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姜女哭長城:從傳記中的原型到現代崑劇,聊聊這齣戲的千年嬗變

孟姜女哭長城這個傳說,對於中國老百姓來說,應該是童叟皆知的老故事了,小編今天開篇斗膽再用加粗黑體字來重複一遍“千年傳說始皇版”,還望各位飽讀史書的看官哥哥輕噴哦

:話說秦始皇當政時,有一對新婚夫婦,丈夫叫範喜良,妻子叫孟姜女。結婚燕爾剛三日,小范就被徵調到修築長城的工地扛石頭搬瓷磚去了,不久便因過勞死而亡故。其妻孟姜女歷盡艱辛,萬里尋夫來到長城,得知丈夫已經去世,孟姜女悲痛欲絕於是放聲慟哭。哭聲驚天地泣鬼神,竟然使萬里長城為之崩塌斷裂。

孟姜女哭長城:從傳記中的原型到現代崑劇,聊聊這出戏的千年嬗變

千年傳說版的男主角:秦始皇

可是千載百年流傳下來的故事真的是如此這般嗎?萬乘之君秦始皇為此揹負了幾千年的罵名真的經得起推敲嗎?讓我們翻開浩瀚史書,慢慢解讀,一一道來吧。

孟姜女哭長城的時代大背景

毫無疑問,每個歷史傳說的發生和演繹都是有他自身的時代背景,而孟姜女發生的時代背景,毫無疑問也繞不開當時諸如大型工程的開築,統治者的橫徵暴斂,和微末草民的束手無策這幾個重點元素。

而從最權威的歷史資料《史記》中,我們稍微注目,便可以很直觀的發現很多相關元素。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

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調發流亡人口以及身份低下的贊婿和商人等到西北和匈奴作戰。並修築長城以迫使匈奴向北退卻。還命令徵發罪人和有過之人遷徒到新設的郡縣定居。

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下令官吏中司法不公正的,派作勞役修築長城以為懲罰。

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修築從關中直通長城防線的道路—直道,又徵發罪人遷徙到長城沿線。

孟姜女哭長城:從傳記中的原型到現代崑劇,聊聊這出戏的千年嬗變

從《史記》的相關敘述中可以看到,秦始皇為了鞏固國防,派大將蒙恬強化長城防務,修築了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的長城,據說長達一萬餘里,和同為世界七大奇蹟的金字塔一樣,長城使用的民間勞動力數量極其龐大。當時全國都在為此調發勞役,長途跋涉,前往北部邊疆參與長城的建造。即便長城的修建,對於開發邊牧區,發展農牧業經濟,也起到了一定的積極的作用。

孟姜女哭長城:從傳記中的原型到現代崑劇,聊聊這出戏的千年嬗變

反映勞動人民修築長城的現代造型展覽

後世的史學家和文學家都對秦朝大肆修建長城給百姓帶來的疾苦予以了猛烈的抨擊。

東漢學者班彪曾經沿長城考察途中,作《北征賦》,賦中寫道:

“越安定以容與兮,遵長城之漫漫。劇蒙公之疲民兮,為強秦乎築怨。

東漢文學家和天文學家張衡在他的《東京賦》中,也對秦朝修築長城導致的民生艱難表達了極大的憤懣:

“秦政利觜長距,終得擅場,思專其侈,以莫己若。乃構阿房,起甘泉,結雲閣,冠南山。徵稅盡,人力殫。然後收以太半之賦,威以參夷之刑。其遇民也,若薙氏之芟草,既蘊崇之,又行火焉!惵惵黔首,豈徒跼高天,蹐厚地而已哉?乃救死於其頸!敺以就役,唯力是視,百姓弗能忍,是用息肩於大漢而欣戴高祖。”

