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位商界大佬親述:疫情當頭,企業應如何渡過難關?

20位商界大佬親述:疫情當頭,企業應如何渡過難關?


中國在這場新冠風暴裡,戰爭已經進入白熱化階段,人們翹首以盼,期待迎來疫情拐點。


這是場關於生命的戰爭,也是場關於生存的戰爭。

一面是白衣天使們與新冠病毒的大戰,還有一場是關於為中國經濟提供血液的企業們的生存之戰,主角是那些有擔當、有經驗、有智慧的商業領袖。


在這個「關鍵時刻」,我們希望向超過20家中國“標杆企業”的掌門人叩問,回溯他們克服困境的道路,試圖去總結打破困境的密碼,為廣大中小企業家們找經驗、談應對、觀未來,撥開迷霧,重塑信心。


20位商界大佬親述:疫情當頭,企業應如何渡過難關?

態度:對外講堅持、對內講信心


談及破局經驗,受訪企業家無一例外都提及一個詞:堅持。而 “堅持”一詞在各家企業的際遇中,意義大不相同。


各家企業都曾經歷過自己的艱難時刻,而引導他們走出逆境的關鍵,就是他們長期堅持的原則。


蘇寧董事長張近東眼中,“堅持”,是對責任的堅守哦,是企業對社會的責任。


他心中的蘇寧,要始終堅持做社會的企業,艱難時期,“所有體系都要把保障和救援放在首位;堅守崗位,保障百姓的生活所需,就是我們最大的責任。”


抗疫期間,他要求12萬蘇寧員工保備戰狀態,嚴格保障終端服務工作運轉。


春節期間,蘇寧線上線下所有服務終端,全面投入保供增援,張近東還特別強調:“決不允許漲價,嚴格控制配送時效”。


在張近東看來,面對疫情,發揮自己一線零售終端與互聯網融合覆蓋的優勢,全力保障百姓的生活所需,就是蘇寧作為零售企業對社會最強有力的支持。


而對於江蘇的一家龍頭企業、全國銷量領先的羽絨服品牌波司登集團董事局主席高德康而言,他最大的堅持,在於發展——始終用發展的“確定性”,對沖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


1994年波司登遭遇了有史以來最大的危機。銷量下跌,貨品積壓,上下游催賬,高德康經考察市場後發現,最大的問題在“產品”,品牌和行業發展過於緩慢滯後,無法贏得消費者青睞。


經過多次調整,高德康1995年重新設計產品形象,甚至親自設計了紅白藍三色帶五角星的外拎袋。他深刻意識到,“羽絨服不僅要禦寒保暖,還要追求時尚美。”只有企業有超脫時代的發展,才能成為時代的品牌,引領消費者。


正是被這種意識推動,高德康開始著力其時裝品牌的產品升級,推動羽絨服向時裝化變革。


2003年非典時期,羽絨產業同樣遭受巨大沖擊,波司登通過科技創新,堅持升級產品,推出了生態抑菌絨,以引導市場的方式,最終挺過行業危機。


同樣堅持發展的,還有創立於2014年的鮮燉燕窩品牌小仙燉創始人林小仙。在他看來,首要的準則是升級產品,堅持高品質。


2015年,國家加強了合規進口的溯源燕窩的推廣,導致正處於發展期的小仙燉原料成本大漲,被動漲價從而客戶大量流失,公司虧損嚴重。


林小仙面臨一個艱難抉擇:是堅持高品質,還是用低價非溯源燕窩留住客戶?林小仙選擇了前者。於是開始升級產品,小仙燉推出了與原本100g規格品質相同的70g包裝新品,在降低單價的同時保證高品質,創造出了行業銷售第一的單品。


與“堅持”相伴的,往往還有另一個詞,那就是“信心”。


回顧往昔,2008年,UR創始人兼董事長李明光還在尋求融資,“當時只有5000萬營業額,北上廣大的投資機構都基本見了一遍,但覺得我們行業沒有前途,也不太瞭解我們的商業模式。”那時候很沮喪、也很難。


但他一直相信自己想要做的事情,為此他堅持了整整三年。直到2010年,終於有個投資者相信和支持了李明光,那一年UR還處於虧損。


他說“很感謝這個投資者”,UR現在的成就,更離不開那些不被鼓舞的日子,自己的信心。同樣,對於這次疫情的發生,他同樣以堅定的信心面對,“沒有什麼困難是克服不了的”,他說。


除了自己相信,企業如何釋放信心呢?


