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擊疫情的同時,不能讓中國經濟發展腳步停下來


《祖國》記者 楊晨

今年年初,一場大規模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在中國爆發。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阻擊戰正在全國有力有效開展。在控制疫情蔓延、加快病情救治的同時,積極採取有針對性的經濟措施,短期內確保經濟穩定,保障人民生活,同時兼顧中長期內推動經濟結構的調整優化,提升經濟發展質量,是今後一段時期中國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

疫情爆發致經濟保增長難度加大

對於正在爬坡過坎的中國經濟來講,這場重大疫情影響幾何?又將如何應對?帶著相關話題,本刊記者日前走訪了幾位著名經濟學者。

截至目前,疫情已經奪取數百人的生命,令人十分痛心。如此看來,此次疫情的影響範圍已經超過了2003年“非典”。在全國上下正團結一心、全力以赴打贏這場抗疫戰爭的同時,中國經濟如何渡過這場危機也成為全世界關注的焦點。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著名經濟專家卞永祖研究員對記者談到,此次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首當其衝的就是服務行業,譬如旅遊和餐飲業,春節期間,本來是這兩個行業的銷售旺季,但由於人們不敢聚集和外出,因此受到了很大的打擊,由於交通運輸受到疫情的影響,許多企業的因供應鏈斷裂而無法正常生產。為了不讓疫情迅速擴散,保護員工的生命健康,有些地方政府已經明令企業不得開工。企業延後開工期間無法產生效益,自然也就造成了許多地方經濟減產甚至是停擺。

近年來,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2019年保住了6%以上的經濟增長實屬不易,這個增長率為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超過30%。可以說,全世界經濟的拉動很大程度上也要靠中國,那麼中國目前面臨的特大疫情,自然也很容易引起經濟產業領域的普遍焦慮。卞永祖對記者講,2月3日國內股市開盤後,股價出現大面積下跌,這說明人們和市場對近段時間爆發的嚴重疫情十分敏感,投資和消費會可能會隨著疫情進展有一定的減少。

中央黨校經濟學部主任韓保江對記者談到,2020年是庚子年,這個庚子年從歷史上輪迴來看,都是不太安寧的年份。尤其是上一個庚子,三年自然饑荒,我們說自然風險,當然我們希望明年是國泰民安,但是這種風險導致的影響我們一定要把它壓到最低。這靠什麼,就是要把各種風險提前預判,除了要預判財政金融的風險,精準扶貧,包括關聯社會風險,努力把風險控制在我們可控範圍之內。過去我們也講預則利不預則廢,現在世界確實是多事之秋,防止各種沒有預期的“黑天鵝”最終影響我們整個社會的穩定。對於中國經濟而言,2020年可能會面臨一個“多事之秋”,如何保增長更加凸顯重要!韓主任建議,面臨保增長難度可能進一步加大的局面,當前需要積極研究疫情之後中國經濟的走勢與潛力,要用更大膽的辦法措施刺激經濟,力保中國經濟的穩定增長。

此外我們還要注意到,近年來,一些地方政府的財政壓力正在加大,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爆發,使這種壓力在短期內出現成倍增長:“一是要加大抗擊疫情的財政投入,二是要出臺更多的優惠政策減免企業稅收,三是由於企業停產造成稅收的大幅度減少。同時疫情的大爆發也打亂了許多地方經濟發展的原有步驟,對地方的發展造成了暫時的困難。”卞永祖這樣講到。

由於當前疫情防治是全國上下第一要務,口罩、防護服、防疫藥品、消毒液等是抗擊疫情的必需品,國家和地方都在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資源進行生產。但這可能造成社會資源過於集中配置在這些領域,使得其他行業在資源配置上存在不足,會讓有些與防疫無關的企業在社會資源配置上受到突如其來的影響,使我國經濟出現短期的不協調發展。如果疫情很快過去,上述產品的生產企業可能還會出現一定程度的生產過剩。

最近我們看到,疫情發生後,對我國飼養業衝擊十分大,民眾對豬肉價格下降的期待在短期內將無法實現,豬肉價格可能還會繼續上漲,其他肉類產品和蛋奶產品的價格可能也會出現上浮的變化。同時,飼養業的飼料需求也會大幅度降低,不僅給國內飼料企業帶來一定衝擊,也會對我國採購國外飼料帶來潛在影響。中美貿易中農產品是很大的一塊,而飼料又在中國進口美國農產品中佔有很大比重。由於我國飼料內需減少也將會導致採購美國飼料份額降低。當然,不僅僅是飼料業,其他從美國進口產品可能也會在短期內出現下降的趨勢,可能也會從一定程度上導致中國與美國或其他國家的貿易摩擦幾率上升。