孟姜女哭長城:從傳記中的原型到現代崑劇,聊聊這出戏的千年嬗變

正解如此:孟姜女“哭倒”的其實是齊國長城,始皇為此背鍋千年

然而,史料有據可查的是,孟姜女哭長城中的長城並不是秦長城,而是齊長城,齊國才是這則傳說的真正策源地。而孟姜女的原型,早在春秋《左傳》中就有詳細記載了。《左傳·襄公二三年》記載到,齊國人杞梁在發生於蒞(今山東膠縣)的一次戰役中陣亡。戰後,杞梁的妻子堅持按照禮法的規定,讓齊莊公親自到自己家中弔唁。

孟姜女哭長城:從傳記中的原型到現代崑劇,聊聊這出戏的千年嬗變

齊莊公弔唁杞梁

《左傳》中講述的杞梁妻哭夫反應的是當時民間婚喪習俗中的哀哭,而當時的“哭之哀”是沒有哭出聲音的。由於孟姜女的原型是齊人杞梁妻,所以自古以來,許多學者都認為孟姜女哭倒的是齊長城,而非秦長城,並且孟姜女故事出現時,秦長城尚沒有開始修築。廢書坑儒的秦始皇為此又多揹負了一條千載罵名。


孟姜女哭長城:從傳記中的原型到現代崑劇,聊聊這出戏的千年嬗變

而這個淒涼悲哀的愛情故事,到漢代時期又發生了悄然演變。西漢《列女傳·貞順傳》記載到,杞梁妻在齊莊公弔唁後,在城下依偎著丈夫的屍體痛哭。從春秋《左傳》中的“哀哭”變成了漢代《列女傳》中的“抱夫痛苦”,吃瓜群眾們的傷心指數陡然上升。

《列女傳》的作者劉向這樣寫道:

“杞梁戰死,其妻收喪。齊莊道吊,避不敢當。哭夫於城,城為之崩。自以無親,赴淄而薨。”

後來明末小說家馮夢龍在他所著的《東周列國志》中亦有云:

“後世傳秦人範杞梁修築長城而死,其妻孟姜女送寒衣至城下,聞君死痛哭,城為之崩,蓋即齊將杞梁之事,而誤傳之耳。”

再次嬗變:從秦漢時代的史學體到唐代的詩歌體

到了唐代,民間盛傳杞梁妻之感人事蹟。杞梁妻的故事內容再一次發生了極大變化,人們把這個女子附上名字,她姓孟名仲資,或者姓孟名姜女,她不再是杞梁的妻子,而其夫杞梁也不再是春秋齊人,而是秦朝燕人,他的死因也不是戰死沙場,而是為秦始皇修長城而殞命的。

李白在他的名篇《白頭吟》中寫到:

五更雞三唱,清晨白頭吟。

長吁不整綠雲鬢,仰訴青天哀怨深。

城崩杞梁妻,誰道土無心。

東流不作西歸水,落花辭枝羞故林。

孟姜女哭長城:從傳記中的原型到現代崑劇,聊聊這出戏的千年嬗變

詩仙李白圖

到了唐末五代時,被稱為“禪月大師”的貫休和尚,也曾經作《杞梁妻》詩,繼續飽和轟炸了秦始皇的“無道”和“暴虐”。

秦之無道兮四海枯,築長城兮遮北胡。

築人築土一萬里,杞梁貞婦啼鳴鳴。

上無父兮中無夫,下無子兮孤復孤。

一號城崩塞色苦,再號杞梁骨出土。

疲魂飢魄相逐歸,陌上少年莫相非。


孟姜女哭長城:從傳記中的原型到現代崑劇,聊聊這出戏的千年嬗變

貫休和尚騎牛圖

粉墨登場:從唐代的詩歌體嬗變到元明時期的雜劇本

到了元代,文學作品的戲曲化進入了中國有史以來的第一個繁盛期,特別是元雜劇,作為最重要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開始在民間盛行,並從中誕生了被譽為“元曲四大家”的關漢卿、鄭光祖、白樸、馬致遠等著名雜劇作家以及《竇娥冤》等經典作品。

