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古代的南疆止步於兩廣雲南,沒有拓展到南亞地區?

亙古懷念說史


首先說,中國古代是農耕民族,有耕地就可以生活下去。直至今天,農村人對進城謀生的,也有看法,覺得進城謀生不靠譜,種幾畝地心裡踏實。

所以自古以來就是,得中原者得天下!

至於南亞,在古人看來就是荒蠻之地,叢山峻嶺,耕地稀缺,沒有佔有的慾望。假如嶺南和東南亞是一馬平川,土地肥沃,那麼,一代雄主秦始皇就把觸角伸過去了,早就成為了大秦朝的一個郡了。

南亞以及我國的沿海,就是因為航海事業的興起,才發展起來的。上海原來不就是一個苦水沿邊的地方嗎?天津、廣州等等,如果沒有海上交易,不就是海邊的小漁港嗎?至於南亞君王們更是看不上眼了。

為什麼黃河是母親河呢?就因為黃河帶來了平原,帶來了沃土,帶來了農耕民族賴以生存的土地。於是南蠻北狄,西戎東夷,對中原地區,羨慕的要命。

所以古代無論國家多麼強大時,都沒有佔領南亞。


漫譚文史


翻開我國的歷史,我們會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我國南方的疆域幾乎定在了雲南,再遠一點也就定在了今天緬甸的位置,而北方的疆域確是在不斷變化,這是為什麼呢?

地理位置

首先,東南亞的國家在現代之前幾乎是一直視我國為宗主國,而我國古代的大一統一般都是重視名聲的,所以除非特殊情況一般不會對東南亞動兵。其次就是戰略重心,我國的戰略重心一直都是在北方,因為遊牧民族的原因,我國古代王朝一直將兵力投入到北方之中,任何王朝的統治能力都是有限的,並且進入東南亞地區只有兩條路,一是水路,二是自雲貴高原進入。即便進入以後,也會因為熱帶雨林的原因導致水土不服,所以古代王朝沒必要對已經稱臣納貢的國家動用武力。

瘧疾

我國封建王朝的兵力主要由北方人組成,而南方多瘴氣,更別提熱帶的東南亞了,在那個未開化的年代,去了就得病。在古代,一個感冒都有可能要了一群人的命。

根據史料記載,唐朝進攻南詔時率領了70萬士兵,最後三分之二還沒打仗就因為瘧疾而死,連大將都被抓了。

《孫子兵法》早就寫過:“軍無大疫,是謂必勝”。

從這裡就可以看出疫病對軍隊的影響有多大。即便到了現代,中國遠征軍也因為熱帶氣候的原因導致失敗。麥克阿瑟也曾說過自己的士兵三分之一得了瘧疾,三分之一照顧得了瘧疾的人,只有三分之一能戰鬥。

經濟價值

我國幅員遼闊,在現代之前一直都是世界領先者,而東南亞在當時被我國視為蠻夷之地。這就好比一個億萬富翁根本不會看的上需要耗費百萬才能得到價值十萬的回報。

而且東南亞在我國以農耕為主的時代根本沒有利用價值,再加上當時的人們對海洋文化沒有太多瞭解,覺得東南亞也沒有戰略意義。

總的話說,在古代我國需要重點對付遊牧民族,沒精力管東南亞。東南亞一直稱臣,沒有名號去大。東南亞的經濟價值對古代中國沒有意義。


調侃歷史


無論是國家還是個人,做事總是以利益為重。

中國古代最喜歡西域,只要強盛的王朝都會把西域牢牢掌控在手裡即使三國時期,曹魏仍然經營著西域,範圍包括今天新疆以及中亞許多國家。

更別說我們歷史上引以為傲的漢唐盛世,漢朝開創了絲綢之路,把西域納入中國版圖。唐朝更是在西邊開疆擴土,一度與阿拉伯帝國發生接觸,爭奪中亞霸權。直到唐玄宗後期腐敗,高仙芝在與大食的戰爭中失敗,唐朝才退出中亞。

後來唐朝發生安史之亂,無法在經營西域,西域被吐蕃所佔,後來西域又被阿拉伯東擴影響影響,才有瞭如今新疆信仰伊斯蘭教的狀況,西域在唐朝是信仰佛教的,所謂西域三十六佛國。

中原王朝這麼喜歡玩西域擴張,是因為這裡有一條黃金路_絲綢之路。

通過絲綢之路可以和中亞,西亞,非洲,歐洲進行貿易往來,獲取豐厚利潤。

那麼為什麼中國人不喜歡往南擴呢?

