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侯 講好中國喜街故事 爭做保護傳承典範

街區名片

閩侯曇石山特色歷史文化街區位於閩侯甘蔗街道,緊鄰曇石山遺址博物館。一期現有面積71.4畝,建築34座(含8座異地遷建保護的古厝)。

歲月的痕跡斑駁在一棟棟古厝上,投影下人煙往事,彷彿帶人穿越了時間的迷霧,觸摸到久遠的歷史。21日,作為福州市特色歷史文化街區集中開街的主會場,閩侯曇石山特色歷史文化街區——中國喜街正式開街。

作為曇石山文化發源地,福建文明起源地,八閩首邑爭做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典範,依託街區展開一場古與今的對話、一場文化與旅遊的交融,用鏗鏘有力、精彩紛呈的閩侯故事向世界傳遞中國文化自信,迎接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

闽侯 讲好中国喜街故事 争做保护传承典范

開街活動上的大頭娃娃表演。通訊員吳國棋攝

闽侯 讲好中国喜街故事 争做保护传承典范

書畫館內,小朋友在學習傳統書畫。通訊員 陳建鋆攝

闽侯 讲好中国喜街故事 争做保护传承典范

閩劇表演受歡迎。本報記者葉義斌攝

闽侯 讲好中国喜街故事 争做保护传承典范

一場閩侯傳統“婚禮”在喜街舉行。通訊員 吳國棋攝

闽侯 讲好中国喜街故事 争做保护传承典范

喜魚館內展示有閩侯金魚,吸引遊客觀賞。通訊員 陳建鋆攝

闽侯 讲好中国喜街故事 争做保护传承典范

喜娘文化吸引群眾圍觀。本報記者 葉義斌攝

【開街】

人氣爆棚

群眾遊客盛讚喜街

一大早,喜街就聚集起超高人氣。當地群眾拖家帶口,外來遊客三五成群,人們穿梭在連片古厝,一會兒觸摸歷史建築的厚重,一會兒遇見傳統文化的多彩,一會兒又被當地特色美食包圍……

隨著舞獅“騰雲駕霧”而來,“首邑匯喜,街開繁華”的紅色對聯在陣陣叫好聲中亮相,由此揭開了喜街正式開街的帷幕。

緊接著,一場閩侯傳統集體婚禮熱鬧舉行,身穿傳統中式服飾的新人乘坐花轎穿街過巷,喜慶的吹拉彈唱彷彿把人帶回了古代。在閩侯喜娘的喜語喜願聲中,拜天地、添花禮、進鬥丁禮,個個都讓人們近距離感受閩侯喜娘文化的獨特魅力。

這邊“喜”氣滿滿,那邊“戲”分十足。在露天戲臺上,閩劇《田螺姑娘》翩翩上演,這個源於閩侯螺女江的美麗神話故事引起了群眾的強烈共鳴。

“置身閩侯的老房子建築群,聽熟悉的鄉音唱著傳統的閩劇,還能吃著家鄉的小吃,還有這麼多鄉親歡聚一堂,這可不就是我們魂牽夢縈的鄉愁嘛!”常年在外打工的閩侯遊子陳建國對喜街讚不絕口,他表示感受到了滿滿的獲得感、幸福感。

【新生】

應保盡保

打造閩侯古厝的“博物館”

拂去時光的塵土,還原古厝的原貌。喜街所在的橫嶼片區保護修繕工作前後歷經了整整一年,就地保護、改造修繕,異地遷移,34座建築經歷不同,卻各自精彩。片區內濃縮了明、清、民國等各時期的建築,儼如一座閩侯古厝的“博物館”。

“街區啟動之初,我們就對範圍內的建築物進行了甄別,對不同類型的建築採用不同的方式進行保護和整治。”閩侯縣文化體育和旅遊局局長林升介紹,針對文保點、建議歷史建築及傳統風貌建築,採用原址修繕、原址改造和異地遷建等形式。“其中比較特別的是,有8座建築是異地遷移的,2座是從地鐵5號線建設工地移過來的,4座是因閩侯二橋建設從竹岐鄉春風村遷來的,還有2座是從汶洲村遷來的。”

一座建築整體異地遷移,談何容易!遷移時,工匠們首先對古厝的每一個構件進行編號,然後進行拆卸、裝運。由於木構件間是榫卯結構,只能用木槌慢慢敲打,其中一座古厝整整拆分了近萬個零部件。由於每一個構件必須按原樣安裝,組裝的時間甚至要長於拆卸的時間。“比如這4座從竹岐鄉春風村遷來的古厝已有約200年曆史,他們融入街區,既能保護歷史建築,也能豐富街區的內涵。”林升說。

