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中華民國大師輩出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納蘭談史


就像高中,如果一個班都考上了清華北大,那麼清華北大也就不覺得稀奇了。


但是,如果這個班普遍學習都不咋地,那麼班裡面出了一個清華的,那就不得了了。


在民國時期,國民文化層次普遍偏低,文盲率很高,再加上我國正處於新舊文化轉型時期,社會對於知識與文化是非常崇拜的。所以,學者在當時的社會中,就像明星一樣存在。


至今我們還對民國時期的文人學者的八卦樂此不疲,何況當時。


如果這些文人學者放到現在,應該進娛樂版面。

所以這就奇怪了,很多認為民國大師多的朋友,都能說出很多位大師的名字,但是如果問到這些大師都有哪些研究成果,很多人就說不出來了。


因為民國的大師,儘管不乏著作等身之人,但是放大現在,學術力也不必北大清華某個不起眼的教授強多少。

至於真正開宗立派的大師,恐怕更是了了。比如訓詁學,高峰在清朝,不在民國。


所以根本原因,不是民國的人有文化的太多,而是有文化的人太少,所以就顯得有文化的人特別有文化。


但現在,有文化的人太多了,所以文化就不值得大書特書了。


這是一種進步,有些人看不見,是一種悲哀。


知更圖書館


大師輩出的根本原因是在亂世中逼出來的,常言道亂世出英雄,但大師跟大師不一樣,有的只是看社會的不公平,在書本上寫一寫自己對禮會不公平的思想意識,但沒有激情和鼓動性,這隻能說是有積極的思想意識。能說成大師級的人物我認為只有像毛澤東,周總理,朱德,還有錢學森,錢三強等能有匠心獨具,為國家做出重大貢獻的人,才稱得上大師級。

例如:偉大領袖毛主席的思想可以引導全國人民團結起來去和八國聯軍,日本鬼子作艱苦英勇的決戰,在毛主席周總理朱德為代表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軍隊推翻了壓在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打敗了一切侵略者。人民翻身做了國家的主人。偉大領袖毛主席活著承救中國人民,死後他的思想理論可以承救世界人民。

偉大領袖毛主席不但是思想家,還是政治家,軍事家,哲學家,預言家,毛主席才是真正的大師級領袖!

錢學森,錢三強為了祖國的強盛辭別了在外國的優越生活。回到貧窮落後的祖國,帶領科學家和科研人員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獨具匠心為祖國造出了兩彈一星,這就是大師級的科學家!

謝謝😜!!


知足常樂281852221


民國時代大師輩出的根本原因,我以為有二點。一,晚清時期,知識分子認識並接觸到了外面的世界,開始用西方科學的治學方法考慮並研究問題,有些人甚至留洋學習西方先進知識。二,民國時期,相對幾千年的帝制時代,政府管控相對較弱,思想開放,言論自由,出版自由,便於產生並傳播新思想或知識。順便說一下,春秋戰國也是政府管控相對較弱時期,產生了諸子百家學說。


Norshine


多災多難的舊中國,被三山座大山逼出來的。由其是日本帝國主主義殘害中國人民,逼出了救星毛主席!





qzuser219880418尚若水


有幾個客觀原因是存在的:(1)民國是亂世,從1916年袁世凱死後,軍閥割據地盤,爭權奪利,你不服我,我不服你,彼此內訌角逐爭鬥不息!所以就沒有規矩了!政治如此,軍事如此,那麼學術上更是如此!

(2)沒有規矩,誰有功夫就出頭!加上革命軍興,崇尚革命的文化佔主流,所有反叛舊社會制度的文化都冒出來,各佔舞臺表演其能!所以五四運動爆發後,一批新文化運動的大師就引領風騷!守衛舊社會制度和舊文化者統統被打倒!

(3)民國不止是亂世,還是極端崇洋媚外的年代!看看小說《圍城》描寫那個年代的海龜,哪一個瞧得上未出國留學的“土包子”?趙辛楣、方鴻漸、蘇文紈,還有三閭大學那些教授,沒有一個不以自己留洋海龜為豪!出國留學幾年鍍金,會背幾首外國作家的詩,就到處賣弄學問,欺世盜名。這些人民國有,今天社會也有。《圍城》中有講述:凡是出洋留學的學生回國,其家屬就在報紙上登個“啟事”,說某某人留學某國某名牌大學,學成迴歸,如何如何……

方鴻漸就是這樣子,他的“啟事”寫著:留學幾個國家的大學……

崇洋媚外的年代,能夠翻譯兩本外國文學就是大師了!