首先我們看看南邊的越南。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的公元前214年,派大軍越過嶺南佔領今日的廣西、廣東、福建,征服當地的百越諸部族,秦朝在這一帶大量移民,設立了三個郡,其中越南北部(即駱越)歸屬於象郡管理。

秦朝末年天下大亂。公元前203年,秦朝的南海尉趙佗自立為南越武王(後改稱“南越武帝”),首都在今廣州。越南中北部成為南越國的一部份。

公元前111年,漢武帝滅南越國,並在越南北部和中部設立了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在之後長達一千多年的時間裡,今越南中北部一直是中國各朝代(漢朝、東吳、晉朝、南朝、隋朝、唐朝、南漢)的直屬領土,越南歷史上將這一時期稱為“北屬時期”或“郡縣時代”。

東漢末年(公元192年),今越南中部的佔族人區連殺死漢朝的日南郡象林縣令,佔據了原日南郡的部分地區,以婆羅門教為國教,建立林邑國(後稱佔婆國),與東漢以順化為界。隋朝時被隋煬帝派兵滅國,置三郡,唐朝時復國,與中國以橫山為界。1190年至1220年,佔婆被真臘佔領,後復國。

再來看看南亞大國印度。

中國和印度有喜馬拉雅山脈作為天然屏障,兩國曆史上從來井水不犯河水。

往東南亞到印度全是原始森林,當時中國都還沒有徵服這些地區,這些地區比較溼熱,病毒多,中原人忍受不了。

往新疆過去要經過帕米爾高原以及青藏高原等,大致是唐朝和尚玄奘所走的路線,人家可是走了十幾年,軍隊哪有能力支持這樣的征服。

再說印度並沒有中國王朝看上的東西,雖然它確實土地肥沃,但是古代中國自許天朝物產豐富,根本看不上印度。

中國對印度開疆擴土發生在元朝,忽必烈統一全中國,征服越南等地後,看上了印度這塊肥肉。但是出師不利,當他們到達印度時,聽到了獅子的叫聲。中國沒有獅子,更別說蒙古。忽必烈害怕,就問大臣。宰相看著戰爭民不聊生,早就不想打仗,因此和忽必烈說這是天意,上天不人攻打印度,因此回朝。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不向南擴充疆域主要是利益關係以及自然環境。

雲南歷史上獨立過好多年,有南詔,大理段氏等國,即使被中原統一,也仍然保留土司制度,許多大土司擁兵自重,在內部實行奴隸制,中原王朝很難實現直接統治。

再說廣東以及海南,在古代中國看起來就是流放罪人的地方,蘇東坡就被貶到黃州,即今天海南,在當時到這些地方十分荒涼,而且傳染病多,死亡風險高。





珞珈山下話青史


中國疆域止步於雲南兩廣既有歷史原因,也因客觀條件限制。

華夏起於北方的黃河流域,中國古代多以北方為重心,逐鹿中原,定鼎九州,湖南都是南蠻之地,遑論嶺南了,往西南發展實在鞭長莫及,不是優選,所以無心於此。古代西與北兩個方向都存在遊牧民族的巨大邊患,備邊除患是當務之急,所以往往無力南拓。

秦南並百越,收兩廣,這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也是最大的一次南拓。

秦攻百越之戰,是秦始皇於公元前219年發動南征的戰爭,該戰是秦朝統一戰爭中最艱難激烈一仗。秦統一六國後,集全國力量發兵五十萬為五軍,開始南征百越。秦始皇發動對百越的戰爭共有三次,統稱為“秦始皇三徵嶺南”。三次戰爭之中最重要和最慘烈的是第一次戰爭。戰爭從公元前219年始至公元前214年結束,共歷時五年。第一次是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屠睢率領五十多萬大軍分五路南下攻擊閩浙與嶺南,出兵當年就攻下閩浙,攻廣西遭到甌雒軍襲擊而大敗,公元前218年左右,尉屠睢軍進今廣西桂林一帶,遭到兩廣越人夜襲,傷亡數十萬,尉屠睢戰死。第二次是公元前214年秦軍在任囂和趙佗的率領下攻擊嶺南,該戰使百越之地納入了秦的版圖,秦始皇在嶺南設置了南海、桂林、象郡三郡;第三次是公元前210年,趙佗攻甌駱地區。

