會中,但是工作關係、親子關係,尤其是夫妻關係,是要以團體狀態共同面。在婚姻關係中,如果都以這是“我”的情緒,那是“你”的狀態來劃分,問題得不到解決,應該提升共情的能力,對待生活中的所有困難都以“我們”的姿態,當對方產生情緒時,及時、合理地產生共情能力,增進彼此的理解,建立良好的親密溝通。

2、共同成長:一起柴米油鹽,一起高談闊論

心理學家卡爾·榮格說:一段美好的婚姻裡,一定是愛情和友情都具備,雙方是愛人,也是朋友。

馬伊琍在解析《我的前半生》這部劇中羅子君這個角色時說:“我覺得在家相夫教子沒有錯,但是千萬不要失去自我,這也是最重要的。夫妻之間一定要共同進步,要有共同話題,一定要讓對方知道你沒有脫節。”

3步化解“假性親密關係”:讓夫妻越過越愛的方法


我曾經有一段有老公非常愉快地共同成長經歷,因為看了彼得.弗蘭科潘的《絲綢之路》這本書,我突然對歷史產生了濃厚地興趣,我主動邀請他一起看了紀錄片《絲綢之路》,這讓我們對“河西走廊”有了深刻的瞭解。隨後我們共同安排了一次“絲綢之路”的旅行,讓我們從中不僅學習到了很多,也有了更多的共同感受與回憶,每次聊起這段旅行我們都有很多話題,產生了共鳴。

一些情感指導會告訴女人:在婚姻裡要自己去學畫畫、學插花、學古典音樂……提升自己並無不好,但是隻是自己成長,而與對方毫無交集,這樣的成長於婚姻中的親密關係並沒有意義。

婚姻中共同成長應該是,兩個人要一起向同一個方向努力,相互帶動,彼此交流,相輔相成。找到共同的愛好及目標,一起提高。

3、感受愛賦予愛:真心地為對方的付出表示感激

被譽為“婚姻教皇”的心理學家約翰·戈特曼, 40 年內追蹤研究了近 700 對夫妻後,揭露婚姻的殘酷真相:

“ 80% 的離異男女認為,他們婚姻的破碎是因為彼此逐漸疏遠,喪失了親密感,或是因為他們感受不到愛與欣賞”。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和情緒智力專家珍妮·西格爾博士在《感受愛》這本書中說:

感受愛的能力太重要了,缺乏對愛的感受力會造成很多的不幸;擁有愉悅的人際關係,才能真正給人帶來幸福。

愛發生在當下,愛來自面對面的時刻;你沒有被愛的感覺,你也很少會能給別人帶來被愛的感覺;想要獲得愛的感覺,永遠都不遲。

郎朗與吉娜這對夫妻在《幸福三重奏》裡,有很多互相表達愛意和感激的細節。

有次,郎朗要出席一個晚會,要到夜裡 12 點半才回來。吉娜一個人在家裡,獨守空房。當郎朗回家的時候,她第一時間,給他一個擁抱,主動親吻他。

甚至,還不忘對郎朗提前回家的驚喜,進行讚美:“太棒了!”。

當郎朗吃吉娜做的菜時,每一次都非常享受,並且稱讚和感謝她。


3步化解“假性親密關係”:讓夫妻越過越愛的方法


在日本紀錄片《人生的果實》中,90歲的修一先生,與87歲的太太英子,生活在自建的老屋裡,屋外種著70種蔬菜和50種果子。

耕種、收穫、料理,日復一日,不緊不慢。他們彼此長情陪伴,共度餘生。

英子奶奶每天變得花樣給修一爺爺做好吃的,修一爺爺每次都會拿著木勺十分享受地說:“真好吃”,此時兩人都會露出開心地笑。

不管兩人彼此共同生活多少年,不要計較在經濟、生活和父母孩子身上誰付出了更多,上繳的獎金不是責任使然,是信任;豐富的晚餐也不是理所當然,是關愛;不要將對方的付出,消磨在熟視無睹中,夫妻兩人都用心地去感受對方,真心地表達自己的愛和感激。

莎士比亞曾經說:不如意的婚姻好比是座地獄,一輩子雞爭鵝鬥,不得安生,相反,選到一個稱心如意的配偶,就能百年諧如,幸福無比。

事實上,婚姻中是否如意、幸福,更多的在於雙方積極地經營和不斷地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