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在家辦公累?三招讓你輕鬆高效,遠離身心俱疲

“假如能夠在家辦公該有多好!"

強迫離開溫暖的被窩早起上班,穿越人群擠公交和地鐵來到單位,是小李一貫的工作狀態。

“每天工作8小時,還有4小時浪費在路上,這是生命的極大損耗“

工作7年,每日奔波勞碌,週而復始,他心底最渴望的便是在家辦公。

他想象中的在家辦公畫面是這樣的:

早上7點30分,起床,鬧鐘一響快速起床。

早上7點40分:刷牙、洗臉,收拾自己。

早上7點50分,麵包加牛奶,簡易早餐。

早上8點鐘:開啟辦公模式,舒適自在效率高。

如今受到疫情的影響,小李單位開啟了在家辦公模式,萬萬沒想到他的在家辦公狀態是這樣的:

早上7點50分,才勉強起床,隨便洗漱後,飯也來不及吃,便準備開始辦公。

“反正領導也看不見我,我還是先吃點早飯吧!"

在接受到上司安排的工作後,他便去廚房裡準備早飯。

缺少了領導與同事的監督,自由散漫代替了約束自律。

一會刷刷朋友圈,一會看看微博,一會逗逗寵物,又加上家人進進出出。

平時在單位一上午能做完的工作,總是加班到晚上8點鐘。

這一週下來,作息紊亂,身心俱疲,焦慮、不安、懊惱、自責等一系列情緒縈繞在心頭。

他不禁內心感嘆:

在家辦公竟然比上班還要累!


疫情下在家辦公累?三招讓你輕鬆高效,遠離身心俱疲


聽到小李的訴說,我到網上一搜,發現多數人都表示在家辦公比上班累,紛紛表示想回公司上班。


疫情下在家辦公累?三招讓你輕鬆高效,遠離身心俱疲

在家辦公不僅僅身體累,而且心理疲勞,精神狀態也不佳,工作效率自然不是想象中那麼的輕鬆高效了。

美國社會經濟解決方案諮詢公司(Sociometric Solutions)曾研究過遠程辦公,而且公司CEO本·貝瓦爾(Ben Waber)表示在他合作的公司,看到的是遠程員工們工作效率降低,特別是在涉及協作任務上。

“如果你只是需要敲出電子郵件或寫一份報告,這當然沒問題,你在哪裡都能做,但是對於大多數員工,他們的工作都是團隊性的,並不是獨自一人的工作,這是很明顯存在的問題—本·貝瓦爾(Ben Waber)”

在目前疫情的大環境下,仍舊有很多單位實行在家辦公模式。那麼對於這種在家辦公比上班還累的情況,如何才能做到輕鬆又高效呢?

本文基於在家辦公比上班還累的三個原因,針對性的提出了輕鬆又高效的方式,分別是:

1、精神累:工作與生活物理空間邊界模糊,須提升自控力。

2、身體累:分不清主次低效工作,應具備“要事第一”思維。

3、心理累:缺少溝通產生孤獨感,強化遠程辦公團隊合作。


疫情下在家辦公累?三招讓你輕鬆高效,遠離身心俱疲

01、精神累:生活工作物理空間邊界模糊,須提升自控力

與單位集中在固定區域辦公不同,在家辦公時通過電話和網絡而不是交通工具“通勤”,工作也隨之從<strong>“人移動到工作面前

”演變成了<strong>“工作隨著人移動”。

又加上很多人自控能力較差,從早上起床便是拖到最後一刻才醒,再加上吃早飯,與家人交流、做做家務,一天下來看似是忙忙碌碌,實際上真正用在工作的時間並不多。

等到上級催工作成果的時候,才發現原本要寫的方案只是寫了個開頭,原本要進行的數據分析,還停留在上級佈置工作的那一瞬間,心中不免焦慮又懊惱。

在家工作無疑會加劇工作壓力,因為在家工作使工作和家庭之間的界線變得模糊,導致人們不能集中注意在工作上,在放鬆時卻有工作的壓力—美國南佛羅里達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塔米·艾倫(Tammy Allen)。

尤其是家對我們來說是睡覺和放鬆的地方,現在加入了“工作”的元素,工作與生活交叉進行,界限模糊,導致兩者之間互有干擾。

結果不僅沒有舒適自在,反而工作壓力更大,又加上作息紊亂,精神疲累,完全找不到工作狀態。

舉例來說,前文所述的小李在家工作缺少監管和自律,晚睡晚起,作息不規律,工作時刷朋友圈,看微博,逗寵物,吃點零食,造成工作效率很低。因此,他現在倒是希望能夠儘快上班,在家總是無法控制自己。