抗擊疫情的同時,不能讓中國經濟發展腳步停下來


中國疫情讓世界“打噴嚏”

由於在過去10年裡,中國一直是全球經濟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當中國疫情發生後,國際經濟也第一時間感受到絲絲涼意。這從一個側面證明了當前中國經濟對世界有何等重要的影響。

我們先來看看“買買買,買全球”的中國人出國遊,據世界旅遊組織(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的數據,自2014年以來,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旅遊支出來源國。但新冠病毒出現以來,多國實施的旅行禁令和航班取消可能會減少中國的海外旅遊支出。

據世界旅遊組織(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的數據,自2014年以來,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旅遊支出來源國。但新冠病毒出現以來,多國實施的旅行禁令和航班取消可能會減少中國的海外旅遊支出。

意大利民調機構“Demoskopika”4日稱,今年該國或將損失45億歐元的旅遊收入。在米蘭的豪華購物區,數十家奢侈品牌的櫥窗裝飾洋溢著春節氣息,但富有的中國顧客並未像往常那樣紛至沓來。意大利全國時尚商會估計,疫情將使該行業今年上半年銷售額下滑1.8%,而此前的預期是增長3%。在中國叫停團隊出遊之後,中國旅客佔比高達30%的泰國和其他亞洲國家旅遊收入急劇下降,商務客也減少了一大半。

再來看看製造業,美聯社援引國際市場分析機構“IHS Markit”數據稱,作為製造業中心的武漢中斷了(當地)液晶面板和LED面板的生產,造成供應減少,並推高在電腦顯示屏、電視機及其他產品中使用這些面板的製造商的生產成本。

相關的衝擊或將擴散,例如這將會降低汽車的生產和銷售,以及來自澳大利亞、巴西和非洲供應國的石油、鐵礦石及其他原材料價格。

2月4日,韓國現代汽車宣佈,由於新型冠狀病毒爆發導致零部件供應中斷,該公司將暫停在其最大製造基地韓國的生產,此舉將使得現代汽車成為全球首個受疫情影響供應鏈中斷而暫停在中國境外生產的大型汽車製造商。

蘋果的大部分產品都在中國組裝。由於工廠生產和產品銷售的不確定性,蘋果方面認為本季度的潛在收入可能將面臨大範圍的波動。1日,蘋果宣佈臨時關閉42家中國門店,這也導致了不確定性進一步加劇。

疫情對我國經濟的影響有限

由於湖北武漢是此次疫情的重災區,當地產業已經受到疫情帶來的衝擊,這是不是也會對全國經濟乃至我國的對外經貿產生比較嚴重影響呢?對此,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認為,新型肺炎疫情對汽車、電子、生物醫藥等武漢支柱型產業會有影響。不過,相比廣東、江浙等地區,武漢的產業參與國際分工的程度較低,本地產業鏈也相對完整。因此,武漢的產業鏈對於全國甚至全球的影響,客觀來講將是有限的。目前來看,武漢對全國經濟的影響,主要在物流、交通等產業。

事實上,雖然武漢是中部的重鎮,但2018年武漢對外依存度只有14.5%,不但低於東部發達地區,還低於全國平均數。張燕生坦言,武漢的經濟結構、產業結構主要是內需為主,對於貨物貿易的影響,也是局部、有限的。

不過,疫情對服務貿易影響較大,跨境供應、跨境消費、投資等都離不開人的交流。

解決疫情帶來的短期經濟困難,中國擁有較大從政策空間。卞永祖研究員認為,現在中國應當實行比較寬鬆的貨幣政策,這是非常重要的,中國相對於西方國家的銀行利率還比較高,我們可以利用充裕的降準降息的空間來進一步刺激經濟發展,實際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也降低融資機構的經營成本,激發企業家的投資信心,將中國市場巨大的優勢發揮出來,促進中國經濟迅速的恢復。降準降息還可以降低融資成本,這樣能夠讓我國金融市場很快活躍起來,吸引境內外資金進入我國,做大我國市場蛋糕。

另外,張燕生坦言,外商來中國投資是市場驅動,並非是成本驅動。以特斯拉為例,它在上海建廠的目的是為了把車賣給中國消費者。如果肺炎疫情在一季度能夠得到有效控制,那麼誰也擋不住那些市場驅動的外資進入中國,因為外資離不開中國超大規模的市場。