雲貴地區於漢時基本納入版圖,但統治極不牢固,時反時叛,是一種事實上的羈繫狀態。唐朝時隨著南詔的興起,到中唐事實上失去對雲南的控制,宋時屬大理國。元滅大理國,設雲南行省,開始改土歸流。

雲南真正納入中國版圖是明朝時期。

1381年,朱元璋命令傅友德、藍玉、沐英率領30萬大軍南征雲南。第二年,雲南梁王和大理段氏戰敗。於是明朝在雲南設置了雲南布政使司、雲南都指揮使司、提刑按察使司。明朝時期的雲南在元朝的基礎之上繼續推進“改土歸流”,朱元璋實行了“移民實滇,開發生產”的政策,使得雲南大部分地區和內地相差不大了。

元朝佔據雲南後,還將勢力範圍伸向緬甸、老撾和泰國北部,在這裡設置了大量的土司機構。明朝建立後,繼續元朝對這些土司的冊封,經過不斷的演化,這些土司形成了“三宣六慰”,在名義上歸屬於雲南都司來控制。不過實際上,明朝對三宣六慰的控制基本流於形式,沒有真正派遣軍隊駐守。明朝後期,緬甸、泰國等統一,這些“三宣六慰”在名義上也撤銷了。

再來看看貴州。貴州從明朝以來的改土歸流最終在清雍正時期基本完成,貴州成為了漢地十八省之一。

綜上所述,最遲到清雍正時,雲貴高原才徹徹底底的成為漢地,如果說雲南是彩雲之南,那東南亞中南半島只能是夢中之南了,中華之鞭實在無法達到。

以上說的是歷史因由,再來說說現實客觀條件。

先說說雲南地形。

雲南東部與貴州、廣西為鄰,北部與四川相連,西北部緊依西藏,西部與緬甸接壤,南部和老撾、越南毗鄰,屬山地高原地形,山地面積佔全省總面積的88.64%。東部為滇東、滇中高原,是雲貴高原的組成部分,表現為起伏和緩的低山和渾圓丘陵;西部高山峽谷相間,地勢險峻,形成奇異、雄偉的山嶽冰川地貌。雲南省地跨長江、珠江、元江、瀾滄江、怒江、大盈江6大水系,雲南還有是中國最密集的山脈,橫斷山脈橫貫其中,一山接一山,高山深谷隨處可見。所以從內地集結兵力物資跨雲南而徵中南半島實在是讓人望而卻步,從抗日時期中國的國際生命線滇緬公路之艱難困苦可見一般。後來日軍佔領了緬甸,但始終無法從雲南攻入中國。古代中國以雲貴為基地南征也不可能,雲貴歷來是貧瘠瘴癘之地,山窮水惡民蠻,民不附,地無產,能穩定當地就不錯了。再者中南半島屬熱帶雨林,曹操大軍南下東吳都水土不服,遑論此地了,美國越戰尚陷泥沼而不能自拔。

東南亞的中南半島無法征伐,那南亞的印度半島呢?這個問題更簡單了,看看地形圖就明白了,古中國與印度半島間橫亙著青藏高原,這在古代是無法逾越的。青藏高原上的吐蕃帝國與大唐纏戰幾百年不落下風。西藏納入版圖是在元朝時間,到清朝才實現對西藏的直接管理,真正納入版圖。









雁77


我國是農耕民族,祖先就生活在中原一帶,即長江黃河流域。下面從地理,軍事,經濟,氣候方面一一說明沒開拓到東南亞的原因。首先在海洋文明興起以前,中原王朝的威脅來自北方的遊牧民族,匈奴,蒙古歷來是打擊對象。東南亞一帶屬熱帶雨林氣侯多瘴氣,古時是流發犯人所在地,不易農耕,中原王朝看不上。歷史上,越南及東南亞一帶一直是我國藩屬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