深入思考,不難發現,小李這種工作效率低,是因為<strong>自控力太差造成的生活與工作互相干擾。

而神經生理學家告訴我們,人們的行為既受到理性指導,又受到情緒狀態、外來干擾和誘惑的影響。

如果沒有自控力或者自控力很弱,完全聽命於人的本能和情緒,那麼自我行為管理是不可能的。

尤其是在家辦公時,很難保持專注,工作一會就想睡個覺,看個電視或者吃個零食。

因此,為了區分工作與生活,僅僅在家劃出“一個特定工作的地方”是不夠的,必須從我們自身增強自控力。

只有克己自律,不被想法、情緒和慾望支配,才能採取行動,完成目標,才能提升在家辦公的工作效率。

《超級自控力:不做習慣的奴隸》對自控力做了很好的解釋:0

<strong>自控力,顧名思義就是自我控制的能力,是意志力和習慣的博弈。

它能夠駕馭“我要做”、“我不要”和“我想要”這三種力量。

如果駕馭的好,我們就可以在它的引導下,享受幸福、自由和成功。

我們可以分析一下前文小李的內心活動:

在家裡辦公時,小李打算好好工作,完成今日工作任務,可是一看到彈出的網頁,一個聲音便對自己說:“就看一下新聞而已,五分鐘便好”。

可另一個聲音又在內心響起“別看了,一旦看新聞你就收不住,哪次不是1個小時的,這樣工作完不成又得加班了”。

上述小李的心理活動中,“先瀏覽一下新聞“就是“我要做”的力量,關注的是當下的快樂與滿足;

“說服你不要去瀏覽新聞的力量”,就是“我不要”的力量,抵制的是外界的誘惑或自己的情緒。

這兩個“自我”力量的鬥爭,遠遠是不足以支撐我們的行為的,我們的大腦和身體中還必須有第三種力量:<strong>“我想要”的力量,那就是牢記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當我們因為自控力失敗,延誤工作,而沮喪懊惱時,那便是缺少第三種力量“我想要”,因此讓“我要做”的力量打敗了“我不要”的力量。

因此,“我想要”的力量控制著我們去關注什麼,想些什麼,甚至影響人們的感覺。

增強自控力便是要駕馭著三種力量,在它的引導下,遊刃有餘的控制自己的行為。

像小李這樣自控力缺失,該怎麼增強呢?《超級自控力:不做習慣的奴隸》給我們提供了這三種方法:

1、補充意志力能量,增強“我想要”的力量。

自控力缺失,在某種程度上意味著意志力能量不足。

很多人渾渾噩噩,沒有雄心壯志,看起來沉穩、不急不躁,但是不意味著他自控力很好,因為他們意識顯得遲緩,缺少活力。

雖然沒有失控,但是鮮有力量需要控制。正常的人應當內心強大、精力充沛、強健有力,這些力量、活力、思想和身體活動都在他的適當控制之下。

下面是長期補充意志力能量的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提升意志力:

(1)保持心態平和,因為內心平靜才不會喪失自控。如果經常心思遊離不定,可以學會養成閱讀那些具有鎮定心靈力量的文學作品,一旦自己鬆弛,便試圖讓內心平靜並保持,增強自控力。

(2)保持思維活躍,做一些日常小事,激發腦細胞的活力。比如每天早上手寫列出工作計劃,工作之餘可以給朋友打電話,選擇打電話彙報工作3分鐘,打破常規,創新習慣。

3)保持充足睡眠,適當運動。睡眠不足者,容易煩躁、注意力渙散、記憶力衰退,養成早睡早起的好習慣,發現在家運動的方式,增強體力和腦力。

(4)保持一顆愛心,擁有真誠、無私、寬廣的胸懷。

每天多學習、思考,充滿正能量,懷著一顆愛心去生活,去工作。

2、駕馭潛意識,做自己大腦的主人。

當我們刻意做一件事,這屬於有意而為,我們可以有意識的去控制;當發生自動性的行為,這就是潛意識的行為。想要駕馭自己的潛意識,做自己大腦的主人,要做好以下三點:

(1)制定清晰及肯定的目標。潛意識會收到清晰的信號,潛在的能量會迅速迸發,幫助實現工作目標。腦子的目標藍圖越是清晰明瞭,輪廓鮮明,我們越發能夠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

(2)釋放意識中的渴望。比如說上述小李現在潛意識出現“我太累了,我要做出改變”的念頭,那就是渴望的主動性,那麼可以將興趣和注意力集中投入到下決心做的事情中,堅定信念,便能看到改變。