(4)因為是亂世,沒有規矩,那麼創作自由!高度自由!這樣的文化氛圍和學術環境確實有利於冒出尖子、大師!因為政治不束縛創作!徐悲鴻可以隨意畫馬,張大千可以自由畫山水,齊白石可以隨心畫蝦,張大千還可以自費組織人馬去到敦煌臨摹壁畫而成為不朽之作!魯迅可以在報紙上罵北洋政府,揭露和批評社會黑暗!老舍可以自由創作《四世同堂》,巴金寫出《家春秋》,梅蘭芳可以按自己意思演戲!張愛玲待在上海租界也能寫出許多閒情小說!梁思成可以專心致志研究古建築!

張大千畫作

因為沒有規矩,創作上百家爭鳴百花齊放!不能否認,這是一個能夠出人才的年代!所謂亂世出英豪,文化界也一樣!看看梅蘭芳和郭沫若在民國時期搞出很多作品,而民國結束後,有規矩了,他們的創作?

(5)沒有工資拿,靠自己掙錢吃飯,這就考驗真功夫!張大千齊白石徐悲鴻梅蘭芳等人沒有工資拿,全憑個人作品賣錢解決生活!這就是接地氣,與社會血脈相連,其作品就有生命力!作品能贏得市場就說明一切!

比如廣東粵劇,馬師曾、紅線女、新馬司曾、任劍輝、白雪仙等等,全是社會藝人,自謀生路,沒有工資拿的!他們就憑自己的拿手好戲贏得市場掙錢生活!這樣的作品就肯定經得起時間考驗,那麼這些人就是名副其實的大師!

馬師曾和紅線女演戲

任何一個行業,靠自己功夫、手藝贏得市場掙錢吃飯的,都是功夫過硬的!其作品就不會差!比如香港黃霑,他自述:當時拍攝《上海灘》電視劇找他寫主題曲,他正是窮困時期,接電話後,只用半小時就拿出歌詞底稿!比如曹雪芹,他如果錦衣玉食富貴榮華快樂度日,哪有心情和時間去寫什麼《紅樓夢》?錢鍾書如果拿政府工資,能寫出《圍城》嗎?《圍城》在國民黨統治年代是被列為禁書!

有心讀者會注意到,秦朝以前,春秋戰國時期,出了多少大師?諸子百家,百家爭鳴,就是那個時代搞出來的!因為各國不統一,沒有規矩,思想和創作是自由的!大家有耐心可以細讀《商君書》、《韓非子》、《管子》等著作,不由你不驚歎兩千多年前古人的智慧!都是閃光作品!

任劍輝和白雪仙演戲

民國能夠出現數量蠻多的大師,是亂世造成的!因為沒有規矩,就容易冒尖!容易誕生各領域各方面的高才!

大城公

在報刊發表文章原用筆名:東山尹,莊滿,鳴白,營種。

1996~2005年在全國暢銷雜誌包括

廣東省《共鳴》《家庭》《深圳青年》《佛山文藝》《江門文藝》《惠州文學》《同舟共進》《炎黃春秋》《家家樂》《金橋》

河北省《文史精華》

河南省《名人傳記》《人生與伴侶》《時代青年》

湖北省《幸福》《治安縱橫》《知音》《警笛》《今古傳奇》

湖南省《康樂園》

廣西《西江月》《靈水》

海南省《青年時代》

四川省《龍門陣》《分憂》《成都商報》

雲南省《女性大世界》

陝西省《家庭之友》

內蒙古《這一代》

上海《青年一代》《文匯報》

安徽省《戀愛婚姻家庭》

北京《婚姻家庭》

吉林省《演講與口才》《做人與處世》

黑龍江省《家庭生活指南》,等等雜誌報紙發表各類文章160多篇;

創作

123萬字長篇歷史武俠小說《誰主天下》

60萬字長篇歷史武俠小說《還我河山》

39萬字名人傳記《北洋軍閥列傳》

武俠小說在《江門文藝》連載;

撰寫《科學發展觀》理論文章17篇;

創作歷史題材電視連續劇本一部;