孟姜女哭長城:從傳記中的原型到現代崑劇,聊聊這出戏的千年嬗變

關漢卿經典戲劇作品《竇娥冤》

元代的雜劇本,以質樸自然取勝,也正是這個時候,元代雜劇開始有《孟姜女死哭長城》這一齣戲,或許是為了營造更加濃郁樸實的戲劇效果,也或許是為了使孟姜女的藝術形象更加鮮活和富有生命力,智慧的元代人民利用自己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又把男主人翁從杞梁變成了範喜良,把孟姜女哭倒長城的橋段改為:當她聽說丈夫修長城的時候,無冬衣禦寒,而千里迢迢給夫君送衣物去。

孟姜女哭長城:從傳記中的原型到現代崑劇,聊聊這出戏的千年嬗變

孟姜女萬里尋夫圖

至此,孟姜女哭倒長城的故事,開始作為主流版本,在民間廣為流傳開來。到今天山海關還有孟姜女廟,廟門橫匾上寫著“貞女祠”,前殿有孟姜女塑像,殿上懸掛著“萬古流芳”匾額 。


孟姜女哭長城:從傳記中的原型到現代崑劇,聊聊這出戏的千年嬗變

到了明代,隨著戲劇表演形式的成熟化和規範化,唱腔綿密柔麗,有百戲之祖之稱的南戲又成為戲曲舞臺上當仁不讓的主角。其劇本文學曲詞優雅,名篇佳作層出不迭,在表演上則日趨成熟,且多用

崑曲演唱。 名氣最大的莫過於《牡丹亭》《長生殿》《桃花扇》等名篇。《孟姜女送寒衣》,也作為經典作品收錄在明朝的《永樂大典》南戲存目中,並一直流傳至今。

孟姜女哭長城:從傳記中的原型到現代崑劇,聊聊這出戏的千年嬗變

宋代磚雕作品中的戲劇表演者

終極蛻變:孟姜女哭長城的現代演繹版

在經歷過千年的歷史嬗變後,孟姜女這個傳奇故事在今天又以極強的地域特色和絕佳的藝術表現形式在舞臺上演繹開來。

去年年底,浙江永嘉崑劇團的大型原創崑劇《孟姜女送寒衣》在戲曲界引起一片轟動,好評如潮。

孟姜女哭長城:從傳記中的原型到現代崑劇,聊聊這出戏的千年嬗變

大型原創崑劇《孟姜女送寒衣》演出海報

這出大型原創崑劇,在遵循崑劇傳統特色的基礎上,又極為巧妙地融入了大量的現代化文藝表現手法。傳說中的孟姜女哭倒長城傳說有著當時時代賦予的內在演繹邏輯,它始終是基於古代勞動人民反抗暴君暴政而產生的悲愴情結,而在今天,萬里長城已經具有了新的時代特徵,它不再是冷冰冰的邊疆防禦工程,而是象徵著中華民族崛起和自強的時代精神,假如再去強行演繹長城被孟姜女哭倒了,這樣執拗陳舊的藝術內涵明顯是與當下主流的價值取向南轅北轍無法融合的。新時代的創作者們都知道,只有讓戲曲深入了人物的情感,才有可能最終真正打動觀者的心,特別是在現今這個藝術受眾極度缺乏長久關注力的短視頻消費時代。

寫在最後的話

孟姜女的故事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時期,其故事情節也經過各個歷史時期的藝術再現而多有演變。雖然早期是以歷史上的著名暴君秦始皇為演繹背景,可蘊含其中的,還是反映了廣大勞苦大眾對自我意識中的'暴君們‘’的忿恨以及集體反抗意識的宣洩和釋放。


孟姜女哭長城:從傳記中的原型到現代崑劇,聊聊這出戏的千年嬗變

趣讀大歷史 | 在有趣的語境中,重讀人類大歷史。感謝您的閱讀和關注。後會有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