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商銀行重組,民營股東看得心驚肉跳


包商銀行重組,民營股東看得心驚肉跳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包商銀行重組方案基本塵埃落定,"明天系"控股已經成為歷史。與之前處置銀行危機思路不同的是,原民營股東不是股權轉讓,而是股權清零,徹底退出。

而且從包商銀行重組來看,監管部門並沒有簡單採用"賣殼"的方式,而是用市場化方式重組,政府不用再為市場主體的違規行為買單。

這意味著,違規的民營股東,如果把銀行"玩壞了",可能血本無歸!

"明天系"股份清零

新發起設立的包商銀行註冊金200億元,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名稱叫做"蒙商銀行銀行股份有限責任公司",經營範圍僅限於內蒙古自治區,之前跨區發展的原包商銀行已經走進歷史。

據悉,在新設立的銀行中,內蒙古自治區財政及國企出資100億-120億元,持股約50.16%,存保基金出資約59.68億元,持股約29.84%;徽商銀行出資約30億元,持股約15%;建設銀行子公司建信金融資產投資公司出資10億元持股約5%。

按照地方政府的訴求,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將成為蒙商銀行的實際控制人。內蒙古政府的100億元到120億元的出資,來自自治區、市(盟)兩級政府以及四家實力較強的國企,財政和國企各出資50億元左右。從人事關係來講,蒙商銀行的黨委也將由內蒙古自治區管理。

這意味著,原"明天系"在包商銀行89%的持股將全部清零。而截止2018年底,包商銀行的股本結構如下:

包商銀行重組,民營股東看得心驚肉跳

包商銀行前十大股東共計持股48.95%,而在包商銀行在審計報告中稱:前10名股東之間無任何關聯情況。但根據央行透露的,明天系持股89%。

這意味著,曾經精心構建的"明天系"股東,在此次重組中灰飛煙滅。


市場化重組

從包商銀行的處置進度來看,監管機構用一系列市場化手段進行了處置,既體現了引入戰略投資人、出讓部分有價值資產來彌補相關窟窿的安排,又沒采取簡單高價出讓牌照的方式來轉嫁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與錦州銀行、恆豐銀行處置方案不同,此次還有存保基金入股,這也是存保基金成立以來入股的首家商業銀行。

2019年5月24日,存保基金公司成立,註冊資本為100億,股東為中國央行。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12月31日,存保基金專戶餘額821.2億元,未發生支出和使用。

此次籌備新銀行,央行和存保基金髮揮了重要作用。據瞭解,央行在重組中協調引入15家商業銀行進行市場化挑選,而徽商銀行最終以153億元拿下相關標的,並同時引入建設銀行作為戰投,讓兩家銀行發揮技術與管理優勢,幫助新銀行提升管理及金融服務的能力。

包商銀行重組,民營股東看得心驚肉跳

包商銀行所造成的損失也將由市場買單。徽商銀行公告指出,從接管日(2019年5月24日)算,包商行位於內蒙古以外包括四家分行在內的資產淨值為912億元,賬面價值1409億元;四家分行業務價值153億元。最終徽商銀行的收購價,將以中介機構基於交易基準日(2019年12月31日)的報告為準。在交易基準日承接負債與收購資產淨值之間的軋差,在扣減業務價值後還有344億元,這部分由於前股東佔用資金等原因造成的窟窿也即最後損失,暫由存保基金與徽商銀行結算。

同時,徽商銀行此次公告表示,將將接收包商銀行四家分行、總行派駐當地事業部及信用卡業務員工,同時承擔相應社會保險責任和義務;承接包商銀行四家分行、總行派駐當地事業部及信用卡業務項下有效期內的與辦公用房、車輛、設備或其他固定資產、服務採購相關合同或協議的權利和義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