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別樣眼界——父親的故事

(一)紫禁城裡的小皇帝

1914年秋,讀過兩年私塾的父親決心仿效祖父離家外出打工,步行23天,到了北京。那 一年,父親16歲。

在舉目無親的老北京城,父親雖然年輕,但靠自己“可以不要工薪報酬,只要有吃有住就行”的優惠條件和誠實肯幹的吃苦精神,不久被一家米店老闆看中,招為送米工,這一干,就是三十年。

米店老闆是很有眼力的。父親到米店僅兩個月,誠實勤勉的良好表現就贏得了幾個大客戶的好評,米店的生意也漸漸興旺起來,這讓老闆十分高興。一年後,父親就有機會走進京城的紫禁城、總統府、東郊民巷大使館等一般平民百姓無緣進入的重地禁區,見識了達官貴人們的另一面。而父親晚年對孩子們講的最多的是末代皇帝溥儀和總統兼皇帝袁世凱等名人一些鮮為人知的親歷故事。


第二章:別樣眼界——父親的故事


1915年春的一天,父親在老闆的帶領下,第一次拉著拖車進紫禁城給皇宮送米。從紫禁城北門神武門經過門衛檢查進入皇城後,沒走多遠,就聽到一陣陣歡笑聲。老闆聞聲而去,遠遠就看到一大群人圍著一個大約八、九歲的男孩子在踢球玩。這裡雖然是皇家禁地,但老闆顯然與這些人都熟悉,就停車走上前去看熱鬧。看了一會兒,老闆剛想轉身找人辦理送米事宜,忽見一個太監一腳將球踢到了中間那個孩子頭上,孩子一屁股坐在地上大哭起來,嚇得眾人一齊跪在地上不停地磕頭。這個孩子是誰?怎麼這麼任性?哦,原來這就是當年三歲登基的宣統皇帝呀!如今被趕下了臺躲在這高牆大院裡玩還是這樣威風!父親第一次見識了這位曾經的“天子”,原來是個只會耍賴撒野的頑童。心想,把一個偌大的中國交給這樣一個孩子去治理,真是天大的笑話,難怪大清朝被幾個南方人一起鬨就嚇得把江山交出去了!回到米店後說起自己的見聞,在大家的說笑中,父親才知道這個孩子名字叫溥儀,今年十歲。看到退位已經三年的小皇帝,如今依舊帶著一大幫子人成天價揮霍著老百姓的血汗,父親對封建帝制的覆滅成為必然似乎有了新的認識。

在以後的日子裡,因為經常出入紫禁城,父親與皇宮裡的人也就漸漸熟悉起來。有一次,父親送米,正好被小皇帝碰見,只見他很有禮貌地走到父親面前,小心地詢問車上裝的是什麼?當父親告訴他車上裝的就是平時吃的米飯所用的大米時,沒想到小皇帝竟然高興地喊道:

“我知道啦,原來我吃的米飯是用車子做出來的!”

第二章:別樣眼界——父親的故事


父親一聽,哭笑不得,正要解釋,突然從大殿裡急急地走出一個老者。老者站在小皇帝面前,畢恭畢敬地小聲說:

“皇上,米飯不是用車子做出來的。米飯是用車子把米送到廚房,廚師再把米洗淨,然後下鍋蒸熟,才是米飯。米飯是用鍋做的,車子是不能用來做飯的。”

小皇帝一聽,理直氣壯地說:“鍋會做飯,車子為什麼不會做飯?”

老者一聽,忙說:“鍋也不會做飯,是人會做飯。車子只會走路運貨,與做飯沒有關係。”

小皇帝忍不住了,大聲喊道:“沒有車子,哪有米做飯?怎麼能說車子與米飯沒有關係?!”

老者一聽,一下噎住了,一時不知道該如何回答。父親看著老者十分尷尬的樣子,就上前一步笑著說:

“皇上說的對,沒有車子送米,無米怎麼做飯!不過,這位老先生說的也對,飯是人做出來的。其實,車子也是人拉的。沒有人,就沒有車;沒有車,就沒有米;沒有米,也就沒有飯。皇上,您說對嗎?”

小皇帝一聽,高興地說:“還是這位愛卿說的對,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要----”話還沒說完,一個小太監跑來報告:

“皇上,大總統袁世凱求見!”

