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哪個國家還有重型坦克?

蛆拌濃痰沾屎吃


傳統定義的重坦克,能瞭解到的是越南的斯大林2還在現役。中國當年也有過斯大林2。目前來說國產9系坦克相當於重坦克,59系是中型坦克的底子,還有山地坦克,水陸坦克構成的輕型坦克(62輕坦克不知還在不在現役)


維克多崔


現在哪個國家還有重型坦克?

可以負責任地告訴你:目前世界上各國的正規軍隊的現役裝備中沒有所謂的“重型坦克”,現在存世的重型坦克大都是博物館裡的藏品或者紀念碑上的“奇貨”。

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現在參加作戰的坦克大都是主戰坦克,已經沒有“重型坦克”這個概念了

所謂的重型坦克是一戰,二戰乃至戰後二十年一段時間出現的一種坦克。在二戰時,重型坦克的發展幾乎達到高峰,各參戰國為了更容易地突破敵方的防線,研製出了“裝甲厚重,火力兇猛”的重型坦克。二戰時期,著名的重型坦克有蘇聯KV-1重型坦克,IS-2重型坦克,德國的“虎式”重型坦克,“虎王”重型坦克,美國的“潘興”重型坦克等。


這些重型坦克在戰場上發揮了巨大威力,其中,尤其以德國“虎式”重型坦克最為出眾,曾經在戰場上出現過一輛“虎式”坦克擊毀四五輛盟軍的戰績。可見,重型坦克的威力到底有多大。

二戰後,德國戰敗,其坦克大都被銷燬,還在生產重型坦克的國家只有蘇聯,美國和英國。而這三個國家也在戰後分別研製和製造出了“T-10M,M103和征服者”三種重型坦克。

不過,重型坦克也有戰略機動性和戰場機動性差,成本高等缺點,當然了,其實,擊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就是——主戰坦克的出現。

這裡舉個例子。與美國的M103重型坦克一同誕生的M60主戰坦克機動性和火力都強於M103,雖然防護比M103差,但是,相差無幾,而且,製造一輛M103的成本遠高於製造一輛M60,所以,主戰坦克出現後,重型坦克就慢慢從現役部隊中消失了。

現在,各國的軍隊的現役裝備中不再有重型坦克了,都使用主戰坦克了,只有美,俄,英,法,德等國的軍事博物館中還有重型坦克的藏品,保養好的,現在仍然能開動。

還有俄羅斯或者原蘇聯加盟共和國的某些紀念碑上有IS-3重型坦克。

其次,按照噸位來算,現在世界上絕大多數主戰坦克都應該算是重型坦克

雖然重型坦克的概念已經消失了,被主戰坦克所替代,但是,不得不說,現在世界上現役的大多數型號的主戰坦克按噸位算基本都算重型坦克了。

其實,即使是在二戰時,各國對於重型坦克的標準完全不一樣,日本把戰鬥全重超過20噸的就稱為“重戰車”,意大利把戰鬥全重超過30噸的坦克稱為重型坦克,蘇聯和美國把戰鬥全重超過40噸的坦克稱為重型坦克,而德國把戰鬥全重超過50噸的稱為重型坦克。

目前世界上現役主流的主戰坦克中,除了蘇俄系的T系列及其改進型(T-15阿瑪塔除外)主戰坦克外,像M1A2,挑戰者2,99A,梅卡瓦系列,豹2系列,勒克萊爾等其戰鬥全重都超過50噸,這樣看來,現在現役的主戰坦克大多數都屬於重型坦克。


所以,目前世界上各國軍隊現役的坦克中,“重型坦克”都已經消失了,我們只能在博物館裡才能看到他們的身影。而現在現役的多數主戰坦克都可以看成是“加強版的重型坦克”。


大連的雜家


目前世界上大多數軍事強國裝備的主戰坦克都是重型坦克啊親~[捂臉][捂臉]






虛偽者星空


現在已經不使用重型坦克這個名稱或者重中輕坦的分類方法了。所以各國也已經沒有現役重型坦克(博物館裡有也叫有,不過那應該不是題想主問的[呲牙])。但現役的主戰坦克重量不亞於二戰時大部分重型坦克。比如虎王重68.5噸,斯大林IS-2重44噸。現代主戰坦克M1A1重66噸,M1A2SEP重71噸,挑戰者2重65噸,豹2A7重67噸。勒克萊爾53噸。T-90C重46.5噸,算輕的了,但仍超過IS-2。


