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蘭承德為什麼要改名為納蘭性德?

松金洋子


我們今天所稱納蘭性德,並不是他的本名。他是改過名,他本名是“成德”,不是“承德”。因為納蘭公子身後所刻的集子署名“納蘭性德”,所以後人稱他為“納蘭性德”。清史正史記載中也稱納蘭性德。

可納蘭公子生前一直使用的名字為納蘭成德,他在自己的詞作中自稱“成生”,同時人們稱他為“成容若”,他的信札也都署名“成德”。我們今天仍稱他為“納蘭性德”是尊重已形成的習慣用法。

納蘭性德乳名來源

納蘭性德生前自署名為成德,以乳名而來。他使用過的名號也多:字容若,號楞伽山人,還署過耒中、鵝梨等別號。他的乳名有一考證,不叫“冬郎”而叫“成哥”,學名便叫做了“成德”。

“冬郎”乳名的推斷來源於納蘭性德自作詩句:“冬郎一生極憔悴,判與三閭共醒醉”,認為自稱“冬郎”就是乳名。

而不同的考證認為,冬郎乃唐代詩人韓偓的乳名,“冬郎憔悴”已成文學典故,納蘭性德用典於詩中,而非詩中以乳名自稱。

啟功先生說:“有清旗下人乳名率以‘哥’稱……稱女子之未嫁者曰‘哥哥’,稱少男為‘阿哥’,如漢人之稱少爺。其後欲別於漢人之習稱。則改‘哥’為‘格’,仍讀作陰平之聲。既不作古韻之聲,又不作北方音之陽平”。(《飲水詞人夫婦墓誌銘》)

此在說明滿族人男孩兒的乳名,多有以“哥”稱呼的習慣,或以名字綴一“哥”字,或以排行加“阿哥”而稱之。納蘭性德的乳名應該是“成哥”,學名便叫作“成德”。他給兒子取的乳名為“富哥”,長大後的學名便稱作“富格”,情形是一樣的。

根據納蘭性德的恩師徐乾學在納蘭性德去世後寫的墓誌銘看,納蘭性德因與皇太子避名諱,而改名為納蘭成德。此說也有諸多考證認為不成立。據《清皇室四譜》記載,康熙所立皇太子乳名“保成”。“成德”與“保成”兩個名字說不上犯名諱。

康熙朝以“成”字為姓為名的滿漢大臣為數眾多,無一因“避嫌名”而改名字的例子,如滿官富成格,漢官范文程之子承蔭、承謨、承勳,以及成克鞏、成性等等。

為何唯獨成德要避改名字?所以太子保成有可能被稱為“成阿哥”或“成哥”,觸犯太子名諱可能發生,這樣皇太子與明珠的兒子小名都叫“成哥”,這樣就必須改了。

后皇太子保成又改名為胤礽,所以在正式名字改為“性德”之後,朋友們仍依以前的習慣稱他為“成子”、“成君”、“成容若”。

滿族人的起名習俗

成德,含有成就道德,做文人聖者的意思;性德,含自性有德的意思,慧根善緣,比“後成之德”的內涵更豐富,含義更好,其實是一個更好的名字。這是從漢文字的意思上講。但當時滿族習俗是使用滿名的,性德、成德都是滿名韻漢文音譯。

但納蘭性德的父親明珠精通滿漢文字,給兒子起的名字滿語意好,漢文譯名其意也好才是。事實上到明珠一代,孩子們的名字滿漢文意都比前輩講究多了。滿族人與蒙古人姓名習俗相同,姓與名不連用。納蘭是姓,性德是名。把納蘭性德連用成姓名是漢人的習慣。

以性德家族為例,自他始祖到曾孫十三代人都是用滿名:始祖星根達爾漢,一世祖席爾克明噶圖,二世祖齊爾克尼,三世祖杵孔格,四世祖太杵,五世祖楊吉努,六世祖金臺什,本生祖尼雅哈,伯父鄭庫,父明珠,弟揆敘、揆芳,子富格、富爾敦、富森,孫瞻岱,曾孫達洪阿。

性德、成德也是滿名,有多種意思:諸如天馬(一種小動物)、小樹、星宿之心宿商星、你跟前的,等等。滿文誕生於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歷經了30多年的使用檢驗,在完成其使用的同時,也暴露出“一字多音”等自身缺陷。

崇禎五年(1632年)出現了新滿文之後,老滿文並沒有馬上停止使用。直到順治、康熙時期,新老滿文混用的現象仍存在。滿文為拼音文字,沒有四聲之別,用老滿文寫“成德”和“性德”的第一個音節的因素形狀比較相似。

加上納蘭性德一家結交漢族人士,幾乎都是江南人,發音極易混淆,由讀音譯寫成漢字後,容易出現誤差。再於漢人讀寫中約定俗成,所以成德、性德可能是同一個名字的不同譯寫,或是由家長先起了名字,隨著孩子長大又將名字稍作改動再成漢音譯。

現今對納蘭性德名字改變,多根據徐乾學所撰墓誌銘中記載:“容若,姓納蘭氏,初名成德,後避東宮嫌名,改曰性德。”

皇太子胤礽於康熙十四年(1675年)十二月十二日出生,納蘭性德已過二十歲,要改名字最早也是康熙十五年的事,那麼起因更可能是其父明珠在宮廷內鬥中的一段小插曲,否則不會因這點事把同為康熙近親的正黃旗阿哥壓制到改名字的程度。

從納蘭性德生前沒有用過這個名字的實際看,這件事一定對納蘭性德在當年或之後的館選失利之外,又是一個精神上的打擊。


牛頌民族史話


未知有首先,恕在下孤漏寡聞,只知有:北宋以來,一人而己"的納蘭性德,也知曾名納蘭成德。未知有承德一名之說。改名是因皇子保成被立為太子,納蘭成德之成與東宮太子保成之成名諱相重,因改為性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