(3)不循舊時路。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自己經常“走老路”,這邊是潛意識作用的結果。經常改變習慣,創新思路,扭轉以往的思考方式,將會形成新的一套潛意識運行程序,從而提升自己。

3、改造心理,由內而外控制自己。

花一些時間認真辨析自己內心的需求,弄清楚自己真正追求的是什麼,從內而外改造心理,更好的提升自控力,具體可以從以下三點出發:

(1)重寫心理劇本:比如說前文小李中的內心有個“寫好的劇本“,在家辦公時會對自己說”最近我工作繁重,到時肯定完不成,不如順其自然吧”,這種心理會影響自己的行動;而如果自己設計一個新的劇本“先完成工作後,再吃零食比較好,這樣休閒娛樂才更放鬆”,這樣自己會“立刻去做”。

(2)轉變心底的信念:妥善利用心中的信念的力量,將有效的提升意志力和自控力。每個人的信念不同,感受和反應也不同。我們會採取什麼樣的行動,取決於我們採取什麼樣的信念。想要提升自控力,把控自己的人生,需要改變心理上種植不快樂信念的習慣。

(3)控制住“不喜歡’”討厭“的意識。

一心一意把工作做好,自然而然就能感覺到渾身充滿力量,產生喜悅感和滿足感。漸漸的從抗拒到喜歡,在自控力的作用下,開啟良性循環。

通過上述可以的聯繫,就可以有效的提升自控力,從而提升自己在家辦公的效率。即便是生活、工作均在同一屋簷下,也能夠很好的完成工作。

疫情下在家辦公累?三招讓你輕鬆高效,遠離身心俱疲


02、身體累:分不清主次低效工作,應具備“要事第一”思維

重要之時決不可售芝麻綠豆小時牽絆——歌德

在增強了自控力,在家辦公也不會被生活所打擾之後,如果依舊覺得身體疲憊,此時累的不是工作任務,而是工作方式。

舉例來說,同事小劉向我大倒苦水,在家辦公的時候,上司一個任務緊跟著一個任務佈置過去,讓他在家手足無措,一個事情沒有做完,另一項工作任務又要開始,工作8小時根本無法完成,天天都在家裡熬夜加班,疲憊不堪。

在職場中,我們很難做到一個任務完成之後,再去做另一個任務,最常見的場景是多種任務紛至沓來,應接不暇,因此,高效的工作方法極為重要。

在家辦公,如何改變工作方法,讓工作輕鬆高效呢?

《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這本書提出,我們要學會對自己的工作進行有效的管理,就是要事第一先做最重要的事情,此種工作方式極為高效。

接到上司安排的任務之後,我們要及時詢問工作時間結點,並將我們全天的任務按照重要程度進行排序,優先安排最重要的工作。

不被瑣事牽著鼻子走,那就要分清輕重緩急,我們可以按照這張時間管理矩陣表對每天事務進行細分:


疫情下在家辦公累?三招讓你輕鬆高效,遠離身心俱疲

第一類事務,既緊急又重要,需要立即處理。比如說同事或上司來電,即便是忙的焦頭爛額,我們也不得不放下工作去接聽。

這類問題顯而易見,推拖不得,我們總是能第一時間完成。

但是如果過分注重第一類事務,那麼範圍會越來越大,最終佔據我們全部的時間和精力。

想要高效工作,我們第一要避免第三和第四類事務,無論是否緊急,這些事情都是不重要的,第二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在第二類事務,從而減少第一類事務的數量。

第二類事務,重要但不緊急,日常工作中這類事務較多,比如說撰寫方案、規劃目標等。

我們都知道這些事情很重要,但是因為並非迫在眉睫,很多人都會拖延到最後一刻,待其演變為第一類事務,然後時間倉促,造成工作成果較差。

高效能人士的腦子裝的不是問題,而是機會——彼得.德魯克。

因此,想要高效工作,我們不要在各種各樣的問題上浪費時間和經歷,而是將時間和經歷集中在第二類事務,因為完成這些活動能夠提高個人的處事能力。

對於第二類事務的工作安排,具體需要這四項關鍵步驟:

(1)確認角色:確認在這些工作中自己擔任各種角色。

(2)選擇目標:思考並制定下一步最想做的一兩件工作。

(3)安排進度:為每項目標安排具體的起止時間,讓自己有充足的時間思考。

(4)付諸實踐:安排好上述步驟後,我們即可開展工作。

對於第三類事務,緊急卻不重要的工作,我們可進行授權,這也是提高工作效率的秘訣之一。

很多人都吝嗇於授權,總覺得步入自己做更加省時省事,其實授權才是個人乃至團體的成長。

比如說,小劉現在需要統計各部門的人員信息,需要下班前提交。

以往他的工作方式是聯繫公司200多個人,然後詢問每個人的信息進行彙總,這個工作讓其疲憊不堪,而且很難在時間節點完成。

後來小劉學會了授權,懂得彙集群力完成工作

他將公司的200多個人按照部門進行劃分,然後將信息表發給各部門,各部門安排一個人彙集本部門的信息,最後交給小劉,而小劉負責最後的彙總,這樣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對於第四類事務,既不緊急又不重要,儘量不做。