深入研究應用中草藥治療癌瘤學科20年


大城公


首先,那個時代還有很濃的傳統文化底蘊,很多大師都是親承儒教,幼習庭訓,甚或私塾。國學基礎深厚。又兼以改良教育拔節,更輔之以海外名校訓練,當然是滿腹經綸,學貫中西,學養深厚。其中有些學者比如馮友蘭,費孝通,等人,在海外名師指點下,更是兼得搭建中國學術體系的“金手指”,更是風流一時無兩。這都是中外學術交流和重視國學根底,良好的時代機遇和科學的學習機制,塑造出來的整體氣象。


廝說芯語


1、滿清入關後大興文字獄,禁錮了人的思想,一直到清朝廢科舉,中國社會的主流思想還是孔孟之道。廢科舉後雖然現代公務員制度沒有很快成型建立起來。但大大解放了人的思想,當讀一種書不能再給自己帶來前途時,各種經世致用的學問就能得到讀書人的研究了。雖然還有很多的封建舊思想殘餘,但經過廢科舉、辛亥革命和新文化運動,舊思想文化被打倒了很多。

2、當時中國是一片文化荒漠,各種現代科學學科都還沒有建立。比如:物理學、化學、地質學、機械工程、天文學、數學都還是一片空白,所以有華羅庚、陳省身、錢學森、李四光、侯德榜、梁思成等一系列的開創性的科學人物出現。現代人文學科也比科學強不了多少,比如:法學、考古學、金融會計、各種外國語研究、西洋美術和音樂等也都近乎空白,所以有了潘序倫、馬寅初、傅雷、冼星海等一系列大家出現。新思想打破了各種傳統學科的條條框框,出現了一大批創新者推動傳統學科的發展。例如:胡適魯迅推廣新文學和白話文而獨樹一幟,齊白石徐悲鴻大膽創新國畫藝術,哲學上出現了金嶽霖,歷史學上出現了錢穆,就連舊國學上也出現了王國維和辜鴻銘。雖然他們和現代學者比不一定強,但都是開創性的學科帶頭人。

3、民國時期政局動盪,國家四分五裂,思想並不統一。思想不統一確實不利於國家的統一和和平,但也會讓政治力量減少干預文化界的力量。春秋戰國、魏晉南北朝都是思想控制寬鬆的時代,容易出現百家爭鳴的現象。

4、時代大變革時期,社會劇變,暴露了各種社會問題,給各領域尤其是人文學科領域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5、當時對外開放,和晚清相比,有各種各樣的留學機會。大家可以參考一下第一代留美幼童也就是容閎那批人的經歷,經歷真的一波三折,不斷在朝廷中有各種各樣的老頑固們阻礙。而民國時,有政府的公費留學、有富家子弟自費留學、也有像鄧小平蔡和森那樣的半工半讀攢錢留學的窮學生。民國時確實在社會風氣上更加開放包容了很多。政府也很少像清朝時那樣阻礙留學了。

6、當時的民國大家普遍受到過良好的倫理道德教育,治學嚴謹務實,寬於待人。當時國家多災多難,外敵入侵,很多人都有種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覺悟。他們確實是有些古代士大夫精神,但大膽開放進取又克服了舊讀書人的弊病。


史海獵奇


首先,民國時期的大師是不是真的那麼多,本來就是可以商榷的一件事情。我個人認為有很多人被人為的拔高了,其歷史貢獻和地位並不是那麼高。因為和我們離的比較近,所以有很多人往往更容易被現代人所認識和了解。如同我們對清代的歷史,要比對明代的歷史認知更豐富一樣。也許兩三百年以後,民國時代真正能夠被後世傳頌的學者,就不多了。

其次,中國近代的晚清和民國時期是一個歷史大變革時代,在這種時代呢,確實容易在思想和文化領域形成一些對後世有重要影響的人物,從這個角度上來講,民國時期確實有一些大師級這種層面的人物。

再次,民國時期由於軍閥割據,所以政府對文化事業的管理是非常寬鬆的。這對於文化思想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有促進作用。但反過來講,軍閥格局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會的正常運作,其實對於思想文化事業的發展也有負面作用。所以這個方面的影響是兩方面的。

最後,文化事業的發展本質上還是依託於經濟發展。經濟上不去,文化事業不可能長期繁榮。在當代中國經濟高速繁榮的大背景下,文化層面的發展雖然會有一定的滯後,但總體來講在後期會有比較多的成果出現。現在有很多人對於當代的一些社會現狀不滿,從而鼓吹民國時期的學術環境,這其實是一種借古喻今。用心也許良苦,但未見得符合歷史事實。