老鄉雞董事長束從軒如此回答:在行動中,將顧客和員工的健康安全置於第一位,以此傳遞對社會的關愛。今年疫情發生後,老鄉雞在第一時間就成立了疫情防控小組。


並及時統一為員工調集防疫口罩、防護服等設備,不斷進行心理安撫,匯聚信心,傳遞溫暖。1月27日,老鄉雞啟動抗疫支援公益行動:為抗疫一線醫護人員免費配送一日三餐,持續至今。


蒙牛集團總裁盧敏放的解讀則更為具體:乳製品是重要的民生商品,更是抗擊疫情的重要保障物資,蒙牛集團已陸續投入七個多億款物支援戰“疫”一線。同時,集團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在保證員工健康安全的前提下堅持生產與銷售工作,做出“保價格、保質量、保供應”的鄭重承諾。誓用高質量的產品與高水平的服務,將良心、信心、愛心、決心像傳遞火炬一樣傳遞給消費者、傳遞給全社會。


如此看來,“信心”不僅意味著對實力的自信,更意味著“上下一心”的團結。企業家並非一人過關,他必須理解站在身後的所有人。


20位商界大佬親述:疫情當頭,企業應如何渡過難關?

佈局:聚焦主業,「危中見機」


“所謂‘危機’,‘危險’之中有時也蘊含著‘機遇’”,這也是雅迪電動車董事長董經貴的態度。


江蘇電動車品牌雅迪科技董事長董經貴回憶,2002年-2003年,正值電動車的市場啟蒙期。


非典的爆發,導致公共交通使用量極具減少,而電動車成為首選的交通工具,需求量猛增下,直接推動了雅迪的崛起。


20位商界大佬親述:疫情當頭,企業應如何渡過難關?


當然,“危機”中的“機”不會憑空到來。它需要去“識”、去“尋”,去主動探索、去綜合考量。


在危機下人們對於產品的要求變得更高,這也是為什麼,2003年許多企業並沒有像雅迪那樣異軍突起的原因——粗製濫造,產業鏈質量低,低下的品牌意識、產品意識,讓許多企業痛失好局。


“機會越多,問題越多,董經貴深知品質的重要性。雅迪贏在了他是發自內心的為消費者好這點上。


回溯企業家們“危中見機”的應對之道,我們看見了數條路,它們都沒有離開一個詞,“佈局”。


深耕奶粉行業58年的奶粉品牌飛鶴,如今是中國嬰幼兒奶粉市場銷量第一的品牌。在過去20年中,飛鶴乳業董事長冷友斌衝出過2003年的非典和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兩次“挑戰”。


沉澱過往,他的總結是:“優秀的企業家要有預見性,憑市場的經驗和敏銳性,調整戰略和資源的佈局,快速調整。”


2003年非典疫情下,飛鶴抓住時機,及時“渠道升級”,建立了自己的電商團隊,從傳統經銷以渠道銷售拉動,轉變為以品牌和產品拉動增長。


而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爆發時,飛鶴又及時佈局產業鏈,由傳統養殖模式轉變為大牧場集群自給模式,提升奶源品質,增加消費者信任,順利度過難關並快速崛起。


除了變革,另一些企業選擇的佈局方式是“聚焦”。與其說這是“壯士斷腕”,其實更值得被看作是一種"重新定位”。


勁仔食品董事長周勁松做休閒食品30年裡,也曾遇到不少創業危機。2000年,正值周勁松大規模擴張時,出現了品質不穩定、效益下降從而導正虧損的情況。


為擺脫困境,周勁松在逐漸探索中,轉讓低效資產收縮,開始聚焦“小魚仔”市場,這次聚焦與改變,讓如今的勁仔食品,成為了全國的休閒魚製品行業的領先企業


與此相似的,還有溜溜梅董事長楊帆和九牧王董事長林聰穎


2005年,楊帆經歷了人生兩次轉折的第一次,聚焦做青梅食品,“少則得,多則惑。資源一定是有限的,我們必須把有限的資源用在最大的機會上。一旦認準,就全力以赴!” 正是這份聚焦,成就了溜溜梅青梅零食第一品牌的地位。


第二次是2008年亞洲金融危機,零食行業萎靡,在眾多企業收縮戰線時,楊帆選擇了聚焦廣告。“我跟我們副總裁講,借錢也要打廣告。越是沒人做,你去做就會越有效果。” 這一次投入讓溜溜梅成功騰飛,“我們實現了連續三年翻番增長。”


可見,警惕與敏捷,拓寬思路迅速調整,方能載企業過關。


20位商界大佬親述:疫情當頭,企業應如何渡過難關?