曇石山特色歷史文化街區位於甘蔗街道曇石山歷史文化遺址周邊區域,是縣城的核心區,與緊鄰的曇石山遺址博物館和閩都民俗園、閩侯縣博物館連成一片,未來將連片打造4A級曇石山文化民俗旅遊區。

闽侯 讲好中国喜街故事 争做保护传承典范

閩侯曇石山特色歷史文化街區(無人機拍攝)。本報記者 葉義斌攝

闽侯 讲好中国喜街故事 争做保护传承典范

開街活動現場人山人海。通訊員 陳建鋆攝

【傳承】

古韻流芳

非遺文化入駐街區煥新生

街區是展示人文歷史、留住記憶鄉愁的重要載體。閩侯是福建海洋文化的搖籃,也是先秦閩族的發源地。在數千年的歷史沿革中,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這裡孕育而生。此次,非遺文化走進曇石山特色歷史文化街區,與新業態新浪潮碰撞、融合,迎來新生。

脫胎漆器、根雕、剪紙、青紅酒傳統釀造、角梳、喜娘習俗、竹編……走進街區,最大的看點莫過於非遺文化館。記者看到,古色古香的古厝內,每一個房間都展示著閩侯的非遺文化故事,還有非遺大師現場教學,向市民、遊客們傳授傳統技藝。

中國喜娘看福州,福州喜娘看閩侯。閩侯喜娘文化至今已傳承800多年,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7年閩侯縣被命名為中國喜娘文化之鄉。“這是閩侯的四張‘國字號’名片之一,閩侯還是中國橄欖之鄉、中國金魚之鄉、中國根藝之鄉。”閩侯縣文化體育和旅遊局局長林升介紹。

記者瞭解到,閩侯已擁有2項省級非遺項目、10項市級非遺項目、24項縣級非遺項目,涵蓋技藝類、表演類、民俗類等,門類十分豐富。“為迎接世遺大會,我們推出系列非遺活動,希望能在街區以全新的形式讓群眾零距離傳承非遺文化。”林升說。

【利用】

勇於創新

讓古厝和文化“活”起來

面對得天獨厚的資源,如何讓歷史文化遺產“活”起來、“活”出去、“活”精彩,是提升文化影響力的一道必答題。閩侯的做法是,將全縣各鄉鎮(街道)的特色亮點引入街區,講好閩侯故事,傳播歷史文化。

作為中國金魚之鄉,金魚被搬進了街區。在喜魚館裡,靈動的各色金魚引來熱切的關注目光,更引起熱烈的討論;在繡山花谷樓,來自廷坪鄉的乾花、鮮花成為大家爭相拍照的焦點;在青紅酒館,來自閩侯關源裡三寶之一的青紅酒飄香萬里;在喜茶樓,伴隨沁人茶香,遊客在沉浸式體驗中感受閩侯工藝品……

“街區凸顯閩侯獨有的建築特色與街區傳統肌理,並打造具有閩侯當地特色的傳統工藝、傳統文化展示體驗業態,使街區成為文化傳承地,同時融合時尚業態,營造活力點。”閩侯縣相關負責人說。

不只街區,閩侯在古厝活化利用工作中創新不斷。在小箬鄉大坂村,閩侯修復改造廢棄的古名居,引入文化藝術團隊,“大坂藝術村”成功進入世人視野;在白沙鎮林柄村,作為當地清代木構民居建築和典型實例的古厝李宅,正以“有書香、有顏值、有鄉愁”的書院空間為人所知,併成為當地歷史文化教育基地……

【精彩】

好戲連連

閩侯新春活動精彩紛呈

剛剛開街的喜街洋溢著歡樂祥和的濃濃“年味”,除了昨日的開街儀式,正月初四、初五、初六以及元宵節這4天,喜街還有豐富多彩的主題日新春嘉年華。

正月初四,“街頭藝人秀”;正月初五,“非遺文化秀”;正月初六,“喜劇脫口秀”;正月十五元宵節,“上元狂歡夜”。

不僅是喜街,閩侯還備好了一桌“文旅盛宴”。今年春節,閩侯縣延續“五福合一 福至閩侯”的年味旅遊品牌,突出文旅融合,推出系列精彩活動,舉辦“逛古厝 泡溫泉 集五福 過喜年”2020閩侯縣新春文化旅遊月活動。雪峰寺“撞鐘祈福 攜福歸家”、“閩侯,閩江最美的問候”短視頻大賽、“開心逛古厝 免費泡溫泉”2020閩侯溫泉節、“遊山玩水逛首邑 閩江閩侯閩味年”曇石山歷史文化街區民俗活動、“小鎮尚幹 七里飄香”尚乾鍋邊節五大活動輪番上演,將持續至2月22日,塑造閩侯獨一無二的“閩越文化”IP。

(福州日報 記者 謝星星 蔣雅琛 通訊員 陳建鋆 張存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