薺菜糰子


二戰期間,德國研製了很多先進武器,比如:V-2導彈、虎式坦克、U-2潛艇等。其實,二戰期間德國除了研製這些武器之外,還研製了一個世界之最,它就是“鼠”式重型坦克。這款坦克最大優點就是火力十分強大、防護性能超強,儘管這款坦克有這麼多的有點,但是最後的下場卻十分淒涼。1942年,希特勒召見了當時德國著名的坦克設計師波爾舍。在這次會談中,波爾舍極力主張德國製造重型坦克,他的這個想法和希特勒不謀而合。希特勒當場就任命波爾舍為德國重型坦克的總設計師,並要求他儘快為德國研製出一款“天下無敵”的坦克。

在波爾舍的精心組織下,德國於1943年12月研製出了第一輛“鼠”式坦克。“鼠”式坦克的主要參數為:車寬為3.67米、車高為3.7米、車重為188噸、最大行駛速度為每小時23公里、最大行程為186公里。但是,在試驗過程中暴露出這款坦克的很多問題,最突出問題的就是發動機。隨後,德國對“鼠”式坦克的發動機做了重大調整,直到1945年3月,才成功研製出了適合“鼠”式坦克的發動機。可是,這個時候德國已經走到了失敗的邊緣,到最後只生產了兩輛“鼠”式坦克。這兩輛坦克裝備了一門128毫米主炮,還有一門75毫米副炮。據說,這兩門火炮加在一起,可以摧毀二戰期間所有的裝甲車輛。由於,德國的滅亡,這款世界上最重的坦克,在還沒有正式投入使用,就退出了歷史舞臺。





三農兄弟飛哥


現在的坦克都是主戰坦克!倒也不是說現在不劃分一個輕型中型重型坦克兒,是現如今主戰坦克的體重基本上都超標!

虎式坦克是標準的重型坦克,體重達到50噸以上,但是虎式坦克的體重跟現在坦克的體重相比,那簡直就是小巫比大巫!現在美國的一系列坦克,俄羅斯的t90坦克,德國的豹二坦克以及中國的九九式坦克,可以並稱為現如今國際上四大主戰坦克,這些坦克體重統一都超過50噸,有的如果所有東西全部算上的話,可能已經逼近70噸的大關!

因此現在的主戰坦克都是重型坦克,這個倒不是說現在人都追求大重量大胖子,而是由戰場的實際情況決定的!

什麼是主戰坦克?主戰坦克的第一要務不是支援步兵,而是消滅敵方坦克,這是主站坦克必須要面臨的一個問題,那麼如何消滅敵方坦克的絕對的裝甲,絕對的坦克炮,總之擁有了這兩項東西,那麼主戰坦克就能夠在坦克戰裡面優先把敵人的坦克給擊敗,畢竟活著才有輸出是不是敵人坦克只要活著就能把你給摧毀,那麼你就沒要把輸出了,相反,你如果把敵人坦克給摧毀了,(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你就有爸爸支援步兵,你就有辦法繼續輸出!

虎式坦克就是為了這種絕對坦克戰誕生出來的,主戰坦克,也正是虎式坦克的出現優先提出了一個叫做主戰坦克的理念,德國人在這點又走到了世界的前列!

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大部分都是中型坦克,政治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早期!德國使用的大幕坦克都是輕型坦克,為什麼會造成這種情況的?最主要的一個問題就是技術問題!

坦克真正的核心是什麼?是坦克炮嗎?式裝甲嗎?是,也不是,真正決定一輛坦克戰鬥力的是發動機,你坦克能夠攜帶多少東西全看發東西,你如果攜帶的數量大,你裝在大的坦克炮裝再多的炮塔裝再多的裝甲都沒有人阻攔你,為什麼我坦克我帶的動我怕什麼?可你如果發動機不行那就真的有問題!