通過上述劃分每天事務的方式,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輕重緩急,更有利於做好個人管理。

即便是在家辦公,也不至於手忙腳亂讓自己熬夜加班,疲憊不堪。


疫情下在家辦公累?三招讓你輕鬆高效,遠離身心俱疲


03、心理累:缺少溝通產生孤獨感,強化遠程辦公線上互動

當區分了工作和生活,找到了高效工作的方式,可是在家辦公依舊心理疲乏。

此時的勞累,主要是缺少溝通產生的<strong>孤獨感,讓心情抑鬱,感到乏累。

舉個例子:我的朋友小趙在一家小型創業公司從事新媒體工作,剛開始覺得在家辦公挺自由的,只要每天完成自己的分工任務即可,後來不到三個月就辭職了。原因是他與團隊負責人鬧掰了,但是團隊中的其他人不幫忙說話,就像陌生人一樣,他感覺沒意思,沒有人情味。

在家辦公與單位集中辦公最大的區別在於,我們無法與同事面對面交流,難以維繫人際關係中的新人、喜愛、尊重等情感成分,內心產生孤獨感,久而久之造成心理疲勞。

而且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在其《動機與人格》一書中提出的需要層次理論,從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

其中歸屬需要便是指人都渴望在團隊中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得到支持和友愛,讓自己有所歸屬。

遠程辦公由於時空分離,造成各位員工在自己家裡網絡辦公。

這種方式使得員工找不到單位集中辦公的那種歸屬感,造成與同事、上級的疏離,進而心情抑鬱。

美國心理學協會組織卓越中心負責人的大衛·巴拉德(David Ballard)醫生也提出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遠程辦公,遠程辦公下建立同事之間的友情會很難:

"有些人來說,(遠程辦公)不太合適——白天與同事之間缺乏非正式的交流,會讓他們感到厭煩。"


"如果你沒有親身到餐廳與大家共進午餐,想要建立同志之間的友情就會面臨更多挑戰——這確實會改變你的動態。"

脫離團隊、脫離人群的孤獨感,如何才能減少並弱化呢?

既然無法面對面交流,那麼可以強化線上互動,也是是非常有效的。

這需要掌握以下兩點:

1、線上互動常態化、規律化,增強團隊之間的親密感和歸屬感。

常態化指的是每天都要進行線上溝通,增加溝通頻次,比如說至少3次。

規律其實就是一種儀式感,比如在每天晚上7點-7點30分進行團隊交流。

(1)即便是在家辦公,我們也要定期向上司請示與彙報工作,及時反饋想法和建議。

(2)跟同事們保持私聊的交流,比如說分享日常生活,互相吐槽,工作感悟等。

(3)積極關注同事群的信息,參與同事之間的聊天活動,刷刷存在感。

2、與同事保持線上互助的關係,彼此幫忙互助,關係會越來越近。

(1)每天早上問好,分享工作任務、難度、進度、計劃等,互相激勵,把工作做好。

(2)遇到別人不會的WORD或者EXCEl等麻煩事,如果自己能解決,可主動幫助別人,樹立好的形象,氣氛也會更加融洽。

(3)每天下班之前可以總結分享自己的工作成果,對同事的工作進行語言上的肯定與讚美,互相鼓勵,讓工作更有幹勁。

在家辦公時,因為與同事、上級缺少溝通,容易造成孤獨感,那麼可以跟他們互幫互助、互相監督、互相鼓勵,通過這種頻繁又緊密的互動,增強歸屬感與親密感,心情也變得輕鬆愉悅。

最後:

本文基於分析在家辦公比上班還累的三個原因,針對性的提出了改進方式,最終實現在家辦公也能輕鬆高效的目標,分別是:

1、精神累:工作與生活物理空間邊界模糊,須提升自控力。

2、身體累:分不清主次低效工作,應具備“要事第一”思維。

3、心理累:缺少溝通產生孤獨感,強化遠程辦公團隊合作。

這三種原因相輔相成,我們可以多管齊下,找回在家辦公的狀態。

最後,希望通過有效利用這三個方法,幫助你在家辦公也能提升工作效率,遠離身心俱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