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家鄉有什麼特別的故事嗎?(在自己縣城範圍內)?

麻木13204231


我老家四川廣元,有一座山名叫鳳凰山,現在屬於一景區,據說唐朝時期 有2名大將辦事路過一山腳下,忽然天有異象,看到一小女孩 在往山上爬,頭頂上空出現一隻鳳凰盤繞,2位大將見此後 覺得此小姑娘不一般 絕對待會皇宮。 這個女孩就是後來的武則天,然後後人一直把這座山稱為鳳凰山。 鳳凰山下對面 有一座皇家寺院 命名為皇澤寺。


影像小W


每個地方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千奇古怪的傳說,越是人煙稀少的地方越多,比如神農架的UFO事件,遼寧營口的墜龍事件,新疆喀納斯湖水怪等等。

我們處在中國最中心位置,世界上黃土層最厚的地方,斷斷續續也有一些傳聞,不過都沒有什麼轟動全國的事情,只聽說過九幾年的時候,我們縣城有一條河,大雨過後河堤上都是一層很深的淤泥,聽說那一年大雨過後有一條龍不知道什麼原因掉下來了,就趴在淤泥上面了,第二天清早很多人都擠在橋上看,早都沒有龍的蹤影了,只留下淤泥上面一條很明顯的龍的壓痕,龍身,龍爪,龍頭依然就是一條龍的痕跡,長二十多米,直徑有六七十公分,那時候沒有手機,所以很多照相館的老闆拿著照相機拍照片賣,我也是事後才聽說的,聽說很多人坐車從遠處都跑過來看,都影響了正常的交通,整整好幾天,人絡繹不絕。後面的事在也沒有聽說過,應該不了了之吧。大概也就這些,其他的也沒有聽說過有什麼稀奇古怪的事情了。











愛新覺羅四王爺


太多了,都沒法一一細說。單就我們村子,以前就有一個娘娘廟,外村的都說,沒修河壩之前,周邊的村子都挨淹,就我們村子,水到了村根就繞道走了,根本不往村裡進。後來我分析了一下我們村子北高南低,東高西低,從東南來的水直接順著村邊就匯入河裡了。就像97年發大水,最南邊的床都飄了,我家水剛到小腿肚,我三叔家在東邊,除了正在下的雨水,河道里下來的洪水一點都沒有。


msun888


我的家鄉在河北,石家莊的一個小村莊;首先說說我們那裡周圍都有歷史悠久的趙州橋,唐朝宰相魏徵的故里;還有全國出名的葡萄基地周頭鄉,李子基地莊合寨;還有當時吸引香港好幾位著名巨星的張玉英居士參與的慈玉寺等等;

再說說我們小小的村莊——馬坊頭村,是一個人口2000人左右的村莊,老一輩主要是以務農為生。田地裡主要是種麥子和玉米為主,麥子是十月種六月收,也是北方冬天唯一的綠色植物,當六月麥秸和麥穗全變黃的時候,放眼望去一大片的麥子地,就像鋪滿了黃金一樣,特別的舒服,還有一些耀眼;再就是會種一些簡單的瓜果蔬菜;就是這樣的北方普普通通的小村莊出了兩件我認為不可思議的事情,第一件就是在我很小的時候,我們村的地裡施工的時候挖出了一座古墓,應該算是一個小小的土財主的墓吧,裡面埋了幾箱銅錢還有一些為數不多的珠寶吧,不過都被一鬨而搶了;第二件事就是我們村居然還有兩口老井,聽村裡的老人說應該有三四百年了,之前一直都荒著,所以被忽略了,好像是2008年的時候花了十來萬才重新打好,但也只是修復好一口井,另外一口井因為荒廢太久堵實了。因為裡面的水直接喝就會非常甘甜,村政府還特意邀請了省廳專家的人來幫忙檢驗,說是水裡含有非常豐富的礦物質,對身體是非常有好處的,自從那口老井被重新開採出來後,附近鄰村的人每天都會來我們村拉水,進出村莊的車流量也比以前多了很多。

這就是我的家鄉,神奇有普通的村莊,對了我們村還有一小段歌謠“馬坊頭,半截樓,騎不了大馬,騎牆頭”哈哈,很有意思吧!


紫色蝸牛殼007


我們老家是信陽光山的,很出名的人物就是小時候讀過那篇[司馬光砸缸]的典故,對,司馬光就是我們那裡的,當年砸缸救小夥伴也是在那裡,還有哇,我們尊敬的周總理夫人鄧穎超故里也在光山,現在去我們老家光山還能看到這些地址存在呢!