風暴之中,抓住「消費形態」的變化


企業家們還有一個關心至極的問題:疫情過後,消費是否會迎來大幅反彈?


答案是肯定的。


這點從SARS疫情歷史數據即可窺探。九牧王林聰穎“九牧王曾經歷過非典,非典後,市場迎來了大的消費爆發。”“我判斷,這次也是一樣——只要有信心,產品過硬、銷售網絡健全,消費潮會到來。”


消費形態多種多樣,在不同的行業或多或少都會迎來一些變化,但其變化方向又各不相同。

20位商界大佬親述:疫情當頭,企業應如何渡過難關?


萬全網絡是植根於福建的一家產業互聯網企業。2019年,旗下萬全商城交易額突破23億,同比增長300%。


萬全網絡總裁唐為崇認為,疫情導致人員流動減少,對於一些線下消費品會造成一些短期影響,但快消品的典型特徵是剛需、高頻,任何時候民生用品都是必不可缺的,而人員滯留也會帶動本地市場的需求量,特別是返鄉人流大的二三線城市以及縣鄉鎮市場。


面對疫情之下的經濟形勢,鮮豐水果董事長韓樹人把企業應對之舉歸結為幾個詞:穩人心、練內功、找機遇。


他認為,企業的“內功”,包含企業的組織力、人才建設、流程化等方面。企業要從未來3年的戰略格局看當下的企業“內功”如何提升,找短板,搭建人才梯隊,這是當下要做的有格局的事情,而非以機會主義的心理去經營。


“企業經營是一個動態平衡,要在確定性事件中高質發展,在不確定性中穩住發展。”


金恪集團董事長王建峰則以今昔對比的方式洞悉前景:目前,中國GDP總量水平已達到100萬億元,是“非典”時期的近10倍。可見,無論疫情是否到來,中國經濟和消費水平都將出現爆發式增長。疫情雖然導致暫時性消費延遲,但從趨勢上看,它最終都會成為消費增長的加速器。

“未來,老百姓將更加關注消費體驗,傳統實體店作為購買渠道的功用將被逐漸淡化,體驗式場景取而代之。”


四川竹葉青茶業董事長唐先洪眼中,疫情造成的衝擊一定會給中國經濟增長造成干擾,甚至阻斷某些行業(比如旅遊業、餐飲業、娛樂業),但這只不過是一時之困。長期一定會紓解,疫情不會阻斷中國經濟的增長態勢,不會使中國經濟嚴重失衡。他認為,每一次疫情過後,都會出現壓抑過後的“消費井噴”。


這些市場需求,等待著前期做好準備的企業來承接。戰略清晰、信心堅定的企業,將贏得更多客戶的選擇。


他的信條是:相信常識,面對現實。


疫情之下,內外環境越是急劇變化,我們越是能看到企業家真實的心靈與智慧:或著眼抓商機、或著眼避風險,或選擇順勢而為。但不管他們談什麼,縈繞在企業家言談間的,都是一種決心、和魄力。


20位商界大佬親述:疫情當頭,企業應如何渡過難關?


20位商界大佬親述:疫情當頭,企業應如何渡過難關?

結語


有人說:浩然的社會責任感,是企業家冷靜的前提。特殊時刻,企業家展現出特殊的“顏色”,它無論行業,也無論西東。


於是,我們看到,全中國的各個企業家,即使自身勉力艱難,仍舊做著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向武漢乃至全國人民輸送一串串希望。


我們看到,在南京,張近東感於國之需要,說出只屬於企業家的諾言:


——“疫情當前,再大的利益,也無足輕重。”


1959年,金庸在《神鵰俠侶》中表達了中國人的生命追求:“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2020年,對於數萬中國企業,一場天災,將社會責任推到了決定命運的維度。


在數萬言的採訪信中,我們能體味的一點共性是:國之大商,商之大道,在於為中國而戰鬥奮鬥,而不僅僅是為了自己。


2020的春天來了。


這個春天,我們別無選擇,必須經歷一場殊死戰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