用戶4325101516


首先得定義下大師,因為問題裡有一個預設,默認民國時期大師輩出。我個人是認可的,但很多答題的人好像並不認可。大師,在某個學術領域有公認的創造性成果,或者在技術科學領域有巨大的成就,都可以稱為大師。從這兩個方面來看,民國時期的文學界大師就不用說了,層出不窮。語言學大師奠定了現代漢語的根基,也不必說。自然科學領域,楊振寧等,也是世界級大師。有些人認為,這些人都是留學的,有些回了國,有些甚至沒回國,都算不上民國自己培養的大師。這樣的觀點太狹隘,如果華人自幼生活在美國,英語比漢語更利索,那麼可以說他的成功跟中國無關。留學不過是大學時期的學習地方不同,其知識結構仍然是建立在漢語知識體系下的,其思維依然是建立在漢文化環境內的。

思變的主觀誘因

再來回答題主問題,個人認為凡歷史上某個時代湧現出大批量的大師,其客觀的歷史誘因都是社會面臨劇烈的困境,需要人從各個方面突圍。這種突圍首先是思想上的突圍,隨後影響到其他領域。當新時代要取代舊時代時,也可以說人為了打破舊時代時,要求有新的思想體系來適配。只有社會出現了劇烈的問題,才會有思考如何解決問題的人,人文領域和自然科學領域都是如此。這可以簡單歸結為“窮則思變”,也就是誘因。

在中國歷史上,這樣的時代有兩個半,第一個是先秦時代,也就是奠定了文明根基的“百家爭鳴”。這個時代的背景是周朝分封制、奴隸制體系崩塌,造成了劇烈的社會動亂,急需要新的思想體系來試圖解決問題。第二個就是民國,民國面臨的是“千年未有的大變局”,雖然這種變不是中國自我進化出的,是外部力量擠入的,但依然需要建立一套自我文化適配的思想體系。這一個時期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語言體系改革、教育改革、以及努力像資本主義適配的思想道德體系靠攏。另外半個是魏晉時期,主要的思想成就在道文化及藝術領域,是當時面臨社會困境時的逃避情緒所造成。

西方史也有這樣的歷史關口,古希臘時期是一個類似於中國先秦時期的文明高峰,但希臘的地理形勢與中國大相徑庭,它的領土是分割的島嶼,認識決定了最初的思維模式與東方完全不同。但這個時期,也姑且認為是封建制即將取代奴隸制的歷史關口。到後來的歐洲,便是文藝復興。文藝復興是建立在中世紀的廢墟上,人們普遍對宗教產生了劇烈的懷疑。基督教的高壓沒有讓社會結束動亂,鼠疫流行更讓社會雪上加霜,在這種大背景下,歐洲人不得不開始反思新的思想出路。而恰好十字軍東征帶回的古希臘遺蹟裡找到了新的思想範式,古希臘文明的思想內核煥發新生。這個思想變革又進一步促進了實證科學的興起,並在地理大發現的重大財力支持下,取得了驚人的成就。而科技上的進步導致資本主義的出現,社會再次劇烈變革,出現了18、19世紀全面人文科學、自然科學的大爆發。

生產力的客觀條件

人類的生存需要是有規律的,生存是最基礎的需要。而學習和思想創造,實際上都是脫離了生存之後的產物。用亞里士多德的名言來說,“智慧產生於閒暇”。每一次思想成就同時也需要生產力大躍進的客觀支撐,只有允許部分人脫離生產勞動,他們的腦子才能解放出來創造思想。先秦時期是土地生產的一次變革,社會已經能允許少數人脫離勞動,這些人廣泛地參與到社會管理、文學藝術創作、思想創造中去。資本主義時代是另一個生產力大躍升,幾乎所有人都能從原本的分散的土地上解放出來,大量的人有充足的時間接受教育,並開動自己的大腦。一切都先建立在脫離了生存的基礎上,再由主觀誘因發揮作用,產生思想變革。

所以回到民國時期的歷史關頭,生產力自然不缺,主觀誘因上傳統儒文化顯然已經全面落後,人們不得不進行思想突圍,去學習西方擠入的新的文明體系。社會困境的誘因是根本原因,它不受限於社會生產力。如果一個社會沒有大的矛盾衝突,人民不會費腦力去在思想上尋找解藥,也沒有方向。


樂學讀書會


社會越動盪,越是多災多難,就會湧現出更多偉大的英雄人物,也會湧現出不少的文化領域大師級的人物,來拯救這個多災多難社會。像魯迅先生,胡適先去的那樣大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