正能量女神


我的家鄉故事多

我的家鄉是紅安,以前叫黃安。這裡山清水秀風景宜人。在這片熱土上誕生無數英雄豪傑他們譜寫出許許多多的動人故事。

古代在黃安九焰山曾有薛剛聚義兵討武的故事。

近代有黃安抗長毛敲銅鑼的故事

現代有紅色根據地將軍的故事

抗日戰爭時期曾發生多方聯合打日軍的故事。

這兒每座山崗每片樹林都曾是戰場都有生動的故事。

今天我簡述一個比較特別的故事。黃安十八老子故事之一。

明清之際黃安這裡曾有十八位有功名的知識精英,他們用自已聰明才智扶弱濟困懲治地方惡吏和黑惡勢力維護百姓利益。黃安人民尊稱他們為十八老子。

清代時有一年黃安發大旱農業收成減:半,有的地方出現絕收。新派來滿族縣令不僅不管百姓死活,反而還加重賦稅,從中謀私利。

十八老子都出自民間,深知百姓疾苦。他們在黃安遊歷時看到百姓生活慘狀,他們決意治一治惡官為民伸張正義。

十八老子化裝成百姓收集齊新官的惡行的證據和黃安人受災的實際速派人呈送州府。

有一天惡吏及官紳在縣城一處酒樓大舉慶功宴。十八老子化裝乞丐到酒樓處討食。惡官見了十分生氣他便吩咐下人毆打乞丐。其中有幾人上去說理被縣官手下抓了關進牢裡。

後來有當地人告之縣官,這些人不是乞丐是黃安十八老子。他們個個精明在當地百姓擁戴。別看他們是書生在社會和朝廷也有背景。以前曾有縣令被他們懲治了。那縣官是個大老粗不聽。

幾天過後當地百姓紛紛來縣衙求縣官放人救災。這時州府官員也知道黃安情形。也派人來黃安。來人瞭解後令縣官放人救災。

縣官這才知道後果立即到牢裡向他們賠禮。可他們就是不肯出來。直到縣官退清多收款項,開倉放糧他們才從牢裡出來。

後來那縣官當了二年知道黃安不是他撈金地就辭官溜了。


維海805


景縣歷史悠久,古為條地。今縣城舊址,據《景縣誌》載,西漢時此地為條候國故城--北條城(亦名亞夫城);北魏時條縣治所由邸閣城(今城東偏北十餘里之古城)遷至此地,始為條縣城;元初太宗八年(公元1237年)景州治所從東光遷於此地,條縣城更為景州城,歷經明清兩代至民國二年(1913年),改州為縣,州城遂為縣城。

  該城在北魏後歷代均有所修建,初形如臥牛。元文帝天曆年間(1329--1330年)改修方形,周圍4裡。明孝宗弘治十一年(1498年)南北門設吊橋,創建東門,四門各刻石匾:東曰“東作”,西曰“西城”,南曰“南和”,北曰“北拱”。正德九年(1514年)增建四隅角樓、窩鋪16座。後其樓復置匾:東曰“渤海遺疆”,西曰“廣川故里”,南曰“東省鄰封”,北曰“北畿要路”。乾隆九年(1744年)撤舊重修,城牆高二丈四尺,周圍長八百六十一丈五尺,城牆底寬二丈五尺,面寬一丈三尺,上砌五尺高女牆垛口,渾磚內門4座:南曰“景運門”,北曰“景星門”,東曰“景陽門”,西曰“景福門”,又在甕城外修建門墩2座。嘉慶十八年(1813年)後,連遭大水,城牆坍塌。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州人議修,隨高就低,稍事補葺。

  新中國成立後,景縣縣城逐漸繁榮昌盛,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城鎮建設得以迅猛發展。縣城街道由原來的3條已增為13條,景新大街為城內主幹道,西起西關橋,東至交通監理站,全長1800米,寬30米。隨著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縣政府駐地的擴建,街巷建築物不斷增加,縣政府按照南北為路,東西為街,小街為巷確定通名的原則分別於1992年、1998年對城區街路重新進行了命名。命名後的街路主要有:景安大街(原景新大街)、景新大街(原南環大街)、景華大街、景開大街、景泰大街、南環大街、歐亞路、周亞夫路、市場路、西城牆路、董仲舒路等。


奔騰的小馬子


在我們家鄉鎮上有一座山叫做馬鞍山,全是石頭,山上很陡,上面有好多巖洞。地形原因曾經在這山上曾經發生過戰爭,好多烈士犧牲在這裡,紅軍為將情報送出去,用繩子情報綁住,然後吞進肚子裡,有幾歲,十幾歲的,不同層次的都有,都是抗日英雄。後人在馬鞍山腳下烈士公墓,離了一塊又高又醒目的碑,每年的清明,會有人過來掃墓, 還有小學裡所有的老師,學生。我們永遠記住你們,抗日英雄,沒有你們,就沒有我們美好的現在,讓你們致敬。



小黃一家


老家靈璧縣,原來是是著名的古戰場垓下,現在因為盛產靈璧奇石而出名,虞姬就葬在了我們那,每一次過去的時候都會感慨一番


萱媽的美好時光


我小時候在農村,住的地方叫譚樹廟,小時候聽媽媽說,村子有一座廟,廟裡長著一棵譚樹,所以後來就沒了譚樹廟小隊,現在都拆遷了,回去也看不見原來的樣子了,真的好懷念過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