小皇帝一聽,只得怏怏而去。


第二章:別樣眼界——父親的故事


看著與小皇帝對話的那個老者步履蹣跚地緊跟在小皇帝身後惶惶離去,父親突然想起,聽說小皇帝有個年紀很大的老師叫陸潤庠,大概就是此人了。聽說此人是大清朝的第一百零一個狀元,如今年老昏聵,仍忠心保皇,是皇帝的老師。眼見這位狀元連這樣一個簡單的問題都講不明白,惹得學生髮火,這樣的老師能教出好學生?這樣教出來的學生怎麼能治理天下?再說,退位下臺了還養在這裡幹什麼?看來,皇宮裡的這幫寄生蟲的日子不會長久了!

果然如父親所料。兩年後,皖省督軍張勳把12歲的溥儀抬出來宣佈復辟,稱1917年為宣統九年,結果復辟12天就破產了。1924年,受到革命影響的直係軍閥馮玉祥發動政變,把民國賄選總統曹錕趕下臺,同時把宣統皇帝溥儀逐出紫禁城,並取消對皇室的一切優厚待遇。大清王朝覆滅後一直延續了13年的最後一個皇帝,終於永遠離開了北京的皇宮,走進了歷史。但溥儀的皇帝夢並沒有結束。1934年,溥儀在日本侵略者的威逼利誘下,第三次充當了偽滿州國的傀儡皇帝。1945年日本投降,溥儀先後被蘇聯和新中國關押十四年之久,1959年特赦,1967年病逝於北京,當時的身份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


第二章:別樣眼界——父親的故事


末代皇帝溥儀不僅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而且也是人類歷史上擁有非凡經歷和傳奇命運的特殊人物。雖然,他身為皇帝卻沒有掌握過一天國家政權;長期處於政治漩渦中卻未發揮關鍵的作用;他是亡國之君和叛國罪人,最後成了新中國改惡從善的典型。作為一個歷史人物,他無疑是失敗者,但是,他的每一步失敗都伴隨著中國的覺醒、崛起和人民的解放,而他最終也成了自豪的中國人民中的一員。溥儀的傳奇故事值得政治家、歷史學家和社會學家深入研究,因為他是一本名符其實的歷史教科書。《我的前半生》是溥儀自己寫自己的書,而他的後半生卻至今未能成書。

父親曾多次講過溥儀的故事,每次講的故事,雖然素材有時會有重複,情節也可能會大體一致,但故事的主題卻往往因為現場環境和氣氛不同而有所不同。溥儀的經歷傳奇而豐富,父親每次講故事都有針對性,其目的是,將大比小,以國論家:溥儀的故事告訴了我們什麼?我們從中應該學到什麼?講故事的目的是從國運看家運:滿清曾有過康乾盛世,但晚清的腐敗最終導致了王朝的覆滅。做為父親,孩子該怎樣培養?怎樣才能有出息?一個家庭要想興旺要靠家風,但家風怎樣培養和傳承?


第二章:別樣眼界——父親的故事


父親沒學過哲學,也沒讀過毛澤東的《矛盾論》和《實踐論》,但他在講故事時卻充滿了辯證法。他常說,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比如,人們都希望富貴,喜歡富貴,祝福富貴,但很少有人看到和防範富貴的另一面。溥儀出身於皇親顯貴之家,三歲就成了天子。這天下第一富貴的孩子,其實真的很悲哀,長到十歲,還不知道米飯是怎麼來的,一直到四十歲自己居然還不會穿襪子、疊被子和洗衣服。讓這樣一個連自己都不會照顧的人去管理國家,固然是歷史和社會的責任與悲哀,不能完全歸罪於溥儀本人和他的父母及教育他的老師,但是,如果用溥儀這面鏡子照一下社會,就會發現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事比比皆是,‘富不過三代’的老話,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有錢人家有幾個願意讓孩子受苦遭罪?聖人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腹,空乏其身”,才能“增益其所不能”,這話太對了,可惜天下父母很少願意主動去做。正是有這樣的認識,所以父親對毛主席提出讓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是很支持的,後來自己的兒子又娶了全縣第一個城裡下鄉的知青媳婦,父親真的很高興。當時儘管家裡很窮,可是父親一直鼓勵兒子們在貧困艱難中磨練意志看到曙光,而自己也曾為此流過淚水。幾十年的艱辛,終於,父親贏得了晚年的幸福快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