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發展應如何把握傳統繼承和創新求變的平衡點?

杉石


這個就很難了,因為每個人對美的定義不一樣,甚至相差甚遠。所以一定堅持自己的風格和特點,把自已好的美的地方發揮到極致!


手機用戶jin小野


中國書法獨樹一幟,漢字書法形如畫,音如歌,意如詩。只有持之以恆,規範臨貼書寫,方能有能力書寫美然的書法作品;漢字書法一筆一畫的掌握,形體結構,技巧的把握,都要在描摩、描紅、臨摩中獲得基本的書寫要領,古人書寫的作品之所以流傳至今,為後人推崇也,是他的下苦功夫的結果,但願漢字書寫,後人能傳承;後人之努力,讓漢字書法作品能發揚光大,揚漢字藝術能延襲不衰,揚華夏漢字書畫作品於世界藝術之林。回答如是。








巢州憨人劉立桂


這一個問題有點大,書法學習古人碑帖,繼承古人,是一種途徑而不是目的,書法的創新才是當代人學習書法的目的所在。

繼承古人,我們不但可以學習到古人的書法技巧,而且還可以繼承傳統文化以及培養正確的審美觀點。

那麼在繼承古人和創新,我們怎麼定位它的一個平衡點呢?


第一,學習古人,我們需要達到入帖的程度。要將我們所取法的對象學到精深處,將自己變為範帖書家的程度。

第二,當我們將取法的對象學到入帖的程度的時候。接下來我們就要做到旁涉諸家進行融會貫通,這個是一個長期而考驗一個人毅力的事情。

第三。當我們做到以上兩點的時候,我們就可以著手結合自身的性情,結合當代的審美,進行嘗試性地創新出具有個人風格的書體。

這一種嘗試性的創新只是一種萌芽的狀態,需要我們用一輩子的時間邊學邊做完善。

就像初唐的楷書大家顏真卿,你看他在44歲所書寫的多寶佛塔感應碑,和在70多歲時書寫的勤禮碑,兩者都的風格是不一樣的,而他也是在不斷的學習並且完善中達到了自成一體的成就。

因此,

繼承古人和創新的平衡點,我們分為兩個部分,一個就是精深地繼承古人,另外一個就是用自己一輩子的學習與創作同步並行,並且結合自身性情,時代審美來創新個人書體。


書法有云


我做為一名書法愛好者,自己覺得:書法的最高境界是自然美和意境美。書為心畫,書法貴在形神皆備,氣韻生動。天道酬勤,要想寫好書法,還是要沉得住氣,靜得下心,多向傳統碑帖學習,多向古代書法大家學習!中華書法源遠流長,書法大家燦若星辰,優秀碑帖多不勝數。比如說,楷書有四大家,行書大家有二王,顏魯公,董其昌,宋四家等,草書有張芝,智永禪師,張旭,懷素,黃庭堅,祝枝山等。多向古代書家學習,多臨帖,多悟,多融匯貫通。只有書法基本功打好了,在繼承傳統書法的基礎上,才能談得上書法的創新與發展,才能談得上翰不虛動,心手雙暢。才能寫出自己的書法風格和特點,才能寫出新時代健康向上的書法風采!


晶晶青青


中國書法是華夏五千年傳承優秀藝術文化。所以要努力學習,精藝操練寫出優美的作品。書法是歷史遺留寶庫,為中國文化創造無限精隨只要我們廣大書法愛好者,開始從基本學起一壁一滑寫好他,時刻不段的學習,撐握好每一個字的性能,就能寫好最精藝字,今天關於書法如何把握好,寫好字給大家作為參考。謝謝!