第二次世界大戰當時坦克的發動機的馬力普遍超不過1000馬力!即便是虎式坦克也只有750馬力。現如今全世界的主戰坦克普遍馬力都超過1500馬力!比如說中國的九九式坦克剛剛誕生出來的時候,由於技術上面的限制,其坦克車的馬力只有1300馬力,但是後來中國立刻對其進行改進,現如今也能達到1500馬力的需求!

總的來講,現如今的技術跟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技術已經不是同日而語的!坦克其他方面的細節咱們暫且不論,光坦克的發動機就已經決定了一切!

更厚的裝甲,口徑更大的坦克炮以及更加先進的光瞄設備,一切的一切都建立在坦克的發動機之上!也正是因為這些超大型的發動機造成坦克車的噸位一升再升,所以現如今的主戰坦克基本上都是重型坦克!


漩渦鳴人yy


重型坦克是早期坦克的一種分類概念,這種分類法將坦克以體型和重量,劃分為三種不同的任務類型,從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一直延伸到20世紀中後期。

但現代坦克基本已經擯棄了這種分類法,戰車的類別被精簡,進一步統一化、規模化,人們只保留了戰場上最泛用、最能普遍裝備的一種車型,稱之為“主戰坦克”。

因此呢,我們現在在面對主戰坦克這個概念時,按理說是不用再區分什麼輕、中、重類別的。

然而,說歸說,做歸做,主戰坦克概念雖然已經得到了普遍的認同和使用,但坦克中仍然是有輕、中、重區分的,這根本無法避免的。人們只是淘汰了過去的重型坦克,邊緣化了輕型坦克,當坦克再重新一發展,重型坦克便又回來了。

曾經人們將最利於大規模製造,性價比和戰鬥能力最均衡的中型坦克作為主戰坦克的基準類型,這種做法是早期主戰坦克的一貫特徵。但隨著對主戰坦克功能要求的越來越高,各項數據的不斷強化,很快主戰坦克就從“中型”的身板越來越重,最終邁入了重型坦克的範圍。

只不過,在“主戰坦克”這個大概念下,人們已經沒必要再去硬性區分輕重類別。

當今的主戰坦克發展頗有點波折,俄式坦克更青睞中型基準,而歐美坦克則明顯都是一水的重型大車。

例如M1坦克和豹2坦克、挑戰者2坦克,這些歐美的主戰坦克代表型號無不是50、60噸的量級,他們車體高大、裝甲厚實、馬力巨大,是典型的重型坦克。冷戰時歐美期望這些堅固的精銳坦克能夠扛住蘇聯坦克的洪流式突進,其經驗來自於二戰德軍的重甲防禦戰。

而蘇系坦克則輕的多,它們強調火力和機動,適合快速的突進和長距離的轉移,尤其利於在廣袤的原野上發動大規模的攻擊,還節省資源,容易製造。冷戰時西方極為恐懼這種鋼鐵洪流,生怕它們淹沒了歐洲。像T64等坦克在基礎研究時甚至要求重量指標不超過36噸,後來的T80U也不到50噸。

上圖.豹2A7(下)和豹2A4

並且現代主戰坦克還有進一步重型化的趨勢,如最新的豹2A7,在全方位增加裝甲防護和主動防禦系統的情況下,車重已經逼近70噸大關,與二戰的“虎王”坦克處在同一秤線上。

美國的M1A2 SEP 也是如此,增加了“巷戰生存模塊”的同時帶來的也是重量的增加。此外中國的99走的也是重甲這條道路,自98年閱兵到現在的99大改,變化太大了。還有烏克蘭從T80發展來的T84M“堡壘”,也是蘇式重甲的代表。

所以說,“重型”這個概念雖然被壓在臺下,但它依然還是坦克設計工作中的一個基準分位,而“主戰坦克”只不過是功能性名詞罷了,真要有需要,輕型坦克或突擊炮都能“主戰”,比如我國的15式輕坦,它在高原或合適的環境地帶其實就是主戰坦克。

還有瑞典的S坦克(Strv103),論重量也就37噸,與36噸多的VT-5輕型坦克(15式外貿版)一個秤位,且Strv103還沒有炮塔,作戰方式完全就是輛坦克殲擊車,但S坦克卻硬是被定義為“主戰坦克”,可見這種命名的鬆散。

所以,對待“主戰坦克”這個概念,聽聽即可,坦克內在的噸位潛級別並非真的不存在,否則“輕型”怎麼留下了?


