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扒花,国之瑰宝

粉彩扒花瓷一直以来是国内外拍场上炙手可热的抢手货,每每出现,总能引发世界各大收藏家及机构的关注,成交价动辄数千万,乃至数亿元,经常拍出令人咋舌的天价,往往成为收藏大家趋之若鹜的对象,各大博物馆视其为“

镇馆之宝”。

清宫扒花,国之瑰宝

▲清乾隆 黃地洋彩轧道锦地折枝洋花玉壶春瓶(香港苏富比拍品)

​ 2010年,一件清乾隆洋彩浅黃地锦上添花万寿连延图长颈葫芦瓶,

经过45轮紧张地竞价,

在香港苏富比拍出2.5亿港币,

创造了当时乾隆官窑粉彩瓷的拍卖纪录。

这件乾隆粉彩瓷器让人领略到乾隆瓷极具奢华富丽的盛世之风。

清宫扒花,国之瑰宝

▲清乾隆洋彩浅黃地锦上添花万寿连延图长颈葫芦瓶

足以显现以华缛为主流,有着万花锦绣之姿,如炫技般的器物,引领整个清宫奢靡的时尚风。

清宫扒花,国之瑰宝

乾隆帝为之痴狂的“宫廷秘瓷”

乾隆帝号,取受命于天,天道昌隆之意,寓意“天道昌隆

”。他自诩“十全老人”,集古今大全,喜好奢华、富丽堂皇的瓷器,常令景德镇御窑厂督陶官唐英进献各种新奇御瓷。各种官窑瓷器,已达到无所不能,无所不包、无奇不有、随心所欲的境界,创烧了许多陶瓷新品种,粉彩扒花便是其中的一种。

清宫扒花,国之瑰宝

▲清乾隆 蓝地洋彩轧道花卉纹盖碗


皇家“贵族”血统

在清宫御瓷的百花园中盛开出一朵艺术“奇葩”,名曰:粉彩扒花瓷。清宫内务府记事档中称其为“锦上添花”,是当时专供皇室贵族赏玩的珍贵御瓷,具有名副其实的“贵族”血统。

清宫扒花,国之瑰宝

▲清乾隆 洋彩描金皮球花纹笔筒(诚轩拍品)

据清宫档案记载,它始创于清乾隆时期的“唐窑”。唐英是中国陶瓷史上非常著名的景德镇御窑厂督陶官,他所督烧的“唐窑”,代表了中国清代制瓷工艺的最高水平。

清宫扒花,国之瑰宝

▲唐英画像

珠联璧合

粉彩扒花瓷就是在主体或局部纹饰外的锦地上轧上花纹的瓷器,这种瓷器做工复杂繁琐。它把粉彩和轧道的工艺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珠联璧合。

清宫扒花,国之瑰宝

锦上添花

在瓷器鲜艳的彩地上,划刻细致纹饰,叫做“锦地”。在锦地上绘画各种花鸟人物,清宫档案称为“

锦上添花”。在锦地上绘花卉图案,细看有一道道细细的划痕,观之显得高雅,更有繁花似锦艺术效果。

清宫扒花,国之瑰宝

「不惜工本、精工细作」

据清宫档案记载,乾隆帝曾多次下旨烧造锦上添花瓷器,需先由宫中打造木样,再交由唐英照样烧造。乾隆七年(1742)唐英进呈洋彩锦上添花与其它各类瓷器六十二件,但奉旨仅将“

锦上添花尊、瓶并茶圆俱留下,其余交刘沧洲”,可见皇帝对此品种极为重视。

清宫扒花,国之瑰宝

▲国家宝藏剧照

粉彩轧道瓷是在借鉴珐琅彩瓷技艺而创烧的釉上彩品种,就在闻名遐迩的景德镇御窑厂内烧造,在督陶官唐英精心组织下,集中了景德镇及其周边地区最优质的制瓷原料,最好的制瓷工匠,不惜工本精工细作而成。

清宫扒花,国之瑰宝

▲国家宝藏剧照

清宫扒花,国之瑰宝

▲国家宝藏剧照

清宫扒花,国之瑰宝

▲清乾隆洋彩黃地粉青透龙夹层吉庆有余玲珑尊(香港苏富比拍品)

粉彩扒花瓷虽巧夺天工,

但费时、费工、费料,更不易仿制……

一件粉彩扒花瓷从成型到出窑,

需要半年时间。

就连乾隆帝本人也觉得其工艺过于复杂,

于是在唐英奏折上批复:

不必照随常瓷器一样多烧”。

清宫扒花,国之瑰宝

有一种艺术,叫坚守。


近些年来,

在机械化制瓷大潮的冲击下,

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传承人越来越少。

扒花老艺人苦苦坚守这门传承百年的技法,

重复一种枯燥、细致的瓷活,

费力费神,

还需要精神专注,

心灵手巧。

眼疾和颈椎病伴随终身;

许多年轻人不愿吃这个苦,

扒花技艺濒临失传。

我们唤醒世人,

不要再让“手艺人”成“守艺人”。

清宫扒花,国之瑰宝

「四次烧窑,各色锦地浴火而生」

一只扒花杯从拉坯,晾干的硬坯经过反复利坯后, 方可得到器型周正的素坯。

液态的釉水细密地喷洒于器物表面,

相比较其他陶瓷品种,

粉彩扒花对吹釉的厚薄均匀有着更为严格的要求。

吹釉完成后,入窑经过大约300多度低温烘烤,让釉水变得干燥。

然后再吹一次薄薄的釉,

烧窑三次,复火三次,

得到各色地的裸坯。

每一次都要淘汰三成的瑕疵品。

清宫扒花,国之瑰宝

「瓷上绣花,针尖上跳舞」

在于陶瓷胎体上呈现出浮雕之感,

工艺极为繁杂却不能打底稿,

从起笔到收尾要一气呵成。

扒花一针一针的创作,

一个细小的失误,

就有可能破坏整件器物的美观。

哪一针稍重,

在烧制后,

造成局部的小片釉彩剥落,

就意味着整件作品的失败,

其成本比起普通粉彩瓷的成本起码高出2/3。

清宫扒花,国之瑰宝

一件件繁缛满密、华丽惊艳的扒花精品,

都是扒花匠人的泣血之作。

任何细节的不慎都会导致前功尽弃,

不成功的成品需全部打碎,

成品率不足5%,

可谓“一瓷成型万瓷碎”。

清宫扒花,国之瑰宝

扒花匠人的一招一式,

如同在瓷胎上刺绣,

指尖上跳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