唐培榮1


書法應在傳統基礎上去發展創新,否則只是寫字,摹仿。如果是為了寫靚字,一般用幾年去掌握一種字體的結構,用筆,即可寫一手靚字。

為了藝術,把書法寫好,發展,必須創新。

但創新談何容易,在合古的基礎上,文化的基礎上,金石的基礎上去創新,而不是亂造。一切搞怪,低俗的自我面目,不是創新,是江湖習氣。所以學習書法之人,必須一生喜讀詩書,手不釋卷,才談強烈的自家面目,才是創新的平衡點。不讀書,談創新,書法之大忌。





濃淡任由冰雪中


可以說任何一門傳統藝術都不是無中生有的。它必定是傳承、借鑑、博採的過程。對書法的創新也是這樣,許多老書家們欣賞書法作品時,常常說的一句讚語:"筆筆有出處。"就具體說明了這一點。當然大環境仍是書法的實用和發展的重要因素。如篆、金文、隸丶草丶楷、行諸體在不同時代的變革。

所以,應當說書法的創新,做為個人行為只要能起到豐富的作用就很好了,不要憑空妄想創造出新體,也不要脫離書法的實用性。只有集歷代法書之大成者才能在傳承變化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人類對動植物的雜交培育過程足可以詮釋所有事物發展的過程。






仲剛51


非常淺顯,藝術絕非繼承,而是求孌。“傳統”的本義即是不斷變化發展。《易經》之“易”是改變。“窮則思變,變則通”。書法的歷史,就是變化發展的歷史。那些所謂的臨摹複製品,還算不上手藝人,於藝術何干?若有機會,有個活動,讓那些臨摹磚家與我同臺,現場隨意臨習各體,就會知道我言之不虛。



竹葉篆


入門拜古帖

要悟古人精

會寫要出帖

不可一生臨

出帖自修行

意志要堅定

遇惑不要怕

觀帖尋燈塔

會當臨絕頂

不知有幾人



殘墨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白,書法是活文化還是死文化。死文化這個詞很難聽,我們換個說法,意思是一樣的——書法是過去時的文化,還是現在時的文化?

答案是:過去時的文化。

為什麼?

因為書法本身的發展歷程,實際上是伴隨著書寫而存在發展的,從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魏碑、楷書,以及與之相伴的草書、行書,都是基於現實中書寫的應用而存在的。書在前,然後有法。書法是書寫的象牙塔形態,是高端形態。

隨著社會發展,從毛筆退出實用書寫領域開始,書法存在的合理性或者說危機就出現了。

好在硬筆書寫也是書寫,雖然已經和毛筆書法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語,但書法的靈魂還在,硬筆書法風行一時,體現了書法本身的魅力。

但是,電腦的普及以及電子化文化傳播成為基本生活之後,書法在現實中依託的最後一塊土壤也崩塌了。

到了這個時候,書法的變革與否,對文化,對社會生活,都沒有任何影響,也就是說,對現代生活而言,就實用的文化載體來說,書法已經是死文化,或者說過去時的文化。

這一點很重要,它說明什麼?說明,書法本身已經不必要承載變革的功能,類似隸書對於篆書的革命性變化,書法已無承載的必要,書法已經從功能性中解脫了出來。

今天喜歡書法的人數眾多,它不是實用層面的,而是藝術層面的,它是一種對舊有傳統文化的仰慕與追隨,然後是自我審美與精神的表達展示。

而既然是藝術層面的事,既然是自我審美與精神的表達,那麼,它不存在任何束縛,你只要用的是筆,使的是墨,你就可以不受限制地表達,沒有人會限制你不能創新,除了你自己束縛自己。只要不觸犯法律,警察不會抓你。還有什麼比可以自由創作更能發揮你的聰明才智的嗎?書法給你提供了,筆、墨,是騾子是馬拉出來溜溜。你說你創新了,但是別人不承認,那就是另一個問題,你沒有服眾。你要跟眾人對話,你又說服不了別人,那就想想為什麼吧。

實際上,說穿了,無論是今天的書法,還是過去的書法,本質上沒有什麼變化,它都是個人氣質通過筆墨的表達,也就是通常說的書者抒也。它是個性的東西,好的書法肯定是個性的表達,它不是臨摹誰的字很好就算書法了,而是你把自己寫出來,怎麼寫都行,能寫出來就行。你自己不會,所以學古人,學會了再回到你自己。至於說你寫出來的能不能成為法,叫不叫書法,或者說,你想叫別人認你的是書法,那就是功夫、能力,以及你個人的氣質了。

所以,所謂繼承與創新,古人早說了,法有法,法無定法,通透而不拘泥,就是書法的真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