同時,外商來中國投資,過去7成以上投資是製造業,現在7成以上投資是服務業。也就是說,當中國製造業高質量發展轉型升級的時候,它對國外研發服務、技術服務、諮詢服務、專業服務、人才服務的需求是非常強的。所以,疫情對外商的影響不會很大。

當年非典並未讓經濟發展止步

從傳播範圍、應對管控措施、經濟衝擊等因素來看,本次冠狀病毒與2003年的SARS比較接近。因此,我們先基於2003年SARS數據做一下分析,以此為參照判斷本次疫情對宏觀經濟的影響。2003年的非典疫情始發於2002年12月,在2003年1季度的冬春之交逐漸傳播開來,2季度疫情進入高峰期,5月前後為最高峰,至年中逐漸得到控制,3季度後疫情基本結束,政府採取嚴格的疫情措施主要集中在2季度。

中國經濟的上行週期並未因SARS疫情而轉向,但當年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明顯回落。2003年SARS期間的中國經濟,正處在重化工業化、城鎮化和消費升級的高增長階段,從全年經濟增長來看,SARS疫情並未改變中國經濟的上升態勢,當年GDP同比增長10%,較上年回升0.9個百分點,這與第一、二產業尤其是第二產業在疫情之後快速回升密切相關。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從上年的46.5%回落至39%。但2004年之後,第三產業對GDP的貢獻率再度回升,第二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回落,雖然短期經濟結構調整有所放緩,但2003年的SARS疫情對經濟及經濟結構的影響偏於短期,並未影響到後續年份的經濟增長及經濟結構調整的總體趨勢。

要針對疫情暴露出的問題深化改革

卞永祖研究員這樣認為,除了採取短期的一些應對疫情刺激經濟的措施外,還要針對疫情中暴露出的問題,有針對性的加大實施改革的力度,以進一步完善我國的治理能力,提高我國的治理水平、管理水平。國有企業作為中國經濟的主體,佔用大量的社會資源特別是優勢社會資源,如果不能儘快國有企業轉變成現代企業,會對我國經濟的轉型和改革造成極大拖累。因此要把國有企業改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這次疫情中我們看到,不管是抗疫藥劑的研發、防護服的生產、新藥的研製以及物資捐贈等,許多民營企業都走在了前面。我們有巨大規模的國內市場,只有深化改革、真改革,才是讓人們對中國經濟發展增強信心的最好措施。

當前中國經濟正處於一個轉型發展、提質升級的關鍵階段。在已經過去的2019年,對於很多企業而言,已經有了自我調整發展模式,轉型業務及增長方式的努力,但是,到了今天的疫情之下,我們還需要有更強的危機意識,更堅定地開展自我救贖之旅,縮減費用、剝離不良業務、杜絕虧損及沒有質量的增長,確保現金流,同時要確保競爭力,而做到這一點的關鍵是,一定要挑戰極限式地降低成本。

韓保江主任認為,保增長還是要靠深化改革。如何把幹部群眾幹事創業的積極性和正能量調動起來,激發四大發展主體的發展激情,仍然是我們實現今年經濟更好發展,穩定增長的我覺得預期的基礎。首先要調動地方政府和地方官員的積極性,地方政府和地方官員沒有積極性,是中國經濟發展動力減弱一個很突出的原因。其次要激發國有企業和國有企業經營管理者的積極性,現在我們國有企業的幹部積極性也不高。第三要激發中國的民間投資、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的積極性。第四要保護好外國企業和跨國公司在中國的合法權益,密切關注跨國公司外遷的動向,切實穩定外資。唯有穩住四大經濟發展主體,通過改革讓他們在中國找到它合理的地位,同時又能夠保證他有合理的收益,真正實現對四大主體的激勵約束相容,才能可能維持住中國經濟中高速發展的勢頭,從而使中國經濟能夠很好的增長,來應對這樣一個多事的世界之秋。

對於未來中國經濟的預期,卞永祖研究員表示,儘管疫情的爆發使中國經濟發展面臨一定阻礙,但是我們也要清楚的看到,中國經濟的基礎是好的,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消費市場,而且消費非常多樣化,不同類型的企業都能從中國的市場上獲益,這是其他國家所不具備的。中國經濟的產業結構比較完整,經濟的韌性較好,發展速度依然處於世界較高水平,因此,國內國際都應當對未來中國經濟充滿信心,政府和社會要注重樹立這種信心,目前可以維持一些能夠正常開展業務企業的運營,激發國內外對中國市場的投資信心。為抗疫勝利後中國經濟的發展做好籌劃,在打贏疫情阻擊戰的同時,我們不能讓中國的經濟發展腳步停下來。

\u0003��C]�\u001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