王司徒軍武百科


現在已經沒有重型坦克這個說法了,都是主戰坦克(mainbattle tank)。只有二戰才分輕型、中型、重型,按照用途分為騎兵坦克(Cavary tank),快速(Fast)坦克,突擊(Assault)坦克,突擊坦克一般由防護火力都很強的重型坦克擔任,因為需要每一輛坦克都具備獨立作戰的能力,顯然只有重型坦克滿足這個要求。

二戰各國的絕對主力都是中型坦克,但是和重型坦克比在火力防護上還差一截

這也是受到當時工業生產能力和技術的限制,坦克要快就沒法兼顧防護和火力,要火力和防護就沒法兼顧速度。所以輕型坦克用來執行偵查和突擊任務,中型坦克和重型坦克執行裝甲集群作戰任務。重型坦克可以上大口徑的坦克炮,同時擁有厚重的裝甲,在坦克集群作戰中是主力中的主力,王牌中的王牌。但不論是蘇聯、德國還是美國,重型坦克的產量都不高。一個是產能不足。以虎式坦克為例,它的加工工時在28000~114000,平均工時54000,整個1943年才生產了647輛,這肯定是滿足不了戰爭需求的。

重型坦克強是強,但是產量都不高

戰後隨著坦克技術的全面發展,發動機功率大大增加,防護材料和防護設計水平大大提高,坦克不需要堆砌很高的重量就可以實現接近二戰重型坦克的防護。像T-54/55這種中型坦克,才36噸重,但其卵型炮塔的幾何設計非常合理,讓它的等效防護比T-34高到不知道哪裡去了。

戰後第一代主戰坦克T-54,其實只是中型坦克的身板,但是防護非常合理

中型坦克就已經可以裝上威力足夠強的火炮,意味著火力和裝甲開始失衡。如果按二戰的思路堆砌鋼裝甲繼續造重坦是得不償失的。所以戰後各國開始追求研發中型通用用途的坦克( general-purpose medium tank),這便是戰後第一代主戰坦克的開端。

隨著坦克主炮技術的發展,主戰坦克的裝甲經歷了先薄後厚的過程。先變薄是因為這時候的坦克主炮口徑增大,以及動力和傳動系統的加強,需要的空間大大增加,但是裝甲技術出現了瓶頸,破甲彈的出現徹底堵死了堆砌鋼裝甲這條路。厚重的裝甲不僅無法提供有效防禦,反而會拉低功率重量比,得不償失,所以乾脆破罐子破摔,放棄了裝甲防護。代表性的有AMX30、豹1,這倆坦克分別是36噸、42.5噸,但是裝甲薄的可憐,幾乎是裸奔狀態。

豹1有42.5噸的身板,但是裝甲最厚處才區區70mm

隨著複合裝甲研製成功,主戰坦克的重量才再次邁上一個臺階。第三代主戰坦克擁有大口徑主炮和厚重的複合裝甲和鋼裝甲,甚至還可以披掛附加裝甲,但是最大公路速度可以達到70km/h,速度並沒有被拖累。三代坦克重量動輒達到50、60噸,像M1A2 Sep v3甚至達到了80噸。。。所以到了第三代主戰坦克,甭管是T-90、M1A2,99A,豹二,還是挑戰者2,按二戰標準都已經是重型坦克了,只是我們不再這麼叫了。

按二戰標準這些當然都是重型坦克


紙上的宣仔


有關重型坦克是否還在設的問題,有點讓人為難了。重型坦克這個概念二戰之後就已經逐步取消了,從某種意義上說,現代的主戰坦克就相當於以前的重型坦克,兩者重量已經沒什麼區別,將坦克分成重型,輕型等的方法實際上個二戰時期廣泛使用的方法,但是戰後之後,這個理念沒有推廣起來,主要是技術的進步,讓戰後的新一代坦克,改稱為:主戰坦克。

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之後,重型坦克的功能等被主戰坦克代替,像德制豹2,美製m1坦克等等,它們在設計上本質就是重坦了,這屬於技術的更新換代了,重型坦克已經演化為現代的主戰坦克,不是消失,而是更廣泛的存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